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超超,沈 波,韓振波
(中船第九設(shè)計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63)
近年來,隨著航運發(fā)展迅猛,船舶污水排放日益嚴格,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在海上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第64屆會議(MEPC.227(64))通過了“2012年生活污水處理裝置排放標準和性能試驗導(dǎo)則”,決議增加總氮及總磷的排放標準[1],勢必要求提高船舶污水處理裝置處理效果。目前,船舶污水處理裝置仍以常規(guī)生物法、電解法為主[2],處理出水滿足不了新標準,且出水難以回用,需進行深度處理。
生物活性炭工藝作為一種深度處理工藝[3],綜合了吸附和生物處理的優(yōu)點。其中,活性炭具有大的比表面積,能吸附去除污染物,且能為微生物提供生長場所。同時,生物膜中微生物能分解活性炭表面的污染物,延長活性炭使用壽命。因而,生物活性炭裝置在船舶污水深度處理中具有廣闊的應(yīng)用前景。
但由于一體化生物活性炭裝置運行一段時間后,截留大量的懸浮物和老化生物膜,易造成水頭損失增加,影響裝置去除效果,因而,裝置需要進行反沖洗。反洗通過水力剪切和水流擾動等形式增加活性炭之間的碰撞,能夠去除老化的生物膜[4]。反洗的方式有水洗、氣洗、氣水聯(lián)合沖洗,合理的反沖洗方式是保證裝置正常運行的關(guān)鍵條件。
此次試驗對象為一體化生物活性炭裝置(以下簡稱裝置),研究裝置的較優(yōu)反沖洗工況條件,旨在為裝置反沖洗條件優(yōu)化提供依據(jù)。
試驗原水為人工模擬的船用生活污水處理裝置處理后的出水。進水溫度為20~25 ℃,CODCr為70~90 mg/L,氨氮為7.3~12.1 mg/L,TP為0.64~1.20 mg/L,濁度為5.0~9.5 NTU,pH值為7.0~8.0。
由于船艙空間較小,為節(jié)約空間,采用氣液混合泵代替氣泵進行供氣,反沖洗采用水洗。本次試驗裝置流程如圖1所示。
污水經(jīng)生物活性炭處理后,排入紫外消毒器進行滅菌消毒,隨后排入清水箱,作為中水進行回用。裝置反沖洗時,反洗泵將清水泵入裝置,除去老化的生物膜,反洗水排放至原水池。
裝置采用上流式進水,主體直徑為400 mm,凈高2 200 mm。裝填粒徑為4.0 mm的柱狀活性炭,填料高度為800 mm,進水流量為7.4 m3/d,濾速為2.67 m/h,清水箱體積為500 L。
圖1 試驗流程Fig.1 Flow Chart of Experiment
(1)裝置掛膜
裝置采用人工掛膜,前期悶曝,待運行3 d后,采用小流量進水,每天測試裝置進出水水質(zhì)。待運行20 d時,污染物去除率趨于穩(wěn)定,且出現(xiàn)土黃色“污泥”時,表明掛膜成功。
(2)反沖洗后裝置恢復(fù)情況
裝置掛膜后,按照1.3的條件穩(wěn)定運行20 d后,出現(xiàn)水頭損失增大,出水水質(zhì)變差的情況,此時裝置需進行水洗反沖洗。采用反沖洗強度5.0 L/(m2·s),反洗時間為5 min條件進行反洗。取裝置反沖洗前和反沖洗后1~8 h內(nèi)水樣,分析水樣 COD和氨氮含量。判斷反沖洗后裝置恢復(fù)情況。
(3)不同反沖洗條件對于裝置性能影響
根據(jù)小試試驗結(jié)果,采用反洗強度在8.5 L/(m2·s)條件時,由于反洗強度過大,活性炭柱整體隨水流浮起,造成活性炭的流失。結(jié)合給排水手冊,選取如下BW1~BW9條件進行反沖洗試驗(注:反洗用的清水箱體積為500 L)反洗周期為24 h,反沖洗時觀察活性炭柱膨脹率、生物膜的脫落情況以及水質(zhì)渾濁情況。此外,取反洗1 min時排水以及反洗結(jié)束裝置正常運行8 h后進水、出水的水樣,進行水質(zhì)檢測。
表1 反沖洗條件參數(shù)Tab.1 Backwash Condition Parameter
(4)試驗測定項目和方法[5]
COD:重鉻酸鹽法;氨氮: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TP:鉬酸銨分光光度法;濁度:散射法;pH:玻璃電極法。
裝置穩(wěn)定運行期間,裝置進水CODCr為70~90 mg/L,去除率達到60%以上。氨氮進水濃度7.3~12.1 mg/L,去除率為5~10%。裝置出水濃度接近《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zhì)》(GB/T 18920——2002)中沖廁的標準。好氧異養(yǎng)菌為優(yōu)勢菌種,好氧化能自養(yǎng)菌特別是硝化細菌處于相對弱勢狀態(tài)。
反沖洗前裝置的COD去除率僅為42.2%,明顯低于裝置的正常去除率。由于裝置長時間運行,截留了大量的懸浮物,并且老化和脫落的生物膜阻塞了部分通道,造成部分污染物無法進入生物膜內(nèi)部,進而形成短流,導(dǎo)致裝置的污染物去除能力下降。且裝置出現(xiàn)底部積泥,進水壓力上升,活性炭內(nèi)部水頭損失明顯增加的現(xiàn)象。
圖2為裝置反沖洗前和反沖洗后8 h內(nèi)的污染物去除情況。進水CODCr為90 mg/L,氨氮為12.1 mg/L。由圖2可知,裝置在反沖洗后1 h時,COD去除率明顯下降,COD去除率最低為15.6%,氨氮去除率為負值。隨著裝置正常運行,污染物去除率有所恢復(fù)并有所提升,在反洗后8 h趨于穩(wěn)定。裝置COD去除率穩(wěn)定在60%左右,氨氮去除率穩(wěn)定在10%左右。
圖2 反沖洗前后裝置COD去除效果Fig.2 Efficiency of the Device on COD Removal before and after Backwash
伴隨反沖洗部分新鮮的生物膜會隨之脫落,而脫落的生物膜吸附了污染物,伴隨水力剪切碰撞等因素,會造成污染物的再次釋放,引起裝置反洗1 h時,污染物去除率下降。但由于大部分新鮮生物膜比較致密緊實,抗剪切能力較強[6],反沖洗沖掉老化生物膜,有利于污染物在新鮮生物膜上的轉(zhuǎn)移,所以,隨著反洗后正常運行8 h時,裝置污染物去除效果有所提高。
2.2.1不同反沖洗條件對于COD去除影響
反沖洗的效果取決于反沖洗強度和時間,不同反沖洗強度和時間組合條件下,裝置反洗8 h后COD去除效果如圖3所示。反沖洗3 min時,COD去除率維持在63%左右。反沖洗5 min時,隨著反沖洗強度增加,去除率分別為63.22%、72.22%、80.28%。反沖洗強度為6.5 L/(m2·s)(即反洗條件BW6)時,去除效率最高,此時,對應(yīng)此條件下,反沖洗1 min時出水COD相對較低。反沖洗7 min時,反沖洗強度為4.2~5.0 L/(m2·s),去除效率維持在80%左右。但反沖洗強度為6.5 L/(m2·s),去除率明顯下降,且對應(yīng)反洗1 min時出水COD較高。這是由于活性炭比重較輕,當(dāng)裝置反沖洗強度過大時,活性炭碰撞明顯,局部膨脹率過高,容易隨水流浮動,形成流化床,易造成活性炭損失和含有懸浮生長的異養(yǎng)菌的生物膜脫落過多[7],生物膜短期恢復(fù)困難,導(dǎo)致裝置COD去除效果降低。
圖3 不同反沖洗條件對于裝置COD去除影響Fig.3 Efficiency of the Device on COD Removal under Different Backwash Conditions
因此,在合適的反洗時間和強度下,隨著反洗強度的增加,可以更加有效增加濾料的有效碰撞和擾動程度,有利于老化生物膜的脫落,提高生物膜活性,增強裝置的COD去除率。綜合COD去除率以及反洗耗水量,反洗條件為BW7、BW8和BW9為較優(yōu)反洗條件,反洗后裝置COD去除率維持在80%左右,耗水量為250~280 L。
2.2.2不同反沖洗條件對于氨氮去除影響
圖4為裝置采用不同反沖洗條件下氨氮去除影響。氨氮整體去除率維持在5~10%,裝置硝化細菌處于相對劣勢狀態(tài)。對比可知,當(dāng)反沖洗強度為5.0 L/(m2·s),反洗時間為7 min時(即反洗條件BW8),裝置氨氮去除率最高,達到5.3%。反沖洗強度為6.5 L/(m2·s),反洗時間7 min時(即反洗條件BW9),去除率為負值。
圖4 不同反沖洗條件對于裝置氨氮去除影響Fig.4 Efficiency of the Device on Ammonia Nitrogen Removal under Different Backwash Conditions
由于好氧異養(yǎng)菌與具有氨氮硝化作用的好氧化能自養(yǎng)菌之間存在競爭關(guān)系[8]。且好氧異養(yǎng)菌繁殖迅速,在柱狀活性炭大量懸浮生長,而化能自養(yǎng)型硝化菌生長則在生物膜內(nèi)側(cè)。因此,異養(yǎng)菌能大量截留污染物和溶解氧,阻止污染物和溶解氧向內(nèi)部轉(zhuǎn)移[9],使得硝化作用不明顯。通過水力剪切和活性炭的碰撞的作用,使得部分懸浮生長異養(yǎng)菌隨水一起排出,有利于氨氮和溶解氧更好轉(zhuǎn)移至硝化細菌所聚集的生物膜,因而氨氮去除率有所提升。但采用反沖條件BW9,由于反洗強度過大及反洗時間過長,活性炭劇烈擾動,部分氨氮會再次釋放到水中,因而,反沖洗1 min時,出水氨氮濃度高于進水。此外,由于微生物和濾料損失較多,硝化細菌世代周期長[10],因而硝化作用恢復(fù)較慢,氨氮去除率出現(xiàn)負值。
綜合氨氮去除率以及反洗耗水量,反沖洗強度在5.0 L/(m2·s),反洗時間為7 min時(即反洗條件BW8),為相對較優(yōu)反洗條件。
2.2.3不同反沖洗條件對于濁度去除影響
由張朝暉等[11]指出,當(dāng)生物活性炭裝置作為深度處理工藝,濁度在一定程度表征可以裝置水中的微生物。圖5為不同反沖洗條件下,裝置水質(zhì)濁度去除情況。裝置進水濁度為5.0~10.0 NTU,出水濁度為2.0~3.5 NTU,去除率為50~70%,反洗出水濁度為11.0~14.0 NTU。對比可知,選用反沖洗強度為6.5 L/(m2·s),反沖洗時間為7 min時(即反洗條件BW9),對應(yīng)裝置反洗1 min排水濁度相對較高,為13.0 NTU,且此條件下裝置反洗8 h后去除率相對較低,僅為55.4%。這是由于反洗強度大,活性炭擾動碰撞加劇,大量的生物膜及懸浮物隨水流排走,造成反洗水濁度高于進水。且由于生物膜流失較多,短期恢復(fù)較慢,導(dǎo)致濁度去除率下降,這與2.2.1和2.2.2結(jié)論一致。
圖5 不同反沖洗條件對于裝置濁度去除影響Fig.5 Efficiency of the Device on Turbidity Removal under Different Backwash Conditions
2.2.4不同反沖洗條件對于pH影響
圖6為不同反洗條件下,裝置反洗8 h后pH情況。由圖6可知,裝置進出水及對應(yīng)的反洗1 min時排水的pH值均為7.0~8.0,無明顯變化,裝置水質(zhì)穩(wěn)定,合適的pH能為生物膜更新再生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裝置易較快的恢復(fù)污染物去除能力。此次主要目標污染物為COD,好氧異養(yǎng)菌為優(yōu)勢菌種,其正常生長pH值為6.0~9.0,適應(yīng)范圍較廣。具有硝化作用的化能自養(yǎng)菌,由氨氧化細菌和亞硝酸鹽氧化細菌組成[12],其生長環(huán)境要求相對苛刻。有文獻[13]指出氨氧化細菌適宜生存的pH值為7.0~8.5,亞硝酸鹽氧化細菌為6.0~7.5,這與硝化反應(yīng)中需要一定的堿度相對應(yīng)。裝置氨氮去除率較低,若要增強氨氮的去除效率,需調(diào)整進水pH。
圖6 不同反沖洗條件對于裝置pH影響Fig.6 Efficiency of the Device on pH Value under Different Backwash Conditions
(1)對比裝置反沖前后污染物去除情況可知,反沖洗過程,部分新鮮的生物膜也會脫落,造成裝置在反沖洗后1 h時污染物去除率下降,COD去除率最低為15.6%,氨氮去除率為負值。隨著運行時間的延長,去除率恢復(fù)并在反洗8 h后趨于穩(wěn)定。COD去除率在60%左右,氨氮去除率在10%左右。
(2)對比不同反沖洗條件,反洗強度控制在5.0 L/(m2·s),反洗時間為7 min(即反洗條件BW8)為較優(yōu)反沖洗條件,裝置反洗8 h后COD去除率為79.8%,氨氮去除率為5.3%,耗水量273.0 L。反沖洗強度太小,難以脫落老化生物膜;反洗強度過大,則容易引起活性炭流失,微生物銳減,造成裝置去除能力下降,且耗水量大,造成資源浪費。
活性炭在微生物和反沖洗的共同作用下,使用壽命大大延長。按照較優(yōu)反洗條件運行裝置,COD去除率維持在75%以上,活性炭更換周期為半年,反沖洗周期夏季為1 d,冬季為2~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