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國棟
《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一書情節(jié)生動、細節(jié)溫暖,讓大家集體重溫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青年的諄諄教誨和深切關懷,也讓北大的共青團干部集體接受了一次政治上、思想上、方法上的洗禮。我多次讀、多次想,內心最突出和深刻的感受就是“實”的精神。
“一枝一葉總關情”——為民之心,源于真情實感的“實”。報道在字里行間描寫的多是日常工作生活的細節(jié),很容易讓人感覺身臨其境,被其中的真實情感所感染和打動。我深刻感受到,不管在什么崗位上,不管自己的工作有多么忙碌,習近平總書記始終不忘記關心青年成長和進步,始終對青年抱著真摯而厚重的情感。長期以來,他耐心地指導青年做調查研究,深入淺出地與同學們討論學術典籍,還騎自行車親自為學生送月餅,他與青年的談話明白通俗、風趣幽默,往來書信的文字對話親切、樸實。在青年心里,他不僅僅是“習書記”“習校長”,更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輩、一位值得尊敬的導師。做好新時代共青團工作,就要向總書記學習,做到對青年動真情。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北大團委在學校黨委的部署下,及時推出了“暖春行動”“敲門行動”,針對同學們在學習、求職和生活上遇到的現實困難,寄送物資到家門、傳遞溫暖到宿舍、心理支持到心坎、就業(yè)幫扶到身邊。不少同學打來電話表示感謝,稱贊我們的工作“充滿愛、有溫度、有情懷”。
“不畏浮云遮望眼”——育才之要,寓于實事求是的“實”。從系列報道中我們能夠切身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關心、重視青年的成長與發(fā)展,也真正懂得青年的所思所想。他對青年的引導與啟迪,只給方向、不給畫框,只給提示、不給答案,結合不同群體的需求特點循循啟發(fā)、“精準滴灌”,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工作態(tài)度,既為當代青年的成長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為我們團干部做好青年思想引領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引。青年的成長不怕選擇多、可能性多,怕的是失去方向,怕的是像過河的小馬一樣盲目跟著大部隊向前走,到最后變成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這就和總書記講的道理一樣,“我們一開步是邁左腳還是邁右腳?我們不知道現狀,不掌握實際,就沒有辦法邁”。這就是在提示我們,不管是青年也好、團干部也好,在選擇方向和路徑之前,都要實事求是地做好調查研究,把握準真實情況,找到最合適的那個方向。當代青年思想認知多元多樣,呈現出鮮明的個性化需求,要想將青年思想引領工作的“大水漫灌”轉變?yōu)椤熬珳实喂唷保瑳]有彎子可繞,沒有捷徑可走,必須“深耕細作”。
“人間正道是滄桑”——大國之治,始于篤實力行的“實”。在系列報道中,還有一個關于“實”的角度,那就是總書記勉勵青年朋友們要學為所用、篤實力行。我粗略數了一下,在25篇采訪實錄中,“基層”這個詞被提及了80多次,“調研”一詞出現了120余次,“實踐”更是被提到了200余次。習近平同志在陜北的7年知青歲月里,正是從廣闊的無字書中讀懂了中國社會,收獲了關于什么是農村、什么是群眾、什么是實際的“真知”。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無論是在正定、廈門、寧德、福州工作期間,還是在浙江、上海和到中央工作以來,他始終鼓勵身邊的大學生朋友們積極地走進社會、走向基層、走近群眾。習近平總書記曾告誡大學生,“要給書本上的知識‘擠擠水,才能得到知識‘干貨”,而“只有和群眾實踐結合,才能把‘水分擠掉”。北大團委認真貫徹總書記的要求,大膽創(chuàng)新,為本科生專門設置了思政實踐的必修課,引導同學們在實踐中學以致用,在泥土中滋養(yǎng)真情。今年以來,北京大學的3226名同學組成191支團隊,分赴29個省份開展思政實踐課程。一名帶隊的教授說,100年前,馬克思主義從北大傳播到中國大地;100年后,希望我們的北大青年通過身體力行、知行合一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到田間地頭、傳播到祖國大江南北、傳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