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偉 陳勇
1981年春節(jié),淄川大集。那時候物資短缺,春節(jié)前的大集是采辦年貨的重要場所,非常熱鬧。
又是一年,春節(jié)將至。
很多人對年的記憶,是從臘月宰豬開始的。
有了豬肉,除夕夜的餃子就有了主心骨。
光有肉還不行,過年的餐桌上,還必須有雞,有魚,有豆腐,有蘋果,有芹菜和蔥。雞是“吉利”,魚是“富余”,豆腐是“福氣”,蘋果是“平安”,芹菜是“勤勞”,蔥則是“聰明”,一樣都不能少!那時候還親自熬糖,越冬的地瓜煮熟,用大麥芽分離出地瓜水,放在地鍋里燒火硬熬,有時候要熬上一整夜。
年齡越大,對過年的感受越來越深刻。小時候過年,就是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好玩的。而現在,想得最多的,是春節(jié)時候那些有意義的事兒。比如說貼春聯,比如拜年磕頭。在農村老家,打好漿糊站在梯子上貼春聯是一個常態(tài)。大紅燈籠和春聯,是過年最好看的顏色。家族里的老人,必須逐一去磕頭,現在魯西南地區(qū),還保留著拜年磕頭風俗。
離家20多年,始終覺得,只有在農村的春節(jié),只有在老家的春節(jié),才算春節(jié)。
1982年淄博張店區(qū)王舍莊,村民過年走親戚。
1980 年,淄博桓臺農民第一次用上了新年貨——皮沙發(fā)。。
▲1980年春節(jié),淄博峨莊舉行的新年祈福祭祀儀式。旁邊是曬太陽的村民,很多還裹著小腳。
②1980 年春節(jié)期間,武警戰(zhàn)士為孤寡老人送上熱氣騰騰的元宵。
③1984年,淄川大集上的鞭炮攤點。
這組圖片拍攝于40年前的淄博,由淄博文化館陳勇(已退休)拍攝。那時還處于短缺經濟時代,物質匱乏但精神富足,重溫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也許,我們能嗅到久違的濃濃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