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其發(fā)源于安徽南部黃山地區(qū)的青芝埭尖,由西向東流經(jīng)14 個縣市,注入杭州灣,最終流入東海。桐江和富春河段,統(tǒng)稱富春江,聞家堰以下河口一段才稱錢塘江。
“錢塘江潮”是由于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形成的特大涌潮。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錢塘江潮涌最大,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觀。
錢塘觀潮始于漢魏(公元1 世紀—6世 紀),盛于 唐宋(公 元7 世紀—13 世紀),歷經(jīng)2000 余 年,已 成 為當?shù)?的 習俗。古時杭州觀潮,以鳳凰山、江干一帶為最佳處。因地理位置的變遷,從明代起,以位于杭州東北45km 的海寧鹽官為觀潮第一勝地,故亦稱“海寧觀潮”。
至觀潮日,遠眺錢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洶涌的浪濤,猶如萬馬奔騰,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起3—5m 高,潮差竟達9—10m,確有“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勢。如此壯麗景觀,世上只有兩處,一是南美洲巴西的亞馬遜河,一是錢塘江。而在錢塘江,不同的地段,潮景更是各有不同:駐八堡可覽“交叉潮”,此處距杭州灣55km,有一處大缺口,是觀賞“交叉潮”的絕佳地點。由于長期的泥沙淤積,江中形成一片沙洲,將從杭州灣傳來的潮波分成東潮和南潮兩股。兩股潮頭繞過沙洲之后,若兩兄弟般相擁而至,潮頭碰撞的瞬間,激起陣陣水柱,可高達數(shù)丈。待到水柱落回江面,兩股潮頭已經(jīng)呈十字形展現(xiàn)在江面上,并迅速向西奔馳。此時,交叉點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轉移,撞在順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團巨大的浪花,跌落在塘頂上,呈現(xiàn)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的壯觀景象。
在鹽官觀“一線潮”,可謂未見潮影,先聞潮聲。隆隆巨響早已降至,眼前卻仍是一片風平浪靜。直至戰(zhàn)鼓萬面齊擂,霧蒙蒙的江面上才遠遠地移來一條白線,有若“素練橫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些,白線漸變成一堵水墻,并迅速向前推移,涌潮來到眼前,高度可愈3m,有萬馬奔騰之勢,雷霆萬鈞之力,銳不可當;實為“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橫在浪花中”。
老鹽倉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于鹽官。鹽官河道順直,涌潮毫無陽擋地向西挺進,而老鹽倉的河道,出于圍墾和保護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條長達660m 的攔河堤壩。咆哮而至的潮水遇阻后,猛烈撞擊堤壩,再以泰山壓頂之勢翻卷回頭,落入西進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風馳電掣般地向東回奔,聲如獅吼,驚天動地。這就是“回頭潮”。
錢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的波瀾壯闊,晚上有晚上的詩情畫意;看潮是一種樂趣,聽潮是一種遐想。
難怪有人說:“錢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