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鵬,杜明輝,何晶
(江西有色地質勘查二隊,江西 贛州 341000)
礦區(qū)位于華南褶皺系贛中南褶皺隆武夷隆起武夷山隆斷束的南段,大同巖體及小龍巖體與晚侏羅世火山巖接觸帶。區(qū)域由震旦系所組成的基底褶皺發(fā)育,大致為一脊線的復式背斜構造。軸部主要由變質較深、混合巖化較強的震旦系組成,翼部殘存有零星分布的寒武系,上覆侏羅紀酸性火山巖及白堊紀斷陷盆地沉積。北北東向石城-尋烏、北東向龍南至寧化等斷裂在區(qū)域上構成了以北北東-北東向為主,兼具北西向的構造格局[1]。受多期次褶皺造山作用影響,區(qū)內巖漿活動頻繁,侵入巖、火山巖分布廣泛,并顯示出加里東、海西-印支、燕山、喜馬拉雅等多期次構造-巖漿旋回的特點,其中以燕山期活動最強烈,表現(xiàn)出與鎢、錫、鉬、銅等多金屬礦產的強相關性。
礦區(qū)進行了系統(tǒng)的1:10000 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工作,工作面積4km2,共采取樣品841 件。根據(jù)已有地質資料,采樣點布設采用線距100m、點距40m 的網(wǎng)度進行布設,測線方位50°,全區(qū)共布置29 條測線,采樣物質以B 層粘土為主,深度0cm~25cm 左右,嚴禁采腐殖質和田埂土,樣重約500 克。根據(jù)本區(qū)綜合找礦的原則,依據(jù)區(qū)域成礦的元素地球化學共生關系,借鑒前人尋找類似礦種的地球化學勘查經驗,確定分析的主要指示元素為Ag、Bi、F、Mo、Pb、Sn、Zn 等共7 個元素。根據(jù)各元素的化驗分析結果,用Excel 軟件和MAPGIS 軟件計算元素背景平均值()、標準離差(S)和異常下限值(T)(見表1)。
(1)單元素異常地球化學特征及評價。區(qū)內依據(jù)各元素的異常下限值共圈出單元素異常18個,各單元素異常數(shù)見表2。
區(qū)內主要找礦目標元素的異常分布特征及找礦意義簡述如下:Pb 異常:分布于燕山早期第二階段第二次黑云母花崗巖與上侏羅統(tǒng)雞籠嶂組地層中,Pb ①與Bi ①、Ag ①、Ag ②、Mo ①異常基本吻合,并伴有小規(guī)模Mo 異常,規(guī)模較小,無明顯濃集中心,找礦意義較??;Pb ②與Bi ②、Zn ①、Zn ②、Mo ②、Mo ③、Ag ③、Ag ④異 常 基 本 吻合,并伴有小規(guī)模F、Sn 異常,具明顯濃集中心,最高圈值達3239×10-6,具有較好找Pb 礦遠景。Ag 異常:多體呈北西向不規(guī)則面狀分布于燕山早期第二階段第二次黑云母花崗巖、上侏羅統(tǒng)雞嶂組及菖蒲組地層中,異常規(guī)模較小,Ag ③、Ag ④異常均具內、中、外帶,最高圈值分別達1715.87×10-9和1387.35×10-9,形態(tài)受構造控制明顯,找礦意義待查。Bi 異常:總體呈北西向不規(guī)則面狀分布于燕山早期第二階段第二次黑云母花崗巖、上侏羅統(tǒng)雞籠嶂組及菖蒲組地層中,Bi ①與Ag ①、Mo ①、Pb ①、異常吻合,具內、中、外帶,具有2 個較明顯濃集中心,最高圈值達35.75×10-6,異常向北西方向未封閉,分析認為該異常位于基性巖與花崗巖巖體接觸部位,整體背景較高,其找礦意義待查;Bi ②與Ag ②、Ag ③、Mo ②、Pb ②、Sn ①、Zn ①異常吻合,具內、中、外帶,具有2 個較明顯濃集中心,最高圈值達72.35×10-6,分析認為該異常中心位于基性巖與花崗巖巖體接觸部位,找礦意義待查(圖1)。
表1 全部樣品的元素背景平均值、標準離差及異常下限統(tǒng)計結果表
表2 單元素異常數(shù)一覽表
圖1 Pb、Zn、Ag 元素組合異常圖
Mo、Sn、Zn、F 異常:多呈北西向帶狀、不規(guī)則,面狀分布于燕山早期第二階段第二次黑云母花崗巖、上侏羅統(tǒng)雞籠嶂組及菖蒲組地層中,F(xiàn) ②異常伴有小規(guī)模Mo 異常,該異常位于北西向斷層與北東向斷層結合部位,形態(tài)受構造控制明顯,分析認為該異常是由深部揮發(fā)性組分引起,異常規(guī)模小,整體元素含量偏低,找礦意義較小[2,3]。
(2)組合(綜合)異常地球化學特征及評價,根據(jù)同一地域(地質背景、元素間的相關性及(礦源)地質體的關系等,以大部分重疊的單元素異常進行套合,區(qū)內共圈出多元素組合異常2 處(詳見組合元素異常圖),編號H1 和H2,其特征詳見表3(組合元素異常特征表)。H1、H2 號組合元素異常為以Pb 為主并伴有Ag、Mo、Bi、Sn、Zn 等多元素組合,該類異常為找Pb 多金屬礦的地球化學標志。
各組合異常主要特征及其找礦意義評述如下:
H1 號Bi、Pb、Ag、Zn 等多元素組合異常,該異常位于測區(qū)西北部,以Bi、Pb 為主,伴有Ag、Mo、Zn 異常,呈北西向帶狀分布于燕山早期第二階段第二次黑云母花崗巖、上侏羅統(tǒng)菖蒲組地層中,異常向北西未封閉,具2 個濃集中心,其中Bi 最高值達35.75×10-6,Pb 最高值達210.9×10-6,Ag 最高值達509.839×10-9,分析認為該異常位于基性巖及花崗巖巖體接觸部位,整體背景值較高,其找礦意義待查。
H2 號Pb、Bi、Ag、Zn、Sn、Mo 等多元素組合異常,該異常位于測區(qū)中部,以Pb 為主,伴有Bi、Sn、Ag、Mo、Zn 異常,呈近東西向帶狀,沿燕山早期第二階段第二次黑云母花崗巖和上侏羅統(tǒng)雞籠嶂組地層接觸部位展布,具1 個濃集中心。H2 號組合元素異常具有異常面積大、組合元素多、單元素異常峰值高等特點,其中Bi 最高值達72.35×10-6,Pb 最高值達3239×10-6,Ag 最高值達1715.87×10-9,Zn最高值達710.9×10-6。H2 號組合元素異常地層為上侏羅統(tǒng)雞籠嶂組,其巖性為流紋斑巖、流紋巖夾含礫凝灰?guī)r,底部為凝灰?guī)r,后期為燕山早期第二階段第二次黑云母花崗巖侵入,分析認為該異常中心位于火山巖與侵入巖體接觸部位,單元素含量高且多元素吻合性較好,具有尋找火山巖型或脈狀Pb、Zn 多金屬礦前景。
通過1:10000 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工作,綜合該區(qū)區(qū)域地質背景,認為本區(qū)成礦地質條件一般,地表礦化信息不明顯,且本區(qū)地表浮土層較厚,淺部工程實施較少,無深部鉆探工程驗證,所以目前所取得的找礦效果不明顯。但本區(qū)H2 號綜合異常組合元素異常面積大、組合元素多、單元素異常峰值高,該異常中心位于火山巖與侵入巖體接觸部位,通過對H2 號綜合異常區(qū)實施多條槽探工程進行驗證,在異常中心及火山巖與侵入巖體接觸部位,揭露含Pb、Zn 礦化構造破碎帶2 條及多條脈幅較小的蝕變帶,因此分析認為本區(qū)具有尋找火山巖型或脈狀Pb、Zn 多金屬礦前景。
表3 組合元素異常特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