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君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以其實用的透氣性和文化的多樣性贏得了許多壺友的青睞,事實上紫砂如果只是單純的飲茶器具,恐怕就沒有那么多的故事和傳奇了。在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與紫砂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當屬宋代的大文豪東坡先生,如今,東坡書院依然屹立在宜興丁蜀蜀山南麓,“東坡提梁壺”的巨大造型啟迪著無數(shù)的紫砂匠人,延續(xù)著充滿了古人智慧和今人結晶的紫砂之路。“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正是在文人雅士們的吟誦和推波助瀾之下,紫砂的知名度越來越高,隨著茶文化的普及,茶壺同譽、相得益彰,宜興紅茶和紫砂壺在千百年的歲月之中生生不息,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藝人,也吸引著壺友們的孜孜探索。一把好的紫砂壺,其中的關鍵點在于泥料的純正、器型的到位和氣韻的流暢,具體在選壺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一些鐵質(zhì)析出的紫砂壺,說明泥料沒有經(jīng)過酸洗,而細節(jié)的處理如果非常到位的話,那么這把壺的整體也不會差,至于氣韻方面更多的是一個綜合的考量,包括器型的和諧、使用的稱手、文化的內(nèi)涵等等方面,需要一定的時間慢慢品味。
紫砂藝術作品“暗香提梁壺”(見圖1)采用了梅樁和提梁造型相結合的造型,來塑造出紫砂的工藝之美,在紫砂的造型歷史之中,以梅為題材的造型屢見不鮮,但是和提梁的結合卻不多見,這樣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充滿了耳目一新的感覺。此壺壺身微微傾斜,遒勁有力、姿態(tài)挺拔,上面的樹皮紋理、樹癭枝節(jié)等等都裝飾得惟妙惟肖;壺流昂揚向上,與壺口齊平,出水非常的爽利;壺蓋嵌入壺口,嚴絲合縫,氣密性良好;壺蓋上面一截梅枝扭曲,作為壺鈕點綴其上,充滿了自然趣味,拿捏也非常稱手;兩股枝干提梁從端部橫跨,在空中合二為一,如同彩虹一般飛架兩端,提梁的形態(tài)也不是完全的飽滿圓形,而是充滿了自然的扭轉,上面樹節(jié)的處理也是頗費功夫,此壺最大的亮點還在于壺身隱藏的若隱若現(xiàn)的梅花,三三兩兩地貼塑在壺身、壺蓋的周圍,有的花瓣已經(jīng)搖搖欲墜,有的含苞待放,把寒梅傲雪的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來,卻又低調(diào)內(nèi)斂地抒發(fā)著我們對于梅花的情感寄托。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作品“梅樁提梁壺”,造型的設計充滿了大氣磅礴和細膩縝密的元素,形態(tài)的粗獷和細節(jié)的處理結合得恰到好處,把我們國人非常熟悉的梅花演繹得更加引人入勝,提梁的設計則是獨具匠心,不僅僅是提高了整器的藝術審美和工藝技巧,更是對于坡公的致敬和文化內(nèi)涵的一次完美升華。
圖1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边@首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寥寥幾句《詠梅》,卻成為了千古絕唱,是我們國人最為熟悉的一首關于梅花的詩句。其中把梅花的生存環(huán)境和蘊含的自然雅韻和文化精神都簡潔凝練地表現(xiàn)出來,在朗朗上口的同時又深深地打動人心。梅花也成為了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境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象征之一,在詩歌、書法、繪畫等等的題材之中,也經(jīng)??梢钥吹剿撵n影,同樣在紫砂壺的造型和陶刻裝飾中,以梅樁、梅花形態(tài)、梅花銘文、刻繪等等元素為代表的作品也是屢見不鮮,除了可以凸顯出宜興紫砂匠人高超的技藝水準之外,還可以感受到梅花對于我們的影響之深,以至于古人林逋就有“梅妻鶴子”之說,還有我們毛主席的“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贊揚,這件紫砂作品“暗香提梁壺”通過把紫砂良好的可塑性充分地發(fā)揮到了極致的表現(xiàn),結合了提梁的形態(tài)來彰顯出梅花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動人景致,同時也讓我們在使用此壺的過程之中,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對于我們心靈的凈化和精神的啟迪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紫砂的藝術造型之中,提梁類型算是比較少見的一種。盡管提梁壺其實是最早的紫砂壺雛形,從燒水的提把逐漸進化成為了端把的設計,但是由于其制作過程之中的難度把握,和燒制的時候收縮的難以控制,所以許多的紫砂藝人一般情況不會選擇這種造型。隨著紫砂器型的不斷豐富和對于傳統(tǒng)的重視,年輕的紫砂匠人們在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之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再結合現(xiàn)代的藝術理論,創(chuàng)造出了更加多樣的紫砂作品,讓我們在今天忙碌的生活節(jié)奏下,可以尋覓到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