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藝璇
(揚州大學 社會發(fā)展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自古,中國就與周邊國家保持著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友好往來關系。各王朝也推行著相應的外交政策,促進中國和其他各國的溝通交流。作為負責接待外來使臣的專門涉外官職,鴻臚卿一職的設置在處理對外關系上顯得至關重要。鴻臚卿萌芽于先秦時期,秦漢至魏晉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到隋唐時鴻臚卿制度已經趨于完善,為后世歷代所沿襲。關于鴻臚卿的研究,最早黎虎先生的《漢唐外交制度史》一書,從外交制度的角度,對漢唐諸卿系統(tǒng)中鴻臚這一外交執(zhí)行官員的設置情況作了介紹,為我們研究鴻臚卿提供了借鑒。本文通過搜集正史、政書等相關文獻資料,梳理先秦至唐鴻臚卿的沿革,并就鴻臚卿的名稱演變、機構設置和職能范圍等問題進行考查。
鴻臚卿一職追溯至三代時,史籍出現以下不同記載:
《續(xù)漢書·百官志二》載:“大鴻臚,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注云:“《周禮》‘象胥’,干寶注曰今鴻臚?!盵1]3583
《唐六典》卷18《鴻臚寺》注云:“《周官》大行人掌大賓客之禮?!盵2]504
《初學記》卷12《職官部下》載:“鴻臚卿,漢官也。《周禮》大行人,掌賓客及諸侯朝覲事,即其任也。”[3]305
《通典》卷26《職官八》載:“鴻臚卿,《周官》大行人,掌大賓客之禮。”注云:“《周禮》又有象胥。干寶注云:‘若晉鴻臚也?!盵4]723
《舊唐書》卷44《職官志三》載:“鴻臚寺,周曰大行人?!盵5]1884
《通志·職官略》載:“鴻臚卿,周官,大行人掌大賓客之禮?!盵6]1094
《文獻通考》卷56《職官十》載:“鴻臚卿,周官大行人,掌大賓客之禮。”注云:“《周禮》又有象胥,干寶注云:‘若晉鴻臚也。’”[7]507
由上述材料可知,根據《周禮》記載鴻臚卿一職上溯至三代時,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象胥;二是大行人。前者東晉干寶的“象胥之說”為南朝梁劉昭所采納,注于《續(xù)漢書》之中;后者“大行人之說”初見于《唐六典》,后作為藍本,被歷代職官書仿照相沿,以至出現“歷代相沿皆以大行人為原起”[8]625的現象。下面依據《周禮注疏》所載象胥和大行人的職掌,具體分析二說。
象胥一職據《周禮注疏》卷34注云:“通夷狄之言者曰象。胥,其敵,使之知也?!盵9]1057-1058又卷38載:“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親之。”[9]1212由此可知,象胥即翻譯者,負責周王朝和蠻夷諸國之間的語言溝通事務,傳遞王上的旨意給諸侯國使臣。其具體職掌內容為:“凡其出入送逆之禮節(jié)幣帛辭令,而賓相之。凡國之大喪,詔相國客之禮儀而正其位。凡軍旅會同,受國客幣而賓禮之。凡作事,王之大事諸侯,次事卿,次事大夫,次事上士,下事庶子?!盵9]1213
大行人據《周禮注疏》卷37載:“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儀,以親諸侯。”注云:“大賓,要服以內諸侯。大客,謂其孤卿?!盵9]1161同卷注云:“要服,即蠻服也。此六服去王城三千五百里,相距方七千里,公侯伯子男封焉?!盵9]1175這里所謂的六服就是九州之內,九州之外即要服以外,“謂之蕃國,世一見,各以其所貴寶為摯”[9]1176。大行人具體的職掌內容為:“凡諸侯之王事,辨其位,正其等,協(xié)其禮,賓而見之。若有大喪,則詔相諸侯之禮。若有四方之大事,則受其幣,聽其辭。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盵9]1180-1181由此可知,大行人主要負責西周諸侯來朝覲周王時的相關禮儀,周王室和侯國之間的朝聘往來事務。另外,大行人還兼管九州之外的夷服、鎮(zhèn)服、蕃服之地的朝貢。
綜上所述,《唐六典》《初學記》《通典》《舊唐書》等書將鴻臚卿的周代源起追溯為大行人的說法并不準確。大行人和象胥二職均涉及外交事務,不同的是,大行人主要職掌九州之內諸侯的朝聘覲見,蠻夷之地的朝貢只是大行人職責的一部分;而象胥主要負責的是九州之外蠻夷諸國來朝時,雙方之間的交流翻譯和禮儀指導工作。二者職掌均與后代鴻臚一職或多或少有所重合,所以對于鴻臚一職在周代的官名并不能定論為大行人亦或是象胥。
對此清代紀昀在《欽定歷代職官表》卷33《鴻臚寺》中亦有此看法:
“鴻臚一官,自《唐六典》《通典》《初學記》諸書,皆以為出于《周禮》之大行人。然古今立制各殊,詳考其實,漢魏以后之鴻臚,與周大行人之職,已有不同。而今之鴻臚,則與漢魏以后之鴻臚,尤迥不相合也?!盵8]624
紀昀認為周代大行人是“兼柔遠人、懷諸侯二者而有之”[8]624,而秦漢以降,罷分封行郡縣,邦交之事不再復行,鴻臚之職亦不過在諸侯王封拜時,進行禮儀性的引導。后代鴻臚的主要職掌就是蠻夷的朝貢覲獻事宜,這只是周代大行人職責的一方面,其他并不能一一吻合。
除大行人和象胥之外,《周禮》中還記載有其他秋官,亦與后世鴻臚或其屬官的職掌有所交集。例如,小行人負責諸侯使者的會同朝覲,以及掌管記錄邦國賓客名位尊卑的典籍;司儀掌管制定賓客朝覲時的禮儀;行夫負責邦國之間傳遞信息;環(huán)人負責四方賓客的交通護送;掌訝掌管邦國的禮儀等級制度;掌交則是持節(jié)巡視諸侯國和民眾聚集地,宣講周王的道德意志,使人民知道周王的喜惡。此外,據《魏書》卷53《李孝伯傳》載李安世云:“周謂掌客,秦改典客,漢名鴻臚,今曰主客?!盵10]1175此又出現第三種“掌客之說”?!吨芏Y注疏》載:“掌客,掌四方賓客之牢禮、餼獻、飲食之等數與其政治”[9]1218即掌客負責四方賓客飲食物資的供應和相應政策的規(guī)定?!段簳だ钚⒉畟鳌匪d掌客之說將后代鴻臚一職的職能范圍縮小至僅供飲食物資方面,可見此說顯然欠妥。
據《漢書》卷19上《百官公卿表》記載:“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盵11]730鴻臚一職在秦代名曰典客,丞為副官?!暗洹睘橹鞴苤?,“客”代表四方賓客,故秦代典客職掌四方歸降蠻夷。秦代具體何時改為典客,史籍未見記載?!妒酚洝肪?2《淮陰侯列傳》載:“漢王之入蜀,(韓)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薄都狻沸鞆V曰:“典客也?!薄端麟[》李奇云:“楚官名?!盵12]2610-2611可見,連敖作為典客的又一舊稱在項羽大楚政權時期曾短暫存在。
至漢代,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載:“景帝中六年(前144)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大鴻臚。”[11]730又《通典》卷26載:“漢改為鴻臚?!?景帝)中六年,改大鴻臚為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又更名其屬官行人為大行令?!盵4]724可知,秦代典客在景帝中六年更名為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又改為大鴻臚。這兩則材料的分歧點在于大鴻臚一職的首次出現時間,《漢書》記載應在武帝太初元年,《通典》則認為在景帝時就已經存在。出現以上兩種說法的原因主要在于《漢書》卷5《景帝紀》的記載,“(景帝)中二年春二月,令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國,大鴻臚奏謚、誄、策。列侯薨及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謚、誄、策?!盵11]145據此,《唐六典》《通典》《通志》《文獻通考》都認為,因景帝中二年有大鴻臚,六年的改易官名是改大鴻臚為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僅是復名為大鴻臚?!妒酚洝肪?3《禮書》注云:“大行,秦官,主禮儀。漢景帝改曰大鴻臚。鴻臚,掌九賓之儀也?!盵12]1157此處也認為大鴻臚之名首改于漢景帝時期。與上述記載不同的是,《漢書》《宋書》《北堂書鈔》《藝文類聚》等記載秦代典客一職在景帝中六年更名為大行令,但并無記載有景帝中二年大鴻臚之事。對此歧異《舊唐書》《初學記》則模糊記載為“漢景帝曰大行”,避而不記是二年還是六年更名之事。為何《漢書》會有記載景帝二年大鴻臚之事?
紀昀在《欽定歷代職官表》中記載了對此問題的三種觀點,顏師古認為“據此紀文,則景帝已改典客為大鴻臚……當是表誤。”[11]145劉攽則認為班固博采眾書,《景帝紀》所載事件為武帝時官員所寫,故按照漢武帝時的職官名稱記載,班固采用時沒有進行甄別改革。劉敞據《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于武帝元光五年(前130)薨,云“大行令奏:謚法曰‘聰明睿知曰獻’,宜謚曰獻王?!盵11]2411記載,認為《百官公卿表》記述無誤,因當時官名改易未定,故史于此追舉最后官名。
大鴻臚,卿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另有“員吏五十五人,其六人四科,二人二百石,文學六人百石,一人斗食,十四人佐,六人騎吏,十五人學事,五人官醫(yī)”[1]3583。據《續(xù)漢書》《通典》記載:
《續(xù)漢書·百官志二》載:“掌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其郊廟行禮,贊導,請行事,既可,以命群司。諸王入朝,當郊迎,典其禮儀。及郡國上計,匡四方來,亦屬焉?;首影萃酰澥谟【R。及拜諸侯、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臺下鴻臚召拜之。王薨則使吊之,及拜王嗣?!盵1]3583
《通典》卷26《職官八》載:“秦官有典客,掌諸侯及歸義蠻夷。漢改為鴻臚。景帝中二年,令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國,大鴻臚奏謚、誄、策,列侯薨及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謚、誄、策。中六年,改大鴻臚為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又更名其屬官行人為大行令。后漢大鴻臚卿一人。諸王入朝,當郊迎,典其禮儀及郡國上計,余職與漢同。凡皇子拜王,贊授印綬。及拜諸侯、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臺下鴻臚召拜之。王薨,則使吊之及拜王嗣?!盵4]723-724
漢代大鴻臚的具體職能,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禮儀引導,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朝覲祭祀、諸王入朝和郡國上計入京述職均由大鴻臚在側主導禮儀;二是文書撰寫,諸侯薨逝大鴻臚擬定謚號,撰寫誄文和列侯封土授爵的策文;三是主持冊封,大鴻臚負責皇子諸侯、諸侯子嗣和四方夷狄首領此三類人的封王拜侯儀式,包括他們去世后派遣使者吊唁和嗣位儀式。此外,還有《續(xù)漢書·百官志》未記載的糾彈諸侯不法的職能。[13]58由此可見,大鴻臚在漢代主要禮賓的對象是諸侯、郡國上計和四方歸義蠻夷。
大鴻臚的屬官有行人、別火、譯官三令丞及郡邸長丞,漢成帝時又加之典屬國。行人,一人,六百石,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行令。丞一人。治禮郎四十七人。大行令也主持四方夷狄朝貢,二者區(qū)別在于“故事之尊重者遣大鴻臚,而輕賤者遣大行也”[11]145,相較于大鴻臚贊導的對象是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首領,大行令賓贊的九賓地位就低一等級。漢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別火,《漢書》卷19注引如淳曰:“《漢儀注》別火,獄令官,主治改火之事?!盵11]730又《史記》卷67注引馬融曰:“一年之中,鉆火各異木,故曰‘改火’?!盵12]2194因大鴻臚接待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他們與漢的風俗各異,飲食習慣不盡相同,其屬官別火就是負責根據他們的飲食習慣來進行改火事宜。譯官職能相當于《周禮》所載“象胥”一職,負責翻譯等語言溝通。光武中興時省譯官、別火二令、丞。郡邸長丞“主諸郡之邸在京師者也?!盵11]730光武中興時省郡邸長、丞,由大行治禮郎治郡邸。典屬國,《漢書》卷19載:“秦官,掌蠻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復増屬國,置都尉、丞、候、千人。屬官,九譯令。”[11]735漢成帝河平元年(前28)典屬國省并大鴻臚。
王莽新朝改大鴻臚曰典樂??〕鯇偕俑?,中屬中尉,后屬大鴻臚。
魏及晉初皆有鴻臚一職,大鴻臚屬官有大行令、典客令、園池令、華林園令、鉤盾令、青宮列丞、鄴玄武苑丞等[14]737。大行令、典客令職責承襲秦漢,負責外交事務。大行令屬官依漢制,有治禮郎四人。典客令,魏時又稱客館令。園池、華林園、鉤盾等令,青宮列丞、鄴玄武苑丞皆掌管皇家御苑?!度龂尽肪?《文帝紀》注云:“是冬,甘露降芳林園,臣松之案:芳林園即今華林園,齊王芳即位,改為華林?!盵15]84《六臣注文選》卷20《晉武帝華林園集詩》注載:“《洛陽圖經》曰:華林園在城內東北隅,魏明帝起名芳林園,齊王芳改為華林?!盵16]457華林園令一職始設于魏,晉承魏之名。而晉代職官混亂,《晉書·職官志》中光祿勛亦有屬官華林園令,未知孰是。華林園令后齊屬光祿寺,隋唐后屬司農寺。鉤盾令、丞,原漢代少府屬官,《續(xù)漢書·百官志三》載:“本注曰:宦者,典諸近池苑囿游觀之處?!盵1]3595北朝至隋唐之后屬司農寺。
東晉偏安一隅勉強自保,外交事務減少,導致鴻臚一職時有時無,史載“有事則權置,無事則省”[14]737有事務處理則臨時任命兼官,無事時則不設大鴻臚。
南朝時期。宋齊大鴻臚一職因襲晉制,“掌導護贊拜。有事權置兼官,畢乃省?!盵17]318據《隋書·百官志》載,梁初承襲宋齊之制,無卿名,天監(jiān)七年(508)尚書刪定郎濟陽蔡法度、吏部尚書徐勉定百官為九品十八班,鴻臚卿為九班,中二千石;鴻臚丞為二班。在中央設置十二卿,大鴻臚除大字改為鴻臚卿,以光祿卿、鴻臚卿、太舟卿三卿是為冬卿,所在機構為鴻臚寺。位視尚書左丞,掌導護贊拜。屬官有丞及功曹、主簿。陳品第三。下屬機構有客館,據《唐六典》卷18載:“宋永初中,分置南、北客館令、丞。齊有客館令。梁有典客館令、丞,在七班之下,為三品勛位。陳因之?!盵2]506
北魏。據《魏書》卷113《官氏志》載:“太和中高祖詔群僚議定百官,著于令”[10]2976,鴻臚卿第二品上,后太和二十二年降為第三品;少卿一人,第三品上,后降為正四品上;丞從五品中,后降為第七品。
北齊官制遵循后魏,設置九寺,鴻臚寺為其一。其中有“卿、少卿、丞各一人。功曹、五官、主簿、錄事等員”[18]755,鴻臚寺職掌兩方面:一是“掌蕃客朝會”,該贊導蕃客朝覲的外交職能歷代有之;二是“吉兇吊祭”,《通典》卷26載:“亦掌蕃客朝及吉兇吊祭”[4]724,“亦”字可推知東魏或北魏時鴻臚卿就有此職能,而后代鴻臚負責喪葬事務最遲可追溯至后魏。后周初據關內,官名多遵循魏號,后命尚書令盧辯依據《周官》改制章程,改鴻臚寺為賓部?!锻ǖ洹肪?6載:“后周司寇有蕃部中大夫,掌諸侯朝覲之敘;有賓部中大夫,掌大賓客之儀?!盵4]724-725賓部中大夫為賓部長官,下有小賓部下大夫一人為貳。此中所載的蕃部中大夫和賓部中大夫,職同前代的鴻臚卿之職。
北朝時期鴻臚寺所屬機構有典客署、典寺署、司儀署。各置令、丞。典客署,后魏為典客監(jiān),北齊典客署有京邑薩甫二人,諸州薩甫一人?!八_甫”一詞為梵文音譯,又名薩寶、薩保、薩薄?!锻ǖ洹肪?9載:“諸州胡二百戶以上薩保,視正九品”[4]1082,可見薩保一職與管理胡戶有關,負責管理喬遷內地的胡民。后周有東南西北四掌客,各上士一人。典寺署,有僧祗部丞一人,掌管京都各道觀道士戶籍簿和齋醮之事。典寺署前朝未見,北朝新置,北齊劃歸鴻臚寺管理,為隋代崇玄署之前身,唐開元年間屬宗正寺。司儀署,后魏太和十五年置司儀官。北齊有司儀令、丞、奉禮郎三十人,后周有司儀上士一人、中士二人、理禮中士下士各一人,隋奉禮郎屬太常寺。
隋文帝受命之初,改革中央官制,設置三師、三公、五省、二臺、十一寺等。鴻臚寺長官鴻臚卿一人,正三品,隋煬帝時降為從三品;少卿一人位次,正四品,煬帝時加置二人,降為從四品;鴻臚丞二人,正七品下,大業(yè)五年加為從五品。另有主簿二人,錄事二人等。開皇三年(583)省廢鴻臚寺入太常,十二年復置鴻臚寺。鴻臚寺統(tǒng)轄典客署、司儀署和崇玄署。典客署有令二人、掌客十人;司儀署有令二人,丞二人,掌儀二十人等員;崇玄署令一人。
隋煬帝即位,多有改革。改鴻臚寺典客署為典蕃署,在建國門外設立四方館,來接待四方來朝的賓客使者。后罷廢,依據事務繁簡,臨時設置,名義上隸屬鴻臚寺。唐朝四方館隸屬中書。四方館設置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使者各一人,掌管方國及互市之事。四方館四大使者和其屬僚各有職掌,相互協(xié)作,據《隋書》卷28載:“每使者署,典護錄事、敘職、敘儀、監(jiān)府、監(jiān)置、互市監(jiān)及副、參軍各一人。錄事主綱紀。敘職掌其貴賤立功合敘者。敘儀掌小大次序。監(jiān)府掌其貢獻財貨。監(jiān)置掌安置其駝馬船車,并糾察非違。互市監(jiān)及副,掌互市。參軍事出入交易?!盵18]798
唐高祖登基之初,官名稱位大抵都依據隋代,以示從簡。唐初仍為鴻臚寺;龍朔二年二月“以義訓更其名,而職任如故”[19],改鴻臚為同文寺①;咸亨元年十二月復舊;光宅元年改為司賓寺;神龍元年,復國號為唐,百官制度一切如永淳以前故事,鴻臚寺復舊。
鴻臚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②,從四品上;丞二人,從六品上,掌判寺事;主簿一人,從七品上,武德中二人為正八品,貞觀中減置一人為從七品上,掌印,勾檢稽失;錄事二人,從九品上,掌受事發(fā)辰。另有府五人,史十一人,亭長四人,掌固六人。[5]1885
鴻臚寺主要職責可以總結為兩個方面,一是外交事務,二是喪葬事宜和寺院管理。據《舊唐書》卷44《職官志三》載:
掌賓客及兇儀之事,領典客、司儀二署,以率其官屬,供其職務。少卿為之貳。凡四方夷狄君長朝見者,辨其等位,以賓待之。凡二王后及夷狄君長之子襲官爵者,皆辨其嫡庶,詳其可否。若諸蕃人酋渠有封禮命,則受冊而往其國。凡天下寺觀三綱,及京都大徳,皆取其道徳高妙、為眾所推者補充,申尚書祠部?;实厶訛槲宸H及大臣發(fā)哀臨吊,則贊相焉。凡詔葬大臣,一品則卿護其喪事,二品則少卿,三品丞一人往。皆命司儀,以示禮制。[5]1885
首先,鴻臚寺負責接待四方夷狄君長和使臣。這項主要職能又包括三個具體方面:1.辨別等位。四方夷狄君長朝覲時,由鴻臚寺官員根據其蕃望髙下安排具體等級位次。如“第三等居武官三品之下,第四等居五品之下,第五等居六品之下,有官者居本班。”[20]12572.負責蕃客的迎來送往和在朝事務?!缎绿茣肪?8《百官志三》中記載了具體規(guī)定:“海外諸蕃朝賀進貢使有下從,留其半于境;繇海路朝者,廣州擇首領一人、左右二人入朝;所獻之物,先上其數于鴻臚。凡客還,鴻臚籍衣齋賜物多少以報主客,給過所。蕃客奏事,具至日月及所奏之宜,方別為狀,月一奏,為簿,以副藏鴻臚?!盵20]1257-1258可見蕃客來唐朝貢時,大到首領使臣,小至使節(jié)隨從均由鴻臚寺來統(tǒng)籌安排。3.接受蕃客朝貢獻物。蕃客所獻之物都要先經過鴻臚寺登記數目,后按規(guī)定上供或自留。如“獻馬,則殿中,太仆寺蒞閱,良者入殿中,駑病入太仆。獻藥者,鴻臚寺驗覆,少府監(jiān)定價之高下。鷹、鶻、狗、豹無估,則鴻臚定所報輕重。凡獻物,皆客執(zhí)以見,駝馬則陳于朝堂,不足進者州縣留之?!盵20]1258
其次,主持二王后及夷狄君長的承襲冊封儀式。二王后即指北周和隋朝的王族后裔,被稱為介公和酅公。二王后在唐被看為國賓,與蕃客一同受鴻臚寺管轄。二王后及夷狄君長承襲爵位王位前,鴻臚卿需要辨別嫡庶后方才進行。
接待四方夷狄君長和使臣、主持二王后及夷狄君長的承襲冊封儀式這兩項是屬于外交事務。此外,鴻臚寺還負責推舉道德玄妙的高僧,上呈給尚書祠部以及掌管皇室及高級官員的葬喪事宜。此兩項職責不在外交范疇,分別屬于崇玄署和司儀署職掌。
唐代鴻臚寺所轄典客和司儀二署。典客署下有典客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二人③,從八品下;掌客十五人,正九品上;典客十三人、府四人、史八人、賓仆十八人,掌固二人。主要負責二王后和四夷蕃客的朝貢、送迎及喪葬事務?!缎绿茣肪?8《百官志三》記載有具體事務,例如:蠻夷首領朝見時導護贊拜、提供飲食;生病需要派遣醫(yī)生醫(yī)治和供給湯藥;蕃王如在京薨逝,典客署操辦其葬禮;蕃客歸國接受賜物時,典客在側指導禮儀。
司儀署,司儀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另有司儀六人,府二人,史四人,掌設十八人,齋郎三十三人④,掌固四人,幕士六十人。掌皇室宗親和高級官員喪葬的儀式和用具。具體品級規(guī)定,《新唐書》卷48《百官志三》記載:“京官職事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祖父母、父母喪,職事散官五品以上、都督、刺吏卒于京師,及五品死王事者,將葬,祭以少牢,率齋郎執(zhí)俎豆以往。三品以上贈以束帛,黒一、纁二,一品加乘馬;即引,遣使贈于郭門之外,皆有束帛,一品加璧。五品以上葬,給營墓夫?!盵20]1258-1259
再有,據兩《唐書》《唐會要》記載,鴻臚寺所轄除典客和司儀二署外,崇玄署、禮賓院、左右威遠營三個機構也曾在唐代某一特定時期內隸屬鴻臚寺。1.崇玄署,又稱崇元署。唐初天下諸寺觀監(jiān)隸屬鴻臚寺,“掌京都諸觀名教與道士帳籍、齋醮之事”[20]1252開元二十五年,改隸宗正寺。2.禮賓院,即招待蕃客入朝的客館。作為鴻臚寺的下屬機構最早出現于天寶年間,據《唐會要》卷66載:“(天寶)十三載二月二十七日,禮賓院自今后,宜令鴻臚勾當檢校。應緣供擬,一物已上,并令鴻臚勾當?!盵21]1151可見,在天寶十三載時,詔令禮賓院由鴻臚寺主管檢校核查之事。3.左右威遠營。威遠營何時隸屬鴻臚寺,史書未見記載,《舊唐書》卷138《賈耽傳》載:“(賈耽)入為鴻臚卿,時左右威遠營隸鴻臚,耽仍領其使?!盵5]3783賈耽作為鴻臚寺長官時兼領威遠營使,由此推之,最遲在大歷年間左右威遠營已屬鴻臚寺。威遠營為唐代禁軍一支,鴻臚寺負責接待四方外來蕃客的首領和使臣,左右威遠營作為軍事力量隸屬鴻臚寺,在迎來送往的過程中保障使臣和蕃客們的安全。建中元年七月,“以鴻臚寺左右威遠營隸金吾”[21]1152,所以左右威遠營作為鴻臚寺的一個特殊機構曾在建中前短暫存在。
總結以上三代至唐鴻臚卿一職的演變情況,可以得出以下兩點認識。一是,“鴻臚”一職名稱上曾多次改易。大行人、象胥、典客、連敖、典樂等均為其舊名,漢武帝時正式使用鴻臚一名。魏晉南北朝時期鴻臚一職時廢時立,但在名稱上趨于固定“鴻臚”二字。直至隋唐時期鴻臚名稱已基本固定下來,后代甚少變動。二是,先秦至隋唐鴻臚卿的職責范圍逐漸縮小,職能也愈來愈具體化。先秦時期,大行人負責諸侯的朝聘往來,而外交事務只是職責一端。秦漢時,鴻臚沿襲三代大行人之職,仍然負責諸侯和四方歸義蠻夷,但此時重心已不再偏重于諸侯朝聘。魏晉南北朝時期,鴻臚卿的職掌已完全偏向于外交事務,同時兼管喪葬禮儀、皇家園囿和寺觀管理。隋唐時期,鴻臚卿職能逐漸明了,主要負責四方來朝蕃客在唐的各項事宜以及皇室宗親和高級官員的喪葬事務。
[注 釋]
①按,《唐會要》記載為“司賓寺”,《文獻通考》為“司文寺”。
②少卿本為一員,何時增設一員,史籍所載有兩種不同時間。一是《唐六典》卷18注云:“皇朝武德中置一人,貞觀中加置二人”,二是《唐會要》卷66載,少卿本一員,后于景云二年(711)十一月四日另增設一人,以劉興擔任。
③按,《新唐書》載“丞三人”。
④按,《新唐書》載“齋郎三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