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瑤
自1986年國家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以來,國家和社會對義務教育貧困學生資助工作越來越重視,資助政策惠及的貧困學生覆蓋面越來越大。黨的十九大以來,在教育公平思想的推動下,現(xiàn)階段如何更好地推行區(qū)域義務教育資助政策,體現(xiàn)公平與效益,是對區(qū)域政策制定者及執(zhí)行者的考驗。
一、鄭州市義務教育階段資助工作的現(xiàn)狀
(一)當前鄭州市資助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調查顯示,對普通中小學而言,需要資助的學生占學生群體中的少數,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通過自身家庭條件順利完成學業(yè)。目前學校對于國家資助政策宣傳的基本到位,絕大多數學生基本了解資助措施,助學金發(fā)放過程基本公平,而且大部分困難學生都是愿意接受學校資助的,并且他們在接受資助后能夠更加熱愛學校、老師、同學,希望報效國家和社會。
(二)鄭州市義務教育階段資助工作中亟待關注的現(xiàn)象
調查顯示,需要受資助的貧困學生大部分集中在城郊、縣城或鄉(xiāng)鎮(zhèn)學校,以農村學生人群為主,或者市區(qū)特殊學校如盲聾啞學校的特殊殘障學生人群。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一些進城務工子女在城鎮(zhèn)上學,由于家庭經濟情況本來就薄弱,因此也需要得到相應的資助。市區(qū)整體生源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校學生對資助政策關注度不高。雖然近年來外界加大了對國家資助政策的宣傳,但是仍有部分學生并不了解資助政策的相關細節(jié),這樣的情況大多數發(fā)生在學生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好的市區(qū)學校。這類情況的出現(xiàn)可能是因為學校里需要受資助的學生數量極少,學生對此政策關注度不高,或是個別學校忽視了資助政策的宣傳。
受外在因素影響,雖然受資助的學生人群大部分集中在城郊和縣鎮(zhèn),但并不是這些學校所有的學生都需要資助,加上有些資助篩選程序不完善,可能會出現(xiàn)個別生活困難且符合資助條件的學生,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得到資助,反而有些市區(qū)學校為了完成資助任務,會出現(xiàn)將學生群體中未達到受資助條件要求的學生,當作貧困學生并給予資助的現(xiàn)象。且受學生自身心理因素影響,在資助過程中,有的學生礙于面子,出于自卑心理,不愿意上報自己的真實情況,導致錯過了接受資助的機會。
二、提高義務教育階段資助政策公平與效率的建議
(一)關于義務教育階段資助政策內容的改進意見
1.有針對性地設置資助條件。第一,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資助不能片面地以家庭環(huán)境為資助標準,應該細化資助內容。第二,根據學生家庭距離學校的遠近確定交通資助項目。不再單一地把家庭條件作為資助的唯一標準。在家庭貧困的基礎上,對家庭收入進行標準劃分,根據家境的不同,在交通出行上進行不同的資助。第三,依據受資助學生的年齡和年級確定資助的款項。根據困難學生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花銷需要,進行不同金額的資助發(fā)放,這樣既能合理分配資源,又能滿足不同年齡、不同階段學生的不同需要。
2.優(yōu)化資助程序,改變原有資助程序的煩瑣和滯緩。第一,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資助政策,簡化資助流程。第二,資助政策更加傾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庭。第三,除了學校進行資助對象的篩選和上報以外,民政部門還可設立社會監(jiān)督委員會,審查批準受益人名單,審核學校提供的受資助學生名單。最后補助金由銀行直接打入受資助人開設的賬戶。第四,家庭收入可劃分為幾個不同等級標準,如果申請者家庭屬于低收入家庭,那么申請者將獲得社會、學校提供的相應等級標準;如果申請者家庭收入超過低收入標準不多,那么申請者將獲得部分資助費用。第五,在申請資助過程中,地方政府要建立嚴格的管理和信息統(tǒng)計制度,以防瞞報、虛報和重復登記。第六,學校對于貧困生的認定要從多方面進行,教師深入了解學生,通過家訪、調查等形式,在保護學生隱私的基礎上,準確上報資助對象。
3.改變資助形式,提供的形式包括:第一,現(xiàn)金資助。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資助大多以現(xiàn)金的形式向學生提供資助。第二,實物形式。包括教科書、食物、學習用具、交通工具等。第三,免費形式。包括免學費、免費醫(yī)療等。第四,增加補貼形式。比如學生的住宿經費補貼、交通補貼等。
4.擴大資助經費來源。社會大力倡導積極的正能量,鼓勵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公益組織等進行捐贈;政府加大提供資助經費,擴充受資助人群及其資助金額,讓更多相對困難的學生能夠上學;國際援助經費也是資助經費來源的一個重要補充。
(二)提高義務教育階段資助政策公平與效率的策略
第一,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資助政策的落實,增加資助經費投入力度。在建立健全資助體系工作中,政府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資助工作主體的責任和義務。第二,發(fā)動社會各界的力量,通過對相關參與資助的企業(yè)的大力宣傳與表彰,減免部分相關稅費等舉措,吸引企業(yè)積極參與資助貧困學生的工作。通過對有能力的個人或團體資助者的大力宣傳與表彰,肯定其為社會發(fā)展作出的貢獻。第三,構建完整的多層次的資助體系,建立適合區(qū)域實際的資助政策相關實施條例,尤其要考慮困難學生在學習用具、就餐、住宿、校服、交通等方面的需求,對相關困難學生進行資助。第四,通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資助網絡平臺建設,依據學生資助工作的需要,建設網絡模塊,擴大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范圍,提高資助標準,豐富資助形式,讓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資助工作更公平有效。第五,由于城郊、鄉(xiāng)鎮(zhèn)學校和市區(qū)特殊學校貧困學生較多,建議受資助的范圍和對象向城郊、鄉(xiāng)鎮(zhèn)學校傾斜,讓更多的貧困家庭孩子接受教育,以體現(xiàn)國家資助政策的公平與效率。同時在城區(qū)要關注外來務工子女,避免他們的家庭因為上學而造成新的貧困,從而使學生錯過受教育的機會。關注特殊傷殘學生群體,為這類學生提高資助標準,讓他們接受學校教育,提升個人技能。第六,加大國家資助政策宣傳力度,尤其是做好國家資助條件、資助內容、資助流程等相關內容的解讀,在對家長、學生、教師宣傳的時候要更為詳盡、清晰,避免困難學生因不了解國家資助政策和資助流程等錯失受資助的機會。第七,對于受資助學生的情況要進行嚴格審查,不僅要求出示相關證件和證明文件,還要通過家訪了解其家庭情況。在其接受資助之后,持續(xù)定期追蹤家訪,學校和政府有關部門要聯(lián)合檢查監(jiān)督。第八,優(yōu)化申報資助流程,要注意保護申請人相關隱私,盡量不進行公開申報。資助部門或學校班主任可以通過觀察學生日常學習用品、生活用品、消費水平等行為,到社區(qū)側面了解學生家庭生活情況等方式判斷其申報材料的真實性。盡量不要讓學生在公開場合申報,讓義務教育階段的資助工作更為溫暖且有情。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yè)大學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