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疆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都有屬于它自己的精神高地。如果把新中國70年歷史比作一首精彩樂章,那么功勛模范人物就是跳動的音符;如果為新中國70年歷史勾勒一條清晰線索,那么功勛模范人物就是串在這條紅線上的一顆顆珍珠。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作出決定,習近平主席簽署主席令,首次授予36名為新中國建設和發(fā)展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
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是國家最高榮譽。這次的“共和國勛章”,授予了于敏、黃旭華、袁隆平等8名為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yè)作出巨大貢獻、建立卓越功勛,道德品質(zhì)高尚、群眾公認的杰出人士;國家榮譽稱號,授予了葉培建、吳文俊等28名在各領域各行業(yè)作出重大貢獻、享有崇高聲譽,道德品質(zhì)高尚、群眾公認的杰出人士。
治國重勛勞。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義給予功勛模范人物國家最高榮譽,彰顯其政治聲譽和崇高地位,向全社會發(fā)出了關心英雄、珍愛英雄、尊重英雄的強烈信號。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慶?;顒拥闹匾獌?nèi)容,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評選頒授,必將進一步激發(fā)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進一步凝聚國際友人參與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智慧和力量。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民族和國家因功勛英模而卓然挺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在獲獎者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正是這樣的力量。始終激勵他們的,是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始終支撐他們的,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chǎn)主義信念;始終促進他們的,是“用畢生所學為黨和國家作貢獻”的錚錚誓言。這些精神是向上向善的動力,是文明發(fā)展的基因。我們的共和國,正是有了這樣的功勛獲得者,才真正挺起了脊梁。
無論是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張富清;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研究,為我國糧食安全、農(nóng)業(yè)科學發(fā)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的袁隆平;還是堅定捍衛(wèi)國家利益、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的李道豫……若沒有這份信仰與信念,是不能將胸中的信仰之火長久地燃燒下去的。
在這里,舍其一生,只為鑄就一樣國之重器的核潛艇之父黃旭華;60多年致力于中醫(yī)藥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解決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的屠呦呦;長期扎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的敦煌女兒樊錦詩……他們的經(jīng)歷為匠心與執(zhí)著做下注腳。
在爆炸瞬間將戰(zhàn)友推離,用自己的生命換回部隊其他人員平安的申亮亮;用退伍撫恤金建圖書室、辦夜校,25年帶領群眾治山治水、脫貧致富的殘疾軍人朱彥夫;主動承擔28名上海孤兒的養(yǎng)育任務,用半個世紀的真情付出詮釋大愛無疆的都貴瑪……在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獲得者身上,我們見證了崇德與向善的力量。
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英雄輩出,支撐著中華民族歷經(jīng)劫波卻始終屹立。中國人民從“站起來” “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進程,處處浸染著英雄的鮮血榮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呼喚著更多英雄脫穎而出。
19世紀英國一位著名歷史學家曾說:“正如在荷馬身上我們可以推斷出古希臘一樣,在莎士比亞和但丁身上,在幾千年后,我們現(xiàn)代歐洲過去信仰和實踐的東西仍將是可辨認的?!焙翢o疑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當我們回眸不同時代的英模時,“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chǎn)生了巨人的時代”,就會從這些英模身上折射出它的燦爛之光。
獲得“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功勛模范人物,是新中國英模群體的典型代表,是人民的光榮、國家的財富,也是我們身邊可愛可敬、可親可感的榜樣典型。銘記他們的歷史功績,尊崇他們的英雄風范,彰顯了關心英雄、珍愛英雄、尊崇英雄的國家態(tài)度。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社會怎樣發(fā)展,功勛模范人物始終是標注歷史的精神坐標,構(gòu)成了一個民族向慕正義、追求崇高的價值底座。
不朽功勛,鐫刻國家發(fā)展史冊;光輝榜樣,照亮民族復興征程。以功勛模范人物為榜樣,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蔚然成風,讓新氣象新作為不斷展現(xiàn),我們就一定能匯聚起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磅礴力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必將因億萬追夢人英雄般的奮斗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