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正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宜興地處江蘇省南部、太湖西岸,有著“中國陶都,陶醉天下”的美譽。在歷史上,宜興有著7000多年的制陶史,孕育了以均陶、彩陶、均陶、青瓷和紫砂為代表的宜興陶瓷藝術,經過千百年的發(fā)展都曾經各領風騷,隨著飲茶方式的轉變,紫砂壺逐漸成為了廣為流行的茶具,讓我們在喝茶品茗的同時,能夠領略到傳統(tǒng)手工的工藝之美和匠人之心。紫砂最為關鍵的第一點就是泥料,目前真正的紫砂泥料只存在于丁蜀鎮(zhèn)黃龍山、趙莊朱泥等等多少量的區(qū)域,其它省份也宣稱發(fā)現紫砂并制作成壺,其中的石英、云母、鐵質等等含量都和宜興紫砂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紫砂壺。還有就是關于紫砂的全手工成型工藝,這在陶瓷藝術中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使得紫砂的造型也是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在紫砂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之中,宜興的紫砂藝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他們的世代傳承和匠心守正,紫砂傳統(tǒng)技藝在時代飛速發(fā)展的洪流之中還能堅守傳統(tǒng),同時與時俱進,在新時代呈現出新的藝術風采。
紫砂藝術作品“古韻壺”(見圖1)采用了非常傳統(tǒng)和實用的器型設計,重點突出紫砂歷史的傳承和器型的本來面貌,把紫砂材質的古香古韻延續(xù)下來,同時融合了現代紫砂藝術的創(chuàng)新理念,把我們對于紫砂藝術的理解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令人觀之耳目一新、嘖嘖稱贊。此壺壺身身筒圓潤挺拔,壺底部和頸部遙相呼應,層次感突出,呈現出對稱之美;壺嘴融入了方器的造型設計,棱線器型,婉約雋永、出水爽利;與之相對應的壺把則采用了抽象的制壺匠人的形象,由長短不一的弧線和直線交織而成,語言簡潔凝練,手法獨具匠心,充滿了濃濃的藝術氣息;壺蓋嵌入壺口,嚴絲合縫、通轉流暢,沒有絲毫的阻滯之感;上面點綴的橋型壺鈕也是非常的簡潔,兩段豎線支撐著一截直線,又宛如奏出悅耳音樂的古琴形態(tài)一般,既充滿了江南的韻味,同時折射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包羅萬象和博大精深。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作品“古韻壺”,把紫砂傳統(tǒng)的光素之美、簡約之美、設計之美展示得淋漓盡致,讓我們真正地感受到了紫砂的質樸之美和古香古韻,同時彰顯出紫砂匠人高超的傳統(tǒng)功力,可以不加修飾地把紫砂素面朝天的本來面貌展示給廣大的壺友,從中還可以感受到江南文化的源遠流長和中國上下五千年積淀傳承下來的厚重歷史。
圖1
紫砂的故鄉(xiāng)宜興,處于長江三角洲的幾何中心位置,在江南文化的影響之下,這里文風盛行,在歷史上曾經出過許多的狀元,書法、繪畫等藝術群眾基礎深厚,被稱為“教授之鄉(xiāng)”、“書畫之鄉(xiāng)”。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魚米之鄉(xiāng)”富庶的生活保障之下,藝術和精神方面的享受也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紫砂的誕生恰恰就和文人雅士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當宜興的紫砂藝人們用巧奪天工的雙手捏塑出形態(tài)各異的紫砂壺的時候,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為紫砂藝術注入了生命力和靈魂。從陶器到青銅器,再到舉世矚目的瓷器,中國浩浩蕩蕩的歷史旅程之中,出現了許多可以折射出當時歷史背景的陶瓷藝術經典之作,明代手工業(yè)的繁榮,小作坊的大量產生,則為紫砂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宜興的陶瓷藝人們可以擺脫過去“半耕半陶”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到紫砂壺的制作之中,同時隨著茶文化的普及和盛行,人們對于紫砂壺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直到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這件紫砂作品“古韻壺”就是在傳統(tǒng)紫砂器型的基礎之上,融合了方圓之道和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元素匠人、小橋、古琴等等意象,讓我們仿佛走進了塵封的歷史之中,在喝茶品茗之間,感悟到其中濃郁的文化意境和歷史韻味。
從紫砂的發(fā)展歷史我們清晰地可以看出其中的文化脈絡,宜興位于江南的中心區(qū)域,而江南在我們的概念之中,不僅僅是地理方面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種心里的情感和文化、藝術方面的元素摻雜其中。紫砂藝術帶給我們沖泡茶葉的實用功能之外,其中折射出來的文化蘊涵和歷史韻味深深地打動著我們,引起了內心的共鳴。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宜興的紫砂藝人對于紫砂的傳承薪火不息,紫砂文化的衍生也越來越豐富,紫砂藝術的明天也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