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之然
語文課程集合了語言能力教學、發(fā)展思維教學、審美教學、信息處理教學、知識認知教學等重要教學過程,其應用領域囊括了每個人的生活以及精神層面。語文也是作為學生學習生涯中重要的課程,其在學生的成長歷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其中,語文的閱讀教學是課堂重點,閱讀能力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展開論述,以供參考。
閱讀沒有界限,閱讀不限寬度,學生的閱讀范圍決定了其對世間萬物的認知。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教材為基礎,為學生講述文章內容、作者背景,文章主旨等。教材施教的過程是讓學生完成對基礎知識的認知以及為增長閱讀能力奠定基礎,這并不是最終目的。教師可以通過網上資料篩選,類比選擇出主旨相近,內涵更為深遠的文章讓學生品讀,讓學生增進知識儲備。
例如,初中語文課堂中,文章《春》,作者朱自清,該文章以散文形式描寫和謳歌了蓬勃發(fā)展的春天,以此抒寫了作者美好的內心世界,表達了當時作者的思緒以及人格向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冬”的議題,以多媒體形式讓學生欣賞冬天的景色。在《春》的教學計劃中,學生學會了欣賞散文和作者情感,但對其創(chuàng)造仍有著不解之處。學生通過多媒體展示的冬天,運用類比理解了朱自清的創(chuàng)作背景,在教師引導下自我創(chuàng)作出了《冬》。該內容拓展過程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賞析教材知識,更讓學生增長見識,完成了自我創(chuàng)作。
語文的閱讀不局限于教材,語文的表達源自于自身體驗。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在教育體系中有著重要地位。初中生正處于心理健康成長的關鍵期,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從而在學習心態(tài)上走上歪路。閱讀過程的最重要的意義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為學生傳承積極文化,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而文章中作者的表達也是有差別的,有的以積極方式表達,有的以消極面反襯。學生對于這種情況的分辨力有時候過于低,容易受到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利用心理學,為學生調整心態(tài)。例如《秋天的懷念》,文章出自于史鐵生,文章描述了作者對于父母的思念以及“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悔恨之情,包括對父母之前不了解的懊悔。初中生對于此篇文章的閱讀容易產生誤區(qū),他們的逆反心理會與文中不理解父母部分產生共鳴,隨之對自我行為產生影響。教師在課堂中需要及時講解,作者描述該過程是為了表達悔恨,而不是以此作為簡單回憶。健康閱讀是需要學生有著健康心態(tài),只有健康的閱讀才能傳承健康的文化。
一篇好的文章在于其有引人入勝之處,“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文章的閱讀興趣點。教學過程中亦是如此,如果教師在教材施教時不能把握學生的認知層次,那么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起來。
例如,名著導讀《西游記》,學生在通過電視或者其他平臺已經接觸過《西游記》了,但是對于其原著品讀還沒有文化見解。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避免枯燥授課的同時,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產生畫面感。從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孫悟空的誕生是西游記中的開篇畫面,十分離奇;再到“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孫悟空被佛感化,陪唐僧取西經。在這個過程中,書本上的內容并不詳細,缺少了原著中的眾多細節(jié),而這些細節(jié)是《西游記》小說的精髓。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可以借鑒說書的風格,將學生的思維帶動起來,將小說的畫面在學生腦海構建出來。隨之將跌宕起伏的情結通過語言補充,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吸引學生,并讓其對閱讀小說產生興趣。層次感的教學設計能夠將文章內容進行完美展現,將文章中的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使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加激昂。就語文課堂而言,學生的閱讀習慣以及關注點都在教師身上。教師的言行習慣以及教學方式對學生有著重要影響。
初中生的心理正處于萌發(fā)狀態(tài),他們對于學習的熱情比較簡單,即信任教師,以教師為榜樣或者不信任教師,不愿意聽課。據調查,一些富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把師生關系的融洽度上升到了教學準則。例如,在《論語》學習中,文言文對于初學者都是相對困難并且枯燥而無目的感的。教師需要看準學生的心理,與學生進行溝通。“吾日三省吾身”,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擬定課堂議題,讓學生與自己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就拉近了不少,學生與教師也會盡情交流。在打破冷清的課堂氛圍后,學生在課堂上也會表現積極,對于教師的教學內容會仔細聽講,然后與教師保持交流。師生通過溝通,學生不僅可以學習文言文基礎知識,教師也可以在其中滲透文言文的內涵,給學生傳播從古至今流傳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此舉實現了文化教育,也實現了素質教育,符合新教育體系發(fā)展的章程。
教師在語文課上一般都以板書和教材為主,為學生教授基礎知識,而學生的領悟度在這個方式中無法得到評價。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習知識需要學生自我的投入,教師只是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例如,《女媧造人》課堂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有直接的視覺體驗。相對于板書或者閱讀教材,學生更傾向于視頻教學,其賦予的新鮮感是別的教具無法比擬的。在視頻教學中,學生可以觀察到女媧補天的背景以及過程和意義,在通讀課文內容后,真切地理解了文章的趣味性。學生愿意自我閱讀課文,教師也可以借此為學生糾正閱讀習慣。所以,在新時代的教學中,教師要學習利用信息化教學工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自我閱讀?!皶凶杂悬S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值得鑒賞的地方,而鑒賞的最高境界就是身臨其境。
從教學角度來說,情境是學生理解文章主旨的關鍵部分,是應試教育的教學意義所在。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創(chuàng)造文章所描繪的情境,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及其文中思想情感。從學生角度來說,情境是文章閱讀的根本途徑,只有進入到文章情境,自我才會有閱讀興趣,文章才有可反復閱讀之點。以《荷葉母親》為例,作者冰心以散文的形式借荷葉護蓮贊頌母親的愛,同時抒發(fā)了子女對母親的愛。冰心的文章里充滿寓意,要求讀者細品并且理解其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讀到描寫荷花時,需要對學生講述冰心的生活故事。通過這個過程,學生才會理解荷花與冰心生活的聯(lián)系以及荷花護蓮的情境該如何鑒賞?!澳闶呛扇~,我是紅蓮”,學生需要在腦海創(chuàng)建意境,在這個意境中欣賞冰心先生描繪的景色,從而更好地品讀鑒賞。
初中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是教育改革的關鍵,閱讀教育是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成分。學校和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課堂氛圍、閱讀心態(tài),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逐漸成長,傳承優(yōu)秀文化,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