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波
(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第五分局,眉山620860)
預可研階段全稱為預可行性研究報告階段。主要強調掌握資料,盡可能提升詳細程度、豐富資料內容,從宏觀層面為項目是否可啟動、效益評估提供咨詢服務。現代大型工程規(guī)模、投資較大,需要加強工程造價控制,客觀要求提升預可研階段的工作全面性和質量。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當前預可研階段的工程造價控制效果并不完全理想,針對該工作關鍵點、控制思路和方式進行分析十分必要。
預可研是為建設項目能否立項提供決策咨詢,為建設前期提供立項和投資決策依據。就工程造價控制而言,該階段關聯工作內容相對復雜,對其中的關鍵點進行提煉,包括工程量信息、投資回報信息、工期信息、固定成本信息、變動成本信息等。工程量直接影響建設投資、工期,是預可研階段工程造價控制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核準工程量,是進行項目建設的基礎。投資回報考慮工程收益態(tài)勢,具有長期性價值,但帶有變動特點,因此主要強調以客觀數據為依據。工期信息則影響合同造價、招投標活動,原則上講,工期較短的情況下,工程總體效益較高,可減少人力成本、管理成本,控制造價。固定成本包括各類材料、人員薪資、建安費用等,帶有固定化特點。變動成本牽涉到材料價格上漲、意外事故以及人員薪資變動等因素,可導致工程造價出現不可預知變化[1]。
思路上看,預可行性研究報告階段的工程造價控制優(yōu)先重視工程量評估。要求就土木工程、電氣工程等不同環(huán)節(jié)進行獨立分析,之后不斷完善細節(jié),使分析結果接近真實工程量。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我國基本建設項目前期工作程序,預可研報告分為投資機會研究、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擴初設計等部分,在進行工程量評估的過程中,應區(qū)別對待不同階段工作內容,以詳細的工程數據信息提供定量分析結果,再以定量分析結果服務定性分析活動。
數據分析是預可行性研究報告階段工程造價控制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強調對各類數據信息進行初步收集和加工,以獲取工程可行性、工期、人資需求等信息。在數據分析階段,一般需要考慮數據的真實性、客觀性和豐富性,并對非結構化的數據進行加工,使其呈現出半結構化、結構化特點,服務實際分析工作。在較早推行預可行性研究活動的美國、德國,各類數據往往得到復用,且具有交互層面的高靈活性,可實時獲取、調用[2]。
明確重點是指在預可行性研究報告階段,加強對工程造價的評估,確定其中的重點環(huán)節(jié),作為工作核心內容。如市區(qū)內進行的大型工程,必然牽涉到對周邊民眾生活、生產的擾動,社會效益、拆遷活動等造成的支出,應與工程材料、人員薪資等平等對待,作為工程造價評估和控制的重點之一。原則上看,重點因素的評估主要考慮若干固定要素和若干動態(tài)要素,固定要素即上文所述的固定成本,動態(tài)要素即動態(tài)成本,要求結合工程技術特點、建設地區(qū)特點、工期要求等具體酌定,并做相對獨立的評估。
預可研報告即項目建議書,預可研階段即編制項目建議書階段,成品為項目建議書。在此要求下,該階段的工程造價控制,需要考慮綜合效益??傤~和效益是指直接經濟收支之外的因素。如我國國有企業(yè)進行道路建設時,往往不能片面考慮經濟收益,部分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的區(qū)域,需要進行大規(guī)模的公路投資建設,考慮經濟效益之外的社會效益和發(fā)展效益。建設于核心城市內、主要城市周邊的道路,面臨較高的養(yǎng)護、運維、建設投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則需要予以兼顧。具體工作中,仍強調與項目特點充分契合,借助預可行性研究報告階段工作,從宏觀層面嘗試工程造價控制[3]。
以上述工作為基礎,預可研階段工程造價控制的基本方式之一,為構建精細化作業(yè)模式,在工程量計算工作中,應嘗試做好現場勘察和評估,并結合具體工作需要,使工程量的計算結果精準可信。假定建設區(qū)域位于城區(qū)外、自然環(huán)境較為復雜,要求對工程作業(yè)內容進行拆分,不斷細化工程組成內容,根據拆分結果進行分析。了解沿線地形條件、地質條件,盡量避開建設區(qū)域內較大的障礙物或清理難度大的障礙物;參與專業(yè)方案比較,了解重大線路走向方案的選擇,避免復雜走向和重復建設;了解路橋分界的原則,減少立交橋、大跨度斜拉橋等復雜工程工作量;分析路基地基處理的措施,規(guī)避軟土地基,或選用強夯法等簡單方法即可完成加固的區(qū)域;評析橋梁形式特點、墩臺高度、樁長及配筋率,減少工程量和設計復雜性;分析線路專業(yè)土石方調配方案,盡量保持可就近取材或便于運輸;了解線路通過地區(qū)當地的征地拆遷指標,減少工程擾動和拆遷范圍;對區(qū)域內隧道圍巖級別的劃分等基本情況予以掌握,對于樞紐地區(qū),路線多,縱橫交錯,更要了解各條線的運輸組織模式,確保交通運力。精細化作業(yè)可提升預可研階段工程造價控制的有效性,做到控制的宏觀、全面開展。
數據的挖掘和復用,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借助大數據進行分析,直接獲取工程建設的參數數據,如同類建筑的支出態(tài)勢、預算規(guī)模等;二是進行現場收集,之后采用專家反饋法、層次分析法等科學手段,使數據得到深層次的挖掘和復用。大數據分析法在現代社會得到普遍重視,該方式的價值在于普遍適用于大部分建筑工程,僅需支付少量費用,即可獲取所需的結構化信息。大數據的缺陷在于,難以獲取與本工程完全關聯、相同的數據資料,且即便工程規(guī)模、類型相同,大數據也無法考慮時間跨度帶來的成本波動問題。
現場收集、反饋模式具有悠久的運用歷史,如在預算階段,需要考慮上文所述的動態(tài)因素分析,主要依賴現場收集信息,進行加工評估[4]。假定某地擬建設若干居民小區(qū),同時當地啟動了若干市政項目,未能做好項目時間管理,可能出現短時間內建筑材料供不應求的問題,造成材料價格上漲。要求在項目的預可研階段,就建設區(qū)域范圍內的動態(tài)信息進行收集,原則上包括材料價格、人力資源成本、可變性等等。完成收集后,對各類信息進行初步加工,使其具有結構化特點,能夠完成客觀且集中呈現與工程造價相關的信息,之后反饋至專家小組,由小組進行論證,并就其中存在問題或疑問的部分進行詢問,由項目組進行解答,重復上述工作,使工程造價預算趨于完善,直接服務造價控制。
不同工程項目的造價構成存在差異,要求就重點項目進行評估和拆分,使存在波動的造價條目、不易確定的造價環(huán)節(jié)、支出較多的分項目得到明確[5]。如某項目建設于市區(qū)外,要求在勘察中了解線路走向、沿線地形條件、地質條件,在此基礎上,需要分析的重點項目,還包括主材、當地料的價格、當地同類工程的造價信息,特殊材料價格組成、來源地、出廠價,價格中是否含裝卸費等。對于建設工期較長的工程,應將當地材料價格水平的波動作為重點因素之一給予重視,借助此前收集的信息、大數據信息等,了解當地材料物價升降幅度,同時結合當前國內材料價格總體水平幅度水平,粗略做出項目在建設時期的價格判斷。與同一時期內當地其他規(guī)模標準相似項目進行對比,就一些類似指標、差異指標進行分析,了解現有基礎上是否充分考慮了其他波動因素,如設備價格的上漲、當地征地拆遷規(guī)定變化等,考慮地方特點,合理確定地價和拆遷建筑物的單價。
應注意的是,相同項目在不同區(qū)域內的造價并不相同,不同項目的重點也存在具體差異,在預可研階段進行工程造價控制時,應充分結合項目特點和地區(qū)特點,使重點項目的選取科學合理[6]。
預可研階段的工程造價控制,牽涉到多個因素,嘗試進行綜合效益評估時,建議采用模型分析法,將工程造價牽涉到的各類因素,均作為獨立分析對象,建設一個多維度模型,采用評分法進行效益綜合評估。如某道路工程牽涉到的分析指標包括人員薪資、材料支出、建安造價、拆遷支出、其他支出共五個方面,按照權重系數進行排名,并給出評分標準,獲取結果:建安造價>人員薪資>材料支出>拆遷支出>其他支出。其中建安造價滿分50分,造價越低,得分越高;人員薪資滿分20分,薪資支出越低,得分越高;材料支出滿分15分,材料支出越低,得分越高;拆遷支出滿分10分,拆遷支出越低,得分越高;其他支出滿分5分,支出額度越低得分越高。按照工程建設的具體要求、區(qū)域條件特點,進行上述指標的分析,帶入數據進行評估,滿分100分,如本工程最終得分超過80分,表明造價可控性高;工程得分在60~79分之間,表明造價相對可控;得分低于60分則表明造價較高,效益不理想。
綜上所述,預可研階段做好工程造價控制意義突出。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各環(huán)節(jié)工作帶有遞進關聯,這要求在預可研作業(yè)階段加強關聯評估,以遞進形式完成工程造價控制。在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可加強工程量計算、嘗試運用大數據和模型服務預算控制,以此為依據,嘗試構建精細化作業(yè)模式,拆分不同項目進行綜合分析,逐步實現預可研階段工程造價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