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俊超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這是宋代大詩人梅堯臣在幾次登臨宜興之后留下的千古絕句,也充分地說明了早在宋代的時候,紫砂藝術已經(jīng)開始濫觴,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之中,而且,紫砂受到的關注不僅僅在于民間的紫砂藝人和茶友,更多的在于文人雅士和達官貴人,正是在他們的推波助瀾之下,紫砂以非常迅速的姿態(tài)在神州大地蔓延開來,明清時期成為了人們非常熟悉的飲茶器具。如今,對于紫砂總是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要尋紫砂壺先尋五色土,紫砂原礦只存在于宜興南部的丁蜀及其附近,在過去大量的開采,囤積了許多的礦料,經(jīng)過市場的檢驗和政府的整頓以后,如今也處于限制開采的狀態(tài),所以紫砂泥料的稀缺性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宜興的紫砂藝人來說,手中看起來毫不起眼的泥巴要比金銀珠寶還要珍貴,這不僅僅是關于金錢的問題,更重要的紫砂就是他們世代傳承和安身立命的根本之所在,必須付出全部的精力和身心來呵護好這門古老的傳統(tǒng)技藝。
紫砂藝術作品“秀竹壺”(見圖1)采用了傳統(tǒng)柴燒的工藝,以竹入壺,惟妙惟肖地展示了紫砂竹器的特征,讓人觀之感受到了濃濃的古香古韻。此壺壺身由一截竹段形態(tài)抽象而成,其中還運用了筋紋的手法進行演繹,突出了竹的搖曳多姿和秀美挺拔;壺底平整,給人以端莊穩(wěn)重之感;壺嘴的竹節(jié)由三段組成,婉約修長,出水非常爽利;與之遙相呼應的壺把也是三段式構造,圈卷挺括、端握舒適,從頂段到底部壺把由粗到細收攏,細節(jié)的處理也頗具心思;壺蓋嵌入壺口,嚴絲合縫、通轉流暢、氣密性良好;上面的壺鈕由一段竹節(jié)自然扭曲成型,旁邊還點綴著幾片竹葉,仿佛迎風搖曳,婀娜多姿,充滿了大自然的野趣。壺身的刻繪裝飾也充滿了人文氣息,和柴燒工藝形成的質感和色澤非常搭配。在設計和制作此壺的過程中,歷代的詠竹名句在我腦海之中浮現(xiàn),竹的挺拔屹立、中空虛節(jié)和謙謙君子一般的形態(tài)深深地打動了我,于是造型的設計幾乎和實際的竹子并無二致。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作品“秀竹壺”,造型典雅質樸、技藝精妙絕倫,柴燒的工藝更加是錦上添花的獨特妙用,使得整器有一種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和眾多的紫砂竹器區(qū)分開來,獨樹一幟。從紫砂竹器中,不僅僅能夠感受到紫砂藝術的傳統(tǒng)技藝,更多的是能夠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
圖1
江南文脈源遠流長,形成了自我完善的體系和對于中國文化和藝術形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宜興也處于江南的中心區(qū)域,竹子是隨處可見的植物之一,同時也是被文人雅士反復吟誦,賦予了許多的象征意義和精神內涵。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經(jīng)在詩中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闭窃谶@種精神的影響之下,宜興的紫砂藝人也特別擅長采用竹子的形態(tài)來捏塑紫砂壺,在歷史上也曾經(jīng)有許多竹器高手留下了許多經(jīng)典的壺型,如范大生、朱可心、顧景舟等巨匠都制作過,諸如“隱角四方竹鼎壺”、“竹段壺”、“雙線竹鼓壺”等等都以別致的造型和流暢的氣韻傳遞出紫砂藝術的無窮魅力,后來的藝人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的臨摹和學習,在此基礎之上把自己對于紫砂藝術的理解和獨到的氣韻融入其中,這件紫砂作品“秀竹壺”把精湛的紫砂技藝和傳統(tǒng)的柴燒工藝結合起來,在傳統(tǒng)紫砂造型的基礎之上,充分地彰顯了竹子的形態(tài)和精神,用紫砂良好的可塑性演繹出來,重點表現(xiàn)了竹的挺拔秀麗和陶竹共舞的歷史淵源,讓我們在喝茶品茗的過程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紫砂的造型藝術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形成了許多的門類,擅于制作各種器型的紫砂藝人們在實踐之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征,其中竹器的制作也是非常重要和熱門的一大類別,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竹器品類,經(jīng)過長期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在今天有許多的紫砂藝人也專攻竹器的設計和制作,把江南的靈性和竹的雋永完美地結合起來,再加上我們國人對于竹的偏愛,使得紫砂竹器不僅僅是一把簡單的喝茶器具,更是一種心靈的寄托和精神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