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石龍,包 潔,楊安妮,鄭金仙,戴婧婧,李 麗
(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灰胸竹雞(Bambusicola thoracica)為雉科竹雞屬的鳥類,常見于我國南方地區(qū),主要棲息于山區(qū),平原,灌叢,竹林及草叢。目前,有關于灰胸竹雞的研究較少,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養(yǎng)殖模式、生理生化、孵化與育雛、人工馴養(yǎng)和遺傳多樣性等方面[1-5],有關灰胸竹雞攝食量的研究相對較少,包杰等研究了籠養(yǎng)灰胸竹雞入冬前的攝食規(guī)律[6],但灰胸竹雞數(shù)量較少,且沒有涉及到不同飼料蛋白水平對灰胸竹雞的攝食量。本文研究不同飼料蛋白水平對1月齡灰胸竹雞的攝食量的影響,統(tǒng)計分析其日攝食量,平均日攝食量和料重比,為今后研究灰胸竹雞的養(yǎng)殖提供理論依據。
試驗于2019年8月至2019年9月在銅仁學院實驗室進行,試驗期為30 d。試驗共設5個飼料蛋白水平,分別為17%、15%、13%、11%和9%(表1)。選擇體質良好,健康無病的1月齡灰胸竹雞21只,隨機分成五組,第一組5只,投喂蛋白水平為17%的飼料。其余各組4只,分別投喂蛋白水平為15%,13%,11%和9%的飼料。
表1 不同飼料蛋白水平配方
采用粉料飼喂,自由飲水,每天早上8:00和晚上20:00定時定量投食。每日測量剩余飼料重,每5 d稱重一次,記錄數(shù)據。
用Excel對記錄的數(shù)據進行整理,日攝食量=(每日每組投料量-每日每組飼料剩余量)/每組竹雞數(shù)量;平均日攝食量=每組總攝食量/每組竹雞數(shù)量/飼養(yǎng)天數(shù);第n天的平均料重比=(第n天的平均體重-第0天平均體重)/第n天的平均攝食量,n=(5 d,10 d,15 d,20 d,25 d和30 d)。
飼料蛋白水平為17%時,日攝食量整體高于其余飼料蛋白水平的日攝食量,飼料蛋白水平為9%時,其日攝食量整體低于其余飼料蛋白水平的日攝食量。而蛋白水平為15%,13%,11%的日攝食量相互交錯,各個飼料蛋白水平的攝食量的曲線波動比較大(圖1)。
圖1 不同飼料蛋白水平日的攝食量
飼料蛋白水平17%時,灰胸竹雞的平均日攝食量最高,為66.86 g。飼料蛋白水平為9%時,平均日攝食量最低,為41.48 g。飼料蛋白水平為15%,13%,11%的平均日攝食量相差不大,總體來說,平均日攝食量隨著飼料蛋白水平的降低而降低(圖2)。
圖2 不同蛋白水平的平均日攝食量
飼料蛋白水平為15%時,料重比整體高于其他蛋白水平的料重比,第10 d的料重比達到最大值,為2.13,且前15 d料重比的變化較大,但第15 d、20 d、 25 d和30 d的料重比的變化不大。其次為11%。17%,13%和9%蛋白水平組的灰胸竹雞,料重比隨著飼養(yǎng)天數(shù)的增加變化不大。(見圖3)
圖3 不同飼料蛋白水平料重比變化情況
能量是維持動物生命和活動所必須的重要物質,蛋白質是滿足動物生長發(fā)育的必要條件,攝食量的多少是反應蛋白水平適合性的重要指標之一[7]。研究結果表明:飼料蛋白水平為17%時,1月齡灰胸竹雞的日攝食量整體高于其余飼料蛋白水平的日攝食量,從各個飼料蛋白水平的日攝食量曲線來看,1月齡灰胸竹雞的日攝食量波動都比較大。飼料蛋白水平為17%時,平均日攝食量最高,飼料蛋白水平為9%時,平均日攝食量最低,整體來看,飼料蛋白水平的攝食量隨著飼料蛋白水平的降低而降低,這符合張帥提出攝食量隨著蛋白水平的增加而顯著增加的理論[8]。從料重比分析,飼料蛋白水平為15%時,料重比整體高于其他蛋白水平的料重比,其次為11%,再次分別為13%,9%和17%,除17%和15%蛋白水平外,料重比隨著飼養(yǎng)天數(shù)的增加變化不大,這和雷秋霞的結果基本一致[9]。
綜上所述,從日攝食量,平均日攝食量和料重比三個指標分析得出,用飼料蛋白水平為17%喂1月齡灰胸竹雞比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