李金輝,于海玲,趙明宇
(1.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鄭州院區(qū) 頸肩腰腿痛科,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頸性眩暈是臨床上的多發(fā)病,在工作生活中較常見,是因長時間的慢性損傷引起一系列的頸椎退行性改變,或者不慎被外力所傷導致其筋骨發(fā)生了功能和器質上的改變,從而引起頸椎的內外平衡失調,刺激周圍的神經血管,導致椎基底動脈至顱腦的供血減少,以致于出現以眩暈為主的臨床癥狀[1]。在臨床治療中,大部分單純依靠藥物治療頸性眩暈,療效欠佳,副作用大。本研究基于平樂正骨“筋滯骨錯”理論手法治療頸性眩暈,通過分組對比分析其治療效果,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鄭州院區(qū)頸肩腰腿痛科于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收治符合納入標準的頸性眩暈患者50例,按照住院順序編號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對照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齡16~65歲,平均(49.9±8.57)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4個月,平均(11.4±6.52)個月。治療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齡14~60歲,平均(41.0±8.20)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8個月,平均(9.8±7.66)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納入標準(1)符合頸性眩暈診斷標準[2];(2)既往無暈針史,對針刀及手法、正骨治療不排斥;(3)年齡20~80歲;(4)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1)有精神疾病或者惡性腫瘤;(2)有外傷導致的寰樞關節(jié)脫位及頸椎骨折;(3)依從性差。
1.4 治療方法
1.4.1基礎治療 中藥熏藥治療:采用醫(yī)院內部方劑軟傷外洗1號方,配合恒溫熏藥床,行中藥熏藥療法,每次30 min,每日2次,治療14 d。
1.4.2對照組 在中藥熏藥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傳統手法治療。傳統推手法由同一組醫(yī)生完成,手法輕柔緩和滲透。讓患者坐到治療椅上,囑其自然放松雙上肢呈下垂狀,先通過傳統治療手法(推、拿、按、揉、彈撥等)松解頸部周圍肌肉,然后點按風池、風府、天宗、頸夾脊穴,點揉枕下緣及頸椎兩側阿是穴等,最后再用按揉手法整體放松頸肩背后肌肉群。如果頸椎伴有小關節(jié)紊亂錯位,運用定位旋轉扳法給予糾正。每日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14 d。
1.4.2治療組 在“筋滯骨錯”理論基礎上運用平樂正骨手法配合中藥熏藥治療。采用基于平樂正骨“筋滯骨錯”理論的平樂正骨手法治療,先松筋,再正骨,后束骨。(1)初步以松筋手法為主,處理筋滯,先以輕手法充分放松頸椎周圍肌群,主要以斜方肌、頸夾肌、斜角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為主,手法主要施術于各個肌肉的起止點及肌腹。然后依次點按風池、風府、頸夾脊穴、肩井、天宗等穴位,再以調筋手法處理筋結,動靜結合,在運動中結合撥理手法再次松解粘連肌肉,解決由慢性損傷及勞損導致的肌肉及肌腱痙攣瘢痕,從而解決頸椎周圍肌肉、肌腱解剖及功能位置的異常。(2)以平樂正骨手法“定點彈壓”整體松解頸、胸、腰椎椎旁的筋滯及骨錯位,“提拉推頂”處理局部頸椎的微小紊亂及錯位,整體與局部相結合。(3)正骨后通過頸托支具固定結合功能鍛煉,手法治療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14 d。
1.5 療效判定標準(1)治愈,即患者治療后癥狀消失,X線檢查示寰樞關節(jié)錯縫正常,完全顯示頸曲正常;(2)顯效,即患者治療后癥狀趨于正常,X線檢查示寰樞關節(jié)錯縫基本正常,頸曲趨于正常;(3)好轉,即患者治療后癥狀減輕,X線檢查示寰樞關節(jié)錯縫稍有改變,頸曲稍有好轉;(4)無效,即患者治療后未見癥狀好轉或者加重,X線檢查示無變化[3]。將治愈、顯效、好轉計入總有效。
1.6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效果以頻數和率表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頸性眩暈是由頸椎急性損傷或者慢性勞損導致內外肌肉力量不平衡,肌肉的束骨功能下降,形成頸椎小關節(jié)紊亂錯位,其中以寰樞關節(jié)紊亂錯位為主,由于解剖位置發(fā)生改變,導致頸椎功能變化,不能在正常的范圍內活動,從而引起以眩暈為主的臨床癥狀。輕者出現頸椎活動受限或伴有眩暈,重者由于位置的改變、椎間盤的退變以及小關節(jié)增生退變,導致頸椎脊髓或神經產生壓迫,出現四肢麻木、無力等癥狀。
本病就病位病機上來講筋骨同病,在筋亦在骨,筋不束骨,骨失所束,關節(jié)不靈或失穩(wěn),樞機不利,不在正常的力線上運動,進一步應力集中在病變位置,造成軟骨磨損,關節(jié)周圍筋膜肥厚粘連,導致氣血不通,不通則痛,血瘀氣滯,淤血不去,新血不來,惡性循環(huán),增生粘連加重,刺激壓迫兩側的椎動脈,血流量減少,腦供血不足,不榮則痛,繼而出現頭暈、頭痛。本研究采用平樂正骨手法,是在筋滯骨錯理論的指導下,強調筋骨并重、筋骨同治的整體觀念,正骨先松筋,以治筋為先,正骨時減少對筋肉的損傷,通過平樂正骨手法調整骨錯位紊亂,從而恢復頸椎內外力學平衡,達到“骨正筋柔”之目的[4],進而使頸椎動脈的血流通暢,腦部軟組織得到營養(yǎng),解除眩暈。
眩暈追蹤根源是由骨關節(jié)位置發(fā)生改變引起,導致力線改變,進一步發(fā)生病變,導致一系列癥狀產生。因此,采用正骨手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前提需要松筋,從而解除由于錯位導致的頸椎周圍軟組織病變,解決病變軟組織對周圍神經血管造成的壓迫刺激,進而緩解頸性眩暈[5]。由此可見,正骨手法是治療本病的關鍵。要使頸性眩暈得到解除,必須先使紊亂的寰樞關節(jié)復位。首先松解寰樞關節(jié)的周圍病變筋膜,使其得到充分松弛,才能進行正骨復位,強行正骨不但達不到效果,可能還會加重病情。松筋是正骨的鋪墊,正骨是治病的關鍵。然后,通過平樂正骨手法恢復寰樞關節(jié)內外力學及氣血平衡。本研究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通過先松筋后復位再結合功能鍛煉的平樂正骨療法比傳統單純的正骨復位更符合頸椎的生物力學特性。
綜上所述,先松筋,松筋是正骨的前提,通過松筋改變病變軟組織的形態(tài)與功能,改善筋滯的問題,使筋的功得到鞏固與加強,然后利用正骨手法來調整“骨錯”骨關節(jié)紊亂與錯位,進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平樂正骨手法可明顯改善頸椎動脈血流量循環(huán),同時使異常解剖位置恢復正常,有效減輕患者頸性眩暈的癥狀,進而達到骨正筋柔,筋柔百病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