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
[摘?要]?莊子長期在宋國隱居,惠施長期在魏國為官,二人為什么會一起出現(xiàn)在第三國——楚國的濠水觀魚,這是一個至今無人探討的問題。實際上,二人之所以能夠同游濠梁,緣自一場政治風波。惠施相梁期間,莊子前去拜訪,以亦友亦客的身份在魏國逗留一段較長時間。在此期間,主張合縱的惠施敗于主張連橫、在魏國掌權的張儀,惠施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被迫逃離魏國,作為惠施之友的莊子為了躲避池魚之災,只能陪同惠施一同逃往楚國。濠梁之游,就發(fā)生在他們脫離險境、剛剛進入楚地的時候。
[關鍵詞]?莊子;惠施;濠梁之游
[中圖分類號]??B2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20)01—0113—06
A?New?Exploration?on?the?Reason?of??Chuangtzu
and?Hui?Shi?Who?Visited??Haoliang?Together
ZHANG??Jing
(Department?of?Philosophy,?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221116,?China)
Abstract:Chuangtzu??lived?in?seclusion?in?the?state?of?Song?for?a?long?time,?and?Hui?Shi?worked?as?an?official?in?the?state?of?Wei?for?a?long?time.?Why?did?they?appear?together?to?watch?fish?in?haoshui?of?the?state?of?Chu,?the?third?country??In?fact,?the?two?were?able?to?travel?together?to?Haoliang?because?of??a?political?storm.During?the?period?of?Huishi?who?worked?in?Liang,?Chuangtzu?paid?a?visit?and?stayed?in?Wei?as?a?friend?and?guest?for?a?long?time.?During?this?period,?Hui?Shi,?who?advocated?harmony,?was?defeated?by?Zhang?Yi,?who?advocated?connection?and?was?in?power?in?the?state?of?Wei.?Hui?Shi?was?forced?to?flee?from?the?state?of?Wei?when?his?life?was?threatened.The?trip?to?Haoliang?happened?when?they?were?out?of?danger?and?just?entered?Chu.
Key?words:?Chuangtzu;?Hui?Shi;?the?trip?to?Haoliang
《莊子·秋水》記載: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鼻f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1]606-607
莊子、惠施的濠梁之游,不僅為古人所津津樂道,出現(xiàn)了大量與此有關的典故與詩文,如今還被收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美談。然而對于莊、惠一起觀魚濠梁的緣由,卻至今無人探究。莊子和惠施雖然都是宋國人?絕大多數(shù)的學者認為莊子是宋國人,如《韓非子·難三》、劉向《別錄》、《淮南子·修務訓》高誘注、《漢書·藝文志》、張衡《髑髏賦》等都明確記載莊子為宋國人,現(xiàn)代學者崔大華的《莊學研究》、張松輝的《莊子研究》、方勇的《莊子學史》等,也運用大量的史料以證實莊子為宋國人?;菔┮彩撬螄?,《呂氏春秋·淫辭》曾記載惠施為魏王立法的故事,高誘注:“惠子,惠施,宋人也?!背尚ⅰ肚f子疏》也說:“姓惠,名施,宋人也,為梁國相。”,但莊子長期在宋國過著相對平靜的隱居生活,而惠施則長期在魏國的政壇上艱苦掙扎,這兩位思想家為什么會聚在一起,到第三國的楚國濠梁上游玩賞魚?這可以說是一個使人深感困惑的謎團。而本文的任務,則擬解決此一問題。
一??濠梁的地理位置
濠水,又作“豪水”。關于濠水的地理位置,《水經(jīng)注》卷三十“淮水”條有記載:
(淮水)又東過鐘離縣北?!妒辣尽吩唬虹婋x,嬴姓也。應劭曰:縣故鐘離子國也,楚滅之以為縣……豪水出陰陵縣之陽亭北,小屈,有石穴,不測所窮,言穴出鐘乳,所未詳也。豪水東北流,徑其縣西,又屈而南,轉(zhuǎn)東,徑其城南,又北歷其城東,逕小城而北流,注于淮。?[2]463
這一記載告訴我們,濠水是淮河的支流,處于鐘離境內(nèi)。鐘離原為嬴姓諸侯國,后被楚國所滅,成為楚國最北部的一個縣。楚國滅鐘離的具體時間無法確定,但至遲在春秋晚期,鐘離已經(jīng)被納入了楚國的版圖:“(楚平王)十年……初,吳之邊邑卑梁與楚邊邑鐘離小童爭桑,兩家交怒相攻,滅卑梁人。卑梁大夫怒,發(fā)邑兵攻鐘離,楚王聞之怒,發(fā)國兵滅卑梁。吳王聞之大怒,亦發(fā)兵,使公子光因建母家攻楚,遂滅鐘離、居巢。楚乃恐而城郢。”[3]1403這段記載提示我們兩件事情,一是鐘離是楚國北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鐘離被吳國攻破后,楚國感到十分震驚,以至于遠在千里之外的郢也開始加強城防了。二是至遲在楚平王之前,鐘離已屬楚,此后一度被吳國攻占,戰(zhàn)國時期則一直屬于楚國,所以《文獻通考》說:“鐘離互為吳、楚之邊邑。戰(zhàn)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因之?!盵4]310春秋時期,鐘離成為吳、楚兩國的爭奪地,但到了戰(zhàn)國時期,鐘離則牢牢地被控制在楚國的版圖之內(nèi)。
因鐘離境內(nèi)有濠水,所以唐代改名為濠州,明代又改名為鳳陽府(在今安徽鳳陽)。那么莊、惠觀魚的濠梁又在什么地方呢?《文獻通考》曰:“鐘離:漢舊縣。有袁術所筑荊山堰及梁武帝筑浮山堰?;绣┧?,莊周觀魚處?!盵4]310莊、惠觀魚的地方就在鐘離境內(nèi)?!蹲x史方輿紀要·鳳陽府》對觀魚的地點記載得更為詳細:
濠水,在府南十里。有二源,東源出濠塘山,西源出鏌铘山,流至舊府城西南五十里升高山而合,又東北流,至城東十五里。有石絕水,謂之濠梁,亦曰石梁河。今之九虹橋也,橋有九梁,故名。又經(jīng)臨淮城東,至新河口而入淮,謂之濠口。[5]653-654
按照這一記載,濠梁在鳳陽舊府治所東十五里左右處。唐初成玄英在《莊子疏》中對這一記載還有補充:
濠是水名,在淮南鐘離郡,今見有莊子之墓,亦有莊、惠遨游之所。石絕水為梁,亦言是濠水之橋梁,莊、惠清談在其上也。?[1]606
這就是說,一直到唐初,莊、惠濠梁之游的遺跡還被清晰地保留著。根據(jù)這些記載,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戰(zhàn)國時期,濠水位于楚國北部地區(qū)的鐘離,而鐘離是楚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邊境城市,春秋時與吳國接壤,戰(zhàn)國時與魏國接壤。
那么緊接著的一個問題就出現(xiàn)了,如果惠施是單獨出現(xiàn)在濠梁,其原因很好解釋,因為惠施多次出使楚國,他路過濠水不足為奇。然而莊子作為一名宋國隱士,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又無公務在身的他為什么會千里迢迢到楚國去?惠施與莊子——一位梁相,一位隱士,又為什么會同時出現(xiàn)在濠梁?其原因很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理清這一問題,不僅能夠加深我們對二人濠梁之游時的心境的理解,更有利于我們對二人生平遭遇的了解。
二?莊、惠曾一起在魏國生活
惠施雖然是宋人,但他長期在魏國做官,對此學界沒有疑議。莊子去過魏國,對此學界也無疑議,但莊子在魏國生活多久,至今無法確定,根據(jù)有關史料,估計其時間不會太短。
惠施相梁期間,莊子去看望他:“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1]605莊子不僅去魏國拜訪了惠施,還覲見了魏惠王:
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系履而過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憊邪?”莊子曰:“貧也,非憊也?!?[1]687-688
在“士無介不見,女無媒不嫁”[6]253的先秦,連士人之間的相見尚且需要介紹人,更何況莊子作為一名默默無聞的隱士,要想見到魏王,必須有人引薦,而這位引薦者自然是好友惠施。莊子愿意去見魏王,也絕對不會僅僅是為了展示自己的貧窮和說明自己貧窮的原因,肯定另有目的,也許是為了游說魏王,讓魏王接受自己的政治理念。莊子不僅覲見過魏王,而且還曾向魏王借貸: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1]924
文中的監(jiān)河侯,一說是魏文侯:“《疏》:監(jiān)河侯,魏文侯也。莊子高素,不事有為,家業(yè)既貧,故來貸粟?!薄夺屛摹罚骸啊墩f苑》作魏文侯?!?[1]924魏文侯為魏惠王之祖父,莊子與魏文侯不是同時代的人。二是根據(jù)《符子》佚文,監(jiān)河侯應指梁惠王:“家窮,餓數(shù)日不舉火,乃見梁王。王曰:‘夏麥方熟,請以割,子可乎?”
《太平御覽》卷四百八十六引《符子》,《四庫全書》1987年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97冊,第482頁。原文很長,雖然其中的細節(jié)與“莊子家貧”一段文字有所不同,但大致情節(jié)一樣。無論是魏文侯,還是梁惠王,監(jiān)河侯指的都是魏國君主。這一記載說明莊子在魏國生活時間較長,如果僅僅是短期訪友,他就不太可能因為家貧而向魏王借糧。
莊子游雕陵的事情也發(fā)生在魏國:
莊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于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執(zhí)彈而留之。?[1]695
《釋文》:“司馬云:雕陵,陵名?!盵1]696雕陵是座山嶺名,“彫”與“刁”同音,為寫作省便,“雕陵”又被寫作“刁陵”。據(jù)史書記載,雕陵處于扶溝境內(nèi):“扶溝……有白亭城、蔡河、扶溝城、康溝水、龍州陂、刁陵岡。”[7]1702“扶溝:簡。府西北百二十里。西北:雕陵岡。”[8]9089直到今天,河南扶溝縣曹里鄉(xiāng)還有一個刁陵村。扶溝,古代又稱桐丘,春秋時屬鄭國,鄭國滅亡后,扶溝并入魏國。也就是說,在莊、惠時代,扶溝歸魏國所有,處于魏國都城大梁南面。我們關注的不是這個故事本身,而是通過這個故事,說明莊子雖然在雕陵射鳥時受到一點兒小小驚嚇,但這個故事總體說明莊子在魏國還是過了一段悠閑愜意的日子。
由以上可知,莊子在惠施相梁的時候到了魏國;在惠施的引薦下,去覲見梁惠王;此后莊子便在魏國生活了一段時間,生活時而愜意時而貧窮,到了極為貧窮的時候,莊子迫不得已去向梁惠王借糧。另外還有一些事情,如《逍遙游》中的“魏王貽我大瓠之種”[1]36,也可能發(fā)生在魏國。把這些經(jīng)歷串并起來,說明莊子在魏國生活的時間不短。如果在魏國時間很短,莊子不可能熟稔到可以向魏王開口借貸的程度,魏王也不可能“乃發(fā)粟百鐘,送之莊周之室”[9]629。
當時的莊子是以什么身份生活在魏國呢?戰(zhàn)國時期,貴族官僚都有招攬門客的習慣:“春申君既相楚,是時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盵3]1874除了著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其他如蘇秦、張儀、呂不韋等政治人物,都爭相養(yǎng)士,齊國更是在稷下有著一大批“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3]1530的學者。養(yǎng)士不僅是一種時尚,更重要的是一種政治需要,因為養(yǎng)士,實質(zhì)就是招攬人才,“得士則昌,失士則兇”?[6]255可以說是當時的共識。惠施作為梁相,雖然沒有能夠像與他基本同時的四公子那樣養(yǎng)士數(shù)千,但門下肯定會有一些幕僚。莊子前去投靠惠施,應是一位亦友亦客的門客身份。
三?莊、惠一起游濠梁的原因
根據(jù)以上所述,我們認為,莊、惠之所以能夠一起在濠梁觀魚,源于在此期間發(fā)生的一場政治風波。
魏國之所以又被稱為梁國,原因是魏都由安邑遷往大梁。關于遷都的時間,說法不同?!妒酚洝酚涊d的遷都時間為魏惠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339年。遷都的原因是當時秦、趙、齊聯(lián)合進攻魏國,商鞅乘此詐俘魏將公子卬,大敗魏軍并且攻占了魏國的都城安邑,魏惠王被迫遷都?!顿Y治通鑒》也沿襲了這種說法:“衛(wèi)鞅伏甲士,襲虜公子卬,因攻魏師,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獻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10]32成書年代更為久遠的《竹書紀年》記載不同,認為魏惠王即位不久即遷都大梁。由于《竹書紀年》書簡殘缺錯亂,后人在對它考證時也有分歧,一說是魏惠王六年(前364年),一說是魏惠王九年(前361年)。兩種說法時間相差三年,都認為是在魏惠王即位后不久遷都。
以上兩種說法不同,不少史家采取非此即彼的單一選擇法。其實在古代,一個國家有兩個都城、或暫時有兩個都城的情況并不少見,如西周有鎬京和陪都洛邑,楚國有郢都和陪都鄢都,秦國都城在雍的時候,也同時修建新都咸陽。遷都是大事,從決定遷都,到修建新都,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以上兩種說法并非矛盾。簡單地表述就是,魏惠王即位不久,決定遷都大梁,此時可能開始遷都準備,到了即位三十一年,由于戰(zhàn)敗,正式遷都。正如楚國一樣,郢都在被秦軍攻破之后,遷都鄢都?!妒酚洝穼Υ擞卸啻蚊鞔_記載:
(魏惠王)三十一年……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卬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而齊、趙數(shù)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3]1495
衛(wèi)鞅說孝公曰:“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嶺厄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可因此時伐魏。魏不支秦,必東徙。東徙,秦據(jù)河山之固,東鄉(xiāng)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yè)也?!毙⒐詾槿?,使衛(wèi)鞅將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將而擊之……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3]1767
簡言之,歷史事實是,魏惠王即位之初,就有遷都計劃,真正遷都的時間是在魏惠王的晚年,那么惠施“相梁”的時間也就在此之后,不然就不叫“相梁”,而叫“相魏”了。
在惠施擔任梁相時,莊子到了魏國,并且覲見過魏王。后來發(fā)生了另一件事情:“張儀為秦之魏,魏王相張儀。犀首弗利,故令人謂韓公叔曰:‘張儀已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南陽,秦攻三川?!蔽和跛再F張子者,欲得韓地也。且韓之南陽已舉矣,子何不少委焉以為衍功,則秦、魏之交可錯矣。然則魏必圖秦而棄儀,收韓而相衍。公叔以為便,因委之犀首以為功。果相魏,張儀去?!?[3]1812張儀本是秦國的相,之所以能夠到魏國任相,是因為魏王當時愿意與秦國連橫,希望能夠借秦之力奪取韓國的南陽,而秦也希望借此奪取韓國的三川。在利益的撮合下,兩國暫時結(jié)成同盟。
惠施對于張儀在魏國鼓吹的連橫主張,是非常反對的,《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七術》記載:“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而惠施欲以齊、荊偃兵。二人爭之。群臣左右皆為張子言,而以攻齊、荊為利,而莫為惠子言。王果聽張子,而以惠子言為不可。攻齊、荊事已定,惠子入見。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齊、荊之事果利矣,一國盡以為然。惠子因說:‘不可不察也。夫齊、荊之事也誠利,一國盡以為利,是何智者之眾也?攻齊、荊之事誠不可利,一國盡以為利,何愚者之眾也?凡謀者,疑也。疑也者,誠疑:以為可者半,以為不可者半。今一國盡以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也?!?[11]219此事也見于《戰(zhàn)國策》。在與張儀的對峙中,惠施處于極為不利的位置,不僅魏王不支持他,就連大臣們也都站在張儀的一邊。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我們不可忽略張儀的另一個身份:
張儀者,魏人也。([集解]《呂氏春秋》曰:“儀,魏氏余子。”[索隱]曰:晉有大夫張老,又河東有張城,張氏為魏人必也。而《呂覽》以為魏氏余子,則蓋魏之支庶也。又《書略說》以余子謂之季子也。[正義]曰:《傳》云晉有公族、余子、公行。杜預云:“皆官卿之嫡為公族大夫。余子,嫡子之母弟也。”)?[3]1797
張儀不僅是魏國人,而且是魏國的王族,這大概就是張儀能夠在魏國得到廣泛支持的原因之一。疏不間親,作為宋國人的惠施在與張儀的政治斗爭中一敗涂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惠施被迫逃離魏國:
張儀逐惠施于魏?;葑又?,楚王受之。?[12]342
惠子易衣變冠,乘輿而走,幾不出乎魏境。?[13]431
濠梁觀魚一事,給人的感覺則是輕松愜意的,以至于包括皇帝在內(nèi)的后人紛紛想仿效莊、惠的濠上之游
《世說新語·言語》:“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林逋《中峰行樂卻望北山而成詠》:“庶將濠上想,聊作剡中游。”此類文句,在古籍中數(shù)不勝數(shù)。。觀魚的地方是在楚地,賞魚是莊、惠二人脫離險境、進入安全地區(qū)后的一種放松。莊子說:“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1]242“魚相與處于陸”的時候,自然會產(chǎn)生生不如死的感覺;進入大江大湖之后,自然可以“出游從容”本句是莊子濠梁觀魚時的感受,見《莊子·秋水》,中華書局《莊子集釋》1961年版,中冊,第606頁。、忘形而得意了。
回顧這三段文字,“蟻不得措一足”反映的是莊子剛剛遭遇險境時的惶恐心理,與髑髏的對話則說明了逃亡途中那種生不如死的艱難與無奈,濠梁之游則表現(xiàn)出莊、惠脫離險境之后的輕松與愉悅。
探索莊、惠同游濠梁的緣由,不僅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與當事人一起感受“此景此情”,也能夠使我們更清楚地了解莊、惠二人的生平經(jīng)歷以及彼此關系,這對于我們進一步理解莊、惠的整體思想的形成也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2]?酈道元.水經(jīng)注[M]//?四庫全書影印本:第57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
[4]?馬端臨.文獻通考·輿地考[M]//四庫全書影印本:第6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南直三·鳳陽府[M].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本:第60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孔鮒.孔叢子[M].長沙:岳麓書社,1996.
[7]?魏收.魏書·地形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0.
[8]?二十五史·清史稿·地理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
[9]?劉向.說苑[M].長沙:岳麓書社,1993.
[10]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M]//四庫全書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2]戰(zhàn)國策[M]//四庫全書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呂氏春秋[M].四庫全書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夏完淳.別云間[M]//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5]墨子[M]//四庫全書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收稿日期]?2019-09-2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禮學文獻整理與研究(13&ZD058);江蘇師范大學博士學位教師科研支持項目:老莊思想疑難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張?景(1985—),男,河南南陽人,江蘇師范大學哲學系講師,哲學博士。研究方向:先秦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