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本文以湖南資水流域為研究范圍, 研究時段大致定位在秦漢至明清時期, 研究主題為區(qū)域縣制沿革、 河流水道變遷、 水口與渡口等自然與人文地理問題。 歷史自然地理是開展歷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基礎,而河道、 水口作為地理上的微觀地貌是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①孔艷: ?明清時期湘江長沙段歷史地理問題探討?, 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1 年, 第 1 頁。沙洲淤積會導致河道變化, 改變河床的形態(tài), 影響水道的發(fā)展。 對古代資水流域的水口與水道進行實證研究, 理清歷史微觀地貌的演變, 探討區(qū)域經濟開發(fā)與自然環(huán)境變遷之間的關系、 環(huán)境演變與社會的人文調適之間的關系等, 既有學術探討上的理論意義, 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而對資水流域渡口的研究既可以反映當時的水上交通建設情況, 也可體現當時的社會經濟生活動態(tài), 有助于加深我們對該區(qū)域的了解。 資水水系并不復雜, 以往的研究對它的關注并不多見, 其相關歷史地理有值得考證的價值。
本文研究的地域范圍是湖南資水流域, 這一區(qū)域大致輻射了三郡十一縣。 它們分別是零陵郡、 邵陵郡、 長沙郡, 武岡縣、 建興縣、 都梁縣、 零陵縣、 夫夷縣、 邵陵縣、 高平縣、 邵陽縣、 新化縣、 安化縣、 益陽縣。 它們的建制沿革如下:
武岡縣, 以武岡山為稱。 武岡山地勢險要, 左右二岡夾江對峙。?讀史方輿紀要?卷81?永州府·武岡州?: “武岡山, 州北五里。”又云: “武岡廢縣, 今州治。 漢都梁縣地, 晉太康初析置武岡縣, 屬邵陵郡, 宋、 齊以后因之, 隋省入邵陽縣?!雹兕欁嬗? ?讀史方輿紀要?卷81, 中華書局 2005 年版, 第3814 頁。武岡縣即今武岡市, 資水沿東北方向過其東南。
建興縣,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361?寶慶府·古跡?: “建興廢縣, 在武岡州東北。 晉置縣, 南北朝梁省。 唐武德四年復置, 尋省入武岡。 ?宋書·州郡志?邵陵太守領縣建興, 晉武帝分邵陵立。 ?唐書·地理志?邵州武岡, 武德七年, 省建興入焉。 按?水經注?, 建興在武岡縣東、 都梁縣之西, ?唐志?亦曰省入武岡, ?宋志?云分邵陵立, 似誤?!雹谂隋a恩: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 上海書店1984 年版, 第408 頁。?水經注疏?卷38 云“大溪逕建興縣南”③酈道元注, 楊守敬、 熊會貞疏: ?水經注疏?,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第 3112 頁。, 建興縣即今邵陽市洞口縣。
都梁縣, 楊守敬?水經注疏?卷38 云: “?御覽?九百八十三引盛弘之?荊州記?, 都梁縣有小山, 山上水極淺, 其中悉生蘭草, 綠葉紫莖, 芳風藻谷。 俗謂蘭為都梁, 即以為號縣?!雹籴B道元注, 楊守敬、 熊會貞疏: ?水經注疏?,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第 3112 頁。?元和郡縣圖志?卷29?江南道五中·邵州武岡縣?云“都梁山, 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②李吉甫: ?元和郡縣圖志?, 中華書局1983 年版, 第715 頁。, 都梁縣的定位當以此為依據。 都梁縣位于資水分支大溪水下游, 即今隆回縣附近。
零陵縣, 楊守敬?水經注疏?卷38 云: “?漢書·藝文志?有?秦零陵令信?一篇。 難秦相李斯。 又劉逵?吳都賦·注?亦引秦零陵令上書云云, 則縣為秦置, 當屬桂林郡。 漢為零陵郡治。 后漢當屬零陵郡,吳、 晉、 宋、 齊、 梁因。 在今全州西南?!雹坩B道元注, 楊守敬、 熊會貞疏: ?水經注疏?,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第 3122 頁。?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守, 崩于蒼梧之野, 葬于江南九疑, 是為零陵”④?史記?, 中華書局 2014 年版, 第 52 頁。。 ?隋書·地理志下?: “零陵, 舊曰泉陵……”⑤?隋書?, 中華書局 1973 年版, 第 896 頁。?舊唐書·地理志?載: “零陵,漢泉陵縣地, 屬零陵郡。 漢郡治泉陵縣, 故城在今州北二里。 隋平陳, 改泉陵為零陵縣, 仍移于今理?!雹?舊唐書?, 中華書局 1975 年版, 第 1615~1616 頁。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29?江南道五中·永州零陵縣?: “零陵縣, 本漢泉陵縣地, 隋平陳改為零陵縣?!雹呃罴? ?元和郡縣圖志?, 中華書局1983 年版, 第710 頁。宋歐陽忞?輿地廣記?: “零陵縣, 本漢泉陵縣, 屬零陵郡, 東漢為郡治, 宋、 齊、 梁、 陳因之。 隋置永州, 改泉陵為零陵縣?!雹鄽W陽忞: ?輿地廣記?,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年版, 第755 頁。漢零陵縣今位于廣西全州縣西南咸水鄉(xiāng)附近。
夫夷縣, 漢元碩五年三月, 長沙定王子義被封為夫夷侯, 析昭陵縣, 置侯國, 屬零陵郡, 三國吳為縣, 屬邵陵郡。 ?太平寰宇記·邵州·武岡縣?: “夫夷故城, 漢縣, 故城在今縣東北二百四十里扶水之地。 東晉以大司馬恒元子父名同, 改為扶縣。 至隋平陳, 省, 以地入邵陽。 今城在?!雹贅肥? ?太平寰宇記?卷115, 中華書局 2007 年版, 第2335 頁。?讀史方輿紀要?卷81?永州府·武岡州?: “夫夷城, 在州東北百四十里?!雹陬欁嬗? ?讀史方輿紀要?, 中華書局2005 年版, 第3814 頁。張修桂??水經注?洞庭湖水系校注與復原(下篇)?認為“百”上疑脫“二”字。③張修桂: ??水經注?洞庭湖水系校注與復原(下篇)?, ?歷史地理?2014年第 1 期, 第 4 頁。?(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361?寶慶府·古跡?: “夫夷故城, 在新寧縣東北?!雹芘隋a恩: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 上海書店1984 年版, 第407 頁。夫夷縣今位于湖南省邵陽市邵陽縣。
邵陵縣, ?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傅?: 寶鼎元年“以零陵北部為邵陵郡”⑤?三國志?, 中華書局 1959 年版, 第 1166 頁。。 邵陵郡的設置, 酈道元以?吳書?為據。 ?讀史方輿紀要?卷81?寶慶府·邵陽縣?: 漢置昭陵縣, “三國吳寶鼎元年改昭陵曰邵陵, 為郡治, 晉以后因之。 隋廢郡, 改縣曰邵陽縣, 屬潭州。 唐復為邵州治”⑥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 中華書局2005 年版, 第3809 頁。。 ?隋書·地理志·長沙郡?: “邵陽, 舊置邵陵郡。 平陳,郡廢, 并夫夷、 都梁二縣入焉。”⑦?隋書?, 中華書局 1973 年版, 第 895 頁。?元和郡縣圖志?中?江南道五中·邵州邵陽縣?: “郭下。 本漢昭陵縣, 屬長沙國……在邵水之陽, 故名?!雹嗬罴? ?元和郡縣圖志?, 中華書局1983 年版, 第714~715 頁。?太平寰宇記·邵州·邵陽縣?: “古建州城, 在縣北二里, 隔資水。 昔邵州理此城, 隋開皇九年改為建州, 至十八年即移理所與水南, 今州城也?!雹針肥? ?太平寰宇記?卷115, 中華書局 2007 年版, 第2334 頁。邵陵縣即位于今湖南省邵陽市。
高平縣, ?宋書·州郡志·邵陵郡·高平縣?: “高平男相, 吳立。 晉武帝太康元年, 改曰南高平, 后更曰高平?!雹?宋書?, 中華書局 1974 年版, 第 1133 頁。?太平寰宇記·邵州·邵陽縣?: “古高平縣城, 在縣北七十里。 隋開皇九年以其并入邵陽縣, 其城廢?!?樂史: ?太平寰宇記?卷115, 中華書局 2007 年版, 第2334 頁。?(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 361?寶慶府·古跡?:“高平廢縣, 在新化縣西南。 吳置縣, 晉宋齊因之, 南北朝梁省。?府志?, 在新化縣西南一百里永寧鄉(xiāng), 地名石腳, 故址猶存。”①潘錫恩: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 上海書店1984 年版, 第408 頁。
新化縣, 北宋熙寧五年(1072 年)置, 屬邵州, 治所在今湖南新化縣北白溪鎮(zhèn)附近。 ?寰宇通志?卷56?新化縣?: “取新歸德化之義。”④陳循: ?寰宇通志?卷56, 明景泰刻本, 第16 頁。紹圣中移治今新化縣。 南宋寶慶初屬寶慶府。 元屬寶慶路。明、 清屬寶慶府。
安化縣, 北宋熙寧六年(1073 年)置, 取“歸安德化”之意, 隸潭州, 治今湖南安化縣東南伊溪東岸啟安坪。 南宋建炎四年(1130 年)鐘相起義, 進駐于此。 縣城為戰(zhàn)火所毀, 移治伊溪西今梅城鎮(zhèn)。 元屬天臨路, 明、 清屬長沙府。
益陽縣, 熊會貞?水經注疏?云: “秦縣, 見?方輿紀要?, 漢屬長沙國, 后漢屬長沙郡, 吳屬衡陽郡, 晉、 宋、 齊、 梁因。 在今益陽縣東八十里?!雹葆B道元注, 楊守敬、 熊會貞疏: ?水經注疏?,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第 3116 頁。諸志謂益陽漢縣, 唯?讀史方輿紀要?以為秦縣,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不從, 作漢縣。 今里耶秦簡有益陽, 為秦縣無疑。 ?太平寰宇記?中?潭州·益陽縣?亦云: “本漢舊縣, 屬長沙國。按?地圖?云: ‘今縣東八十里, 即漢之益陽故城也?!懹^二十年移理于此?!雹迾肥? ?太平寰宇記?卷114, 中華書局 2007 年版, 第2324 頁。
零陵郡,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 年)分桂陽郡置, 領零陵、 始安、泉陵等十縣, 治所零陵縣, 在今廣西全州縣西南咸水鄉(xiāng)附近, 東漢遷治泉陵縣, 在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區(qū), 宋、 齊、 梁因之。
邵陵郡, 兩漢?志?, 長沙領昭陵縣, 據?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 寶鼎元年“以零陵北部為邵陵郡”①?三國志?, 中華書局 1959 年版, 第 1166 頁。, 以縣為郡治, 則昭陵改為邵陵, 當在吳寶鼎年間, 治所在今邵陽市。 晉、 宋、 齊、 梁因之。
長沙郡, 戰(zhàn)國秦置, 治所在臨湘縣。 ?史記·天官書?載: “軫為車, 主風。 其旁有一小星, 曰長沙星。”②?史記?, 中華書局 2014 年版, 第 1556 頁。?方輿勝覽?卷 23 云: 長沙“郡以長沙星得名”③祝穆: ?方輿勝覽?, 中華書局 2003 年版, 第 410 頁。。 西漢高帝五年(前202 年)改為長沙國。 東漢復為郡。 隋開皇中廢。 大業(yè)初復改潭州為長沙郡, 并改臨湘縣為長沙縣, 為長沙郡治。 唐武德四年(621 年)復名潭州。 天寶元年(742 年)又改名長沙郡, 乾元元年(758 年)復名潭州。
清學者夏大觀?九江考?云: “資水出零陵郡都梁縣東北, 歷夫夷、 邵陽、 新化、 安化、 益陽, 東至湘陰縣臨資口, 即水經所云水青口, 與湘水合入湖?!雹苜R長齡: ?皇朝經世文編?卷117, 清道光丁亥刻本, 第29 頁。?水經?: “資水出零陵郡都梁縣路山, 東北過夫夷縣, 東北過邵陵縣之北, 又東北過益陽縣北, 又東與沅水合于湖中, 東北入于江也。”酈道元?水經注?:
資水出武陵郡無陽縣界唐糾山, 蓋路山之別名也, 謂之大溪水, 東北逕邵陵郡武岡縣南, 縣分都梁之所置也。 縣左右二岡對峙, 重阻齊秀, 間可二里, 舊傳后漢伐五溪蠻, 蠻保此岡, 故曰武岡, 縣即其稱焉。 大溪逕建興縣南, 又逕都梁縣南, 漢武帝元朔五年, 以封長沙定王子敬侯定之邑也。 縣西有小山, 山上有渟水, 既清且淺, 其中悉生蘭草, 綠葉紫莖, 芳風藻川, 蘭馨遠馥, 俗謂蘭為都梁, 山因以號, 縣受名焉。
夫水出縣西南零陵縣界少延山, 東北流逕扶陽縣南, 本零陵之夫夷縣也。 漢武帝元朔五年, 以封長沙定王子敬侯義之邑也。夫水又東注邵陵水, 謂之邵陵浦水口也。
縣治郡下, 南臨大溪, 水逕其北, 謂之邵陵水。 魏咸熙二年, 吳寶鼎元年, 孫皓分零陵北部, 立邵陵郡于邵陵縣, 縣故昭陵也。 溪水東得高平水口, 水出武陵郡沅陵縣首望山, 西南流逕高平縣南, 又東入邵陵縣界, 南入于邵水。 邵水又東會云泉水,水出零陵永昌縣云泉山, 西北流逕邵陽縣南, 縣故昭陽也。 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 謂之邵陽水口。 自下東北出益陽縣, 其間逕流山峽, 名之為茱萸江, 蓋水變名也。
……
茱萸江又東逕益陽縣北, 又謂之資水。 應邵曰: 縣在益水之陽。 今無益水, 亦或資水之殊目矣。 然此縣之左右, 處處有深潭, 漁者咸輕舟委浪, 謠詠相和, 羅君章所謂其聲綿邈者也。 水南十里, 有井數百口, 淺者四五赤, 或三五丈, 深者亦不測其深。 古老相傳, 昔人以杖撞地, 輒便成井。 或云古人采金沙處,莫詳其實也。
湖即洞庭湖也。 所入之處, 謂之益陽江口。①酈道元: ?水經注?卷 38, 中華書局 2007 年版, 第 893 頁。
資水有西源與南源兩個源頭, 西源出自零陵郡都梁縣路山(唐糾山), 初源名為大溪水, 經武岡、 建興與另一源頭匯于今邵陽縣; 南源出自零陵郡夫夷縣少延山, 初源名為夫水, 經新寧縣與西源匯于今邵陽縣。 酈道元按照由南至北, 由左及右的順序描述了資水從上游至入江口的山水地形。
電壓暫降發(fā)生的次數與敏感設備運行之間的聯系可以由記錄的電壓暫降的幅值、持續(xù)時間長短等特征繪成敏感曲線,從而很直觀地反映出來。
資水位于湖南省中部, 西面以雪峰山脈和沅水交界, 東隔衡山山脈與湘水毗鄰, 南以五嶺山脈和廣西桂水流域相接。②李承銀: ?資水?, ?中國水利?1985 年第 11 期, 第 36 頁。主要一級支流有大溪水、 夫夷水、 云泉水、 邵水、 高平水等, 但這些支流大多短小。 資水流域形狀南北長而東西窄, 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 位于亞熱帶范圍, 受季風影響氣候濕潤, 水量豐富。 其河道地質巖性硬軟相間, 易于侵蝕的石灰?guī)r地層與堅硬的冰積層交錯分布, 受流水的作用形成較大的比降, 造成險灘。 此外, 由于河谷時寬時窄, 在峽谷中流速快的河水攜帶大量泥沙與卵石, 在盆地沉淀后又形成淺灘。 由于灘險較多, 暗礁棋布, 資水流域大多不便于航行。①薛家驤: ?資水?, ?人民長江?1956 年第 4 期, 第 28 頁。
對資水主要河道水系分布的了解, 有助于自然環(huán)境變遷以及渡口建設等人文地理方面的討論。 圖一與圖二為資水流域的古、 今水系分布圖。②圖一由筆者根據清代楊守敬撰?水經注圖?光緒三十一年觀海棠刻本中卷 38?資水篇?的信息繪制而成, 在 469~470、 474~475、 480 頁。 圖二由筆者根據谷歌衛(wèi)星地圖繪制而成。
圖二 今資水流域圖
圖一 ?水經注圖?資水流域圖
酈道元?水經注?云“夫水又東注邵陵水, 謂之邵陵浦水口也”,楊守敬?水經注疏?按: 邵陵水即大溪。①酈道元注, 楊守敬、 熊會貞疏: ?水經注疏?,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第 3113 頁。但筆者認為邵陵水即大溪的說法并不準確。 據?水經注?下文“縣治郡下, 南臨大溪, 水逕其北, 謂之邵陵水”可知, 資水沿東北方向過邵陵縣后始被稱為“邵陵水”, 且“南臨大溪”說明楊守敬承認邵陵縣南面為大溪水, 故此處大溪水并不能與邵陵水畫等號。 “夫水又東注邵陵水”應為“夫水又東注大溪水”, 因此邵陵浦水口的位置問題就值得探究。
“邵陵浦水口”中“浦水”二字意義重復,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361?寶慶府·山川?云: “邵陵浦口, 在邵陽縣西九十里”①潘錫恩: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 上海書店1984 年版, 第399 頁。, 此處作“邵陵浦口”, “水”字衍。 但還有另一種可能, 作“邵陵水口”, “浦”字衍。 ?水經注?下文又云“溪水東得高平水口”以及“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 謂之邵陽水口”, 依“高平水口”“邵陽水口”來看, 此處“邵陵浦水口”極有可能為“浦”字衍, 作“邵陵水口”更為合適。 但按主、 支流交匯口的名稱通常取支流名稱或支流通過的地名為名的慣例, 邵陵并不在此處, 此處名為“夫水口”或“大溪水口”比之“邵陵水口”更為合適。 且“縣治郡下, 南臨大溪”也說明此處應為“大溪水口”。
那“邵陵水口”究竟在何處?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361?寶慶府·山川?云: “邵陵浦口, 在邵陽縣西九十里。”②潘錫恩: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 上海書店1984 年版, 第399 頁。古邵陽縣即今邵東市。 古“邵陵水口”應為大溪水沿東北方向過邵陵縣注入資水的水口, 在“邵陽水口”的北部(見圖一)。
由?水經?中“又東北過邵陵縣北”以及?水經注?中“水逕其北,謂之邵陵水”可知, 資水流經邵陵縣, 有“邵陵水”之稱。 楊守敬?水經注疏?云: “今羅江自全州東北流, 逕新寧縣, 至邵陽縣西南入資水?!雹坩B道元注, 楊守敬、 熊會貞疏: ?水經注疏?,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第 3113 頁。其名來源于邵陵縣。 這里楊守敬所指“羅江”即“夫水”, “夫水”“邵陵水”都是資水在不同地區(qū)的名稱。 ?水經注?云: “溪水東得高平水口, 水出武陵郡沅陵縣首望山, 西南流逕高平縣南, 又東入邵陵縣界, 南入于邵水。 邵水又東會云泉水, 水出零陵永昌縣云泉山,西北流逕邵陽縣南, 縣故昭陽也。 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 謂之邵陽水口。”在邵陵水段, 高平水與云泉水注入資水, 因此“南入于邵水”當作“南入于邵陵水”, 其下“邵水又東會云泉水”也當作“邵陵水又東會云泉水”, 兩處“邵水”皆脫“陵”字, “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可為證。因此此處的“邵水”實際上是指“邵陵水”。
邵陽水口, 因云泉水流經邵陽縣南, 當時又有邵陽水之稱, 故其注入邵陵水的水口, 即稱為邵陽水口。 邵陽水其后簡稱為邵水, 但此“邵水”與?水經注?中的“邵水”指代并不相同。 綜上所述, 邵陵水是資水流經邵陵縣后河段的名稱, ?水經注?中“邵水”脫“陵”字, 實際上是邵陵水。 而邵陽水是資水的支流, 后世被稱為“邵水”, 二者并不相同, 不可混為一談。
資水流域水系并不復雜, 支流短小, 險灘較多, 但當地同樣重視渡口的設置與修建。 就目前的資料來看, 關于明清時期湖南境內渡口修建和管理的專著不多, 只有少部分對此進行了簡單論述, 而有關資水流域附近渡口修建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 張艷芳?明代渡口述略?對渡口進行了大致分類, 對渡口的配套設施、 管理運作進行了宏觀描述。 張俊在?清代兩湖地區(qū)的橋梁與渡口?中展現了兩湖地區(qū)的渡口設置、 管理以及修建。 本文將對明清時期資水流域的主要渡口進行探究。
從嘉靖?湖廣圖經志書?的相關記載來看, 明代資水流域的渡口設置還不是很普遍, 只有零星幾個渡口。 明代對渡口管理的許多法令與措施往往是與橋梁連在一起的, 對橋梁渡口的管理, 歷代統(tǒng)治者都比較重視, 一向被認為是王政之要、 守令之責。①張艷芳: ?明代渡口述略?, ?中國地方志?2008 年第 3 期, 第 51 頁。
根據明清時期渡口運作的方式, 可將其分為三類: 官渡、 私渡和義渡。 ?(同治)崇陽縣志?卷2?建置志·津梁?曾記載“津要之所, 地方有司造船以濟往來, 曰官渡; 自里中好善者為之, 曰義渡”。 但具體到某個渡口而言, 其所屬類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 如?新寧縣志?記載, 新寧縣的城南渡原本不設渡口, 知縣李華在任時為方便群眾往來捐出俸金修造了渡船。 三年后, 生員蔣從龍將此事上報布政司參議, 將城南渡定為官渡, 將渡口費用編入條鞭銀內。 由此, 城南渡由義渡轉化為官渡。 新寧縣的低平渡, 是東安、 武岡一帶的往來要路, 當地的豪強劉周等人“置船私渡, 百計索詐, 商民苦之”②沈文系等纂修: ?(萬歷)新寧縣志?卷4?地理考·津梁?, 明萬歷三十四年刊本, 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 年版, 第82 頁。。 知縣沈文系在任時, 為杜絕這一弊端, 捐出俸祿造船, 旁近的蔣、 呂等姓居民也自愿捐款購置田地作為渡夫的工食。這樣, 低平渡就由私渡轉化為義渡。 這說明在官渡未達到覆蓋范圍時, 義渡的修建彌補了一定的空白。 義渡、 官渡之間的相互轉化也證明了地方政策的靈活性, 渡口官修或民修與渡口的所有權之間并無必然的聯系。
有些民間義渡捐資者只負責捐造渡船, 并沒有設置專門渡夫, 這為來往行旅渡河埋下了安全隱患。 地方志中有一些記載反映了當時某些義渡未設渡夫的事實。 如湖南零陵縣高溪渡, 由當地好善之士“集義置四舟, 人賴以濟, 至于今百年, 夫橫舟無人者, 野渡平津也”,時人感嘆: “茲渡險且要, 士民工賈之所經, 婦豎之所趨, 安得人人習操舟而后濟? 則須舟子巫矣!”①嵇有慶修, 劉沛纂: ?(光緒)零陵縣志?卷2?建置·津梁?, 民國二十年補刊本, 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年版, 第233~234 頁。義渡在人員設置方面, 由于缺乏固定的政策和保障措施, 存在缺員的情況。
管理的好壞對明清時期資水流域渡口的命運所產生的影響不可小視, 明清資水流域渡口及所施繕渡田的管理主體主要有: (1)歸捐資者及其后裔或其宗族祠堂經管。 如湖南新化縣人張自茂設立城東塔山灣義渡, 先造四船, 后倡捐買腴田三十余畝, 張自茂死后,其三子監(jiān)生張灝“踵守義渡, 毋少失”②關培鈞等修, 劉洪澤等纂: 同治?新化縣志?卷19?人物·孝友一?,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年版, 第1437~1438 頁。, 張灝死后, 子監(jiān)生張如震“經理義渡亦有法”③關培鈞等修, 劉洪澤等纂: 同治?新化縣志?卷25?人物·善行一?,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年版, 第1865~186 頁。。 (2)由官府直接經管, 這主要是一些比較重要的橋梁或渡口。 如湖南零陵縣太平渡, 嘉慶初陳命侯、 孫克協等倡捐添造船只, 增置田畝, “知府丁云錦批飭捕衙經管”④嵇有慶修, 劉沛纂: ?(光緒)零陵縣志?卷2?建置·津梁?, 民國二十年補刊本, 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年版, 第233 頁。。 零陵縣平政橋, 同治四年冬月厘局捐鐵鏈一, 救生船一, “向由經歷掌管”, 光緒元年九月知縣嵇有慶“通稟各憲將歲收一百一十千文改歸厘局經管”。①嵇有慶修, 劉沛纂: ?(光緒)零陵縣志?卷2?建置·津梁?, 民國二十年補刊本, 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年版, 第228~229 頁。
渡口管理者的主要職責是經理田地、 掌管經費、 維修渡口和監(jiān)督渡夫。 通常管理者要親自監(jiān)督所捐田地的佃種及生息, 不能假手他人, 也不得借機牟取私利。 如湖南安化縣曠公渡, 在縣南門外, 乾隆五十三年“每年共租谷三十石, 又署內渡夫銀一兩八錢三分”, “訂簿四本, 撥清查十二人, 每年一換, 將銀谷變賣, 擇殷實家領收生息,清查人不得自領, 亦不得存于鋪店, 以杜私領私吞等弊”。②邱育泉等修, 何才煥等纂: ?(同治)安化縣志?卷13?建置·津梁?,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 年版, 第383 頁。渡夫大多由當地農民擔任, 也有的讓一些沒有固定職業(yè)的游民充當渡夫。 湖南益陽縣碧津官渡, 位于城東門大渡口, 乾隆年間有渡船四只,“臧、 王、 李三姓各派人撐架”③姚念楊等修, 趙裴哲等纂: ?(同治)益陽縣志?卷4?營建志下·津梁?,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 年版, 第304 頁。。 如果津梁管理者不善經營或者不能秉公、 監(jiān)守自盜, 渡口則不能長久。 乾隆年間, 湖南平江縣邵陽渡里紳方培懷獨力修建橋船, 同治元年又募置義田十四畝, 不料“經理非人, 橋船兩誤, 義田亦被典賣”④麻維緒等修, 李元度等纂: ?(同治)平江縣志?卷12?建置志三·橋渡?,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 年版, 第384 頁。。
在渡口這類公共事業(yè)建設上, 民間自行修建發(fā)揮了較大的作用,民修在資金籌措和管理上表現出極強的活力, 但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 民修渡口還存在很多缺陷。 而官府在地方渡口修建中也起到了提倡、 引導、 監(jiān)督和管理的作用, 二者互相補充。
綜上所述, 本文討論了自然環(huán)境的演變等歷史自然地理問題, 也討論了對環(huán)境演變的調適與應對等歷史人文地理問題, 尤為注重人地關系的探討。 具體而言, 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 論證了“邵陵浦水口”究竟位于何地的問題。 “邵陵浦水口”實際上“浦”字衍, 當作“邵陵水口”。 它的位置也并不是在大溪水與夫水的交匯處, 而應是大溪水流經邵陵縣注入資水主流的水口。
第二, 厘清了“邵陵水”“邵水”“邵陽水”等水名之間的相關關系。 “邵陵水”一名指資水流經邵陵縣后那一段的名稱, “邵水”在?水經注?中是“邵陵水”脫“陵”字后的省稱, 而“邵陽水”指資水的支流,從邵陽縣注入邵陵水段, 后世省稱為“邵水”。 二“邵水”指代并不相同, 不可混為一談。
第三, 高平水與云泉水注入資水的先后順序存在爭議, 楊守敬認為?水經注?記載高平水注入邵陵水在云泉水之前。 但到了清代, 順水(即高平水)注入資水在檀江(即云泉水)之后, 是河流改道的結果。但筆者認為在山脈走勢的影響下, 河流改道的程度不會如此之大, 極有可能為?水經注?的錯漏。
第四, 明清時期, 官方和民間都極為重視對資水流域渡口的建設。 但相比較來說, 民修渡口所占的比例要大于官修渡口。 但民修渡口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 渡夫設置的缺少以及管理的不善都會給渡口日常運作帶來不利的影響, 而官修渡口的管理則相對完善。
綜論之, 區(qū)域經濟開發(fā)與自然環(huán)境演變及其后的人文因素演化密切關聯, 我們應該對此進行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