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涵 陸潤豪
摘 要 為探究大學生自尊與親密關系的聯(lián)系及其內在心理機制,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內隱關系理論量表、關系評估量表對463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大學生自尊、成長信念和親密關系質量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2)大學生自尊對親密關系質量有正向預測作用;(3)成長信念在大學生自尊與親密關系質量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宿命信念不起中介作用。因此,研究揭示了大學生的自尊既能直接影響親密關系,又能通過成長信念對大學生親密關系產(chǎn)生影響。研究結論對于幫助大學生群體建立積極健康的親密關系,從而形成愛的品質、獲得心理社會性成長具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大學生;自尊;親密關系;關系信念
分類號 B84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0.01.004
1 引言
親密關系(intimate relationships)是人際關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種,廣義上包含了親情、愛情、友情等,在人們的生活經(jīng)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Miller, Perlman, & Brehm, 2007)。親密關系與人類與生俱來的歸屬和愛的需要有關,親密關系的形成能夠滿足人類的這些需要(Perlman, 2007)。大學生群體正處于埃里克森理論中“親密對孤獨”的發(fā)展階段,形成愛的品質是大學生最為重要的心理發(fā)展任務之一。因此,本文中探討的親密關系主要指大學生情侶間的戀愛關系。顯然,一段親密關系能否滿足個體歸屬與愛的需要,幫助其獲得愛的品質從而促進個體心理發(fā)展與這段親密關系的質量密切相關。為此,探索影響大學生親密關系質量的相關因素對于幫助大學生群體在戀愛過程中獲得健康的親密關系體驗和心理成長均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诶碚摵同F(xiàn)實經(jīng)驗,本研究將選取自尊和關系信念作為研究變量,旨在通過調查分析,揭示個體自尊對親密關系質量的影響及其內在機制。
“愛他人,要先學會愛自己”是一種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觀點。許多研究者同樣認為更愛自己、對自己持有積極態(tài)度的人們能夠擁有更好的親密關系質量(Zeigler-Hill, Fulton, & Mclemore, 2011)。自尊(self-esteem)作為構成自我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對自我的情感性評價,高自尊的個體對自己持有更積極的態(tài)度(李海江,楊娟,袁祥勇,覃義貴,張慶林,2012)。有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自尊是影響親密關系的重要因素(Murray, 2006),高自尊被試傾向于擁有更高質量的親密關系。同時,也有研究者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了解釋,Rudich等人(1999)認為,高自尊的個體容易得到更多的社會接納,從而較容易與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Murray等人(2000)則認為,高自尊被試能夠更好地應對威脅到他們情感和自我價值感的負性事件,因而有助于維護親密關系。當遭遇到失敗或拒絕的時候,高自尊個體會傾向于增強與伴侶的關系,因為他們相信伴侶能夠給予他們支持和幫助。并且,在尋求加強關系的時候,他們會傾向于強調積極的親密關系質量的重要性(Murray, Rose, Bellavia, Holmes, & Kusche, 2002)。
在理論研究方面,自尊的人際關系理論(Sociometer theory)認為,人類有維持重要人際關系的動機,而自尊作為一種心理尺度,能夠反映個人重要人際關系的質量以及個人對重要人際關系的融入程度(Leary, Tambor, Terdal, & Downs, 1995)。 高自尊的個體通常更重視自己的人際關系,并能夠更好地融入其中,其人際關系和親密關系質量也相對較高,這一觀點也被實證研究佐證(江沂芯,2016;王中杰,趙山明,2017)。因此,基于自尊的人際關系理論和相關實證研究我們可以推測自尊水平能夠正向預測親密關系質量。此外,由于自尊能夠影響人們對人際關系的關注和融入程度(Leary et al., 1995),同時高自尊個體更傾向于在面對負性事件的時候相信自己的伴侶,傾向于強化和伴侶的關系(Murray et al., 2002),所以有理由推測個體對親密關系的信念在自尊影響親密關系機制中起到中介作用。
關系信念(relationship beliefs)是指一切針對親密關系的具體信念、思維模式和認知判斷(Hall, 2006)。關系信念可分為成長信念(work-it-out beliefs)和宿命信念(soulmate beliefs)兩種類型(Knee, 1998)。研究指出,持成長信念的個體傾向于認為親密關系是能夠通過雙方的努力而不斷發(fā)展的,當遇到?jīng)_突時,他們傾向于通過努力和學習來有效解決關系中出現(xiàn)的問題,而這種積極且富有建設性處理問題模式能使親密關系得以維持和發(fā)展(孔榮,鄧林園,2017; Franiuk, Cohen, & Pomerantz, 2002; Knee, Patrick, Vietor, & Neighbors, 2004 )。與之相反,持宿命信念的個體認為親密關系的本質是命中注定而無法通過雙方努力而改變的(Burnette & Franiuk, 2010),一段戀情是否能夠令人滿意只取決于一開始有沒有找對合適的人,因此當他們遇到?jīng)_突時不會嘗試努力解決問題,而是會認為這段關系命中注定會以失敗告終,從而傾向于提出結束親密關系(Knee et al., 2004)。從兩種不同的信念產(chǎn)生的結果來看,成長信念可以被視作一種親密關系中的積極與建設性信念,而宿命信念可能是一種消極與破壞性信念。
綜合資料表明,關系信念會受到個體因素的影響,同時關系信念也會影響到人際關系。一方面,在影響關系信念的個體因素中,自尊水平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自我確認理論(Self-verification theory)認為,自尊是自我確認的基礎,高自尊的個體會傾向并樂于接受有利于其自我肯定的信息,而低自尊個體會更傾向于接受較為負面和否定評價的信息(Swann, Pelham, Krull, 1989)。許多實證研究同樣支持這一觀點,低自尊個體在遭遇失敗后更傾向于關注負面的結果,并容易將消極的反饋泛化到其他方面(Kernis, Brockner, & Frankel, 1989),如不合實際地低估自己的能力等,在高自尊個體身上并不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此外,低自尊個體存在對拒絕信息的注意偏向(李海江等, 2012; Dandeneau & Baldwin, 2009),這使其更容易關注到外部的拒絕信息, 同時也會更傾向于將外界信息知覺為拒絕, 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低自尊個體容易出現(xiàn)不合理信念(Daly & Burton, 1983; Leitenberg, Yost, & Carroll-Wilson, 1986)。 Murray等人的依賴調節(jié)模型(the dependency regulation model, Murray, Holmes, & Griffin, 2000)則更為具體地指出,自尊水平能夠影響自己對伴侶如何看待自己的感知,從而影響自己對這段關系的感知,并反過來影響自己的自尊。也就是說,低自尊的個體首先會認為自己是糟糕的,同時也認為伴侶對自己持有消極看法,進而使自己對親密關系的信念變得消極,形成宿命信念,這樣的錯誤信念又反過來進一步降低其自尊水平。相反,高自尊的個體傾向于認為伴侶對自己的看法是積極的,從而會在與伴侶的互動中增強自我肯定感,從而對親密關系形成成長信念。另一方面,關系信念會影響親密關系的建立和維持,這主要是通過影響個體對親密關系本質屬性的認知以及個體在親密關系進程中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孫杭媛,2016)。根據(jù)關系內隱理論(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的觀點,關系信念是一種維持親密關系的內隱認知,對個體在親密關系中的問題解決方式、滿意程度以及親密關系持續(xù)時間能夠起到顯著的預測作用(Burnette & Franiuk, 2010)。因此有理由推斷,不同的關系信念可能會對個體親密關系的質量產(chǎn)生影響。此外,一些證據(jù)也表明,低自尊的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會產(chǎn)生歪曲認知,如極端化思維、過度類化、災難化等,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可能會使得青少年在人際交往中容易產(chǎn)生負面情緒和行為,從而更容易導致其人際交往存在問題(鄭慶友,2013; Daly & Burton, 1983; Mayhew & Edelmann, 1989)。
綜上所述,我們發(fā)現(xiàn)自尊對親密關系有重要的影響,而個體的關系信念這一認知變量在其中可能起到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希望通過考察這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從而揭示自尊影響親密關系的內在心理機制。由于低自尊的個體對自身、伴侶及親密關系的感知均傾向于消極,易產(chǎn)生宿命信念,從而容易對親密關系質量有消極影響;而高自尊的個體則傾向于正向感知這些看法,易持有成長信念,使得親密關系質量良性發(fā)展。因此本研究假設自尊能夠通過關系信念(成長信念、宿命信念)的中介作用來預測親密關系質量。具體而言,高自尊的個體會有著更高的成長信念和更低的宿命信念,從而有著更高的親密關系質量;反之,低自尊的個體有著較低的成長信念和較高的宿命信念,從而有著較低的親密關系質量(見圖1)。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采用便利性取樣法,在南京等地區(qū)高校線上調查了484名曾有過戀愛經(jīng)歷或正在戀愛的在校大學生的自尊水平、關系信念與親密關系質量,刪去奇異值后共獲得有效樣本463份。其中,男性為126名,女性為337名;異地戀173人,非異地戀290人;目前正處于親密關系中的被試為299名,目前單身卻曾經(jīng)有過一次以上親密關系的被試為164名。研究對象的平均年齡為20.59歲(SD=4.22),戀愛時間平均為17.32個月(SD=18.96),最短為1個月,最長為10年。
2.2 研究工具
2.2.1 自尊量表(SES)
采用Rosenberg(1965)編制的自尊量表評定大學生個體重視和尊重自身的程度。該量表包含10個項目,采用四級計分,從“很不符合”到“很符合”分別計1~4 分。計算所有項目的總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該量表的中文版已由國內學者修訂(汪向東,王希林,馬弘,1999),是目前我國心理學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測量工具。有研究者指出(田錄梅,2006),原量表第8個項目“我希望我能為自己贏得更多尊重”(反向計分)在我國文化背景下可能會使被試產(chǎn)生誤解,一定程度上影響量表內部一致性,故而本研究未將該項目計入自尊總分。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9。 2.2.2 內隱關系理論量表(ITRs)
采用Knee(1998)編制的內隱關系理論量表(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scale)對關系信念進行測量,該量表由國內學者韓易靜進行修訂(2015)。該量表共8個項目,采用7級計分的方式,從1到7表示從不同意到同意的程度。量表包括宿命信念和成長信念兩個維度,每個維度由4道題構成。計算每個維度的總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該信念越強烈。 在本次研究中, 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65,宿命信念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69,成長信念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4。
2.2.3 關系評估量表
本研究采用Hendrick(1988)編制的關系評估量表(The relationship assessment scale),該量表由河北大學王皓(2010)編制,來評估被試對親密關系的總體感受。該量表共包含7個項目,無分量表,采用5級計分的方式,從1到5表示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的程度,得分越高說明對親密關系質量越高、個體在這段關系中越滿意。在本次研究中,關系評估量表的Cronbachs α=0.88。
2.2 研究過程及數(shù)據(jù)處理
通過線上調查的方式發(fā)放問卷進行調查,在調查的同時獲得大學生性別、年齡、親密關系狀況等人口學變量。所有被試均在知情同意前提下參與了本次問卷調查。運用SPSS 21.0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錄入和整理。用SPSS 21.0和Amos 21.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3 結果分析
3.1 共同方法偏差
由于本研究采用被試的自我報告法收集數(shù)據(jù),對于可能出現(xiàn)的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把所有變量測量項目一起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設定公因子數(shù)為1。結果得到5個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第一個因子能解釋的變異量為27.43%,小于40%,表明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描述性統(tǒng)計與相關分析
表1為各變量的平均數(shù)、標準差和相關系數(shù)。大學生自尊水平、宿命信念、成長信念與親密關系質量分別為各項加和總分。將性別、是否異地戀進行虛無編碼(0=男,1=女;0 =否,1=是)后作為自變量,親密關系質量得分為因變量,進行2(性別)×2(是否異地戀)的方差分析,考察性別和異地戀對親密關系質量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性別的主效應邊緣顯著(F (1, 459)=3.50, p=0.06, η2p=0.01 ),是否異地戀的主效應、性別與是否異地戀的交互效應均不顯著(ps>0.05)。因此考慮將性別納入模型作為控制變量。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自尊水平、成長信念與親密關系質量之間都在0.001水平上呈顯著正相關,宿命信念與大學生自尊水平相關邊緣顯著(p=0.09), 與親密關系質量顯著相關(p<0.001)。根據(jù)Baron和Kenny(1986)的理論,中介變量存在應該滿足的前提條件包括:(1)自變量與中介變量之間有顯著相關;(2)中介變量與因變量之間有顯著相關;(3)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有顯著相關。因此本研究考慮檢驗成長信念與宿命信念在大學生自尊與親密關系質量之間的中介作用。
3.3 中介作用模型檢驗
由于自尊量表(9題)和關系評估量表(7題)所含項目數(shù)較多且維度單一,為了防止多個項目造成潛在變量的膨脹測量誤差,采用平衡取向中的單因子法(single-factor method)(卞冉,車宏生,楊輝,2007)對自尊量表和關系評估量表進行打包處理(parceling)。首先,確定將量表分別打成三個項目包,接著分別進行因子分析,把載荷最高的3個項目按載荷排序(由高到低)依次放到3個包中作為錨定項目;然后,反方向(由低到高)依次加入次高項目進行平衡,按此規(guī)則依次排列,直到所有題目都被平衡分配。這種打包方法通過平衡各項目包內項目的因子載荷和方差,可縮小項目包間的差距。打包后的觀測變量以每個包內項目的總分代替。
采用結構方程模型檢驗大學生自尊水平與親密關系質量的關系及成長信念可能發(fā)揮的中介作用。運用Amos 21.0建構模型,其中性別為控制變量,自變量為大學生自尊水平、因變量為親密關系質量,中介變量為成長信念與宿命信念,自變量與因變量作為潛變量觀測,中介變量作為顯變量觀測。根據(jù)中介效應檢驗的程序(溫忠麟,張雷,侯杰泰,劉紅云, 2004),先檢驗大學生自尊水平對親密關系質量的直接效應,然后檢驗加入中介變量后模型的擬合情況及各路徑系數(shù)變化的顯著程度。直接效應的擬合指標為:χ2/df=1.95,RMSEA=0.05,AGFI=0.97,NFI=1.00,GFI=0.99,IFI=1.00,TLI=0.99,CFI=1.00,SRMR=0.02, 路徑系數(shù)β為0.33(p<0.001),說明大學生自尊可以正向預測親密關系的質量。
在自尊與質量之間加入關系信念這一中介變量之后,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標為:χ2/df=2.28,RMSEA=0.05,AGFI=0.95,NFI=0.97,GFI=0.97,IFI=0.98,TLI=0.98,CFI=0.98,SRMR=0.03,說明模型的擬合指標良好,關系信念在大學生自尊水平與親密關系質量之間起到中介作用(見圖2)。對此,我們分別討論成長信念與宿命信念的兩條中介路徑。
首先,大學生自尊水平與成長信念(β=0.24, SE=0.10, p<0.001)、成長信念與親密關系質量(β=0.31, SE=0.05, p<0.001)的路徑系數(shù)均顯著,且大學生自尊水平與親密關系質量的路徑系數(shù)顯著(β=0.29, SE=0.11, p<0.001),因此成長信念在自尊水平與親密關系質量之間起著中介作用。其次,大學生自尊水平與宿命信念(β=-0.07, SE=0.13, p>0.10)路徑系數(shù)不顯著,宿命信念與親密關系質量路徑系數(shù)顯著(β=-0.15, SE=0.04, p<0.001),因此宿命信念在大學生自尊水平與親密關系質量之間不發(fā)揮中介作用。
本研究采用Bootstrap分析方法來檢驗中介效應是否顯著,選定的Bootstrap自行取樣量為5000, 結果顯示,成長信念中介效應的95%區(qū)間值為(0.03,0.11),并不包含0,因此中介效應顯著;宿命信念中介效應的95%區(qū)間值為(-0.001,0.03),因此中介效應不顯著。這說明,成長信念在大學生自尊與親密關系的質量之間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4 討論
根據(j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大學階段是形成愛的品質的重要時期,此時親密感對孤獨感也成為了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發(fā)展危機,因此親密關系的質量好壞對大學生心理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本研究主要探討了大學生自尊水平、關系信念與親密關系質量之間的關系。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自尊水平、成長信念與親密關系的質量顯著正相關,這支持了孫杭媛(2016)的研究結論。但在本研究中,宿命信念與大學生自尊水平呈邊緣負相關,且與親密關系質量相關不顯著,這與韓易靜(2015)研究中宿命信念與親密關系的質量與滿意度有顯著負相關的結論不符。由于韓易靜(2015)的研究要求被試均為正在戀愛的成對情侶,且樣本偏?。?62人),故取樣偏差和樣本大小的不同可能是導致研究結論不一致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基于自尊的人際關系理論和關系內隱理論證實了成長信念在大學生自尊水平與親密關系質量中的部分中介作用,即大學生的自尊水平既可以直接預測親密關系的質量,也可以通過成長信念對大學生親密關系產(chǎn)生影響。其中,自尊對親密關系的直接效應與王中杰等人(2017)的研究結論相似,即自尊水平可以正向預測戀愛關系的滿意度,而本研究在關系滿意度的基礎上以關系質量的整體為研究對象,結論同樣表明高自尊個體擁有更高質量的親密關系。這一結論支持了自尊的人際關系理論。高自尊的個體對于人際關系質量的知覺更為敏感和積極,這可能會使得他們更傾向于去維護和發(fā)展自己的人際關系,從而使人際關系的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此外,大學生的成長信念作為自尊和親密關系質量之間的中介變量,意味著高自尊的個體在戀愛關系中擁有著更強的成長信念,他們更相信美好的戀愛關系是通過不斷努力經(jīng)營而成的,從而更容易擁有質量更好的親密關系。反之,低自尊個體成長信念較弱,從而影響親密關系的形成,該結論與前人研究相符(Mayhew & Edelmann, 1989),同時也支持了自我確認理論和依賴調節(jié)模型的觀點。自我確認理論認為,穩(wěn)定的自我概念是自我確認的基礎,自我確認能夠幫助個體界定自己和他人的關系而形成與其自我概念相一致的信念,從而指導自身做出相應的行為(何亞云,張鋒,周艷艷,2005; Swann, Rentfrow, & Guinn, 2003)。也就是說,無論自尊高低,個體都傾向于接受與其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評價信息,即高自尊的個體會更多地接受人際關系中積極正面的互動和評價,從而有著更強的成長信念,低自尊者則相反。同樣地,依賴調節(jié)模型認為高自尊的個體會更積極地感知伴侶對自己的看法,并更積極地看待親密關系,從而會持有成長信念,以努力尋求提升親密關系質量。而根據(jù)關系內隱理論,成長信念作為人際關系中的認知因素,能夠顯著預測個體對這段關系的滿意度以及結果(Burnette & Franiuk, 2010)。由于持成長觀念的個體傾向于將親密關系的質量看作是可變的,即持有一種增長觀態(tài)度來對待親密關系質量,有著較高的自我提升的動機,他們希望通過自身努力使親密關系在磨合中不斷發(fā)展,因此在應對事件時會傾向于和伴侶一同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親密關系的質量。
此外,本研究假設宿命信念可以在自尊與親密關系質量之間起到中介作用,但結論并不支持這一假設。首先,研究者一般認為成長信念與宿命信念是完全對立的兩種關系信念,但本研究數(shù)據(jù)與前人研究結論(孫杭媛,2016)均表明二者并不相關。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將成長信念與宿命信念作為兩種獨立的信念類型看待,所以盡管成長信念能作為自尊與親密關系的中介,但宿命信念不一定能起到中介的作用。其次,研究表明自尊水平無法預測宿命信念,這可能是由于宿命信念意味著個體傾向于從機械刻板的角度加工親密關系,迷信命運等非理性的信念體系,而自尊代表著個體對自我的評估與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并無研究證明自尊與宿命信念的關系,因此自尊對宿命信念沒有預測作用。
本研究的結果對大學生親密關系的建立、維護和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也為幫助大學生戰(zhàn)勝心理發(fā)展危機、形成愛的品質提供了一定理論依據(jù)。
盡管具有一定理論和實踐價值,但本研究仍然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本研究采取線上收集問卷的方式,未標準化的施測流程可能會對數(shù)據(jù)產(chǎn)生影響。其次,本次研究采取的是橫斷研究設計,無法對自尊水平與關系信念的因果關系做出推斷。未來可以通過縱向追蹤研究設計,在后續(xù)研究中對因果關系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最后,由于內隱關系理論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相較于其他量表而言偏低,測量結果可能會產(chǎn)生誤差,還有待編制更可靠的測量工具來對關系信念進行測量。
5 結論
大學生自尊、成長信念和親密關系質量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大學生自尊對親密關系的質量有正向預測作用。成長信念在大學生自尊與親密關系質量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大學生的自尊能通過成長信念對大學生親密關系產(chǎn)生影響。
參考文獻
卞冉, 車宏生, 陽輝 (2007). 項目組合在結構方程模型中的應用. 心理科學進展, 15(3), 567-576.
韓易靜 (2015). 大學生戀人的關系信念, 沖突應對方式對其親密關系質量的影響. 碩士學位論文. 浙江理工大學.
何亞云, 張鋒, 周艷艷 (2005). 自尊與人際互動: 理論, 研究與問題. 應用心理學, 11(4), 368-374.
江沂芯 (2016). 自尊水平對中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其干預研究. 心理技術與應用, 4(1), 47-52.
孔榮, 鄧林園 (2017). 大學生戀愛沖突對戀愛關系質量的影響: 沖突解決模式的調節(jié)作用. 心理技術與應用, 5(3), 160-168.
李海江, 楊娟, 袁祥勇, 覃義貴, 張慶林 (2012). 低自尊個體對拒絕性信息的注意偏向. 心理科學進展, 20(10), 1604-1613.
申自力, 蔡太生 (2007). 低自尊的心理學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15(6), 634-636.
孫杭媛 (2016). 大學生情侶關系信念, 犧牲動機和沖突解決行為的關系. 碩士學位論文. 浙江理工大學.
田錄梅 (2006). Rosenberg (1965) 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 心理學探新, 26(2), 88-91.
王皓 (2010). 性別角色特征與戀愛滿意度的關系. 碩士學位論文. 河北大學.
汪向東, 王希林, 馬弘 (1999). 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 增定版. 北京: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
王中杰, 趙山明 (2017). 大學生婚姻態(tài)度在自尊與戀愛滿意度關系中的中介作用.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31(8), 654-658.
溫忠麟, 葉寶娟 (2014). 中介效應分析: 方法和模型發(fā)展. 心理科學進展, 22(5), 731-745.
溫忠麟, 張雷, 侯杰泰, 劉紅云 (2004). 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 心理學報, 36(5), 614-620.
鄭慶友 (2013). 低自尊水平青少年的認知歪曲及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醫(yī)學信息, 26(6), 651-652.
Agnew, C. R., Loving, T. J., Le, B., & Goodfriend, W. (2004). Thinking Close: Measuring Relational Closeness as Perceived Self-Other Inclusion. In D. J. Mashek & A. P. Aron (Eds.), Handbook of closeness and intimacy (pp. 103-115). Mahwah, NJ, U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urnette, J. L., & Franiuk, R. (2010).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and partner fit: Predicting forgiveness in developing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8(2), 144-148.
Daly, M. J., & Burton, R. L. (1983). Self-esteem and irrational belief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with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0(3), 361-366.
Dandeneau, S. D., & Baldwin, M. W. (2009). The buffering effects of rejection-inhibiting attentional training on social and performance threat among adult student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4(1), 42-50.
Franiuk, R., Cohen, D., & Pomerantz, E. M. (2002).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Implications for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longevit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9(4), 345-367.
Hendrick, S. S. (1988). A generic measure of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50(1), 93-98.
Hall, S. S. (2006). Marital meaning: Exploring young adults belief systems about marriag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7(10), 1437-1458.
Kernis, M. H., Brockner, J., & Frankel, B. S. (1989). Self-esteem and reactions to failure: The mediating role of overgeneral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4), 707-714.
Knee, C. R. (1998).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coping, and longe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2), 360-370.
Knee, C. R., Patrick, H., Vietor, N. A., & Neighbors, C. (2004).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Moderators of the link between conflict and commit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0(5), 617-628.
Leary, M. R., Tambor, E. S., Terdal, S. K., & Downs, D. L. (1995). Self-esteem as an interpersonal monitor: The sociometer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8(3), 518-530.
Leitenberg, H., Yost, L. W., & Carroll-Wilson, M. (1986). Negative cognitive errors in children: Questionnaire development, normative data, and comparisons betwee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selfreporte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low selfesteem, and evaluation anxiet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528-536.
Mayhew, R., & Edelmann, R. J. (1989). Self-esteem, irrational belief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relation to eating problems in a non-clinical popul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5), 581-584.
Murray, S. L. (2006). Self-esteem: Its relational contingencies and consequences. In M. H. Kernis (Ed.), Self-esteem issues and answers: A source book of current perspectives (pp. 350-358).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Miller, R. S., Perlman, D., & Brehm, S. S. (2007). Intimate Relationships (4th ed.). Toronto, ON: McGraw-Hill.
Murray, S., Rose, P., Bellavia, G., Holmes, J., & Kusche, A. (2002). When rejection stings: How selfesteem constrains relationship-enhancement proces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3), 556-573.
Murray, S. L., Holmes, J. G., & Griffin, D. W. (2000). Self-esteem and the quest for felt security: How perceived regard regulates attachment proces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3), 478-498.
Perlman, D. (2007). The best of times, the worst of times: The place of close relationships in psychology and our daily lives. Canadian Psychology, 48(1), 7-18.
Rudich, E. A., & Vallacher, R. R. (1999). To belong or to selfenhance? Motivational bases for choosing interaction partne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5(11), 1387-1404.
Swann Jr., W. B., Pelham, B. W., & Krull, D. S. (1989). Agreeable fancy or disagreeable truth? Reconciling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verif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5), 782.
Swann Jr, W. B., Rentfrow, P. J., & Guinn, J. S. (2003). Selfverification: The search for coherence. In M. R. Leary, & J. P. Tangney (Eds.), Handbook of Self and Identity (pp. 367-383).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Trope, Y., Liberman, N., & Wakslak, C. (2007). Construal levels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Effects on representation, prediction, evaluation,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7(2), 83-95.
Zeigler-Hill, V., Fulton, J. J., & Mclemore, C. (2011). The role of unstable selfesteem in the appraisal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1(1), 51-56.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lege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ediating role of relationship beliefs. 463 college students were surveyed with selfesteem scale,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scale and the relationship assessment scale. Results showed that selfesteem and growth belief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quality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 college students selfesteem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 their intimate relationship; growth belief played mediating rol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 but destiny belief did not. Hence, the college students selfesteem can influence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directly or through the growth belief.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valuab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lfesteem; intimate relationship; relationship belie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