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壽清
學者葉圣陶提出了蘊含美育因素的作文教學觀點,認為要注重生活和作文之間的關系,要重視學生的個人情感,引導其展開觀察體驗,促使其寫出自己的話。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而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要基于葉圣陶美學觀點,引導學生積極展開讀寫結合的活動,并鼓勵學生走入社會和大自然中,盡情感受美,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審美體驗,促使學生創(chuàng)作出更有真情實感的作品。
葉圣陶美學觀點認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自然就會寫出具有不同真實情感的作品。不少初中生由于沒有密切關注社會現(xiàn)實,所以閱讀的時候不了解作品的背景,沒有讀出深意,寫作的時候也寫不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品。所以要引導學生生成自我意識,積極關注生活,并基于作品的背景解讀文章,在寫作時也要寫入自己觀察到的內容。
學習《背影》時,若學生能了解作者當時的生活背景,體會到作者生活的窘況和父子之間的關系,并了解緊張的社會局勢,那么就不難理解在兩人離別的時候,父親為何會為孩子做那么多事情,孩子為何會感動得潸然淚下。“對于作者來說,這一次的分別可能是永遠的別離,所以作者的內心也變得格外柔軟。”鼓勵學生在閱讀后關注一下自己的身邊,看看身邊的人怎樣送別,在不同的境況下送別的場景是否有所不同。有學生就寫了在春節(jié)期間,闔家團圓之際,父親卻突然接到通知,要去醫(yī)院給急診病人治療。原本這樣的離別已經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但是在“團圓飯”這個背景下,母親突然感到了委屈,淚水奪眶而出。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場景寫了下來,并寫了要為節(jié)假日還奮戰(zhàn)著的工作者致敬。由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生活,才會寫出這樣具有真情實感的作品。
教育家黎錦熙認為閱讀要成為促進學生生成自我意識和個性情感的途徑,而不是通過閱讀被動吸收語文知識和表達技巧。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將文章作為了解社會的窗口,在閱讀的基礎上觀察社會,并寫出更真實的作品。
在體驗式閱讀的基礎上展開體驗式寫作,這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一種好方法。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深刻體會自然的美好,然后結合文本思考作者怎樣用文字展現(xiàn)這種美好。這樣學生能獲得更多的體驗,在自主寫作的時候也會主動寫出對自然美的體會和感悟。
在閱讀《春》一文時,很多學生首先關注到的是文字精美的詞句和其中的修辭手法。學生在“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中感受到了花兒的繁盛,體會到了生命的活力;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中體會到春風和煦溫暖的特點;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中感受到細雨的形象。在鼓勵學生找出好詞好句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何作者能如此細膩地展現(xiàn)出春天的風光呢?”鼓勵學生走入大自然,感受不同季節(jié)的特點,必要的時候給學生展示多媒體課件,用配樂視頻或圖片激發(fā)學生的體驗。最后鼓勵學生在親近自然的基礎上展開寫作活動,嘗試寫下自己觀察到的大自然,說說內心的體驗。如有學生在寫白云的時候就運用“或許是覺得大地冷了,所以天空便將一層層的棉花毯蓋在了地平線上”這樣極具感染力的詞句展現(xiàn)了自己看到的場景。
葉圣陶認為只有情感深厚,才能寫好抒情類的作品,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是做一些雕琢辭藻的功夫,那么只能是徒勞。要寫好大自然的美,不能僅僅依靠在閱讀中積累好詞好句,還要引導學生走入大自然,切身感受自然中的美,這樣寫出的作品才會給人有血有肉的感覺。
葉圣陶認為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的程度決定了寫作的效果,否則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唯技巧論。不少學生在展開讀寫結合的學習時都會從文本中搜索各種好詞好句,借鑒其表現(xiàn)手法,其實在閱讀中要吸收借鑒的不只是這些,還要思考作者怎樣觀察社會和自然,通過何種方法獲取有用的生活資源,圍繞這些內容進行了怎樣的思考。
學習《紫藤蘿瀑布》時,鼓勵學生思考:“其實,作者只是看到了紫藤蘿的開放而已,這樣的事情每年都會發(fā)生,為何這一年會讓作者有如此多的感悟呢?”學生有所理解:“因為作者的身邊發(fā)生了很多不幸的事情。偶然看到紫藤蘿比往年更為旺盛后,作者想到了很多,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因此對繼續(xù)生活又充滿了信心?!币龑W生尋找生活中的資源:“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讓你看了之后心中一動的事情呢?能否圍繞其深入思考,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呢?”如有學生觀察到附近小區(qū)里的一棵松樹,由于生長環(huán)境的限制,常年照不到陽光,這棵松樹已經半枯萎了,但還是有幾根枝葉倔強地向上生長,尋找陽光。學生觀察到這個現(xiàn)象后便發(fā)表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人類在遭遇逆境后也不能輕易投降,而要不斷努力,尋找出路。”
在讀寫結合的活動中,學生發(fā)現(xiàn)不少作者的作品所寫的都是生活中觀察到的小事,但是作者卻圍繞其進行深入思考,寫下了自己的感受。在寫作中也要嘗試運用這樣的方法,利用生活資料進行分析,寫出切身感受。
葉圣陶在談及自己的美學觀點的時候提出把握印象是描寫的根本要義。即只有把握住印象,才能具體地訴說出來,這樣的描寫才能變得更為細膩。頭腦中蘊藏的“象”是否豐富是表達充實與否的前提。在閱讀中要思考作者怎樣構筑頭腦中的想象空間,補充進行細節(jié)描寫,并思考如何借鑒。
學習《桃花源記》時,鼓勵學生思考:“作者真的看到過桃花源嗎?為何在描寫桃花源的時候寫得好像自己親身經歷過一般呢?”學生認為:“作者一定看到過桃花盛開的美景,也看到過民風淳樸的村莊。他在頭腦中將現(xiàn)實的場景糅合在一起,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這樣才創(chuàng)造了桃花源這個地方。”此時學生認識到了想象的重要性,鼓勵學生思考在寫作時如何展開虛實結合的描寫,更好地優(yōu)化細節(jié)刻畫。組織學生結合課文展開寫作訓練,讓學生想象一下桃花源的人在面對外來人的時候會做出怎樣的反應。有學生便展現(xiàn)了人物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他們的臉上都露出好奇的表情,招手喚來自己的同伴,好像看猴子一樣圍著外鄉(xiāng)人上下打量。一會兒就圍了一個水泄不通?!?/p>
學生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作品中不僅寫了現(xiàn)實中觀察到的事物,還常常寫了想象的畫面和場景,讓細節(jié)更豐富。在自主創(chuàng)作的時候也要注意這一點,運用續(xù)寫改寫等方式鍛煉自己的想象能力,優(yōu)化細節(jié)描寫。
讀寫結合指的是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這種學習方法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組織學生進行讀寫結合的活動時要注意借鑒葉圣陶美學觀點,引導學生積極觀察社會和自然,從生活中獲取更多有用的素材,進而提升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