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鳳
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具備科研精神,培育科研素養(yǎng),提升科研能力。目前,一線心理健康教師往往由于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存在局限,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止步不前,難有成就。
為了突破心理健康教師研究力薄弱的瓶頸,上海市寶山區(qū)教育學院引入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創(chuàng)建的積極心理學理論,成立了寶山區(qū)積極心理成長共同體。積極心理成長共同體項目校通過研發(fā)系列子項目:學校發(fā)展項目、教師成長項目、學生成長項目、家校協同項目,探尋提升心理健康教師研究力的有效突破口和著力點。
積極心理成長共同體項目的開展充分尊重心理健康教師的現實情況、內心需求以及對未來的期望。因此,教師成長項目應運而生,帶領心理健康教師習得各種方法、策略,明確自己的目標行為。
教師成長項目體現學習的“5L”特性(L 即lots):多種學習內容——積極心理學理論學習、積極心理實例學習、積極心理實踐學習等;多樣學習方式——實地培訓、專家講座、團體輔導、課堂實踐、學本開發(fā)、論壇交流、講壇沙龍等;多元學習策略——團體型與個別型、集中型與分散型、講授型與討論型、指導型與開放型的綜合運用;多項學習對象——教師、家長、學生、學校、家庭、團體等;多方的支撐——請專家零距離地聽、找基地實在地學、搭平臺真切地練、給指導明白地改、送專著隨時地讀。
項目學習后的調查問卷顯示,心理健康教師對于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有了提升,對于知識實踐運用的想法有了提升,對于知識更大范圍架構的想法有了提升。問卷結果表明,學習體驗可以驅動學習的積極情緒、激發(fā)學習的積極行動、形成學習的積極建構,這種積極應對模式(見圖1)在教師學習成長項目中是有效果的。
圖1 教師成長項目積極應對模式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是積極心理成長共同體項目的最高目標。因此,設立子項目——學生成長項目,通過課堂實踐、課題實踐雙軌行進的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師的研究力。
基于積極心理品質對于學生未來發(fā)展的積極意義與作用,課堂實踐重在落實培育積極心理學的6 大美德和24 個性格優(yōu)勢。如筆者以“對美的欣賞”“愛與被愛的能力”為心育目標進行了課堂實踐研究,圍繞“對美的欣賞”這一教學核心點設計了心理課《看見不一樣》。首先,通過繪本故事引導學生理解身邊的人、事、物有許多美好的地方,要學會看見不一樣的美;其次,以折紙活動引導學生運用獨特的、積極的視角看見不一樣;最后,以“找小伙伴送大拇指”的活動激發(fā)學生接納周圍,主動建立與身邊人、事、物的積極關系?!犊匆姷那榫w》一課以“愛與被愛的能力”為教學立足點,首先通過聆聽情景故事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伙伴在遇到障礙時的情緒表現;其次,通過視頻引導學生學會尊重與接納;再次在字謎游戲中感受給予支持與關愛,讓學生能看見自己的優(yōu)勢,體悟被愛的積極情感;最后以頭腦風暴引導學生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感受認同的積極情緒體驗。
積極心理成長共同體項目校分別以積極關注、積極評價、積極交往為切入口,通過導師精準研析,形成了各共同體項目校的研究課題,如“積極關注班級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實踐”“基于童謠創(chuàng)編培養(yǎng)學生積極情緒的實踐”“足球游戲提升小學生復原力的實踐研究”等。
為了保障各個共同體項目校課題的確立及順利推進,建立了“三步走”研究范式。第一步為梳理:著眼于課題前期準備,聚焦學校的文化、特色和發(fā)展方向,尋找與積極心理學的契合點,洞察當下研究現狀,確立課題研究熱點。第二步為疏通:著眼于課題設計論證,即界定課題的核心概念、研究意義及研究價值,理清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與步驟,深挖課題的關鍵問題和擬創(chuàng)新點。第三步為梳清:著眼于課題階段性和最終研究成果的呈現,探討成果呈現的名稱和呈現形式。清晰的研究范式為心理健康教師建構了開展研究的支持系統,將心理健康教師從原先對于課題研究的盲目、無措中解脫出來。(見文末圖2)
在積極心理成長共同體項目推進過程中,心理健康教師作為項目核心成員是最先成長起來的隊伍,每一所項目校需要這支隊伍發(fā)揮更為廣泛的引領作用,帶領全體教師進行更多維的研究。
以上海大學附屬小學“一軸五環(huán)”心育模式的實踐為例:“一軸五環(huán)”心育模式就是以幸福文化為主軸,幸福五彩課程為載體,關注學生主體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五彩來源于學校校標五彩幸福鳥上的綠、紅、藍、金、橙五種色彩。綠色表示基礎課程,讓基礎課程展現綠色平和教育生態(tài)特征,塑造學生安全、穩(wěn)定、愉悅的內在心理環(huán)境。紅色代表活力課程,讓學生在喜歡的體育課程中鍛煉成長,發(fā)展良好的意志品質。藍色代表科技課程,利用科技教育的內容、途徑和手段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金色代表拓展課程,打造幸福少年宮,讓學生在少年宮活動中體驗和展示,發(fā)展成為更加多元的生命個體。橙色代表家校的合力課程,建構家庭、家長與學校、教師之間更加緊密的聯動,為學生架起更加堅實的外在支持系統。
積極心理成長共同體項目的實踐浸潤和改變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學生的學習觀、家長的教育觀,為學校怎么辦學、教師怎么為師、學生怎么為學提供了新的視角。
圖2 學生成長項目積極應對模式
積極心理成長共同體的成立有其預期定位,即關注科學性、體現本土化、實踐普及性。在項目實施初期開展了抽樣調研,調研依據為上海市寶山區(qū)教育學院心理教研員蔡素文設計的三維問卷。三維是指“態(tài)、境、際”:態(tài)就是指生態(tài),要尊重生命發(fā)展的規(guī)律;境就是指環(huán)境,構建適應的場域;際就是指人際,營造溫暖的關系。項目校的教師針對這三維指標積極發(fā)問,15 所項目校共收集了120 個問題,然后進行梳理,選取與三維指標完全匹配的30 個問題,如:如何滿足孩子歸屬的需要?如何發(fā)現孩子的美好,滿足尊重需求?小學生積極心理的培養(yǎng),需要家長如何配合?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人際關系,需要家長做些什么?心理健康教師依據這些問題將自己的經歷凝練成案例,匯編了《積極的種子在萌芽——泛滬太路區(qū)域積極心理成長共同體實踐30 問案例集》。這本案例集是指導家校協同發(fā)展的工具書,同時也是心理健康教師研究力獲得成長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