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鋒,鄧洪平,熊 馳
(1.重慶自然博物館,重慶 400700; 2.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重慶 400715)
2018年4月27日,在重慶北碚區(qū)進行維管植物多樣性調(diào)查時,于北溫泉街道人民村張家溝發(fā)現(xiàn)1種水蘇屬(Stachys)植物(29°49′16.15″N、106°23′44.17″E,海拔251 m)。采用數(shù)碼拍照、標本采集(憑證標本JYS021保存于重慶自然博物館植物標本室)、文獻查閱,并通過中國數(shù)字植物標本館(http://www.cvh.org.cn)網(wǎng)絡平臺進行比對查詢及專家咨詢,鑒定為水蘇(StachysjaponicaMiq.)。查閱文獻[1]~[5],該物種目前僅分布于安徽、福建、河北、河南、江蘇、江西、遼寧、內(nèi)蒙古、山東、浙江等省市[6],因此水蘇為重慶市唇形科植物新記錄種,報道如下。
StachysjaponicaMiquel,in Ann.Mus.Bot.Lugduno-Batavi.2:111.1865.
多年生草本,高0.25~0.40 m;莖單一,基部節(jié)上有須根,匍匐上升,四棱形,具槽,幼莖節(jié)上被白色剛毛,長約0.5 m;葉長圓狀披針形,長5.5~12 cm,寬1~2.5 cm,先端鈍尖,基部微心形,邊緣圓齒狀鋸齒;葉柄長0.4~2.2 cm;輪傘花序6花,生于莖頂部,下部花遠離,上部花密集組成穗狀花序;花梗短,花萼鐘形,筒長約4 mm,萼齒5,三角狀披針形;花冠粉紅色,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倒卵圓形,下唇3裂,喉部有白色斑塊。雄蕊4枚,花藥卵圓形,2室;小堅果4枚,卵球形,直徑1.0 mm(圖1)?;ㄆ?—5月。
分布于水溝邊,呈帶狀分布。伴生種有葎草(Humulusscandens(Lour.) Merr.)、蒲兒根(Sinoseneciooldhamianus(Maxim.) B.Nord.)、薺(Capsellabursa-pastoris(L.) Medic.)、火炭母(PolygonumchinenseL.)、水蓼(PolygonumhydropiperL.)等。
中國有水蘇屬植物18種18變種,同水蘇近緣的物種是華水蘇(StachyschinensisBunge ex Benth.),它們的區(qū)別特征在于,前者葉片無毛,葉柄明顯,長0.4~2.2 cm,葉緣為圓齒狀鋸齒;后者葉片上面疏被小剛毛,葉柄短或無柄,葉緣為鋸齒狀圓齒[1]。
A為生境;B為憑證標本;C為莖及剛毛;D為葉片;E為花序;F為雄蕊;G為雌蕊;H為花萼及小堅果圖1 水蘇
查閱了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http://www.nsii.org.cn)關(guān)于水蘇的分布范圍,水蘇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地區(qū)海拔230 m以下的水溝邊。而新分布地重慶位于西南地區(qū),目前而言為該物種分布最西的區(qū)域。重慶與江西、安徽、江蘇和浙江位于同緯度的亞熱帶,均位于長江流域,自然條件相近??梢酝茰y,重慶具有該屬物種分布的地理和氣候條件。
該物種新分布地的發(fā)現(xiàn),豐富了重慶市植物物種多樣性,拓展了該物種的地理分布范圍,為進一步研究物種植物區(qū)系提供了基礎資料。
*:感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向春雷博士和重慶師范大學何海教授對物種鑒定提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