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練勛
潺潺溪水穿過寨中間,一幢幢漂亮的吊腳木樓錯落有致,游客田間抓魚,菜地間割韭菜,客主大碗盡興喝香醇的米酒,入夜彈起琵琶,聆聽多聲部原生態(tài)的侗族山歌,品味侗家人對山水的熱愛……這一幅幅畫面,是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zhèn)高秀村時下生活的生動寫照,更是近幾年來該村多舉措保護民族特色村寨,通過“扶貧+產業(yè)+生態(tài)+旅游”的模式打造宜居、宜游、宜購的鄉(xiāng)村振興侗寨樣板,讓這座深山里的侗寨在發(fā)展建設中留住美麗鄉(xiāng)愁。
高秀侗寨位于湘、桂、黔三省區(qū)交界的大山深處,山清水秀,寨子被翠竹環(huán)繞,茂盛松杉護衛(wèi),山泉水清爽、甘甜,民風淳樸,民俗多彩。高秀村有高秀、馬哨兩個自然屯,有 336戶人家1551人,都是侗族。全村經濟作物主要為杉木、竹子、水稻、茶葉和茶油。交通、用電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備,1980年被評為全區(qū)“文明村”,2002年獲柳州地區(qū)“文明村”稱號,2011年被評為“柳州市十大美麗鄉(xiāng)村”,2014年入選“中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村寨”。
走進高秀,古石板巷道、鼓樓、風雨橋、吊腳樓、寨門、井亭、寺廟、城墻、水碾、古樹、防洪堤等古建筑及自然景觀保存完好。全村有7座鼓樓、3座風格不一的風雨橋,其中建造于2009年的高秀中心鼓樓,從上到下一身金黃色,懸梁上布滿圖騰,中心由4根上百年的大杉木支撐著,周圍12根柱子穩(wěn)穩(wěn)地頂住四方的瓦檐。鼓樓的建筑費用、建造材料和人力勞動均源于百姓的自愿捐贈。鼓樓內懸掛著祝賀牌匾近20塊,全都是桂湘兩地鄰村的百姓贈送,體現(xiàn)了與鄰為善、齊心和諧的優(yōu)良民風。
走在寨子里用大青石砌成的石徑上,隨處可以看到歷史的痕跡:有明清時期的石碑,有土司時期的廟宇,還有動亂時期的城墻等。走在田間小道上,白色和金黃色相間的菜花飄散著迷人的芳香。走進村民家里,嘗嘗陳年的酸魚酸肉,穿起手工制作的民族服裝,面對山寨里漂亮的姑娘,唱起動情的山歌,來了就不想再走。
在三江,一談到高秀紅薯和韭菜,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大家餐桌必上的菜肴。高秀村地處湘桂兩省區(qū)交界處,海拔600—800米,處于中亞熱帶氣候區(qū),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適宜紅薯、韭菜生長。據(jù)該村村支書楊仕林介紹,高秀村種植紅薯非常講究,為保證薯種的純正品質,村民從不引進外來薯種進行雜交,種植時不用化肥,而是施放草木灰和牛糞等農家肥,既可避免紅薯長蟲,又保證了紅薯香、甜、脆、粉等獨特口感。這樣種出來的紅薯不僅產量高,營養(yǎng)價值也極為豐富,富含膳食纖維、胡蘿卜素、花青素、維生素等和10余種微量元素,是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健康食品。
高秀韭菜俗稱“大葉韭菜”,以香、脆、嫩、甜等特點而受人青睞。其葉長四五十厘米,有的達六七十厘米,葉寬1—2厘米,一年四季均有種植,春季生長尤為茂盛,特別是谷雨前后15天出產的質量最優(yōu)。大葉韭菜遍布三江各鄉(xiāng)鎮(zhèn),而高秀村因山高林茂、土地濕潤肥沃、無污染,其韭菜更為鮮嫩清甜。
高秀村地處“湘桂百里侗文化長廊”中心地帶,是桂湘兩地侗族文化的交匯點,有優(yōu)秀的歌舞文化、祭祀文化、美食文化、稻作文化及社交文化等原汁原味的侗族傳統(tǒng)文化,何不趁此機會邀請周邊村屯來“月也”,以紅薯、韭菜為媒,打包展示一下高秀的濃郁文化和生態(tài)農產品?村干們一拍即合。2012年,以“一村一品”為名,高秀村首屆紅薯文化節(jié)一炮打響,“高秀紅薯”自此走出深閨讓人識,令村民們暢享了豐收的喜悅,紅薯種植規(guī)模也逐年增加。2020年,高秀村共種植紅薯300余畝,覆蓋率達90%以上,畝產量達2500多斤,全村紅薯年產值達300萬元,高山紅薯已成為當?shù)厝罕娒撠氈赂坏奶厣珒?yōu)勢農產品。
高秀村以“合作社+基地+村民+訂單”模式大力發(fā)展高山紅薯富民產業(yè),通過連續(xù)舉辦紅薯文化節(jié),全力做活“農旅結合+文旅融合”文章,聚力打響高山紅薯特色品牌,使“薯經濟”成為侗寨百姓脫貧致富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