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平
(左)紫砂杯(右)中國紅杯
(左)蘭海浪杯(右邊)紅海浪杯
紅海浪鍍金茶具
錫鑲鏨金藝術工藝已有300 多年歷史。在清初很長一段時期主要在宮廷中制作,供皇室享用。也有少量制品由皇帝賜給皇宮大臣分享,民間很少流傳。嘉慶以后,隨著清朝經(jīng)濟的衰退和列強的入侵,錫鑲鏨金工藝也因此而斷代失傳。
現(xiàn)如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鑫鑫工藝品廠廠長兼工藝師趙國平,經(jīng)與工藝美術大師張孝先教授多年的苦心鉆研和摸索,終于使失傳上百年的錫鑲鏨金手工藝術被搶救性地研制成功,使得這一具有民族傳統(tǒng)特色的工藝重放異彩,弘揚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趙國平是河北清苑人,工程師,河北保定工藝美術學會會員。1986 年,他在北京裝甲兵工程學院有幸得到曾獲兩個國際大獎的張孝先教授親自傳授,學得非金屬器物刷鍍技術。應用這一技術制作的錫鑲鏨金手工藝術品,是在瓷器、陶器、木器、玉器、鼻煙壺、石雕、玻璃制品等器物上,鑲嵌上鍍24K 金的錫鑲鏨金工藝。其特點是高貴、華麗、精美、典雅,永不變質(zhì)、永不褪色,便于永久珍藏、永久紀念。讓擁有者充分地感受到富足和享用高檔禮品的顯赫風范!
賞盤直徑14 寸
中國紅鍍金茶具
寶石藍鍍金茶具
趙國平主導生產(chǎn)的系列鍍金工藝品采用了純錫鑲嵌、24K 鍍金、幻彩變色三大精細工藝流程,技藝獨特、美觀典雅。1994 年經(jīng)河北省科委鑒定為全省首家非全屬刷鍍工藝技術,同時被河北省科委、保定市科委分別評為年度“省科技成果完成者”、“市星火科技二等獎”等;其鍍金產(chǎn)品有茶具、煙具、咖啡具、花瓶、看盤、禮品杯,孔雀、奔馬、九龍壁,冉莊古槐和大鐘等百余種,它們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是饋送親朋、貴賓的理想禮品,深為社會各界人士所認可。曾被北京人民大會堂、首都國際機場等單位使用和收藏,并多次被外交部作為國禮供國家領導人饋贈外賓。
它的手工工序也很復雜,是由鑄錫、燒結(jié)、塑型、軋道、鑿鏨、鍍金、磨光、掐絲、點彩、鑲嵌、手工整型等多道工序而成。因各種圖案的造型變化較大、紋飾轉(zhuǎn)折極為復雜,有的造型彎曲,有的弧度較大、高低錯落、凹凸不平,有的間距極小,給手工錫鑲鏨金技術增加了很大難度。
大龍王
新潮茶具
朗紅魚尾瓶
趙國平經(jīng)反復研制,不但使其工藝恢復到康、雍、乾三代鼎盛時期的特征,還在此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提高,使之工序更繁復、圖案更精美、工藝更高難、光亮更柔和、器物更典雅,令眾多專家和收藏者贊嘆。中央鑒寶CCTV-2《藝術品投資》書畫評委、中國藝術品投資協(xié)會副會長傅寶世先生看后欣然題詞贊頌:“千鑿萬鏨放異彩,盛世重現(xiàn)獨匠心”。
他制作的霽紅錫鑲鏨金龍鳳瓶令人叫絕?!办V紅”始于宋代的鈞窯,明代中期以后“霽紅”燒制技術幾乎失傳。清宮造辦的檔案記載,雍正本人特別喜歡“霽紅”器物,一再傳旨催燒,才得以“霽紅”的恢復和發(fā)展。因燒制工藝極不容易,只能是官窯少量生產(chǎn)供皇室使用。清人龔軾在《景德鎮(zhèn)陶歌》中也記述了霽紅器物難成,“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書精心制,一樣搏燒百不同”。霽紅錫鑲鏨金龍鳳瓶,是近年來趟國平與張孝先等工藝美術大師在繼承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的精品器物。其腹部鏨有龍鳳呈祥紋飾,鏨刻絨條精美,圖案豐滿,龍鳳起伏有序,層次清晰,繁而不亂,雅而不俗,栩栩如生。在“霽紅”釉的襯托下,金光燦燦,龍飛鳳舞,一派“吉祥安泰”之氣,彰顯了太平盛世之景象。加之纏枝牡丹花卉上下相互呼應,更顯示出雍容華貴,富麗堂煌,可堪稱錫鑲鏨金工藝中之精品,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