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壽紅, 張彤, 王晨, 余才光, 陶偉, 劉一
(科力遠混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 上海分公司,上海201501)
汽車節(jié)能減排是當今汽車技術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尤其是節(jié)能技術。為了提升傳統(tǒng)能源汽車節(jié)能水平,促使新能源汽車產(chǎn)業(yè)發(fā)展,有效緩解能源和環(huán)境壓力,國家為此出臺了汽車雙積分政策;《中國制造2025》也提出2020年每百公里5 L油耗的標準,在2025年達到每百公里4 L的標準。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國內各主機廠的重點研發(fā)工作。
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核心是動力耦合系統(tǒng)。目前國內各主機廠比較廣泛使用的是串并聯(lián)混合動力方案,但串并聯(lián)方案的混合動力系統(tǒng)有其優(yōu)點也有缺點,節(jié)能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豐田的THS主要采用了行星排復合分流的混合動力系統(tǒng),其主要優(yōu)點是發(fā)動機與車速解耦,通過電動機全程對發(fā)動機工作點進行優(yōu)化,確保發(fā)動機始終可以工作在最佳工作點上,達到最佳節(jié)油效果。
以行星排為動力的耦合裝置,比較常見有單行星排結構、拉維納雙行星排結構等。不論哪種結構,均由太陽輪、行星輪及齒圈三部分構成。太陽輪、行星輪一般采用斜齒圓柱齒輪,由于斜齒齒輪在傳動過程中會產(chǎn)生軸向和徑向分力,這兩種分力會產(chǎn)生一個與行星輪軸線呈一定偏轉角度的合力,容易使齒輪傳遞過程中出現(xiàn)傾斜,造成齒輪嚙合度變差,出現(xiàn)止推墊片、銷軸和齒輪等磨損,帶來行星排傳動效率下降、傳動異響甚至失效等問題。
如圖1所示[1],作用在齒面上的法向力Fn可分為3個互相垂直的分力,即圓周力Ft、軸向力Fa和徑向力Fr。Fn作用在齒廓的法面內,法面與端面的夾角為β,法面壓力角為αn。其中Fr′為軸向力Fa和徑向力Fr的合力,與行星輪端面成θ角。
圖1 斜齒圓柱齒輪受力情況
由圖1中的關系可得:
軸向力Fa和徑向力Fr的合力為Fr′,力的大小和該力與齒輪端面的夾角θ為:
為便于描述,合力Fr′稱為斜齒圓柱齒輪的偏轉力, 該力與齒輪軸線的夾角θ稱為齒輪的偏轉角,偏轉力的方向取決于齒輪螺旋線方向和齒輪的轉動方向。
由于行星齒輪存在偏轉角為θ的偏轉力Fr′,如果銷軸與行星輪內圓配合上有一定的徑向間隙,間隙大小為d1,行星輪運轉過程中就會以銷軸和滾針軸承接觸的一端為支點O發(fā)生偏轉,如圖2所示[2]。
圖2 行星齒輪受力情況
在圖2中,行星輪長度為L,行星輪內圓與銷軸的配合間隙(徑向間隙)為d1,行星輪端面與止推墊片的軸向配合間隙為d2,銷軸外徑為d3,當行星輪偏轉時,如行星輪軸向尺寸變化的大小在軸向間隙d2的范圍之內,則行星輪所能偏轉的角度φ主 要 取 決于徑向間隙d1。為了能求出行星輪偏轉時對止推墊片的軸向壓力N1及以銷軸和滾針軸承接觸的一端為支點處的壓力N2,需對圖2進行簡化,如圖3所示,其中:R為行星輪半徑;r為止推墊片的半徑;縱軸y為銷軸過支點O的軸線;γ角為壓力N2與x軸向夾角,依據(jù)有關三角關系,可計算出γ。
式中:L1=r-d3/2;L2=R+d3/2。
在行星輪偏轉時,偏轉的角度φ可通過式(7)進行計算:
由圖3行星齒輪偏轉角φ≠0的受力情況,根據(jù)力矩關系可得N1的值為
為求出對銷軸的壓力N2值,可將N1與Fr′平移到支點O上,如圖4所示[3],通過正交分解,可求得
圖3 行星齒輪偏轉時受力情況
圖4 行星齒輪偏轉時受力情況
圖5所示為某行星排耦合裝置在臺架耐久試驗中出現(xiàn)異響問題后的拆解情況,滾針軸承、行星輪止推墊片及銷軸等出現(xiàn)不同損壞。
圖5 行星齒輪拆解圖示
根據(jù)上述斜齒圓柱齒輪存在偏轉力的特點,當滾針軸承與銷軸間存在一定間隙時,齒輪將發(fā)生偏轉,如圖6所示。左偏轉時,齒輪與止推墊片形成點接觸,止推墊片應力增大出現(xiàn)磨損;同時滾針軸承偏轉,上部分(箭頭所示)與銷軸點接觸,應力也同時增大,造成銷軸磨損,滾針軸承損壞。同理,行星輪右偏轉時,齒輪與止推墊片形成點接觸,滾針軸承與銷軸下部點接觸,應力增大出現(xiàn)磨損。
由于齒輪偏轉,齒輪之間嚙合力變差,加之滾針軸承損壞等原因,造成齒輪磨損。
圖6 行星齒輪偏轉應力圖示
圖7 為某混合動力系統(tǒng)雙行星排功率分流裝置,采用變形的拉維納式行星排結構,具有齒輪數(shù)量較少且結構緊湊。該結構可以分解為共用行星架C和齒圈R的一個前行星排和一個后行星排,且前行星排的行星輪和后行星排的行星輪相嚙合。
圖7 雙行星排功率分流裝置
圖7中,小太陽輪S1、短行星輪P1以及外齒圈R構成齒輪機構的前行星排,大太陽輪S2、長行星輪P2、短行星輪P1和外齒圈R構成齒輪機構的后行星排。行星架C與發(fā)動機連接,小太陽輪S1與小電動機EM1相連,大太陽輪S2與大電動機EM2相連。根據(jù)行星齒輪有關運動學和動力學關系,可得行星排的轉速和轉矩特性方程如下:
式中:ωs1、ωs2、ωR、ωC分別為小太陽輪、大太陽輪、外齒圈R和行星架C的角速度;i01為前排行星輪速比,i01=-ZR/ZS1;i02為后排行星輪速比,i02=ZR/ZS2,ZR、ZS1、ZS2分別為齒圈與大小太陽輪齒數(shù);Ts1、Ts2、TC和TR分別是作用在大小太陽輪、行星架和齒圈上的轉矩。
以上相關參數(shù)可以在圖8的等效杠桿圖表示。
汽車耐久性試驗是為了考核整車、系統(tǒng)、子系統(tǒng)和零部件可靠性的一組試驗,是整車設計開發(fā)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耐久性試驗一般主要包括高環(huán)路段、坡道路段、強化壞路和綜合路段等,其中的組合路段、坡道和綜合道路這兩個工況屬于比較惡劣的工況。圖9所示為某車型綜合工況下齒圈輸出轉矩波形圖,轉矩幅值變化大,對行星排要求很高。
圖8 雙行星排等效桿杠
圖9 綜合工況下齒圈輸出波形
混合動力處于中高速運行模式時,此模式下B2鎖止,杠桿平衡轉矩由B2制動器提供,小電動機不工作,大電動機提供驅動或制動轉矩,發(fā)動機提供驅動轉矩,等效杠桿圖參考圖8?;旌蟿恿δJ降臄?shù)學模型[4]為
TMG1、TMG2分別為小電動機和大電動機輸出轉矩,TENG為發(fā)動機驅動或阻力轉矩;Tf為整車阻力矩;rS1、rS2、rR分別為小太陽輪、大太陽輪和齒圈半徑;IS1、IS2、IMG1、IMG2、IR分別為小太陽輪、大太陽輪、小電動機和大電動機以及齒圈的轉動慣量;Ft1,F(xiàn)t2分別為前、后排輪系齒輪嚙合力;m為整車質量;R為輪胎半徑;K為主減速器傳動比。
根據(jù)圖9輪邊轉矩波形,THo依次取0 N·m、60 N·m、120 N·m、180 N·m、240 N·m、300 N·m負載。為便于簡化分析,設定控制系統(tǒng)以圖8等效杠桿圖的模式實現(xiàn)0~60 km/h加速,則根據(jù)式(13)數(shù)學模型可求出對應的后排輪系齒輪嚙合力Ft2的值,根據(jù)式(8)和式(9),可求出在圖9的綜合工況下,行星輪偏轉時對止推墊片的軸向壓力N1,以及與滾針軸承接觸一端銷軸的壓力N2,如圖10所示,以此確定滾針軸承與止推墊片的應力特點。
圖10中,THo載荷在60 N·m時,發(fā)動機未介入工作,系統(tǒng)處于純電模式,120 N·m后發(fā)動機工作進入混合動力模式;隨著THo載荷的增大,行星齒輪圓周力Ft2、行星輪偏轉時對止推墊片的軸向壓力N1,以及與滾針軸承接觸一端銷軸的壓力N2也成正比增加。
正常情況下,行星齒輪不會產(chǎn)生偏轉,滾針軸承所受的應力為
式中:Fr為作用在軸承上的徑向載荷;S為軸承承載的面積。
由于滾針軸承與銷軸間存在一定間隙,行星齒輪發(fā)生偏轉,滾針軸承承受的載荷將變?yōu)镹2(大于Fr),滾針軸承與銷軸也變?yōu)辄c接觸,承載面積S大幅減小至一點。由于軸承承載面積越小,表面應力越高,軸承壽命越低,這種特殊情況下,滾針軸承所受的應力將遠遠超出設計時滾針軸承的許用應力,造成銷軸磨損,滾針軸承損壞。
行星齒輪偏轉的同時,行星齒輪端面與止推墊片的接觸面積也減小,在軸向壓力N1的作用下,止推墊片也出現(xiàn)磨損發(fā)熱,潤滑變差,最終出現(xiàn)止推墊片燒蝕現(xiàn)象,影響齒輪傳動。
圖10 0~60 km/h加速過程行星齒輪受力特點
通過以上原因分析,要避免出現(xiàn)滾針軸承和墊片磨損,主要是要減小滾針軸承與銷軸的間隙,避免出現(xiàn)齒輪傾斜,同時調整齒輪的壓力角、螺旋角等,減小齒輪的偏轉角度和軸向力,并根據(jù)實際情況改善滾針軸承的潤滑、調整齒輪徑向間隙等,圖11是改進后通過耐久試驗后拆解的銷軸與墊片,沒有再出現(xiàn)如圖5所示銷軸磨損和墊片燒蝕的現(xiàn)象,說明主要通過調整滾針軸承與銷軸間隙等措施,可以較好地避免出現(xiàn)以上問題。
圖11 改進并通過耐久試驗的拆解圖片
綜上所述,由于斜齒圓柱齒輪傳動過程中,存在偏轉力矩,如果銷軸與滾針軸承的徑向間隙過大,將促使齒輪發(fā)生偏轉,造成齒輪端面與墊片間以及滾針軸承與銷軸間接觸面變小,在大載荷惡劣工況下,齒輪端面對墊片的壓力和摩擦力劇增,發(fā)熱嚴重,最終出現(xiàn)墊片燒蝕及銷軸磨損的問題。
為避免出現(xiàn)以上問題,根據(jù)上述原因分析,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斜齒圓柱齒輪傳動過程中,始終存在偏轉力現(xiàn)象,根據(jù)式(7),為了避免齒輪傾斜,要嚴格控制齒輪內圓與銷軸間的徑向間隙d1以及軸向間隙;
2)根據(jù)式(2)、式(4)、式(5),可以適當調整齒輪的壓力角an與螺旋角β,減小齒輪的偏轉角和偏轉力及對墊片產(chǎn)生的壓力;
3)根據(jù)式(8),需要嚴格控制齒輪端面和墊片表面的粗糙度,選用合適的材料,減小齒輪端面和墊片之間的摩擦因數(shù);改進齒輪端面與墊片間的潤滑和散熱條件,避免墊片出現(xiàn)過熱燒蝕;
4)根據(jù)式(14),可適當增加滾針軸承的承載面積,減小應力,同時改善滾針軸承的潤滑條件,避免出現(xiàn)磨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