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左權小花戲是山西民間藝術的瑰寶,經(jīng)歷了幾百年的發(fā)展,綜合體現(xiàn)了山西民間舞蹈的特色,在山西的民間藝術中具有代表性。本文通過對收集的文獻整理,對有關影像的研究,簡單整理了一些關于山西左權小花戲的傳承與發(fā)展,為民間舞蹈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山西左權;小花戲;傳承與發(fā)展;地方戲曲
【中圖分類號】J722.21 【文獻標識碼】A
一、山西左權小花戲的起源與發(fā)展
(一)山西左權小花戲的起源
左權小花戲來源于“遼州社火”中的文社火,“遼州社火”是古代人們對遼州民間流行的藝術形式的總稱。遼州就是現(xiàn)在的左權縣。據(jù)《遼州志》的記載:每到元宵佳節(jié),村子里的男男女女都在“社火”引領下,走遍街頭巷尾,俗稱“走百病”,有消災祈福的意思。
“社火”的藝術形式有很多種,其中用文樂器伴奏的“社火”被群眾稱為“文社火”,它包含了多種藝術形式,因為小花戲在其中最有代表性,所以群眾習慣將其稱為“文社火”。
(二)山西左權小花戲的發(fā)展
小花戲的發(fā)展主要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辛亥革命以前(文社火時期)。文社火的每個節(jié)目,一般由兩個十二歲左右的男童穿著定型的服裝,畫著黑白兩色妝容,扮演小生和小旦(后期增加了丑角)。曲調主要采用當?shù)亓餍械拿窀瑁粍∫磺?,來演奏生活中發(fā)生的有趣小故事。表演時間較短,場地較小,舞蹈較簡單。
第二階段,辛亥革命以后(小花戲初步成型)?!拔纳缁稹笨焖侔l(fā)展,除了生、旦、丑三個角色又增加了新的角色,妝容也有了改變,妝容上可以區(qū)分男、女、老、幼等人物特征。在這個階段,“文社火”將歌、舞、劇三者融合,扇花中又出現(xiàn)了蝴蝶花,異?;ㄇ涡迈r,老百姓開始將“文社火”稱為“小花戲”。
第三階段,抗戰(zhàn)時期(小花戲正式形成)。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左權縣便是我八路軍在晉冀魯豫的腹心地區(qū),為小花戲的發(fā)展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條件。當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后,“文社火”這一藝術形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它舍棄了一些低級、庸俗和封建迷信的糟粕,服務于抗戰(zhàn),在當?shù)匚幕ぷ髡摺⒚耖g藝人幫助下對小花戲進行改革與提高。自此老百姓中正式稱呼“文社火”為“小花戲”。這個階段的小花戲增加了伴奏樂器,曲調也變得優(yōu)美,演員的年齡也沒有了限制,服裝、妝容也更加豐富,大大增強了小花戲的表現(xiàn)力;小花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顛步”“蝴蝶扇”也是在這一階段形成的。值得一提的是,小花戲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歌舞類”,即以歌舞為主,劇為輔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第四階段,新中國成立后(小花戲傳承發(fā)展)。作為在抗日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突出的傳統(tǒng)藝術,小花戲得到了全國人民廣泛的關注,全國各地優(yōu)秀的文藝工作者聚焦于左權小花戲,一方面從小花戲中吸取營養(yǎng),豐富自己的舞蹈,另一方面也為小花戲帶來了全國各地戲曲的優(yōu)點,讓小花戲可以取長補短。這一階段的小花戲在繼承了之前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曲目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一階段的小花戲繼續(xù)豐富自己的演奏樂器,還引入了一些西洋樂器,舞蹈動作也進一步規(guī)范,整理出了以“三顛步”“蝴蝶扇”“畫龍點睛”為代表的多種舞蹈動作。
第五階段,1990年以后(進入繁榮)。小花戲發(fā)展進入了繁榮期,這一階段小花戲在表演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歌舞類的小花戲發(fā)展到了中大型劇目。舞臺也越來越完善,道具、燈光、音效等因素也為小花戲的表演添磚加瓦。理論方面也正式成型。小花戲的未來將光彩奪目。
二、小花戲的表現(xiàn)形式
(一)小花戲的含義
我們通常用“一小二花三有戲”來形容小花戲,說它“小”一是指表演時間短,多數(shù)為五分鐘左右;二是指它的表演人數(shù)不多,少的有一兩個人,多的有十多人;三是指它道具少,只有幾身彩服、幾把彩扇和一個民樂隊就可以表演了;四是指其演員年齡小,最初的演員一般都是12歲左右的兒童。說它“花”是指其表演者身形多變,服裝打扮鮮艷,再加上彩扇上下翻飛,視覺效果艷麗多彩;“戲”是指通過每個節(jié)目都能看到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能分辨出其中的人物。也就是有戲,是指小花戲好看的意思。
隨著時代的變化小花戲的含義也在不斷地變化著?,F(xiàn)如今的小花戲保留了可以在小場地上表演的特點,又通過改編可以登上現(xiàn)代化的大舞臺;既可以表演短時間的小型節(jié)目,也能撐起氣勢恢宏的大型節(jié)目。左權小花戲是將民歌、舞蹈、戲劇融為一體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小而精、小而花、小而美。精湛的舞蹈步法與動聽的“開花調”相結合,充滿了迷人的藝術韻味和獨特的文化魅力。
(二)小花戲的兩大類型
小花戲經(jīng)過了長期的演變,表演的形式也在向著多樣化發(fā)展。但一種新的表演形式的出現(xiàn),總是在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經(jīng)過不斷的實踐,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目前大家比較認可的兩大類型就是“歌舞劇”和“歌舞”。
1.歌舞類
演員以歌舞為主,大多數(shù)的劇目有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有的劇目只是根據(jù)唱詞的內容配以舞蹈動作,載歌載舞?;蚱赜谖瑁蚱赜诟?。這種形式大多數(shù)為大型舞隊表演,在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奏和演唱下,用整齊的舞步和絢麗的扇花吸引觀眾。
2.歌舞劇類
歌舞劇類的特點是歌、舞、劇三者并存,歌中有舞,舞中有戲,在劇中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通過觀看可以區(qū)分人物個性,通常以劇為主,有一定的戲劇矛盾和沖突。
三、左權小花戲舞蹈的風格特征
作為小花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舞蹈,它有一整套完整的扇法、步法和基本動作等,每個動作都有相應的名稱和說明。其特色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絢麗多變的扇花
扇子是小花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扇子就不能叫作左權小花戲。通常有單手扇舞和雙手扇舞,舞蹈中扇子的用法復雜多變。從拿法來說便有單捏扇角、雙捏扇角、雙夾扇角、三指捏扇、四指夾扇、五指夾扇、拳形握扇七種,而舞法則更是繁雜。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以“蝴蝶扇”“紈扇”“磕扇”“翻扇”“大小轉扇”“撒扇”等為主的50余種扇法,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蝴蝶扇”。要求表演者雙手夾扇,以肘帶動擺臂,同時,雙手以腕為軸心快速翻舞扇花,使扇花上下翻飛,給人以蝴蝶飛舞之感,故稱“蝴蝶扇”。
扇子也是小花戲中的萬能道具,一名演員通過一把彩扇的打開、合攏,就能代替各種道具;扇子也是小花戲演員表達情感的重要道具,通過對彩扇顏色和舞法的改變表達出不同時間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輕盈活潑、富有彈性的舞步
1.輕盈歡快的下身動律
小花戲中的舞蹈步法十分豐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每舞動一步身體顫三下的“三顛步”。其要點是顫、顛、跳與扭、擺、甩結合,做到顫中有扭、顛中有跳,構成“起伏顫顛的三顛步態(tài)”。再和各式各樣的扇花配合,特別是與“蝴蝶扇”的配合舞動,構成了“三顛步”足下有彈性、身軀有起伏的獨特顛顫形象。
2.舒展秀美的上身舞姿
小花戲表演藝術的主要部分是“扭”,小花戲又有扭小花戲之稱。擰轉、晃首、手臂劃圓、轉肩扭、三道彎等體態(tài)舞姿,形成了小花戲舒展、矯健、樸實、俊秀的舞蹈特色。
小花戲的舞姿造型多達50多種,很多都較強的形象感。到了近代,左權小花戲不斷進取,吸收融合了許多流行舞步的動作,增強了左權小花戲的吸引力。小花戲的舞姿高低變化,豐富多彩,具有較強的形象性。傳統(tǒng)花戲中男主表演多用晃首的姿態(tài),頭部或左右或前后不停地晃動劃圈,給人活潑、喜人之感;而女演員的三道彎,在軀干或肢體上體現(xiàn)出身體曲線形的美感,許多小花戲舞蹈動作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3.樸實熱情的表演風格
小花戲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發(fā)展完善中,小花戲經(jīng)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也造就了其與時俱進、不斷進取的表演風格。小花戲的舞蹈動作中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靈活多變的舞步,絢麗多彩的扇花,體現(xiàn)了小花戲極具特色的地方藝術文化。尤其是“三顛步”和“蝴蝶扇”,起伏而顫顛的舞蹈形象,突出了民俗民味的獨特性,別具一格。
四、左權小花戲的音樂特征
(一)唱曲
歷史悠久的左權民歌為小花戲的唱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其中以曲調短小而得名“小調”,和曲調較長、曲式結構比較復雜的“大腔”經(jīng)常被小花戲所采用。
左權的民歌豐富多彩,具有鮮明的鄉(xiāng)村氣息。左權民歌最常見的就是“小調”,“小調”旋律流暢,分句鮮明,對舞蹈動作有極強的啟示性。“大腔”曲調較長,曲式結構也很復雜,大多數(shù)帶有虛詞與拖腔。每曲都有一個完整的小故事,大多為長篇,最短的大腔也在十余小節(jié)以上,但其在旋律和演唱上具有獨到之處。就是這些民歌為小花戲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音樂素材。
(二)前奏間奏尾聲
小花戲的前奏、間奏、尾聲音樂,一般是反復使用對唱曲音樂,也有采用當?shù)亓餍械钠鳂坊蛘咔?,也有根?jù)唱曲內容自行創(chuàng)編等,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這樣的靈活性為演員的表演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在完善、豐滿作品整體藝術形象上有著重要作用。
(三)演唱
小花戲的表演形式是以載歌載舞出現(xiàn)的,所以伴唱的作用就特別重要,伴唱既可以配合演員表演,也能增強演出效果。小花戲的唱腔獨特,“小調”親切感人,“大腔”寬厚洪亮,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加上演員們通過各種技巧對唱腔的潤色,使得小花戲的演唱更加動聽。
(四)樂隊
小花戲的樂隊成員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根據(jù)需求選擇樂器,可增可減,但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以民族樂器為主。小花戲樂隊的靈活性使得小花戲既能適應原來的小舞臺,也能滿足中大型舞臺的演出。后來在眾多文藝工作者的加工改編中與舞蹈和戲劇緊密結合,增強了左權小花戲的生命力。
五、左權小花戲的傳承
(一)引進專家,深入教學環(huán)境
近年來,在縣政府努力下,小花戲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開始滲透到小學學校的課堂中。2008年,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左權縣文化藝術中心、左權縣教育局全面啟動了左權小花戲進課堂工程。在非遺保護中心與教育部門的通力合作下,在小學課程中編排了左權民歌、小花戲(分上中下三本)教材。由小花戲傳承人攜光盤在課堂上當堂授課,通過這樣的課程向學生們展示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魅力,培養(yǎng)青少年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讓小花戲的傳承工作從孩子開始。
為了讓學生們對小花戲更感興趣,寓教于樂,更好地學習小花戲,傳承人們編排了一套適合孩子們模仿的花戲操。在花戲操中添加了小花戲中扇子舞的動作,讓孩子們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小花戲的魅力?;☉虿俚木幣偶蓉S富了孩子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又讓小花戲逐步面向青少年群體傳授,強有力地推動了左權小花戲的廣泛傳承與保護工作。
(二)走出左權,結合時代趨勢
左權縣多次舉辦小花戲訓練班,促進了小花戲的交流和發(fā)展。2009年左權開花調藝術團赴土耳其參加了兩個國際文化藝術節(jié),將左權民歌、小花戲帶出了國門,2010年,小花戲《做軍鞋》榮獲文化部第十五屆群星獎,同年7月,紅色經(jīng)典原生態(tài)民歌民舞《大河風歌》走進上海世博園寶鋼大舞臺,2011年,“左權小花戲”成功入選省級非遺保護名錄,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優(yōu)秀的藝術具有長期的生命力與非凡的多樣性,具有不同時代特征并可以與生活空間緊密結合,而服務于少數(shù)人的舞蹈藝術將被時代遺忘。左權小花戲在傳承保護原生舞蹈的基礎上若與當下流行的舞蹈編排技術相結合,在內容選擇上的創(chuàng)新,在宣傳保護上宣揚思想核心價值,注重當前的熱點和大眾的審美取向,在隊形轉化和空間利用上做到既保持淳樸風格又不失新意特色,將會為左權小花戲在傳承和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廣闊的天地。
時代的不斷變化,小花戲的傳承發(fā)展面臨著新的危機和挑戰(zhàn)。首先,流傳范圍不斷萎縮,隨著新農村的發(fā)展,小花戲賴以生存的原始生態(tài)村落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小花戲必須做出改變,以應對新的挑戰(zhàn)。再者,創(chuàng)新作品少,傳承人隊伍嚴重老化,缺少新傳承人對小花戲的創(chuàng)作,新劇目的質量和數(shù)量不能滿足廣大觀眾的需求,傳統(tǒng)劇目的過多觀看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以及普及程度不夠,仍然有許多人不了解小花戲,應該多走出去提高知名度,讓群眾參與進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小花戲的不斷完善,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小花戲在創(chuàng)新過程中應著重發(fā)展舞蹈部分,作為歌舞戲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使得小花戲重“舞”輕“戲”,傳統(tǒng)小花戲的藝術特色得不到全面的傳承發(fā)展。
六、結語
通過對山西左權小花戲傳承與發(fā)展的了解,我們認識到傳統(tǒng)藝術正在面臨著新時代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藝術要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fā)生機,就需要在適應時代要求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變革,正如左權小花戲那樣,抓住時代的機遇,尋找新的存在方式、新的傳播方式、新的藝術載體等??傊?,時代在變化,這對傳統(tǒng)藝術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傳統(tǒng)藝術要想生存就必須求變。只要有新群體去接受它,就是勝利。就像小花戲,以其中的舞蹈藝術為本,突破了原來的局限,從原來的小舞臺走向了大舞臺,繼續(xù)活躍在中國藝術舞臺上。對比其他即將滅絕的小劇種,小花戲無疑是成功的。小花戲的成功為這些瀕臨滅絕的劇種提供了方向,我們應該吸取其中的經(jīng)驗,努力實行。
參考文獻:
[1]桑錦紅.左權小花戲調研報告[J].戲友,2016(3):44-48.
[2]李明珍.淺議左權小花戲的演變和發(fā)展[J].名作欣賞,2016(20):173-176.
[3]巨琳霞. 左權小花戲研究[D].贛州:贛南師范學院,2014.
[4]樊淑敏.山西左權小花戲的形成及其當代走向[J].中華戲曲,2008(2):342-353.
作者簡介:高雨(1996-),女,漢族,山西省運城市人,太原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舞蹈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