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靜
《散步》是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的一篇散文,語言平易樸實,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堪為經典。初春的田野上,一次全家人的散步,引發(fā)了作者“生命的感慨”,也使讀者的心靈隨著作者優(yōu)美的文字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擁有了一次愉悅而高尚的美的旅行。多年來,很多人對此文思想情感的解讀僅僅停留在“尊老愛幼”這一主題上,這樣的解讀確實無可厚非,但也不免流于膚淺。
在一次作文大賽上,有人問作者莫懷戚:您那篇散文《散步》,是寫尊老,還是愛幼呢?或者既尊老又愛幼?莫懷戚非常認真地回答:看起來當然是既尊老又愛幼,但其實,我骨子里是在寫生命。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吧。文章寫于1985 年,作者的父親剛去世。照料父親多年的母親似乎一下子被抽掉了生活的目標,健康狀況變得很糟糕。莫懷戚的弟弟是醫(yī)生,他告訴莫懷戚,母親處在喪偶綜合癥中,這是一個情緒、心理都特別微妙的階段,必須謹慎度過,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子女的陪伴。于是,那次在早春的田野上,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就是一次溫情的陪伴。而與陪伴相伴而來的,就是作者對“生命”這個命題的感受與思考。所以,文章里才有這樣一句話:“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p>
“生命”這個主題很大、很空泛,初一的學生還處于小學生的形象思維階段,對生活的感知還很膚淺,對生命的意識還很淡薄。如何引領學生理解“生命”這樣深刻的主題呢?我認真解讀文本,深入思考和尋找著切入口?!吧保谖闹芯唧w表現(xiàn)為這樣幾個內涵:家庭成員之間的陪伴和體諒帶來的那份和諧與幸福,以及生活的情趣;早春田野的那份勃勃生機與生命力;一家人感受到的生命的珍貴以及對生活的熱愛;我和妻子對生命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如何引領孩子們讀懂文中關于“生命”的潛臺詞呢?我決定以開頭段為切入口——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圍繞這個句子來解讀“人”“田野”“散步”,從而引領學生慢慢深入,觸摸文本深處關于“生命”的主題。
讓學生自由地走進文本,尋找關鍵詞句,說說文中的“我們”各是怎樣的人。學生自由品讀、分析文本,通過小組學習、交流,從一些關鍵詞句和對待“分歧”的事情中感受到母親的“慈愛”、兒子的“孝順”、妻子的“賢惠”和小孫子的“聰明”。
引領學生通過品讀、思考,并聯(lián)系自己家庭生活中的體會,來感受到這個家庭融洽、溫馨與幸福的氛圍。在這樣溫馨、幸福的氛圍中,每一個生命都能得到安撫、關愛、體諒和包容。生命的存在,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溫暖的給予和幸福的收獲,才獲得了美好的價值與意義。讓學生慢慢感受到,這樣的“活著”,正是我們所渴望的;這樣的“愛著”和“被愛著”,正是生命的美好價值所在。
文中有兩處關于“田野”的描寫,語言并不多,卻有著讓人眼前一亮、怦然心動的效果。第一處的“新綠、鋪著、濃、淡、密、咕咕地、水泡兒”,無一個字不在訴說著初春的清新、活力與生機,一切的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生命如此清新,充滿了力量,對于“熬過了一個嚴冬”的母親和我們來說,眼前的一切都讓我們倍覺生命的可貴,讓我們更加深愛并珍惜著生命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風景!第二處的“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和水波粼粼的魚塘”是母親的眼睛所望見的小路上的風景。淳樸芬芳的“金色的菜花”是明媚的,象征著“故土”與“生命本初”的“桑樹”滿是生命欣欣向榮的氣息,“水波粼粼的魚塘”里蘊藏著那么多豐富而有活力的生命……母親眼里的這條小路,就是一條充滿生機與活力,明媚而溫情的生命之路!一切都在無聲地昭示著:生命!生命!
引領學生反復咀嚼、品味,從看似尋常的田野風景中體會出一家人對“生命”的熱愛與珍惜,感受生命的美麗與豐富。從而深入地體會到:我們看似尋常的每一天,對于經歷過“失去親人、經歷過生死離別”的人來說,都是格外珍貴的!我們眼里看似尋常的風景,對于“與死神抗爭過”的人來說,都是特別珍愛的!生命中的每一天,生命中的每一處風景,都值得我們去熱愛!生命,值得我們去深愛!
“散步”,是一種什么樣的生命姿態(tài)呢?它不同于走路,更不是奔跑,它是一種最簡單最有效的防治疾病、健身養(yǎng)生的好方法,能夠使全身各系統(tǒng)功能更為協(xié)調。散步更適合中老年人。
作者失去了父親,又陪伴母親“熬過了”酷冬,在經歷了“生死離別”“與死神抗爭”的艱辛苦痛之后,一家人在這早春的田野上散步。普通又尋常的一切景象,在他們的眼里是那樣的充滿生機與活力,那是因為,在他們眼里和心里,對“生命”這個話題有了比常人更深刻地體驗,因而對眼前的一切倍覺珍惜。就這樣,他們在這個生命的“廣闊天地”里慢慢地走著,他們聊著開心的話題,他們出現(xiàn)了“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分歧”,他們彼此體諒又互相關愛……這樣的情景,即使只是想一想,便也覺得很美很溫馨。讀一讀,聽一聽,想一想,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場景,學生便漸漸地讀懂“我們”,讀懂他們的生活,讀懂作者的“心聲”:生命,本就應該是“和愛的人幸福地在一起”“慢慢的走著”?!吧⒉健北揪驮撌恰吧弊蠲篮玫男凶咦藨B(tài),我們從“散步”中,讀到的就是“生命”??!
語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在引領學生從“我們”“田野”和“散步”中感受到“生命”的深層內涵之后,我還引領學生關注本文獨特的“言語形式”——對稱的句式。如: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
我蹲下來,背起了我的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我們的兒子。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通過引領學生反復品讀這些對仗、工整的句子,讓學生感覺到一種“圓潤、圓滿”,感覺到一種“嚴整、敬畏”。而這些隱藏在文字形式中的“氣”就是一種“生命”的“場”。生命是這樣的圓潤和圓滿,生命還是這樣的嚴整和充滿敬畏,從而讓學生對作者所要傳達的“生命”主題有更深入地感知和體會!
綜上,指導學生解讀以上幾個關鍵內容,啟發(fā)學生品讀、思考,探究、體會,引領學生亦步亦趨,慢慢深入,跟隨莫懷戚簡單、質樸卻飽含意蘊的文字,來一場思想與心靈的,溫情而豐盈的“散步”。真正讀懂作者在《散步》中所要表達的關于“生命”的深層思考,就這樣由淺入深地實現(xiàn)了。
由此可見,教師首先要深入解讀文本,了解作者寫作的背景和創(chuàng)作緣由,即真正明白作者要傳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核心精神、品質或是思想感情。在精準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尋找巧妙的切入口,以此為抓手,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具體的情境,并適當?shù)芈?lián)系他們對生活的真實體驗,獲得思想和思維的提升。引領學生在自由、愉悅、慢慢的“散步”中讀懂作者對“生命”的深刻體驗,也加深自己對生命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