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國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
“年年有余”曾經是農業(yè)社會國人的祝福語。如今這一具有強烈夢想意味的期盼已經成為現實。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主要依靠國內生產實現的糧食充裕供給,正在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壓艙石”和“穩(wěn)定器”作用。
自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xù)多年增產或豐產,特別是2015年以來每年的糧食總產量都超過1.3萬億斤,2019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33萬億斤。如此龐大的數量,可能不好理解。講得具體點,就是平均到每個人的糧食產量,即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948斤。再具體點,我國目前每年生產的糧食量平均到每人每天,可以消費2斤半的糧食。生活常識告訴我們,當今社會讓一個人每天吃2斤半的糧食,這無論如何也是吃不掉的。
當然,居民口糧消費的主要是米飯和面食。目前我國糧食中稻谷和小麥合計產量約6800億斤,主要用于口糧消費,稻谷和小麥人均占有量合計為490斤。把稻谷折算成大米,把小麥折算成面粉,大致來說,平均到每人每天也有1斤多的口糧占有量。顯然,每年生產的稻谷和小麥用作口糧是吃不完的。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除了口糧消費,居民要消費越來越多的肉蛋奶、水產品等,這就需要消耗飼料糧。飼料糧主要由玉米和雜糧及豆粕構成。我們不否認我國每年都存在較大的大豆產需缺口,需要進口。2019年,我國進口大豆8000多萬噸,國內生產大豆約2000萬噸。但是,每年玉米和雜糧產量是足以滿足飼料生產需要的。目前,我國每年生產的玉米和雜糧5400億斤,滿足國內飼料生產綽綽有余。每年都有大量的玉米用來加工燃料乙醇、淀粉和飴糖等,就是最好的 例證。
無論從居民口糧,還是從飼料糧的主要構成來看,我國生產的糧食足以滿足居民直接間接消費需要。實際上,隨著我國糧食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國內糧食生產滿足居民消費需要總體上還出現了剩余。多年來,我國生產的糧食較好地滿足了工業(yè)用糧不斷增加的需要,還出現全社會糧食庫存水平居高不下的現象,這些都足以說明我國糧食在滿足居民消費之外還有剩余,需要發(fā)展糧食產業(yè)經濟等加以轉化。
可能有人基于我國糧食年年都有進口的事實從而對我國糧食產量數據和我國糧食連年有余提出質疑。首先,我國每年進口的稻米、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與國內產量相比顯得很少;其次,我國近些年努力擴大三大主糧進口主要目的之一是完成關稅配額的數量,以回應一些WTO成員國對我國入世承諾的質疑;最后,我國進口三大主糧部分原因是對國內生產的糧食進行調劑。
2019年我國進口的稻米達255萬噸,不足國內產量的2%,不足500多萬噸的大米關稅配額量的一半;出口的稻米達到275萬噸,凈出口稻米達20萬噸。2019年我國進口的小麥達349萬噸,不足國內產量的3%,不足900多萬噸的小麥關稅配額量的一半。2019年我國進口的玉米達479萬噸,不足國內產量的2%,與700多萬噸玉米關稅配額量也有相當大的差距。進口的三大主糧根本改變不了我國糧食連年有余的格局。我國進口三大主糧沒有用足關稅配額,不是不履行入世承諾,而是國內生產相對消費有剩余,國內不需要那么多的進口。
可能有人因為觀察到我國各地都存在一些拋荒地或閑置農田的現象,從而質疑我國糧食產量。總體上看,為了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給,我國堅守耕地紅線,嚴管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qū),把糧食生產落實到田間地頭。多年來,我國糧食種植面積都穩(wěn)定在17億畝以上,其中稻谷和小麥種植面積總體穩(wěn)定在8億畝以上。
雖然近些年為了解決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特別是解決稻谷等部分品種的階段性相對過剩問題,在寒冷的糧食質量不高地區(qū)、病蟲害重發(fā)且影響糧食品質地區(qū)、地下水超采地區(qū)、重金屬污染耕地嚴重地區(qū)等推行退耕休耕輪作,糧食種植面積有所減少,但是在科技等作用下糧食單產水平總體不斷提高。
2019年我國糧食種植面積和三大谷物種植面積都有所減少,糧食種植面積僅17多億畝,比2018年減少1000多萬畝,其中谷物種植面積近15億畝,比2018年減少2700多萬畝。但是糧食單產水平提高,每畝糧食產量達到381公斤,比2018年提高6.6公斤,其中谷物單產每畝達到418公斤,比2018年提高10.1公斤,最終仍然實現了全年糧食增產。
強大的科技支撐,加上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對病蟲害統(tǒng)防統(tǒng)治等措施,以及國家強化糧食省長負責制壓實地方抓糧責任和采取補貼等措施確保農民種糧基本收益,我國糧食單產水平提高的潛力還很大。單從科技支撐來說,我國已經培育了稻谷畝產1000多公斤的品種,而目前我國稻谷的統(tǒng)計產量只有471公斤。其他糧食作物,我國也都有高產品種和栽培方法。若是為了追求單產,我國糧食的剩余就更多了。
可能有人觀察到當今中國種糧的農民越來越少和種糧的農民高齡化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從而質疑中國的糧食產量。殊不知,糧食生產高度機械化對勞動力的依賴已經非常低,目前我國糧食耕種收機械化率超過70%,其中小麥機械化率超過90%。不僅如此,大田托管和代耕代種代收等社會化服務,已經讓種糧由過去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繁重體力勞動,變成了很輕松的現代化生產。
依法嚴管農業(yè)資源、不斷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保護地方和農民種糧積極性,發(fā)展現代農業(y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帶來了我國糧食連年有余的喜人局面。
隨著我國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特別是糧食單產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人均口糧消費趨于不斷減少,我國開始實施振興大豆計劃。2019年大豆種植面積增加了1000多萬畝,達到1.4億畝。需要指出的是,我國不斷提高國內大豆生產能力,并不是意味要回到封閉社會搞自給自足經濟。
按照國際分工和構建農業(yè)對外開放新格局,擴大農產品進口,以及更好地滿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我國不會改變每年進口大量大豆用于增加植物油的供給和滿足蛋白飼料的需求這一格局。當前,全球新冠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盡管一些國家對糧食等農產品出口采取管制措施,但是這對我國大豆進口造成嚴重損害的可能性非常小。前不久召開的G20特別峰會上,各國首腦承諾共同抗擊疫情的同時不破壞全球供應鏈,不中斷全球貿易和物流,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國承諾要擴大進口擴大對外開放,估計今年我國農產品進口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按照中美經貿第一階段協(xié)議,我國將增加進口美國大豆等農產品,美國要求很迫切。更何況,中美經貿摩擦中我國加大了開辟大豆進口來源多元化的力度,并推動了飼料豆粕含量的彈性,足以應對大豆短期的供應波動問題。
糧食種植面積穩(wěn)定,單產提高,增產潛力大,連年有余,庫存充足,大豆進口增加,國家有效調控,這些都是明擺著的事實。那些懷疑我國糧食供給充足的觀點和依據,都是站不住腳的,都是對事實沒有全面客觀了解而產生的偏見,必須摒棄,否則會損害自身利益,也破壞糧食市場健康運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