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之光認為要保證紡織工業(yè)大規(guī)模建設的需要,僅僅靠原有的幾個紡機廠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適當建設一些新企業(yè),逐步建立起一個比較完整的、與紡織工業(yè)發(fā)展相適應的紡織機械工業(yè)體系。因此,在整頓改造利用原有幾個紡機廠的同時,就著手籌建經緯紡織機械廠、鄭州紡織機械廠和沈陽紡織機件廠。
經緯紡織機械廠,前身是舊中國交通銀行、國民黨政府經濟部工礦調整處和花紗布管理局于1940年聯(lián)合籌辦的經緯紡織機械制造公司。當時廠址在廣西柳州,1942年開工,生產錠子和鋼領等紡機配件,在廣西等地銷售。1944年日軍侵占柳州前,主要機器拆運到貴州獨山,日軍進占獨山前,這批機器又轉運重慶,1945年在重慶又買了一家小鐵工廠繼續(xù)生產錠子和鋼領??谷諔?zhàn)爭勝利后,該公司關掉了重慶的小鐵工廠,在杭州購買了800畝土地,并向交通銀行借了150萬美元外匯從美國訂購了一批機床設備,準備建一個較大規(guī)模的紡織機械廠。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實現(xiàn)。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該公司和已運抵青島的部分進口機床,中途轉運菲律賓的另一部分進口機床也經交涉追回。由于國民黨不斷對沿海地區(qū)進行騷擾破壞,錢之光等人最后研究決定把它內遷到山西榆次。1951年5月開始建設,1954年8月1日建成投產,生產規(guī)模達到年產50萬錠全流程紡紗機(清花機除外),成為當時國內規(guī)模最大、最先進的紡織機械制造廠。如鑄工車間,從型砂處理到鑄件清整等一系列工序,基本上實現(xiàn)了機械化連續(xù)生產,機械加工車間除采用原經緯廠向美國購買的機床外,還從捷克、東德和蘇聯(lián)進口了一些機床,其中有多軸自動車床、半自動車床、多軸銑床和專用設備等高效率設備。同時還配備有比較完整的工具、機修、熱處理和檢驗化驗等設備。這個廠是花園式工廠,綠化工作做得好,但卻遭到一些“左”的思想嚴重的同志激烈反對,說是“修正主義”、“資產階級生活方式”。錢之光感到說服不行,就特地安排了時任山西省長的王士英帶領一批當地干部到蘇聯(lián)參觀。他們看了蘇聯(lián)工廠的綠化情況,思想大變,回來再也不說“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了。
鄭州紡織機械廠始建于1949年10月,原是河南省在鄭州新建的一個農業(yè)機械廠。商請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同意后改產紡織機械。1951年4月第一期工程竣工,當年就生產棉紡粗紗機32臺。后改產清花機,并經多次擴建,成為紡機行業(yè)在內地的又一個骨干企業(yè)。
沈陽紡織機械廠。在1990年全國公營紡織會議上,東北紡織管理局局長羅日運提出要在沈陽建設紡織機件廠。錢之光支持這個意見,并通過有關部門動員上海蘇中機械廠(私營企業(yè))于1950年六七月間遷往沈陽,組建成公私合營性質的沈陽紡織機件廠,為東北地區(qū)紡織工業(yè)的恢復和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53年開始研制新型并條機,從此,由零星修配逐步轉向生產并條機為主。1956年更名為沈陽紡織機械廠。其產品列入全國成套范圍內,成為紡機行業(yè)的又一個骨干企業(yè)。
錢之光還決定,為加強紡織機械的設計研究工作,于1952年7月成立紡織機械設計公司,從各地調集了上百名設計人員。1959年更名為紡織機械研究所。這是我國紡織機械工業(yè)的第一個設計研究機構,下設紡織、印染和標準化等科室,負責研究制訂全行業(yè)的基礎標準、設計規(guī)程和各紡織設備的設計研究工作。
經過5年多的努力,到1956年紡機工業(yè)體系已基本形成,并具有年產60—70萬錠的制造能力。
上世紀60年代前期,在國民經濟調整期間,為了擴大紡機制造能力,又先后新建了邯鄲紡織機械廠、河南省紡織機械廠、武漢紡織機械廠、杭州紡織機械廠,并把咸陽的一個紡織器材廠改建為咸陽紡織機械廠。
1964年中央作出加快三線建設的部署,并對一、二線建設采取“停”(停建一切新開工項目)、“縮”(壓縮正在建設的項目)、“搬”(將部分企事業(yè)單位全部搬遷到三線)、“分”(把一些企事業(yè)單位一分為二,分出部分遷往三線)、“幫”(從技術力量和設備等方面對三線企業(yè)實行對口幫助)的方針。錢之光組織紡機公司和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后,從紡機工業(yè)的現(xiàn)狀和紡織工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決定采取“分”的方針:從沿海部分紡機企業(yè)中分遷一部分機床設備和管理干部、技術人員及技工,在內地建了6個紡織機械廠和專件廠:
(1)利用原湖北黃石煤礦機械廠廠房,由上海印染機械廠搬遷年產布夾絲光機23臺的生產能力,建設黃石紡織機械廠。后來發(fā)展成為內地制造印染設備的一個主要紡織機械廠。
(2)利用原甘肅白銀紡織廠廠房,由上海遠東鋼絲針布廠成套搬遷年產彈性針布3000套和彈性底布的生產能力,由青島紡織機械廠成套搬遷年產金屬針布1200套的生產能力,建設白銀紡織針布廠。后來發(fā)展成為內地的一個生產針布的重點廠。
(3)利用原湖南常德茅灣農業(yè)機械廠和七一機械廠廠房,由上海紡機專件廠搬遷全部棉紡機械沖制件的生產能力,建設常德紡織機械廠。
(4)利用原湖南邵陽鋼廠的廠房,由上海紡機專件廠成套搬遷年產精紡錠子50萬套的生產能力,建設邵陽紡織機械廠。后搬遷到衡陽市,是內地制造錠子、錠子軸承、羅拉軸承的一個專件生產廠。
(5)利用原陜西渭南紡織廠廠房,由青島紡織機械廠成套搬遷年產紡織專用電機3萬千瓦的生產能力,建設渭南紡織機械廠。后發(fā)展成為內地一個制造紡織專用電機的制造廠。
(6)由沈陽紡織機械廠搬遷設備,新建湖北宜昌紡織機械廠,生產捻線機和初復捻機等。
采取這種搬遷辦法,以老帶新,從領導干部、技術力量、管理業(yè)務和隊伍培養(yǎng)等方面,為新廠創(chuàng)造了比較有利的條件,使新廠上馬快,收效早。這些廠一般都在兩三年內形成生產能力。
之后,為適應發(fā)展化纖工業(yè)的需要,1968年11月開始,又在湖南邵陽新建以制造化纖設備為主的邵陽第二紡織機械廠。1971年10月建成投產,為紡織機械工業(yè)在內地增添了一個由中國紡織機械工業(yè)公司直接管理的骨干企業(yè)。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指引下,紡織機械工業(yè)又得到高速發(fā)展。至此,我國已建立起一個較強的紡織機械制造體系,基本適應了紡織工業(yè)發(fā)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