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萬事如意》塑造了彭臘梅這個當代文壇全新的護工人物形象,將社會底層護工職業(yè)群體生活以文學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體現(xiàn)出薛舒對老齡化、城市化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社會問題的關注、認識和思考。
關鍵詞:《萬事如意》 彭臘梅 護工形象
薛舒的中篇小說《萬事如意》發(fā)表于《作品》雜志2020年第1期。小說以湘泉街道衛(wèi)生服務中心的一間“臨終”病房為中心,以負責一號病房護理工作的二十九歲年輕護工彭臘梅的日常工作、生活及情感為主線,通過該病房四個床位前前后后六位老人的生存現(xiàn)狀及其家屬子女的關系為紐帶,折射和透視當代市民生活,將伴隨中國老齡化社會進程和城市化發(fā)展而日漸壯大的護工職業(yè)群體的生活收于筆下,將老齡化社會的諸多現(xiàn)象和問題以寫實風格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人物形象鮮活豐滿,薛舒對護工職業(yè)及群體的認識和思考敏銳而深刻。
一、納須彌于芥子式的社會生活呈現(xiàn)
《萬事如意》將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濃縮于一個病房之中——以病房中的各色人物為觸須向外延伸,將社會不同階層、城市與鄉(xiāng)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勾連起來,把病榻老人、底層護工、黃昏熱戀、親情倫理、職業(yè)規(guī)范、世界經濟、城市家產糾紛、農村買賣婚姻等融為一體,頗得螺螄殼里做道場之妙。
《萬事如意》將中國社會老齡化問題生動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在贍養(yǎng)老人特別是病床上的老人這件事上,折射出人性冷暖和世態(tài)炎涼。湘泉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可以說是全國大中小城市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和養(yǎng)老院的一個縮影,薛舒稱這種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為“臨終醫(yī)院”:“因為這里幾乎所有的住院病人,都是患了不可逆轉的重病的老人,中風、腦溢血、阿爾茨海默癥……他們終日臥床,生活不能自理,智能低下,需要專業(yè)護理。他們住在這里,只是為等待生命的最后歸期。這是城市醫(yī)療與養(yǎng)老圖譜中,觸角深入到最底層、最遙遠的地方。”a這里發(fā)生的一幕幕場景,在全國不同城市不同病房里不斷地重復上演:忤逆不孝的頭盔哥、孝心孝行兼具的孝昌、文藝范式陪護老人的妙妙、刀子嘴豆腐心的大妹、經濟危機沖擊下的海外游子、相濡以沫的黃昏戀老人老紀……在日復一日的病房生活場景以及單調的護工工作展示中,讀者能嗅到撲鼻而來的屎尿味和暮氣沉沉的死亡氣息,看到病人、家屬與護工相互依存又暗斗心機的凡俗世態(tài),體會孤寡無助、老殘無依時的痛苦和孤獨,痛恨冷漠絕情棄養(yǎng)老人的悖倫忤逆,品味溫言善行體貼老人讓人淚目的暖心細節(jié),理解底層護工生活的平凡和艱辛,嘆服薛舒對老齡化社會問題的細致觀察和傳神描繪,頷首于她對護工群體生存發(fā)展命運的深刻思考。薛舒把嚴峻冷酷、每個人不愿面對但最終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社會問題擺在讀者面前:這份服侍人的護工職業(yè)苦、臟、累,吃住條件差,待遇和社會地位不高,很多人選擇從事這個工作,只是為生活或情勢所迫,因為入職門檻低,工作收入相對還不錯,可以攢夠給兒子娶媳婦的錢或給孫子包個大紅包或者還清自己定親的費用換得自由身……很多人選擇了這份職業(yè)但并不喜歡這個工作,甚至抵觸和厭倦。薛舒在一個創(chuàng)作談中寫道:“小丁習慣于一邊給病床上的老人擦身一邊抱怨:這是人干的活嗎?這哪兒是人干的活?”薛舒感慨:“等到她自己垂垂老矣的時候,該由誰來為她做這份‘不是人干的活。我相信,她不會指望她那‘啃老的兒子,肯定。當然,這也是我、我們,終將要面臨的問題?!眀《萬事如意》把中國社會城市化和老齡化進程中面臨的嚴峻社會問題以文學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并以護工彭臘梅這個人物命運軌跡的書寫進行了一種文學的解答。
二、鮮活真實極具個性的全新人物形象塑造
《萬事如意》塑造了彭臘梅這個干練潑辣、善良體貼、聰慧上進的護工人物形象。安徽農村出來的小彭,只念過小學,文化水平不高,雖然沒結過婚,卻選擇了一般年輕女性不愿意干的洗腳、梳頭、端屎、接尿、擦身、洗屁股等,服侍病人的護工工作。她負責一個病房四位病人的護理,工作任務繁重,但她手腳麻利,護理經驗豐富,“干活又勤快又機靈,病人家屬沒一個不喜歡她的”,連護工同行都夸她能吃苦。她對病人真心關愛,體貼有加,干凈衛(wèi)生,護理的病人從不會生褥瘡。一些老人缺乏自控能力,感覺不舒服會用手去抓扯自己的尿袋或做一些不理智不文明的舉動,還有一些老人失憶后喜歡亂跑,容易迷路走失,通常護工就是用約束帶把他們手或腳綁起來以限制他們行動,這是無奈的管理之舉,對護工來說當然省心省力。小彭卻一直不用約束帶綁病人,即使在護理證考試前最緊張的復習階段,她要在護理的間隙抽空背書,又擔心祁先生走失,她也只是用床單系住推車的兩端,再推著她去外面轉。不用約束帶是因為小彭心地善良,不忍心用它綁縛限制老人。病房的老人們喜歡她,順從她,依賴她,因為她純樸真誠,護理病人細心耐心,體貼周到。
彭臘梅善良、寬容、極富愛心的性格,通過小說中幾個細節(jié)描寫得以突顯。“忙進忙出,走過祁老太太跟前,會伸出手,在她皺皮疙瘩的老臉上揉搓幾下……”這個細節(jié)很能體現(xiàn)人物內心的真誠與善良。帶有愛意的撫摸、揉捏等親昵的身體接觸,會讓失去記憶,呆傻無助的老人身心放松,產生親切感、安全感和依賴感,有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這種無意識的舉動體現(xiàn)出小彭與病人之間友善親密的關系,在長年累月的接觸中,她與病人之間已經超越了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雖無血緣卻如親人一般熟悉和親切,這種親密和依賴有時甚至讓病人家屬都會感到嫉妒。
頭盔阿爹的頭發(fā)太長,小彭一番好意給他理發(fā),但老人非但不領情,還把對兒子不來探視的怒氣發(fā)泄到小彭身上,狠狠地咬小彭的手,把自己一顆門牙都崩掉了。小彭沒有記恨,還把老人的斷齒撿起來放入床頭柜抽屜。老人去世后送去火化前,她叫住殯葬車,將這顆斷齒找出來,扒開頭盔阿爹緊抿的嘴,把斷齒塞進他的口腔,讓老人帶著身上所有東西完整地走,這個細小的舉動很是讓人動容,把這個女孩心地善良和關愛老人的性格真實地展現(xiàn)出來。
中秋節(jié)晚上,三床祁先生看著窗外的月亮,直挺挺坐著不睡覺,為了讓老人早點歇息,小彭給她講黃鼠狼修仙的故事。小說中這段人物對話和場景讓讀者忍不住鼻子發(fā)酸,一個年輕女孩,把奶奶兒時講給她聽的故事,再講給眼前失憶無助的老教授聽,這個畫面極具張力:老人晚景的凄涼,小彭對老人樸素真誠的關愛,兩個孤獨者相依相靠的溫暖,酸楚悲涼而又溫馨感人。質樸的語言和稚拙的舉動,表達出彭臘梅金子般純樸的心,讓人在贊嘆小彭對老人關愛體貼的同時,也對護工生活增添一份理解與同情。
彭臘梅對老人的精心看護、體貼關愛,既是盡職盡責、工作認真的表現(xiàn),更是其心地善良、敬老愛老的天性使然。她對孝道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節(jié)儉摳門的她,舍得花九百多元錢給媽媽買手機;工作再忙再累,每天也要和媽媽微信聊聊天;即使母親為籌錢給哥哥辦婚事幫她包辦了婚姻,她也沒有怨恨母親,只是離開家鄉(xiāng)走進城市,想打工掙錢還掉彩禮買回自由。她身上有一種為老人為家庭忍辱負重的人性力量,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用真心真情與呆傻失憶的老人們溝通交流,成了這些生命燈盞將要熄滅的老人的生活依賴和心理慰藉。
她和送快遞小哥“天天見”日久生情的那份愛,有一種樸素清純的美。在不順心時輕輕關懷的一句問候中,在痛苦煩惱時不經意間靠上那人肩頭哭泣中,在耍小性子發(fā)點脾氣的任性中,在送心形巧克力的愛意表白中……愛的種子在這兩個城市底層打拼的年輕人之間悄悄萌生。薛舒把這份真誠的情感寫得清純、質樸而又動人,有一種羞澀含蓄的美。
彭臘梅干練潑辣、勤勞善良、質樸真誠,展現(xiàn)出人物性格美好的一面,但她身上也有不少缺點:投機取巧,把兩個病人的食物混用一根針筒喂食;明知糖尿病人不能吃糖,為了安撫病人她偷偷給大妹爹嘴里塞糖果;病人家屬給小費,她也悄悄收下;徒弟賴寶娣請教她,病人打罵自己時該怎么做,小彭教她家屬在的時候別罵,打的話不留痕跡別讓家屬發(fā)現(xiàn)。為了從母親給她包辦的婚姻中脫身,她還做過一件非常愚蠢、不道德的事。她偷了丁阿姨給將出生的孫子準備的一萬元紅包錢,還裝出遭過賊同病相憐的模樣勸丁阿姨不要報案,不過,最后她還是將這筆錢悄悄放了回去,卸下良心和道德的重負。彭臘梅身上的缺點折射出護工職業(yè)群體灰色的一面,既是護工工作與生活的真實描寫,也說明這個行業(yè)及其從業(yè)人員有待進一步規(guī)范管理。
彭臘梅善良、質樸,關愛體貼老人,是病人依賴和家屬信賴的好護工。雖然工作又臟又累、繁重單調,貧窮的家庭和包辦婚姻,讓她的生活痛苦而不幸,但她沒有屈服于命運,她對生活充滿樂觀和希望,擺脫貧窮、追求真愛、有尊嚴地生活是支撐她在城市打拼前行的力量。她身上的缺點與善良質樸真誠的品德形成一種矛盾對立,讓這個人物形象顯得真實、鮮活而豐滿。她不僅是薛舒筆下又一個“以好人為基調又摻雜了許多個性與缺點的小人物”c,更是城市中無數(shù)為生活奔波打拼的底層護工的代表,一個當代文壇全新的人物形象。
三、人物命運折射出時代變革主題
彭臘梅對邱老師、祁先生這些讀書人有一種肅然起敬的尊重,她不僅崇拜有文化的人,而且聰明好學,不懂就問。聊天時老紀說了句成語:有志者事竟成,她不懂。轉過身她就去問護工李姐,李姐告訴她:“‘就是你想干啥,一直干一直干,就會干成。小彭立即想起前些年看的電視?。骸遣皇窃S三多老說的那句話,不拋棄,不放棄?李姐一拍大腿:‘就是它?!边@段對話把小彭點滴積累提高文化知識的過程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她能在別人給出的答案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好學且聰慧的性格特點躍然紙上,這與她后來能順利通過護理證考試形成草蛇灰線似的呼應。
《萬事如意》用穿插敘述的方式講述了護工們護理員上崗證考試的全過程,考證意味著壓力、沖擊和危機,考不上就不能再從事這份工作,彭臘梅就只能帶上做護工三年掙的幾萬元錢回農村去嫁人生子過一輩子。她只有小學文化,復雜的考試內容使她望而生畏,而全天候護理瑣碎忙碌的工作,讓她無法安心復習,雙重壓力下她曾想過逃避和放棄,“不考了,回老家去”。但性格堅韌的她不肯輕易認命服輸,考證在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讓她看到了機遇和希望——有了證,就有了工作的保證,就能在大上海立足。她有自己的人生信念,想有尊嚴有體面地工作,有更高的工資,更好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huán)境,考證使她看到了走向美好生活,改變自己命運的希望。她咬牙堅持,見縫插針,擠出時間背誦《護工培訓教材》,付出了比其他護工多幾倍的努力,最終如愿以償拿到護理證,跳槽去了“比湘泉街道衛(wèi)生服務中心高級多了”的蘭棠護理院。臨別之際,彭臘梅把病人大妹爹常掛在嘴邊念叨的四個字“萬事如意”,用短信發(fā)給了胡老師,既是對幫助過自己的“頭兒”的感謝和祝福,也是對自己未來生活的一種祈愿。感恩、大度,能超越以前的管與被管的狹隘視野,能體諒他人,理性地看待人與事,體現(xiàn)出經過幾年城市生活歷練打拼后農村女孩彭臘梅視野的拓展和心智的成熟。那些時斷時續(xù)拼命復習的零散片斷連綴而成的備考場景,將一個在時代浪潮沖擊和惡劣環(huán)境中,認定目標后“不拋棄、不放棄”奮力打拼的城市底層女性打工者形象展現(xiàn)出來。彭臘梅的考證經歷是時代變革規(guī)范行業(yè)發(fā)展的一個縮影:如果沒有“胡扒皮”們平時嚴厲規(guī)范的管理,沒有社會對護理證的強調,這個社會必需的職業(yè)無法得到良好的發(fā)展,而從事這個職業(yè)的人也很難有出頭之日。小說的結尾讓讀者看到這個職業(yè)規(guī)范發(fā)展及這些護工生活的美好愿景,也看到了從事這個職業(yè)的護工群體未來發(fā)展的希望。
與薛舒另一部護工題材中篇小說《張某花》d相比,《萬事如意》的人物性格更鮮明,內心展示更充分,形象更鮮活、豐滿,護工群體的工作、生活和情感世界得到了更清晰立體地呈現(xiàn)。(關于兩部小說的比較筆者已撰文另述)薛舒的小說讓人們開始認識和了解護工這個職業(yè)群體——他們文化水平不高,有不少缺點和毛病,但他們吃苦耐勞,肩負掙錢養(yǎng)家、擺脫貧困的責任,有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追求,在城市底層的生存競爭中努力找尋適合于自己的發(fā)展之路,就像彭臘梅可以擺脫貧窮、落后對自己婚姻愛情的束縛,去上海報那個“高大上”的花園式養(yǎng)老別墅工作一樣,他們也會通過奮斗把命運努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小說開放式的結尾讓人們看到城市底層生活那些小人物的人生希望,令人有一種欣慰和釋然的喜悅,彭臘梅的命運,觸動和溫暖著無數(shù)讀者的心?!度f事如意》以病房濃縮人生百態(tài),以人物命運折射時代主題,融社會變革于市井生活,成功塑造了彭臘梅這個年輕的護工人物形象,曲折、豐富、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成長故事,是時代的潮動和都市的風云翻涌,納須彌于芥子,繪新人于筆端,《萬事如意》是2020年文壇開年的新作,也是寫出了現(xiàn)代城市生活希望和溫暖的一部力作。
ab薛舒創(chuàng)作談:《〈張某花〉:“臨終醫(yī)院”里的故事》,中國作家網2018年7月26日,http://image.chinawriter.com. cn/n1/2018/0726/c404032-30171275.html
c 李暢:《歷史、傳統(tǒng)與民間人事的魅力》,《當代文壇》2010年第5期。
d薛舒:《張某花》,《飛天》2018年第3期。
基金項目: 本論文為2019年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科研項目“新媒介與廣東文學創(chuàng)作及批評研究——以《作品》雜志為例”(項目編號:2019G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黃柏剛,文學博士,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文學批評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從事文學批評及影視藝術研究。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