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材質課程的教學需要在實驗性的過程中去觀察、觸摸、感受、體驗不同材質的物理、情感特性。在材質與材質的碰撞間去尋找、捕捉以及把握隨時可能浮現(xiàn)的形式語言。主題教學方式的展開有利于教師有目的地設定教學的引導傾向,有意識地指向并細化訓練內容,也便于學生在主題的研究中學會深入分析事物,從客觀存在的表象中領悟材料藝術的內在關聯(lián)。文章主要從實際案例教學的層面對主題式材質教學的優(yōu)勢展開闡述。
關鍵詞:主題式;材質實驗;教學
“材質實驗”作為設計基礎的主干課程之一,是高職高專類藝術設計專業(yè)一年級新生入學后的實踐必修課。課程不糾結于材料在化學層面的屬性和類別,也不沉溺于材料在工藝層面的技法探討,教學的核心與重點直指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開發(fā)和良好藝術感覺的培養(yǎng)。作為藝術設計類人才,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備勇于實驗的精神和善于發(fā)現(xiàn)的潛質。因此,在材質實驗課程中,必須提倡超越實用價值范疇的材料的實驗性,勇于打破對固有概念認識的局限,發(fā)掘其更深層的內涵并賦予它以全新的意義。
材料實驗的教學部分需要學生觀察、觸摸和感受材質在不同手法處理下呈現(xiàn)的多種面貌,并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把握、塑造和經(jīng)營,讓司空見慣的普通材質展現(xiàn)新的角度和姿態(tài)。經(jīng)過此階段的訓練,學生會對材料的屬性及材質間的互動關系有一定的認識和體驗。材料是媒介,承載著精神意義,教學本身亦是如此——它引領學生通向的是充滿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世界,它讓學生從有形世界里感知到無形世界的意境與況味。
采取主題式教學方式,是為了培養(yǎng)一種“小題大做”式的思維方式,從而有的放矢地展開實驗性操作。課程圍繞預設主題展開討論、交流、分析、收集、觀察、實驗、表現(xiàn)、交流、總結等一系列工作,教師在主題研究的過程中應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同時開展小組工作方式。這種工作方式以團隊的形式開展,小組間互相觀摩為方法,以此引發(fā)新手法、新形式的創(chuàng)新表達。這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在教學結構和互動方式上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它使得觀察、認知、分析和決斷的重心偏移至了學生的一端,其獨立性分析和拓展性表達的能力得以強化。教師則要為成為一個節(jié)奏合理的引導者而付出加倍的精力和智慧。
一、主題式材質實驗教學的過程
(一)主題分析、確立方向——教師先對預定主題做剖析式的發(fā)散引導,打開思路。學生展開小組討論,進一步引申、挖掘和衍化主題,提出多角度、多層面的視角、觀點。每組選定感興趣的方向展開研究。
(二)收集資料、提取關鍵詞——學生根據(jù)確立的方向,收集與之相關的資料如圖片、文字和影像等,并認真地觀察、分析以及歸納資料中顯現(xiàn)出的對象特征和重點元素,結合自己的認知與觀念,通過一組準確、清晰的關鍵詞明確表達。思維經(jīng)過這一層的篩選過濾后,目標變得清晰明朗。這是在課程的起始階段必須完成的工作。否則,后期的教學會出現(xiàn)拉鋸式的反復或徹底的癱瘓。
(三)方案設計、師生交流——學生在作品的質料、手法和形式等方面提出構想或草圖演示,教師與之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務必提醒學生緊扣先前確立的關鍵詞展開工作。有時候,學生的闡述和思考過于草率,需要教師及時糾正;有時候,學生的解釋晦澀而過激,教師仍然要以足夠的耐心來保護難能可貴的思維火花;有時候,學生理想化的草圖與實際落實之間有出入,教師必須及時發(fā)現(xiàn)并設身處地地思考更好的解決辦法。這樣靈活的互動方式也對教師的知識、見識和應變力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四)動手實踐、及時互動——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關注每個人進展的狀況,或適時順勢引導,或與之共同商討、操作和探索出路。有時,一些新鮮的材料和手法使用后出現(xiàn)了非常奇妙的變化,很有藝術表現(xiàn)力,但卻與關鍵詞預設的方向或氛圍不吻合。在肯定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同時,教師需要與之共同思考,看是否能夠通過替換材料或改變形式等其他途徑和方式使得作品緊扣住確立的關鍵詞。如若相去甚遠,則不必過于牽強,因為充分投入的過程比單一的結果更重要。在實踐過程中,不論是出現(xiàn)精彩的創(chuàng)作瞬間還是個別性的疑點,教師都要當眾點評,給出見解和建議,以便其他學生作為參考。同時,學生的投入狀態(tài)和智慧閃現(xiàn)也會給從教者以反思和啟示,激勵著更為良性的教學互動。
5.交流匯報、共同評價——階段總結應采取師生共同評價的方式。作品一一陳列,大家環(huán)繞四周各抒己見。教師也是其中一員,除了認真傾聽,更要以自身見識給出準確、恰當和合情合理的指導性意見。
二、以“痕跡”為主題的材質實驗教學
教學的預設主題之一是“痕跡”, 這是一個側重于研究對象的表皮、肌理、紋理、質感的平面型主題。所以,材料的實驗也必然著力在不同材質間的融合性嘗試以及同一材料多樣化手法的處理上——從直接的轉印、復制到其他的燒、烤、撕、折、擠、割、絞、鏤、拼、涂等綜合而多元的實驗性拓展表現(xiàn)。學生應盡其所能地把各自對“痕跡”的觀察、揣摩、體會以及在動手游戲的過程中得到的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感受傳達、翻譯、引申出來。
教師可以對主題做啟發(fā)性的分析:樹叢間斑駁的光影、墻壁上孩子們的涂鴉、石階上青青的苔痕、夜雨后芭蕉上的水漬、琴弦上附著的灰塵、書頁里泛黃的指印——生活中處處留有各種各樣的痕跡。有痕跡在就表示曾經(jīng)有過程在,有故事在,有時間在。對此,訴說的層面有很多,著力的角度也很寬廣。經(jīng)過小組討論后,學生會提出眾多的表現(xiàn)方向:粗糙的墻壁、斑駁的臺階、坑坑洼洼的木柱、銹蝕的文物、凹凸的樹皮、帶有油漬的衣服、開裂的地面、腐爛的果皮、指間的煙痕……最終,每組選定其中兩個方向展開工作。
明確表現(xiàn)方向后,學生需要從相關圖片、文字等信息資料中進行清晰準確的歸納、提取出對象的特征元素,并開始嘗試用多種材質、多種手法對這些特征元素進行轉化表達??梢蕴崾舅麄儚囊粡埡唵蔚募垙堥_始,放下傳統(tǒng)的描繪方式或單一的折疊手法,選擇更為冒險的途徑去打破停滯的思維。使學生從僵化的狀態(tài)中活躍、靈動起來,在動手的過程中體會不同材質在創(chuàng)造性手法中呈現(xiàn)的不同面貌和感覺。
動手實驗的過程就是打破未知的過程。材料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下會出現(xiàn)怎樣的變化,有的在經(jīng)驗內,更多的是第一次看到、觸摸到、體會到。讓這些新發(fā)現(xiàn)漸漸變成熟悉的、已知的,這樣我們才會對材質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對它們的控制能力、表現(xiàn)能力也會有明顯提升。
在借助普通材料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表達時,學生也會不自覺的專注于同一材料多樣化、異常化手法的處理以及材料與材料之間融合性的嘗試。有些材質交錯使用后,在不可預知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超出心理經(jīng)驗范圍的情況,使得學生像新生兒一樣充滿驚奇和不知所措。接著,好奇心和控制欲會促使他們前進,在已有的基礎上規(guī)劃、安排、整合——最終確定的樣貌有賴于各人藝術修養(yǎng)的程度。
所以,在材料實驗的過程中,變化時時刻刻在每個人手中發(fā)生著,什么時候可以完全停下,什么情況下還需繼續(xù)——師生間保持及時的溝通非常重要。意外常常令人沮喪,被認為是多余的。然而在藝術家的眼睛里,它反倒是帶來靈感的、可以借力使力的工具。因此,需要告誡學生不必過于小心翼翼地害怕或墨守陳規(guī)地拒絕它的到來——放開手腳,打開思路,意外總是能帶來神奇的形式語言。
由于主題明確的導向性,學生在轉化表達的過程中,開始關注常常被忽視的細節(jié),并且嘗試著通過自己的觀看視角來展現(xiàn)客觀存在。材料及手法的不限制,使得他們的想象空間和操作層面自由而寬闊,于是各種實驗性的作品接踵而來。材質多樣性與融合性的反復體驗與推敲,讓學生沉浸其中,不斷思考。當然,教師的經(jīng)驗和評判也給學生提供了某種高度和方向的指引,這種見識與智慧對于材質實驗性課程中的互動關系至關重要。
三、以“包裹”為主題的材質實驗教學
事物以各種姿態(tài)的結構形式包裹著自身,它們的存在狀態(tài)給材料藝術語言提供了別樣的視角、新鮮的詞匯和豐富的元素,也同時讓實驗手法、訴說層面有更為寬闊的領域、更為靈動的表達。夾蔥花的厚面卷、包米粒的薄皮燒賣、被巧克力包圍的柔軟奶油、白色脆皮筒里的花樣冰激凌、鑲嵌著綠豆的硬質冰棍、藏著鋼筋水泥的華麗建筑……經(jīng)過討論后會顯現(xiàn)出林林總總的包裹形式和狀態(tài)。每組學生從中選取兩個方向著手展開轉化工作。
對于由“包裹”這個主題展開的材質實驗過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的是材質間互動關系的體驗以及材料的使用。材質間差別性的存在是篩選材料、搭配材料的基本依據(jù)。相近或相遠材質的并置、組合讓最細微的差別也越發(fā)明顯,材質各自的光輝在這種差別中盡情彰顯。也因為這種差別性,使得材質間產(chǎn)生或弱或強的互動關系。
所以,材料的使用不是一味地堆積,不是簡單地拼貼,更不是矯情地標新立異。學生需要嘗試通過打破、轉換、包裝、嫁接、重組等等一系列可能的處理方式展現(xiàn)原有材料新的藝術姿態(tài)。在實驗過程中常常會有這樣的體驗:兩種極為相近的材質,即使用同樣的手法處理,也會出現(xiàn)不同的結果。因而需要用心留意材質間的細微差別,看選用哪種材質更為妥帖、準確,更能精準有效地表達特定的要求或意義。這種選擇是很講究的。
很多時候,完全不搭界的、相去甚遠的幾種材質的結合會產(chǎn)生靚麗的光彩。學生需要明白這其實都是藝術的規(guī)律在起作用。疏與密、深與淺、強與弱、急與緩、剛與柔、靜與動……它們都是在和諧的大自然中處處存在、處處彰顯的虛實關系。當幾種相異的材質融合為一個整體時,要知道,它們不是分別消失于整體中,而是在整體中更清晰地顯現(xiàn)了各自的差別性,因為這種差別,使材料間獨有的個性突出得分外鮮明。
關于材料的使用,務必要讓學生了解——充分借用材質本身的元素來表達人為的語言是使用材料中難能可貴的地方。一味地追求某種效果而完全遮蓋甚至拋棄材料的天然面貌是下下策。莎士比亞曾經(jīng)說過,我們?yōu)榱俗非蟾玫模3p已經(jīng)很好的。所以,手法的突出不在于如何繁復,能夠最大化地結合原有材質本身的特點,讓平凡普通的材質有煥然一新的表現(xiàn),這才是值得稱道的地方。
“從無到有,當然是創(chuàng)造。但將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盵1]39教師應該提醒學生留心身邊現(xiàn)成品的特點,在可能時想到它、利用它、表現(xiàn)它。并且不要讓這成為一時一事的突發(fā)奇想,而是要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細心觀察、默默記憶的好習慣。時日長久,自會在旁人的熟視無睹中看到新鮮的材質,找到不同的角度,表達不一樣的語言。可見,“創(chuàng)意并不是要讓人驚異它嶄新的形式和素材,而應該讓人驚異于它居然來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1]35在不帶有任何先入之見的前提下,審視日常生活環(huán)境中經(jīng)常被忽視和被遺忘的東西。這些東西本來就極其平凡,但是對于他們的重新認識,往往會帶來令人驚奇的全新感受。因此,羅丹說過,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fā)現(xiàn)出美來。[2]當然,這樣高級別的修養(yǎng)是一個長期熏陶、不斷自省的過程。通過材質實驗課程,可以讓學生切實的體會這樣的理念。
經(jīng)過這個主題的訓練,學生會對物象的結構性和構造性體會更深。原來熟視無睹的小事物如今看來都有了新的亮點。客觀物象自然存在的對比、呼應、組合、排列、節(jié)奏、秩序等都成為表現(xiàn)的源泉,相似材質或相異材質的選用與搭配也因為這些關系的存在而別具魅力。能夠意識到以上這些,便不再會迷失于自然的表象中或糾結于材質的實驗中,這兩者背后的隱形世界會被他們洞悉——豁然開朗的境界正是課程目標指向之處。
四、主題式材質實驗教學的意義
“痕跡”與“包裹”是材質實驗部分的兩個不同主題,各自有著不同的側重面,指向不同的訓練方向。圍繞著主題“痕跡”和“包裹”,學生學會將抽象化的主題詞匯落實為具體的、可操作的種種方向,各個方向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過程也是深化主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材質的感受與體驗會有顯著的提升與加強,同時,分析能力、轉化能力、動手能力一并得到了拓展。所以,主題式教學的切入,使教學內容從時空上的無限無垠轉向具有目的性的明確訴求,除了讓學生從研究自然形態(tài)中獲取形態(tài)表象,更重要的是從生命機體的發(fā)現(xiàn)中培養(yǎng)洞察力,從而超越、模仿,達到主動性的認識與創(chuàng)造。
其實,材質實驗的過程就是放手去做的過程,努力甩開所有的經(jīng)驗、模式、成見、規(guī)范、束縛,只有這樣輕松、干凈、坦蕩到毫無保留,材質原汁原味的美才會被真正體會;材質因簡單的手法而出現(xiàn)的物理變化或化學反應的奇妙才會被突然發(fā)覺;材質與材質間由于細微的差別或激情的碰撞而產(chǎn)生的光彩才會被深深領悟。
課程從始到末,需要提醒學生認識到思考的重要性——在觀察階段,思考視角的問題;在分析階段,思考表現(xiàn)的方向;在實踐階段,思考材質、手法和形式的變化;在回顧階段,思考領悟與得失。如果學生能在課程結束時意識到這點,由曾經(jīng)徒然依賴、等待的狀態(tài)走向獨立、自主的精神層面,那么主題式材質實驗教學就具備了完全存在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朱鍔,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2]楊身源,張弘昕,編.西方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383.
作者簡介:葉敏,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基礎課程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