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立軍
興安廣播電視臺 內蒙古 烏蘭浩特市 137400
一
最近一段時間,經常收聽興安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節(jié)目的聽眾會發(fā)現(xiàn),《興安新聞》新開辦的一個新聞專欄《第一現(xiàn)場·第一聲音:我在群眾中間說新聞》很熱鬧,記者現(xiàn)場說新聞,群眾現(xiàn)場談新聞,娓娓道來的都是身邊人和身邊事,嚴肅的播音腔被記者樸實的現(xiàn)場語言代替,現(xiàn)場群眾的話原汁原味,節(jié)目活而不亂,快而不虛,親民特色很受聽眾歡迎。廣播新聞現(xiàn)場專欄《第一現(xiàn)場·第一聲音:我在群眾中間說新聞》是興安廣播電視臺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中,堅持深入基層找新聞,把贏得群眾認可、讓群眾滿意作為檢驗主題教育成效的重要標尺而開辦的一個民生特色專欄,秉持的是群眾關注哪里,黨的群眾工作落實“著眼點”在哪里,新聞報道的“聚焦點”就指向哪里的報道原則,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宣傳工作者“四力”要求,在切實“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中帶來的一股清新之風。
二
2019 年10 月10 日,該專欄播發(fā)的一篇長篇報道《在路上》,收聽后令人感動。當前正是一年中城市建設各項工程的沖刺階段,建設者們風餐露宿,晝夜施工,他們的所思所想,工作生活狀況令人關心。在這個大背景下,興安臺記者李響走進城市公共設施建筑工地,走進普通工人的家,近距離觀察這些普通勞動者的真實生活,真實報道了城市交通普通建設者寶音的工作和生活。工地塵土飛揚,記者不離不棄;施工現(xiàn)場有爭議,記者真實記錄;檢閱一天的勞動成果,記者也同歡共喜。幾天下來記者李響和普通勞動者寶音成了好朋友,話匣子打開了,真實的生活場景得以再現(xiàn),一篇來自基層的好的正能量新聞作品也奉獻給了萬千聽眾?!对诼飞稀番F(xiàn)場報道里有工人工資兌現(xiàn)、工期修改、家人期盼、城市景觀美化等場景,真實報道了烏蘭浩特市市政部門推進公共場所“廁所革命”在寶音等建設者的辛勤工作中取得的成效顯著。沿街道路新改建的27座公廁,連接了政府不斷解決群眾身邊的關心事、愁難事,持續(xù)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的愛民橋梁。走基層容易,但真正貫徹群眾路線,堅持“四力”,走到群眾心中不容易。要往基層去,到基層心里才有群眾;要在現(xiàn)場,在現(xiàn)場心里才有感動;一直在路上才能有底氣,到第一線才能找到鮮活的好新聞;在現(xiàn)場才能查實情、動真情,興安臺記者走基層訪民生走出了沉甸甸的分量,走出了親民愛民的欄目特色。
一篇好的廣播作品,應該具備好的導向指引,鮮活的新聞事實,音響的運用也至關重要。現(xiàn)場聲音是新聞的真實記錄,走基層的采訪過程中更是要突出音響的記錄作用。2019 年10 月12日,《第一現(xiàn)場·第一聲音:我在群眾中間說新聞》專欄播發(fā)《馮作偉蓋起大棚巧致富》。記者王世淳來到突泉縣杜祥村,采訪了堅持蓋大棚,鉆研農業(yè)技術,依靠現(xiàn)代設施農業(yè)致富的農民馮作偉。這樣的采訪既普通又平凡,但記者沒有僅僅簡單地走一走看一看,而是在村里的采訪中形成了一個疑問,為什么同樣是農民,同樣蓋大棚,同一個村子里偏偏馮作偉家產量最高,效益最好?記者改變了原有的采訪計劃,增加了一天的采訪時間,最終記者集合多種現(xiàn)場音響,制作了錄音報道《馮作偉蓋起大棚巧致富》。里面既有記者和馮作偉的問答,又有其他村民的疑惑,對話緊湊,語句詼諧,用現(xiàn)場錄音報道成功解開了馮作偉的致富秘訣,既要蓋大棚種經濟作物實現(xiàn)轉型,又要學習先進的農業(yè)技術,依靠設施農業(yè)來致富,死守老規(guī)矩的老把式如今在技術層面是遠遠落伍了。發(fā)展設施農業(yè)是興安盟農村今后的重要發(fā)展方向,馮作偉的示范效應正在于此。而在這樣一個普通采訪中,如果不是記者工作作風的轉變,以“四力”為統(tǒng)領,動用眼力,腦力,扎實跟進,追蹤采訪,而是漂浮在上,做表面文章,小能人馮作偉的致富秘訣就不會成功地被深層次挖掘。這也說明興安廣播電視臺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中,注重群眾利益,為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積極提供幫助的辦臺服務特色,用堅決貫徹“四力”,扎實推動記者“走、轉、改”,確確實實在媒體作風建設方面取得了實效。
《第一現(xiàn)場·第一聲音:我在群眾中間說新聞》專欄另一個特色是樸實的文風,說老百姓的話,講老百姓的事。欄目開辦至今,所有播出稿件都是錄音報道,突出新聞現(xiàn)場聲音。2019年10 月15 日,該欄目播發(fā)《五一廣場公共設施遭到損毀》現(xiàn)場報道,用記者現(xiàn)場目擊的方式,報道了座椅、景燈、健身設施遭到破壞的情況,現(xiàn)場群眾積極參與報道,譴責了破壞城市公共設施的不文明行為。接近3 分鐘的報道,記者走著說,群眾跟著講,沒有華麗的修飾辭藻,沒有過激的犀利言辭,記者只是對目擊的損毀情況真實描述,用白描語言展示破壞情況的觸目驚心,激起聽眾的強烈反響。作為增進筆力改文風的有益嘗試,作為大眾化的新聞傳媒,該欄目正在努力探索的積極貼近群眾的樸實文風值得肯定。
2019 年10 月25 日,興安盟迎來了2019年的第一場雪,網民紛紛曬微信朋友圈,瑞雪兆豐年成了熱詞,反映全盟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興安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第一現(xiàn)場·第一聲音:我在群眾中間說新聞》專欄記者聞雪而動,立即報道全盟各地降雪情況,路況信息,分析降雪對全盟農牧業(yè)生產和市民生活帶來哪些影響,連續(xù)播發(fā)了《全盟大部分地區(qū)迎來降水天氣》《興安瑞雪美如畫》《牧區(qū)過冬怎么辦》等新聞,較好回應了群眾關注的熱點。
三
興安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第一現(xiàn)場·第一聲音:我在群眾中間說新聞》專欄,真正體現(xiàn)了踐行“四力”的要求,提升了黨媒的公信力、影響力和傳播力。在信息高度發(fā)達的新時代,廣大聽眾不僅是信息的受眾,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因此新聞媒體必須緊緊貫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成果,始終保持高度的新聞敏銳性,把更多的視角投射給人民群眾,關注群眾所想所思,積極引導輿論,做好客觀公正準確及時的報道,展示新時代媒體人的擔當與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