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啟 俊
(合肥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2)
詩意、故鄉(xiāng)、家鄉(xiāng)并沒有遠去,只是被遮蔽,沒有被發(fā)現(xiàn),我們?nèi)ひ?,便是走在還鄉(xiāng)的路上。
《應物兄》無疑是一部“好看”又難懂的長篇巨帙,小說洋洋灑灑84萬余字,落筆卻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濟州大學邀請國際儒學大師程濟世回國執(zhí)教事件始末。文本以一年的時間體量,承載了新舊世紀交替的近40年里70余名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況,繼而鉤沉出物的世界與知識分子精神領域此消彼長的矛盾聯(lián)系。李洱先生以看似冷峻實則熱忱的筆觸,捕捉了當代中國老中青三代知識分子的時代文化癥候??梢哉f這是一部鞭辟入里的討論知識分子與世界關系的作品。
學界普遍認同《應物兄》存在雙重敘事。第一種觀點從“反諷”的文本特征分析,認為“《應物兄》內(nèi)在里有個二重奏”(1)毛尖:《為什么李洱能寫出應物兄的純潔和無恥》,《文匯報》,2019年1月15日。?!秾W院知識分子的精神荒蕪與道德堅守:從〈圍城〉到〈應物兄〉》等文認為諷刺與二重奏構成小說的基本敘事策略,以對立的概念和關系、語言和客觀實在的反差,催生小說第二套意指。第二種觀點從知識性文字角度談敘事空間拓展。“《應物兄》以知識的名義重構了小說的敘事格局。大量知識性內(nèi)容的介入……重新界定了小說敘事中關于寫實與想象、實錄與虛構的表達方式”(2)朱羽、羅崗、孫甘露等:《〈應物兄〉給文學史留下了怎樣一根骨頭(上)》,《名作賞析》,2020年第4期。。誠然,“吊書袋”確實激活了小說與世界的另一種對話關系(3)魏天真:《傾聽到世界的心跳:李洱訪談錄》,《小說評論》, 2006年第7期。,但這種基于小說修辭學的解讀都是局部、片段化和不完整的,雙重敘事應當放在文本的整體結構中系統(tǒng)、整體地加以考量,以發(fā)掘其更深層次的脈絡和旨向。
第一重——圍繞應物兄的活動軌跡,構成事件型敘事主線。這個層面主要側重描摹以“程濟世”為中心的庸俗化知識分子群體。與費鳴談話、兩次求見程濟世、接待黃興、復原程家大院,幾個簡單活動單元蔓生出眾多社會關系:程濟世、葛道宏背后的中外學術界,宗濟慈背后的傳媒界,鐵梳子等代表的商場,欒庭玉代表的官場,黃興隱喻的資本化和商品化潮流。在程濟世“落葉歸根”一事上,濟州各路人馬打著“儒學”大旗,大顯神通,博弈分羹?!熬瞎笠选钡膽镄?,卻從院長一直被降到僅負責學術研究的副院長,話語和權利空間一減再減,“老實的”文學教授、儒學家最終舞臺還是回歸了“知識”本身。這部分的反諷是極冷的。李洱以知識分子內(nèi)視的視角和謹慎的審美距離,用一批夸張變形的人物、大段膚淺無用的學術“科普”和對話,還原了資本沖擊下知識庸俗化,以及知識分子風骨無存、淪為錢權附庸的冷峻現(xiàn)實。搖搖欲墜的真理世界讓學院知識分子先是無所適從,繼而隨波逐流。作為參與者和敘事者,應物兄從迫切期待重現(xiàn)當代社會的儒學價值到迷失陷落,從真誠追逐到曲意逢迎、疲于應付,整體是向冷的。
第二重——圍繞應物兄網(wǎng)狀意識軌跡,構成聯(lián)想補充型敘事。如同章節(jié)命名的隨意散漫一樣,應物的思維軌跡通常也由兩三字無端引出,信馬由韁閑閑漸寫,它或是去了文德能的會客廳,或是去了李澤厚的演講廳,或是去了新婚時期住過的舊院……這個維度以補丁式的回憶、內(nèi)心獨白、談話、征引等枝蔓文字串聯(lián),顯示了一種“雜而不越”的特性?!爸R作為細節(jié)之一種,已經(jīng)被充分的小說化了。這些知識……構造出一種并非線性的,而是網(wǎng)狀的,非如此不可的必然性敘事形態(tài)”(4)叢治辰:《偶然、反諷與“團結”:論李洱〈應物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9年第11期。。整合分散的知識文字,我們可以串聯(lián)起文德能、文德斯、何為、蕓娘、張子房、雙林等人物的生活與精神風貌,其中“蕓娘”是其敘事核心。
作為庸俗化知識分子的對立面,這群在儒道商話語夾縫中生存的當代真正知識分子,塑造了一個“另類”知識分子空間。這些人物形象的核心要義,在于構成一條以知識分子信仰歸位為脈絡的敘事副線。小說中極少見的直白充沛的情感話語,如對“或許會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程濟世”(5)李洱:《應物兄》,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第245頁。的文德能早亡的哀嘆,對何為過失的痛惜,對雙林院士為國家與人民所做犧牲和貢獻的謳歌,對張子房多年一日執(zhí)著探索中國之國富論精神的敬仰,對蕓娘之死的絕望……都是這條線上靜默著的果實。它們獨立于主線情節(jié),與程濟世回國沒有任何因果聯(lián)系,對事件本身不具備推動意義,共同之處在于對程濟世式儒學不感興趣甚至持反對態(tài)度,致力于在各自領域“成為一個把事物變美的人”。
平鋪直敘的直線性主線,聯(lián)想交錯的延伸隱藏副線,敷衍縱深時代背景,圖畫全景式畫面,“應物兄”便成了連結交匯的樞紐,架構起小說的復式結構。第一層結構先密后疏,畫面鋪展開,“程濟世”便退居幕后徐徐收攏;第二層結構由疏而密,一開始蟄伏,隨著應物兄理想的接連碰壁,最終破冰,呈現(xiàn)出“雜而不越”“依源循干”(6)童慶炳:《〈文心雕龍〉“雜而不越”說》,《文藝研究》,2007年第1期。的文本特點。存在與意識的分離,在各自語境中完成了冷與熱的交織融匯,隱晦勾畫了應物兄“冷得燙手”的真實內(nèi)在。
《應物兄》中的女性形象遵從二元對立的塑造準則,可分作兩類。一類附著于“物”的極盡描繪,帶著漫畫式的夸張和變形。她們是葛道宏、欒庭玉背后似是而非的權色交易,是季宗慈、陳董、雷山巴習以為常的不倫關系,是卡爾文、黃興、程剛篤無所畏忌的聲色犬馬……象征著人的物化。另一類則帶有“神化”傾向:一生獻給柏拉圖的何為、另一種意義上的“圣母”的蕓娘、仁德路深處安之若素的曲藝大師曲燈,凝聚著一代人精神,她們不是人或物的附庸,具備獨立語境,帶有“遺世而獨立”的獨特氣質(zhì)。作為物質(zhì)世界的點綴和精神層面的風向標,這類女性形象因其象征性而具備了結構上的特殊寓意。
浦安迪在《中國敘事學》中指出,澄清象征、隱喻、反諷等寓意都有一個共同的思維基礎,即伊西多爾提出的“言此意彼”。“透過后一種(通貫的)寓意手法,可以窺見整個故事結構與未曾直接言明的復雜思想模式相契合。”(7)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27頁。以應物兄為軸心,這種契合更明確。喬珊珊和蕓娘恰恰各自代表兩類女性形象之一極。喬珊珊是應物兄之妻。應物兄應恩師喬林要求,不得不娶之。作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喬珊珊私奔、出軌、追求享樂、拒不履行婚姻義務,卻自認為理所當然,導致應物兄長達十幾年的婚姻悲劇。但在恩師的“勸導”下,應物兄一直遷就忍讓。喬珊珊活動貫穿于小說始終,是應物兄逐漸走向庸俗化一面的補充,是應物兄懦弱動搖、不斷向世界妥協(xié)的印證,而應物兄與朗月的肉體關系,則意味著應物兄的徹底迷失。
蕓娘,小說中濃墨重彩、與應物兄關系不明顯卻最深切的女性形象。文本中應物兄有這樣一段回憶:“其實,他當時暗戀的并不是喬珊珊,而是另外一個女人。但他知道,對于那個女人,他永遠只能是暗戀,因為那個女人已經(jīng)結了婚。這是個永久的秘密,他從未告訴任何人,誰也沒有看出來?!边@個女人是誰?小說中雖未確指,但留下諸多暗示?!斑@個世界唯一能理解我的,就是蕓娘”。90年代蕓娘轉(zhuǎn)向現(xiàn)象學研究,應物開始癡迷現(xiàn)象學。研究儒學,應物兄最擔心的是蕓娘不喜歡,一旦得到蕓娘的支持,便“感覺所有的陽光都撲向了雪”。車禍時間正在蕓娘去世的第二天……對與蕓娘相關的細節(jié)都記得尤為清晰??梢娛|娘之于應物不僅是師友,更是他的心之所向、歲月蹉跎的信念和信仰。
蕓娘形象代表的是80年代知識青年全部的夢想和追求。她美麗而睿智,聽得見斷裂和連續(xù)的歷史韻律,甘愿做殺蠹的蕓香,真正做到了“無常以應物為功,有常以執(zhí)道為本”。在小說語境中那個無常的世界,她抱樸守真,信仰不熄,繼承發(fā)展聞一多先生的認知方法,正本清源、去偽存真、汰劣選優(yōu)。陸空谷在某種意義上是“蕓娘”形象的延續(xù),應物兄初見陸空谷時,便覺“似曾相識”,“抱著她,就像擁抱著被省略掉的生活,被省略掉的另一種可能性”。蕓娘將陸空谷視作能為“The thirdxelf”作注的第三人,都是隱晦的暗示。而文末“蕓娘”之死,則更具象征意義,它和 “文德能”之死,一前一后,似乎暗示著90年代后市場經(jīng)濟大潮對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毀滅性沖擊。
可以說,文本中女性形象從物質(zhì)和精神兩個維度,擦亮了知識分子群像的不同切面,其中“蕓娘”形象,從小說上半部的寥寥幾筆到文末的畫筆漸深,落筆之層次、分量之輕重,反向比照出主人公“應物”態(tài)度的變化。在“蕓娘”之死的警示下,應物的初心得以蘇醒和歸位,并衍生出“第三自我”的深層探索。
小說的結束語,十分耐人尋味:
他聽見一個人說:“我還活著?!?/p>
那聲音非常遙遠,好像是從天上飄過來的,只是勉強抵達了他的耳膜。
他再次問道:“你是應物兄嗎?”
這次,他清晰地聽到了回答:“他是應物兄?!?8)李洱:《應物兄》,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第1037頁。
這不是文中第一次出現(xiàn)主人公的自我分離,應物兄卻早已一分為三:
他會忍不住用第三人稱發(fā)問,“是他嗎?這是真的嗎?”然后是第二人稱:“你何德何能,竟得先生如此器重?”然后才是第一人稱:“這說明我還是很優(yōu)秀嗎!”
文德斯說:“你試圖說服自己,自己是錯的,應物兄是對的,但你沒能說服自己?!?9)李洱:《應物兄》,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第213頁。
以生命終結這一刻來看,作為遙遠的說話者、提問者和清晰代言者,它們都屬于主人公,從對話分析可得幾點信息:一是提問者作為感知存在,它是應物的物質(zhì)本我,即自然人的第一自我;二是作為文本敘事者和參與者的第二自我“應物兄”,也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理性自我,已經(jīng)在應物身上死去,它的聲音從天上飄來,寄寓著外部廣闊的物的世界中還存在著諸多這樣的“應物兄”;三是話語清晰的代言者作為第三個自我,經(jīng)歷了知識青年應物向市場化大潮低頭淪為“應物兄”的全部過程,又隨著文德能、何為、雙林、蕓娘等一代人的撤離,他意識到企圖用迎合世界、借勢權錢的手段實現(xiàn)知識分子復興終不可取,通過對不斷逢迎入世的第二自我的否定,最終實現(xiàn)真正知識分子的立場也只能是鎩羽而歸。
第三自我,亦可稱之為the thirdxelf,是一個生造詞,也是李洱先生提出來的一個新概念。它是文德能最后一部、也是第一部著述的名字。書中談及“為現(xiàn)代哲學已不知羞愧”而羞愧的尼采、從未成為亨利·米勒筆下蘭波的蘭波、偽善怯懦的海德格爾、同信輔(《大導寺信輔》主人公之名)一樣信奉書本的自己和朋友們……從有限的內(nèi)容里,不難推斷這部“砂之書”,作為“一代人生命的注腳”,它通過對書面知識的駁斥,不斷推翻謬誤,以人的深度自省和對既成真理的不斷否定,最終無限接近真理??梢哉f,the thirdxelf寄寓著對真理的無限追尋。
“我們很多人就像書中的信輔,依賴書本,尚無法從書本中跳出”。而“在個人經(jīng)驗和已被言說的傳統(tǒng)之間,還是存在一個闡釋的空間”。顯然第三自我包含了“跳脫書本(已被言說的傳統(tǒng))禁錮,發(fā)揮個體經(jīng)驗(主觀能動性)”的意志。這點“披荊斬棘”撥亂反正的星星之火,不恰好是“應物”這個哲學命題最正確的方法論嗎?與文德斯提出的應物的終極詞匯——“應物而無累于物”殊途同歸。
《應物兄》書名,是對整個文本的點題。運用型知識社會中,知識分子淪為知識的附庸,需要的是附庸風雅的“混世”關系,而不是知識的創(chuàng)造和自我否定?!皯铩钡哪康氖且ハ膺@種趨勢。到底是做以程濟世為代表的“以物為兄”的犬儒,自我放任?還是做“虛己應物”“無常應物以為功”的旁觀者,明哲保身?抑或是做the thirdxelf,像蕓娘口中的蟈蟈一樣,壯士斷腕勇往直前,也不活在虛晃的幻覺中止步不進?這才是來自《應物兄》最深刻的拷問。這是一部討論知識分子與世界關系的書,是一部探討當今社會知識分子當如何應物的書。李洱先生雖冷眼看世界,但對知識分子處境和出路的思索卻是極其熱忱的。
物的世界不斷生產(chǎn)著“應物兄”,然誕生于自我否定的the thirdxelf,不但如主人公一樣生死未知,且需要“與時遷移”的不斷自我否定。正如文德能臨死前一字母一字母念出的“the thirdxelf”,終究還帶著一個未知的“X”和未止的“,”,“X”代表真理是相對的,作為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范疇,它未知也無法確知;“,”暗示著追求真理永無止境。當應物兄邁出腳步企圖復興新儒學的那一刻,當程濟世試圖在國外弘揚儒家文化的那一刻,當蟈蟈沒有意識到肢體已斷的那一刻,誰也無法否定彼時他們行為的正確性。正如The thirdxelf永無恒定,它在這一刻是對的,但下一刻或成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