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鄒軍,張俐雯,齊偉,林梅
(江西省上饒市皮膚病醫(yī)院皮膚科,上饒 334000)
皮膚鏡是一項無創(chuàng)技術,操作簡便,肉眼即可觀察皮下的顯微結構,明顯提高了臨床診斷的準確性,減少了誤診。皮膚鏡還能精準指導臨床可疑部位的病理活檢,界定手術切除范圍,并可以隨時觀察病情變化和治療效果,在臨床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于2019年5月10月對300例40-89歲的人群527個皮疹用皮膚鏡進行面部非黑色素細胞性腫瘤的篩查,結合臨床和組織病理,分析判斷皮膚鏡在臨床診斷中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男107例,女193例。病例包括良性皮膚腫瘤(日光性黑子,脂溢性角化病,毛發(fā)上皮瘤,皮脂腺囊腫,汗管瘤,皮脂腺腺瘤,血管瘤,皮脂腺增生,軟纖維瘤和扁平苔蘚樣角化?。?;交界性皮膚腫瘤 (日光性角化病和色素性日光性角化?。┘皭盒云つw腫瘤(基底細胞癌,鮑溫病,角化棘皮瘤,鱗狀細胞癌和毛鞘癌)
1.2 方法 首先拍攝面部皮疹照片進行臨床初步診斷,再用皮膚鏡檢查。皮膚鏡檢查方法為先充分暴露皮損,用酒精凝膠清理皮損表面污垢,涂上一層浸潤液(可用超聲耦合劑或酒精凝膠),蓋上一層保鮮膜(避免交叉感染),再將皮膚鏡緊密接觸皮損拍攝圖片(×20倍)做出皮膚鏡圖像診斷。不典型及可疑惡性皮損標上記號,進行病理活檢。
2.1 良性皮膚腫瘤 490個,其中日光性黑子287個,脂溢性角化病160個,皮脂腺囊腫15個,血管瘤9個,汗管瘤6個,皮脂腺增生5個,毛發(fā)上皮瘤3個,扁平苔蘚樣角化病3個,皮脂腺腺瘤1個,軟纖維瘤1個。
2.2 交界性皮膚腫瘤 15個,其中日光性角化病11個,色素性日光性角化病4個。
2.3 惡性皮膚腫瘤 22個,其中基底細胞癌11個,鱗狀細胞癌9個,鮑溫病1個,毛鞘癌1個。
皮膚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對比見表1。
表1 皮膚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表
2.4 典型病例 見例1-例4。
面部因長期暴露在外,易發(fā)生光老化。隨人群壽命延長腫瘤發(fā)病率也增加。這些因素促使面部斑塊狀、腫瘤狀皮膚病在臨床中明顯增多,明確診斷的要求也日益增長。以往僅依靠肉眼判斷容易誤診、漏診,而有創(chuàng)的活檢患者往往難以接受。皮膚鏡作為一種重要的皮膚影像觀測手段,架設了皮膚病臨床表現和微觀組織病理學之間的橋梁,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單純肉眼觀察的局限性,為臨床診斷提供更多的依據[5],明顯提高了臨床診斷的準確性,減少了誤診率。
例1 脂溢性角化病
例2 日光性角化病
為進一步了解皮膚鏡技術在診斷面部非黑色素細胞性腫瘤方面的臨床價值,2019年5-10月,我們對我院門診300例(男107例,女193例)40~89歲的527個面部皮損進行了免費篩查。
本案發(fā)現患病率(按病例)從高到低依次是:日光性黑子(95.7%),脂溢性角化?。?3.3%),皮脂腺囊腫(5%),日光性角化?。?.7%),基底細胞癌(3.7%),血管瘤,鱗狀細胞癌,汗管瘤,皮脂腺增生,色素性日光性角化病,毛發(fā)上皮瘤,扁平苔蘚樣角化病,角化棘皮瘤,鮑溫病,皮脂腺腺瘤,軟纖維瘤和毛鞘癌。將這些病變527個(按皮疹數)分為三類,其中良性皮膚腫瘤490個,占92.98%;交界性皮膚腫瘤15例,占2.85%;皮膚惡性腫瘤22個,占4.17%。我們發(fā)現隨年齡增長,同一患者有多種皮膚腫瘤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隨年齡增長,皮膚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率也越來越高。
例3 基底細胞癌
例4 鱗狀細胞癌
我們對15例交界性皮膚腫瘤和22例惡性皮膚腫瘤進行了皮膚鏡診斷和病理診斷的對比,可以看到日光性角化病、色素性日光性角化病、基底細胞癌和鮑溫病的皮膚鏡診斷與病理診斷是完全一致的。9例鱗狀細胞癌有8例皮膚鏡診斷與病理診斷是一致的,只有1例皮膚鏡誤診為日光性角化病,我們知道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日光性角化病嚴重會發(fā)展成鱗狀細胞癌,皮膚鏡雖然誤診了,但考慮方向還是有價值的。還有1例毛鞘癌皮膚鏡誤診為基底細胞癌,但因皮膚鏡診斷是惡性皮膚腫瘤,讓患者得到早期及時處理,也是有價值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皮膚鏡 圖像技術在臨床中對面部非黑素細胞性腫瘤篩查很有價值,無論是在臨床診斷、鑒別診斷還是惡性皮膚腫瘤篩查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首先可以進行早期診斷并及時發(fā)現交界性以及惡性皮膚腫瘤,減少盲目活檢,有效指導手術切除范圍和選擇更恰當的治療方法,避免診斷不明確與治療不當增加醫(yī)源性創(chuàng)傷及皮損復發(fā),或延誤病情。其次在皮膚美容方面有重要意義[6],對篩查出的良性腫瘤可以隨訪觀察或對癥處理;對于篩查出的交界性皮膚腫瘤可以做光動力治療而痊愈;對于篩查出的可疑惡性皮損要先做病理活檢,確診后再進一步處理,原位皮膚癌是可以治愈的。最后我們認為皮膚鏡圖像技術具有操作簡單,診斷率高,即測即出結果,費用低廉,有遠大的發(fā)展前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