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西門
2019年9月29日,北京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向袁隆平頒授國家勛章時問他,進展怎么樣?
總書記詢問的,當然是超級稻。
袁隆平回答:“超級稻正向每畝1200公斤沖刺”。
一個月以后的10月29日,他的超級稻在河北實打驗收,平均畝產達1203.36公斤,再創(chuàng)世界水稻單產新紀錄。
厲害了,我的大爺!
當時領了勛章,袁隆平到中國工程院參加了一個學習他精神的座談會并發(fā)了言,當天就返回湖南。
何也“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因為他“明天還要到田里去?!?/p>
即將年滿九十的人,晚上睡覺前,還要想想超級稻長得怎么樣了,有沒有病蟲害,天氣有沒有干旱。
世界上兩個人口超10億的國家,中國人早已吃飽,一些人早已小康,一些人正在小康,一些人奔跑在小康的路上。
而印度,還有不少人餓著肚子。
在非洲,在拉美,同樣有人餓著肚子。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如果你有過饑餓的經歷,你就會明白十多億人溫飽問題的解決,彰顯的是中國的偉大。
因為,糧食一直困擾著中國人。
農民皇帝朱元璋差點餓死,所以他活下來后,不僅對農民有感情,而且對糧食也有感情。他采用謀士朱升的策略,“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沒有糧食,填不飽肚子,沒有力氣,筑墻都筑不動,何談稱王稱霸?
所以像印度,最好先讓老百姓填飽肚子,然后才去舞槍弄棒。否則沒力氣,也沒底氣。
我小時候接觸不多的勵志語言,也跟糧食有關:“人勤地生寶,人懶地長草”、“手中有糧,心里不慌”。
自從有了袁隆平院士,我們就更不慌了。
每年的世界糧食日之際,通常歲在金秋,大爺的水稻成熟了,也該測產了。
大爺的夢想,先是實現禾下乘涼,讓水稻長得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掃帚一樣長,米粒有花生米那么大。農民給水稻薅草的時候,太陽曬不著,自然沒有了“汗滴禾下田”的辛苦;收割水稻的時候,農民就想著“我怎么看著在收高粱呢?”更讓他們合不攏嘴的是,由于高桿水稻提供了足夠的陰涼和棲身地,稻田里青蛙、泥鰍、稻花魚四處亂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一天勞動下來,下酒菜不愁了。
大爺培育出的巨型水稻,桿高2米多,像姚明一樣?!拔以谔锢镒呃哿耍驮诘咀酉旅娉藳??!贝鬆斪畲蟮膲粝雽崿F了,而且米質已達到優(yōu)質稻米三級標準。
而且畝產要有突破。2017年在河北,平均畝產達到了1149公斤。2018年在云南個舊,達到1152.3公斤。今年,突破1200公斤了。
大爺的第二個夢想,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目前國外雜交水稻種植700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印度、越南。
居安還得思危。吃著碗里的,還得看著鍋里的。
因為饑餓離我們并不遙遠。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袁大爺不在家,就在試驗田里??吹脚畈L的水稻,他的眼里永放光芒。
大爺出差,也會逛街,他還會淘一些幾十元一件的便宜衣服。有一次到某大學作報告,他就臨時扎一條在街邊花10塊錢買的領帶。
但在科研方面,他卻“大手大腳”,舍得投入。早在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勵他1.5萬美金,他就全部拿出來,成立雜交水稻基金,獎勵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怕的是中國人吃不上中國人自己的米。
有大爺在,我們就有自己的米下鍋。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
年輕人說,給我一個枕頭,我可以睡一整天。
小區(qū)里的大媽說,給我們一個小小的花盆,就可以種出紅通通的番茄,給我們一塊巴掌大的土地,就可以種出綠油油的蔬菜。
袁隆平大爺說,給我一粒種子,我可以把整個地球種上水稻。
迪拜的城外,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平沙茫茫黃入天,利用滴灌技術種出葡萄釀成美酒不奇怪,種出點紅通通的番茄也不奇怪。
種水稻?在袁大爺眼里也不奇怪。
種稻,就跟他拉小提琴一樣一樣的。
一月份種下的,夏天就可以收割了。
為了測產,沒有叫上統(tǒng)計局的人,袁大爺也不用親臨現場,而是找來印度、埃及、阿聯酋的水稻專家進行獨立測評。
印度專家說話注重印象:“這樣的結果讓人非常激動,印象深刻?!?/p>
非洲挨餓的人最多,來自埃及的一位身材異常苗條的專家說:“咱家再也不用擔心今后揭不開鍋了?!?/p>
袁隆平穿著35元一件的衣服,真的在迪拜的沙漠里種出了水稻,畝產達到500公斤。
當有人每天甩手走出二三萬步是為了幫助消化的時候,饑餓仍是全球性的難題。
有人肥頭大耳,有人骨瘦如柴。
世界上仍有8億人填不飽肚子,每6秒鐘就有一個兒童死于饑餓。
沙漠上、鹽堿灘上水稻種植的成功,讓全人類看到了解決饑餓問題的希望。
有了袁大爺晶瑩潔白的大米,那些骨瘦如柴的人,終究有一天會養(yǎng)得白白胖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