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肖男,張晨陽,王 葉,劉 祎,楊秉秀,喬 江*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產后飲食如常,但大便數日不解或排便時秘結不暢者,稱為產后便秘。本病為產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生原因與多種因素相關[1-2]。西醫(yī)對于本病的治療多以瀉藥、腸道菌群調節(jié)劑等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但不能根治。中醫(yī)在結合產婦病理生理特點的基礎上進行辨證施治,具有療效顯著、經濟快捷、副作用小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楊秉秀教授系全國第四批名老中醫(yī)指導老師,湖南省名中醫(yī),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婦科主任醫(yī)師,從事婦科臨床、教學、科研等工作50余年,深受患者贊譽?,F將楊教授治療產后便秘的經驗介紹如下,以飧同仁。
祖國醫(yī)學謂本病為“產后大便難”“產后大便秘澀”[3]。《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脈證并治》首次提及本病病因病機:“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4]表明產后津液虧耗,胃中客熱,潤養(yǎng)不足,糟粕壅滯,易導致腸燥便難。明代《證治準繩·雜病》記載[5]:“婦人分產亡血,病后血氣未復,皆能作秘”,提出血虛失潤是致使婦人產后大便難解的主要原因。婦女孕胎之時,大量精血下聚以滋養(yǎng)胎兒,易致氣血不足,復因產后失血耗氣,使情況愈盛,導致糞便干澀難解?!度f氏女科》繼而進一步闡述:“產后氣虛而不運,故糟粕奎滯而不行,血虛而不潤,故溝讀干澀而不流,大便不通,乃虛秘也”,指出胃腸失潤亦可導致產后便難,氣失健運,大腸傳導無力亦可導致大便不暢?!杜平浾摗ぎa后證》則提出:“產后大便不通……或血虛火燥,不可計日期”,認識到素體陰虛者,產后營血驟虧,則陰損益甚,虛熱灼津,腸道失去濡潤而導致大便秘結不通。綜合眾多醫(yī)家所言,產后大便不通之病因病機可簡要概括為以下三點:一為津液減耗,胃熱腸燥;二為營血虧虛,腸失所潤;三為虛熱內擾,灼傷胃津。
楊教授認為,產后婦女亡血傷津耗氣,腸失濡潤或傳導無力,故排便不暢,臨床上應牢牢把握此基本病因病機,審因施治。營血驟虛,治當以補營生血,養(yǎng)血潤腸;胃燥腸熱,宜生津祛熱,增水行舟。故楊教授以補血養(yǎng)血、生津潤燥為治療大法,常用四物湯合增液湯為基本方進行化裁。四物湯出自《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可益養(yǎng)榮衛(wèi)、雙補氣血[6],方中熟地有滋陰養(yǎng)血之效,當歸有養(yǎng)血潤腸之功,白芍長于斂陰養(yǎng)血,川芎則功擅活血行氣,四藥合用,補血而不滯血。增液湯出自《溫病條辨》,以補藥之體為瀉藥之用,可養(yǎng)陰增液[7],方中玄參滋陰降火,潤腸生津,麥冬性甘寒,滋陰潤燥,生地黃滋陰潤燥,養(yǎng)陰清熱,三藥合用,可滋補陰津,有增水行舟之功。楊教授喜將兩方合用,既可補血養(yǎng)血,又可滋陰潤燥,使血虛得以復生,津虧得以彌補,從而使胃腸復受濡潤,則大便得以暢行而下。
楊教授認為,產婦因生產時出汗過多,氣隨津脫,故多元氣虧虛,氣虛則大腸傳導功能無力,因而大便不通,故臨床應益氣助運,以助糟粕下行。且婦女產后久不排便,或干澀便艱,易產生焦躁、煩悶的心理,導致氣機不和、升降失調而加重便秘,故舒暢氣機,開解煩郁亦在病程中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楊教授臨床常選用郁金、佛手、陳皮、枳殼等理氣的藥物加入養(yǎng)血生津潤燥之方中,既可舒達氣機,助血之運行,緩解便秘癥狀,亦可調節(jié)婦女產后精神狀態(tài)。素體陰虛的婦女,產后陰血大量減耗,加之情緒不暢,氣郁化火,則陰虛火旺更甚,虛火灼津,腸道失潤,然火旺之本源在于陰虛,故楊教授在臨床上常用二至丸以滋陰養(yǎng)血,方中女貞子甘平,可益肝補腎;旱蓮草甘寒,可入腎補精,陰虛得補,則火自平,腸道復得滋潤,糟粕排出暢通。
《女科經綸》記載:“產后水血俱下,則大腸燥澀,便閉不通,……自是元氣內乏受病,故戒不可以苦寒峻利,再傷氣血,漸致不救也”,其充分表明因產后“百節(jié)空虛”[8],應慎用大黃、芒硝等苦寒瀉下之品,以防過下傷正。楊教授強調,產后病性固然多虛,然不乏實證的存在,實證多見于素體強壯的產婦,其體質強盛,恢復較快。此類產婦人群,可因感受外邪,邪熱入里與糟粕相搏結于內,或產后過多進食,致中焦氣機失暢,飲食雍滯不化。已成陽明腑實者,則應用承氣湯類苦寒瀉下,以驅腸中燥屎。如張景岳所言[9]:“凡產后氣血俱去,誠多虛證,然有虛者,有不虛者,有全實者,凡此三者當隨證、隨人,辨其虛實,以常法治療,不得執(zhí)有誠,概行大補,以致助邪。”楊教授強調,臨證當謹遵“勿拘于產后,亦毋忘于產后”原則,審證求因,不可拘泥,有是癥則用是藥,但臨床需注意衰其大半而止,且需加入參、芪之類的藥物以益氣扶正,以防形成敗證,諸變蜂起。
楊教授提倡,除服用中草藥外,可根據現代調查研究結果[10],采取針刺足三里、三陰交,艾灸神闕穴,耳穴按摩、穴位敷貼等多種方式增強胃腸蠕動,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并可合理調整飲食結構,適當添加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適量飲水,以達潤腸通便之目的。同時應從心理上對產婦進行疏導調節(jié),安慰其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來面對、治療產后便秘,同時應勸導產婦養(yǎng)成排便的良好習慣,當有便意時應及時排便,不可長期抑制便意,防止因此而導致的排便反射閾值上升[11],產生便秘。
患者張某,女,31歲,初診時間:2019年6月19日。產后大便秘結1月余?;颊咦栽V于3月前順產一子后出現大便秘結,3~5日一行,解出困難,呈羊屎粒狀,味臭,色黃,自服乳果糖口服液未見明顯好轉,伴心煩,納寐可,小便可。舌質偏紅,苔少,脈細弦。方藥:四物湯合增液湯加減,處方:當歸15 g、川芎10 g、熟地10 g、女貞子10 g、墨旱蓮10 g、阿膠6 g、玄參10 g、麥冬15 g、北沙參15 g、瓜蔞10 g、郁金10 g、枳殼10 g、西洋參10 g、炙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溫服,共服7劑。
2019年6月26日二診:服上方后便秘癥狀改善,現大便兩日一行,便質稍干,顏色正常。首方繼服7劑,囑其服藥期間保持心情開朗,適當調整飲食結構。
2019年7月6日三診:便秘癥狀較之前顯著緩解,現大便每日一行,質、色均可。守原方去女貞子、旱蓮草,加枸杞12 g、制何首烏15 g、淮山15 g、白芍15 g,繼服7劑以鞏固療效。后續(xù)回訪,患者訴便秘癥狀無復發(fā)。
按:患者產后,癥見大便秘結。此為產后氣血虧虛、津損熱燥、腸道失潤所致。當歸、川芎、熟地三味藥為四物湯去芍藥,四物湯乃滋補陰血之良方,方中熟地性甘辛溫,有滋陰補血之效,當歸養(yǎng)血補血,且其質潤,故有潤腸作用,可用于治療腸燥便秘。川芎活血行氣,調暢氣血,辛溫之歸、芎與陰柔之熟地相配,補血而不滯血,活血而不傷血。女貞子、墨旱蓮為二至丸的方藥組成,長于滋肝腎之陰,再加滋陰補血之阿膠,共奏滋陰養(yǎng)血之效。玄參、麥冬潤燥生津,其取增液湯之意,輔以北沙參、瓜蔞,有生津滋燥、潤腸通便之功。郁金行氣開郁,枳殼理氣行滯,可助大腸之傳導暢通。西洋參具有益氣扶正之功效,可使脾胃健運,推動有力,促津液疏布功能恢復正常。諸藥合用,則腸道通利潤滑,便秘自然可愈。
婦女產后大便困難的原因多由津液減耗、營血虧虛、虛熱內擾、腸失所潤引起。楊秉秀教授根據此時期婦女特殊的病理生理特點,認為臨床治療本病時以補血養(yǎng)血、生津潤燥為主,益氣疏氣、滋陰清熱為輔,并強調臨床診治時需分清虛實,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