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博
2017年9月5日,印度著名女記者高里·藍克希,由于在長期的新聞報道中涉及某些集團的政治利益問題,在印度班加羅爾的家門外,胸部和頭部被擊中七槍后倒地身亡。記者被人們冠以“無冕之王”的稱號,但實際上,拿起手中的“筆桿子”揭露世間不公的記者,很多時候都承受著生命的威脅。
當前,像藍克希這樣為新聞事業(yè)貢獻出生命的新聞記者并不少。即使能夠幸免于難,他們的各種權益也遭受著“反對派”的打壓。權力的擁有者們視記者為“眼中釘,肉中刺”。當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時,就會不惜一切代價消除一切“異己”。2018年,沙特記者卡舒吉,在沙特駐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大使館辦理結(jié)婚文件后失蹤,誰也沒能想到,一件幸福的事情,最終以卡舒吉慘遭肢解結(jié)束。雖然無法還原當時的情景,但卡舒吉的遭遇無疑觸動著每個人的心。也許當權者在辦公室點了個頭,位于百公里外的卡舒吉的生命就被終結(jié)了。
表面的風光,并不能夠掩蓋隱藏在背后的事實,記者實際上是一類脆弱的群體。而存在在這個群體中的,更多的是一個個“小記者”。比起名記者們,他們的力量更加微弱,他們沒有出色的業(yè)績,沒有出彩的報道,每天的奔波甚至不能夠確保老年后的生活。雖然不曾觸碰頂端的權力,沒有觸碰某些“大人物的利益”,生命不會隨意被抹去,但人終將有一天會老去,當那一天到來的時候,誰來保護他們?
記者也是人,也需要被保護,既然社會需要他們敢為人先,那就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底氣”,要給他們一面堅實的“盾牌”,不畏懼強權和生活的艱難,不做出妥協(xié),為這支隨時可能折斷的“筆桿子”裝上金屬的外殼。
把視線轉(zhuǎn)移到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上,當前,針對記者的法律法規(guī)僅有《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以及其他國家相關法律。如此少的法律法規(guī),如何能夠覆蓋到每一位記者面對的每一件事上?當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記者應更容易地申請國家相關部門的“保護”才行,這種“保護”必須是強大而有力的,能夠震懾住施威者。這就需要國家加快法治建設,為新聞行業(yè)設立更加全面立體的專項法律法規(guī)。從新聞記者的長遠發(fā)展看,也應當為“敢為人先”的記者們解決“后顧之憂”,呼吁社會各保險單位出臺相關“專項保險”,敦促新聞行業(yè)用人單位主動承擔責任,維護每一位記者的權益,更要關注每一個“小記者”的個人生活。
2002年6月,某地金礦爆炸事故發(fā)生后,當?shù)刎撠熑撕徒鸬V礦主為了隱瞞真相,收買了十一名記者,他們中的每一位曾經(jīng)一定都是滿腔熱血,但面對生命的威脅與金錢的利益,他們選擇了后者。我們不能夠要求每一個記者都像英雄一樣勇敢,每個人也都要面對生活的艱辛。在對新聞記者提出高要求的同時,國家和社會也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保障和關懷。
無論在國內(nèi)還是國外,記者都是十分脆弱的群體,雖然被稱為“無冕之王”,但更多的時候,他們還是作為“筆桿子”存在。當這根“筆”不受控制時,主人可以輕而易舉地“折斷”它。為“筆桿子”加上金屬的外殼,增加它們的硬度,讓他們沒那么容易損壞,是十分必要的。
【選自紅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