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封臣
多年來,曲藝界在“曲藝就青年”的問題上觀點雖多,但核心比較統一,就是如何處理好就青年過程中藝術的變與不變問題。有觀點認為,在當代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通俗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大行其道,現在已經在豐富的傳播手段和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成長為重要的文化形態(tài)。以流行音樂、肥皂劇、快餐式電影、真人秀、微視頻等為主要展現形式的大眾文化,因符合現代社會快節(jié)奏、高效率、便捷、時髦等特點,特別受到青年注目。而相對的,評書因表現形式的相對單一化和新作品的相對缺乏而有下落的趨勢。為此,評書從業(yè)者應該順應聽眾、特別是青年聽眾要從新作品中聽到新鮮感的要求,主動創(chuàng)新,在擴大“作品池”和提升藝術的媒體利用率兩方面下功夫,以求更貼近當代青年的文化需求,進而讓評書藝術重新煥發(fā)生命力。
而另一方認為,傳統才是“正宗”,傳統書才算評書。正是有后人演說了許多未經過精雕細琢的新書,才撕裂了評書原本嚴謹的藝術結構,導致了傳統的喪失。更有極端者甚至認為,創(chuàng)新和改革會毀了這一門藝術。要吸引受眾,還是要精雕細琢,深耕傳統,用藝術的氣質吸引青年受眾。
筆者經常會上網瀏覽與評書藝術相關的信息,貼吧、論壇或者其他社交平臺上,凡有對“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討論,各方觀點大抵脫不出以上兩個方面。這其實是一件好事,我們所鐘愛的藝術沒有成為琥珀中的蟲子,關心它活態(tài)發(fā)展的仍大有人在。
兩種觀點都有道理,都是在為評書的生存和發(fā)展思考道路。但兩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把“傳承”與“創(chuàng)新”看成了互相孤立的命題,而沒有看到兩者之間的統一。
藝術是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體,變的是表現內容、舞臺布景等,不變的則是表現架構、運用技巧等,后者是一種藝術獨有的氣質和靈魂。我們很難想象,在一位帶著髯口、全套打扮的武生用詠嘆調高唱“失空斬”后,我們還會認為這是京劇。而反過來,如果一位京劇演員西裝革履,能在管弦樂隊伴奏下把《今夜無人入睡》唱得京腔京韻味道濃,那這就還是京劇。就此而論,一門藝術存續(xù)是由其氣質和靈魂決定的,靈魂變了,相應的藝術也就沒了。只要靈魂不改變,其表現形式和內容取材大可不必拘泥。所以,藝術的發(fā)展就是以不變的內核填充變化的形式、用變化的形式詮釋不變的內核的動態(tài)平衡過程。歷史上每一門藝術的發(fā)展都正是如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維護一門藝術的靈魂便是對這門藝術最好的傳承,而在此基礎上豐富其形式和內容便是對此藝術的創(chuàng)新。
離開傳承的創(chuàng)新,就是在改變評書的靈魂。這種創(chuàng)新肯定是失敗的,因為那樣“創(chuàng)新”出來的多半不能再稱為“評書”。如果有人大言炎炎,仍然堅持此類“創(chuàng)新”的話,那我們大可以回一句趙麗蓉老師的經典臺詞。
“就你們這種人,把我們這些好玩意兒都給糟蹋了?!?/p>
但如果是堅持傳承的創(chuàng)新出現了一定的“水土不服”,那我們就不能將之一棍子打死,因噎廢食不是一種包容的發(fā)展態(tài)度。
評書演員王玥波的新書《火影忍者》得到過不少的關注:好奇的、審度的、贊美的、批判的,甚至可能還有敵視的。平心而論,這部書在藝術上確實不太成熟,最大的缺憾是貿然把二次元的動漫改編成評書,對世界觀的轉化和受眾的接受度估計不足,沒有找到合適的“以手指月”路徑。但我們并不能就此就否定他的努力和敢于吃螃蟹的精神。
評書與現代大眾文學文藝有著歷史性的聯系。2013年獲得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的網絡作家阿菩就認為:“網絡文學駁接上了中國舊小說的傳統,沿著變文、評書、明清小說、民國鴛鴦蝴蝶派和近世以金庸、瓊瑤為代表的港臺通俗文學的軌跡一路走來,并嫁接了日本的動漫、英美奇幻電影、歐日偵探小說等多種元素。就淵源之深遠復雜而論,其實并不在嚴肅文學之下?!痹俳Y合當前文藝的IP鏈條化發(fā)展趨勢而言,我們并不能否定動漫評書化的可行性,更不能以要保持評書的“原汁原味”為理由來全盤否定創(chuàng)新的思想和動作。
“原汁原味”應該是我們追求的藝術狀態(tài),但決不能成為藝術本身——前者是“進化”,是藝術在繼承中發(fā)展的昂揚姿態(tài);后者要“返祖”,是要放棄曲藝“一遍拆洗一邊新”的本質。經典長篇評書《楊家將》如今的形態(tài),肯定和它誕生時的狀態(tài)不一樣,但原始狀態(tài)的《楊家將》適不適合我們現在的聽眾呢?這恐怕真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所以我們要對創(chuàng)新多些耐心和寬容,只要沒有動評書的靈魂而只是改變形式、豐富內容來適應聽眾,那這種創(chuàng)新就符合鄧小平同志的那個著名論斷。
“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
新說書,說新書,這是評書內容創(chuàng)新的兩個支點。新說書就是“舊書新說”,在繼承傳統評書內容的框架同時豐富其中的內容,創(chuàng)新其中的評論和表演形式,賦予傳統書新思想、新境界,做到以古喻今、以今論古。說新書,就是“創(chuàng)作新書”,運用評書表演藝術創(chuàng)作編排出過去沒有的書或不同的書,給聽眾奉獻全新的故事和知識。無論是新說書,還是說新書,最重要的就是一個“新”字,這就需要評書工作者一方面注意觀察把握當今社會的思潮和文化動態(tài),與時俱進;一方面也要注意把新思想、新文化轉化成藝術能量注入作品中。這時,就需要傳統的藝術靈魂來規(guī)正大方向了。
評書有藝諺云:“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無六律難正五音”。缺少藝術靈魂的創(chuàng)新必然會成為一種四不像。目前這種情況在新生代評書從業(yè)者身上可能比較突出。相較于前輩們,新生代可能對時代的把握更準確、更敏感,更富有藝術創(chuàng)新的激情和能力,這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但與此同時也會沾染急功近利的毛病,不能沉下心來細細打磨作品。有的甚至就是簡單粗暴的“掛靠”社會熱點和文化思潮,沒有本著評書藝術規(guī)律進行藝術的轉化和再加工。這樣的作品缺少厚度和味道,只能當成文化快餐。所以我們在銳意創(chuàng)新的同時,仍然要常常反躬自?。何覀兪遣皇钦娴陌言u書藝術的靈魂傳承下來了?
發(fā)展是硬道理,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是硬道理,在傳承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更是硬道理。離開傳承去講創(chuàng)新,是忘根忘本;不講創(chuàng)新只講繼承,是固步自封。只有在評書藝術靈魂指引下進行形式、內容等的創(chuàng)新,才能是真正的評書藝術創(chuàng)新,才是值得期待的。
評書從業(yè)者經常說一句定場詩,“人間正道是滄?!?。其實就是表明大道要在滄海變桑田、桑田復變滄海的螺旋上升中不斷完善的。這也是告訴我們評書從業(yè)者:
評書要想永葆年輕,發(fā)展是硬道理。
傳承與創(chuàng)新,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