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全面抗戰(zhàn)時期關于法幣的謠言及國民政府的應對措施

        2020-01-09 09:44:04
        關鍵詞:法幣國民政府外匯

        黃 珍 德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出現(xiàn)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現(xiàn)象,物價飛漲、法幣貶值、市場劇烈動蕩。與之相伴的是關于法幣的謠言蜂起,對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人民生活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是對日作戰(zhàn)之外困擾國民政府的重大難題。為此,國民政府采取了多項應對措施,力圖辟謠止謠,維持法幣的價值和信用,進而穩(wěn)定金融市場和遏制通貨膨脹。然而,這些舉措多以失敗告終。謠言仍然層出不窮,甚囂塵上,成為加劇通貨膨脹和法幣信用危機的助推器。戰(zhàn)時通貨膨脹問題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有關研究成果對通貨膨脹的成因、表現(xiàn)、危害以及國民政府治理通貨膨脹的政策、措施等已有較為充分的論述,但關于通貨膨脹中的謠言傳播與國民政府的應對措施鮮有論及。(1)論及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通貨膨脹問題的研究成果中,較具代表性的有:Kia-Ngau Chang, The Inflationary Spiral: The Experience in China 1939—1950 (The Technology Press of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John Wiley,1958);Shun-Hsin Chou, The Chinese Inflation, 1937—1949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Arthur N. Young, China’s Wartime Finance and Inflation, 1937—194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戴建兵:《金錢與戰(zhàn)爭——抗戰(zhàn)時期的貨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林美莉:《抗戰(zhàn)時期的貨幣戰(zhàn)爭》,臺灣師范大學歷史研究所,1996;周春主編《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物價史》,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賀水金:《1927—1952年中國金融與財政問題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上述成果在論述戰(zhàn)時通貨膨脹時提及關于法幣的謠言,但都沒有進行具體的、深入的分析。鑒于此,本文試圖圍繞全面抗戰(zhàn)時期關于法幣的謠言與國民政府的應對措施展開深入研究,著重分析戰(zhàn)時關于法幣謠言的內(nèi)容、長期肆虐的原因、國民政府為防控謠言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同時見微知著,從新的角度檢視戰(zhàn)時通貨膨脹中的社會心理和國民政府治理通貨膨脹的若干特殊面相。

        自法幣誕生之日起,關于它的謠言就從未停止過。南京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的直接肇因是,美國自1933年起在國內(nèi)外收購白銀,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造成國內(nèi)銀根緊縮、物價低落、市場蕭條。為應對經(jīng)濟恐慌,南京國民政府在英國和美國的支持下,于1935年11月宣布幣制改革,規(guī)定以中央、中國、交通三大銀行發(fā)行的鈔票作為法定貨幣,禁止使用包括金銀和銀元在內(nèi)的現(xiàn)金。(2)關于南京國民政府法幣改革的國內(nèi)外背景,參見吳景平的研究成果,如:《英國與1935年的中國幣制改革》,《歷史研究》1988年第6期;《美國與1935年中國的幣制改革》,《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蔣介石與1935年法幣政策的決策與實施》,《江海學刊》2011年第2期。不過,廢除銀本位制,民間素有反對聲音,懷疑法幣價值、信用以及擔憂國民政府濫發(fā)法幣造成通貨膨脹的聲音不斷在報章上出現(xiàn),各種謠言長期充斥坊間。

        實際上,在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的前夕,通貨膨脹謠言就已甚囂塵上。1935年10月23日,市面謠言紛起,傳說中國貨幣將貶值三成五;24日關于中央、中國、交通三大銀行紙幣停兌的謠言又不脛而走,引起市場巨大恐慌和銀行擠兌風潮。(3)資耀華、周林、甘培根:《國民黨法幣改革前依附帝國主義和彼此間勾心斗角的內(nèi)幕》,載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法幣、金圓券與黃金風潮》,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第21頁。1936年市場上關于法幣的謠言接連出現(xiàn),有的還捏造事實,如南京國民政府將改鑄1元銀元,其大小、成色僅等于原有銀元的三分之一,實質(zhì)就是使法幣貶值。這些謠言使市場一直籠罩在不安和恐慌之中。為此,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孔祥熙還專門對中央社記者發(fā)表維護法幣的宣言,指出: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禁止使用金銀和銀元等現(xiàn)金,再鑄銀元顯系謠言,“此種常識,人人應有,無待深辯。其為浮言所惑者,徒暴露其知識之薄弱而已”。(4)《孔祥熙對中央社記者發(fā)表維護法幣宣言》,載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編《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第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180頁。盡管國民政府誓言要維護法幣信用,但關于法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謠言還是不絕于耳。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隨著時局發(fā)展和通貨膨脹的逐步惡化,關于法幣的謠言越來越多,并很快形成燎原之勢,與物價上漲、法幣貶值、黑市猖獗等桴鼓相應。1941年有人撰文指出“金融市場的動蕩,大多起因于謠傳”,有關法幣的謠言層出不窮,“于是市面人心惶惶,不可終日,結(jié)果致匯價暴縮,物價飛漲”。(5)沈錫良:《物價漲落原理》,文怡書局,1941,第27-28頁。將“匯價暴縮,物價飛漲”歸因于謠言固然夸大其詞,但謠言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金融市場的動蕩和助推了通貨膨脹的惡化是不言而喻的。

        從內(nèi)容上來看,全面抗戰(zhàn)時期關于法幣的謠言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關于法幣貶值。這其中包括兩種謠言:其一,國民政府法幣準備金或者外匯用完;其二,國民政府人為貶損法幣價值和信用。這二者之間緊密相關,都指向法幣貶值甚至成為廢紙。從貨幣本位上講,法幣實行匯兌本位,“法幣價值之維持,依外匯定之”。(6)馬寅初:《法幣與外匯》,《新運導報》1938年第17期。故社會上對國民政府法幣準備金和外匯儲備十分關心,畢竟這關系到法幣價值和信用的基礎。法幣改革時,國民政府為維持法幣信用和金融穩(wěn)定,建立起法幣與英鎊、美元的固定比率,規(guī)定法幣對英鎊和美元的比價分別為1元法幣等于英鎊1先令2便士半和美元0.297 5元,允許無限制買賣外匯。為維持幣值和鞏固信用,國民政府通過收兌民間黃金、白銀和銀元,同時與美國達成白銀協(xié)定,在較高的價位將收集到的白銀賣給美國財政部,到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時已掌握數(shù)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此外“還擁有大量的準備金”。(7)阿瑟·恩·楊格:《中國的戰(zhàn)時財政和通貨膨脹(1937—1945)》,陳冠庸等譯校,廣州科信圖書發(fā)行公司,2008,第144頁。但是,在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夕市面上卻出現(xiàn)國民政府“減低法幣的正貨準備”的謠言。(8)崔敬伯:《最近財界之傳說與現(xiàn)實》(1937年3月6日),載《崔敬伯財政文叢》,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第374頁。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時局不穩(wěn),通貨膨脹形勢日益嚴峻,圍繞法幣準備金或外匯儲備不夠甚至用完的謠言更不斷出現(xiàn),以至于廣泛存在“法幣基礎不甚鞏固,對外信用產(chǎn)生動搖”的社會心理。(9)許德光:《抗戰(zhàn)以來我國金融動態(tài)(二)》,《申報》(香港版)1938年10月20日。1939年以后,國民政府外匯儲備確實不斷降低,與法幣發(fā)行規(guī)模日益不相匹配,關于法幣準備金和外匯用盡無法維持法幣的謠言更是甚囂塵上。不僅如此,關于國民政府人為貶損法幣價值的謠言也反復出現(xiàn),甚至謠傳國民政府“對法幣不予維持”。(10)《財部否認將抑低法幣市價》,《商業(yè)實務》1940年第1卷第7期。

        二是關于外匯平準。這方面的謠言在戰(zhàn)時也長期存在,對于削弱法幣對外價值進而動搖法幣信用基礎和加劇通貨膨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隨著抗日戰(zhàn)爭不斷推進,國民政府鑒于外匯儲備消耗過快,被迫放棄無限制買賣外匯政策。1938年3月12日,國民政府公布《中央銀行辦理外匯請核辦法及購買外匯請核規(guī)則》,嚴格管理外匯買賣,規(guī)定一切外匯事宜須請中央銀行總行或其香港通訊處核定后“按法定匯價售與”,以“鞏固法幣信用,保障外匯基金”。(11)《財政部公布中央銀行辦理外匯請核辦法及購買外匯請核規(guī)則》(1938年3月12日),載《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第2輯,第440頁。從此,國民政府實行管理外匯制度。為加強管理外匯,1939年國民政府在英國的支持下建立中英外匯平準基金,1941年進一步取得美國的支持,建立中英美平準基金。其主要作用是在中國市場買賣外匯、平抑黑市匯價,努力穩(wěn)定法幣的對外價值,進而維持法幣信用和遏制通貨膨脹。關于管理外匯,懷疑和反對的聲音很大??紫槲踉谙蚴Y介石的密報中承認“自辦理以來,既備受各方之不滿,甚者稱為虐民之政”。(12)《孔祥熙向蔣介石提出的絕密報告——“最近財政實況”》(1939年6月),載洪葭管主編《中央銀行史料(1928.11—1949.5)》,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第460頁。隨著管理外匯的日益嚴厲,圍繞外匯平準基金和國民政府的平準活動一直充斥著各種謠言。例如,1939年6月7日國民政府決定停止以官方匯率出售外匯,頓時“謠諑繁興”,有人說英國將停止援助中國維持法幣,有人說中英外匯基金“已告枯竭”。謠言使市場“惶恐異?!?,不僅匯價出現(xiàn)劇烈波動,黃金、股票、拆息、物價等隨之上漲。(13)孫禮榆:《黑市匯價基準變更的分析》,《財政評論》1939年第2卷第1期。時任浙江第一銀行總經(jīng)理的李馥蓀在致中國銀行副總經(jīng)理貝祖詒的電報中對“謠言蜂起,市面恐慌”的情形十分痛心,擔憂“整個金融勢將崩潰”。(14)轉(zhuǎn)引自中國銀行行史編輯委員會編著《中國銀行行史(1912—1949年)》,中國金融出版社,1995,第533頁。1940年5月,外匯市場再起風潮,充斥著各種謠言,如“中國政府行將廢止法幣可購外匯的資格,而另發(fā)金庫券代之”以及“中國政府又將實行限制提存”等,“散播得很利(厲)害”,進一步加劇了法幣黑市的猖獗和通貨膨脹。(15)張一凡:《法幣前途如何?》(1940年5月25日),載《法幣·外匯·黃金——張一凡演講集》,著作人書屋,1940,第57頁。此后,類似謠言反復出現(xiàn)。

        三是關于發(fā)行流通券、大鈔券和新幣。這方面的謠言在戰(zhàn)時更是此起彼伏,影響很大,不斷加重社會對于法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憂慮。例如,1939年6月,國民政府財政部為防止資金逃避,發(fā)電限制提取存款辦法,規(guī)定上海銀行和錢莊“八一三”事變以后法幣存款,除發(fā)放工資者外,每周支取限額500元,超出者以匯劃支付。此規(guī)定一出,市場上立刻“謠言蜂起”,誤以為“發(fā)行流通券,弄得一般存款人忙向銀行提取法幣”,連續(xù)多日發(fā)生提存風潮。實際上,該匯劃制度意在控制市場上法幣的流通量,“其旨均在安定金融”。票據(jù)限銀錢業(yè)之間匯劃,“故匯劃證將來在市面流通,一定很少”,與新幣或流通券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16)英君:《新匯劃制之剖析》,《申報》(香港版)1939年7月4日。還有謠言說,國民政府決定以劃頭代替5元以上的法幣流通,僅留1元以下的小額通貨在市場流通,只準許劃頭購買外匯。此論進一步加重了市場對法幣貶值的擔憂,因以劃頭購買外匯,就會導致法幣貼水,“便與法幣跌價無異”。(17)辛亥:《華興銀行與上海市場》,《申報》(香港版)1939月5月30日。8月,市場風傳國民政府“決定以外人為后盾之新貨幣替代法幣”。這是完全沒有根據(jù)的謠言,但對市場仍帶來不小沖擊。(18)《發(fā)行新貨幣說全系無稽謠言》,《大公報》(香港版)1939年8月18日。到1939年底,市場又流傳國民政府準備發(fā)行金本位券和流通券(或軍用票)。前者用于購買外匯,后者限國內(nèi)交易和流通。(19)朱生豪:《揭破日人對法幣的謠言攻勢》(1939年12月13日),載《朱生豪小言集》,商務印書館,2016,第40頁。關于發(fā)行新幣或流通券的謠言反復發(fā)生。據(jù)統(tǒng)計,自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到1940年初,僅上海市場就出現(xiàn)過“不下十五六次之多”,“影響于戰(zhàn)時人心者至巨”。(20)紹德:《辟流通券謠》,《金融周報》1940年第9卷第4期。1941年以后,關于國民政府發(fā)行大鈔券的謠言頗為盛行?!皞髡f將發(fā)行500元和1 000元面額的鈔票,以致引起自由市場外匯率和敏感的物價高漲;隨著物價的高漲,同樣的謠言又不時地繼續(xù)傳播?!?21)阿瑟·恩·楊格:《中國的戰(zhàn)時財政和通貨膨脹(1937—1945)》,第118頁。1945年,抗戰(zhàn)勝利的前夕,國統(tǒng)區(qū)又流傳國民政府發(fā)行新幣的謠言,說國民政府決定發(fā)行孫鈔取代法幣,1元孫鈔合法幣1 000元,2元合美金1元,引起巨大恐慌,甚至國民參政會第四屆第一次大會上參政員嚴錞就此向財政部質(zhì)詢,要求“暫緩發(fā)行,縱須變更,亦應在戰(zhàn)事結(jié)束以后,俾免幣制為之紊亂”。財政部對此辟謠說:“近來社會上常有改革幣制,發(fā)行‘孫幣,施行金本位’等種謠言,類皆學者、專家自動研究,及少數(shù)市民之猜測,絕非官方意見。”(22)《參政會第四屆第一次大會參政員的質(zhì)詢和財政部的答復》(1945年),載《中央銀行史料(1928.11—1949.5)》,第894頁。

        謠言是缺乏明確可靠的依據(jù)或者沒有得到證實的卻廣泛傳播的信息。它既可能是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扭曲、變異、失真,也可能只是添油加醋式的解釋和評論。一般來說,謠言經(jīng)證實后便會漸漸歸于沉寂,但在一些情況下被逐步放大并流傳開來,四處漫延,甚至呈愈演愈烈之勢,對社會造成嚴重影響。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就無時無地不充斥著各種謠言,時人常用“謠言蜂起”“謠諑紛紜”和“謠言盛行”形容。1938年的一篇文章就痛感“抗戰(zhàn)期間之謠言紛紛”,對抗戰(zhàn)工作造成消極影響,因此將辟謠止謠作為戰(zhàn)時“做人心消毒的工作”和知識青年的“特有任務”。(23)梁德興:《民眾易信謠與知識青年的責任》,《青年動力》1938年第2卷第1期。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社會動蕩,紛亂不已,人們對國家、民族和個人前途充滿了諸多未知、不滿和恐懼,因此社會上充斥著有關抗戰(zhàn)時局方面的謠言,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為什么關于法幣的謠言也如此之多、影響之大?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首先,從謠言傳播的主體來看,日偽的“謠言攻勢”、投機者的推波助瀾和民眾有關法幣知識的落后是極其重要的三個因素。

        其一,日偽的“謠言攻勢”。戰(zhàn)時日偽為了動搖中國民眾的抗戰(zhàn)信心、瓦解中國抗戰(zhàn)的社會心理防線,無所不用其極,散播謠言即是重要的方面。鑒于法幣對于支撐中國抗戰(zhàn)經(jīng)濟體制的巨大作用以及與民眾日常生活的重大關系,日偽制造的諸多謠言中,關于法幣的謠言相當多。經(jīng)濟學家張一凡指出:日偽“對于法幣的基本態(tài)度”是以發(fā)動“神經(jīng)戰(zhàn)的目的”,無論起初破壞法幣還是后來吸收廉價法幣,都離不開散播謠言來制造恐慌。(24)張一凡:《法幣前途如何?》(1940年5月25日),載《法幣·外匯·黃金——張一凡演講集》,第57頁。例如,1939年8月中旬,日偽散布法幣制度將有變更,國民政府發(fā)行一種所謂“貿(mào)易通貨”用以代替法幣的謠言。1939年底,日偽大肆傳播國民政府發(fā)行金本位券、流通券或軍用票的“無稽流言”。 1940年,日偽又散播謠言,說“中國政府發(fā)行無限無準備金之法幣,應付戰(zhàn)費”。(25)《法幣準備世界最高》,《時事文匯》1940年第4期。1942年,武漢日偽散播謠言,“如謂我某版法幣為偽造,如謂中央銀行二十五、二十六兩年德納羅公司印各種無地名法幣為偽造,并謂水印系剪貼而成,不能使用”。(26)《秘書處關于敵偽在各地破壞法幣情形的報告》(1942年3月13日),載重慶市檔案館、重慶市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合編《四聯(lián)總處史料》上冊,檔案出版社,1993,第492頁。鑒于日偽大肆散播關于法幣謠言的惡劣行徑,翻譯家朱生豪指出:謠傳法幣貶值、發(fā)行新幣或流通券是“日人的謠言惑眾的老套手段”。(27)朱生豪:《揭破日人對法幣的謠言攻勢》(1939年12月13日),載《朱生豪小言集》,第40頁。國民黨第五戰(zhàn)區(qū)經(jīng)濟委員會在報告中指出:華中日偽“擅造各種謠言,減低法幣信用,以達其擾亂我金融市場之目的”。(28)《國民黨第五戰(zhàn)區(qū)經(jīng)濟委員會立煌辦事處1942年工作報告財金事項》(1942年),載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檔案史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財政經(jīng)濟”(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第699頁。時人通過報章不斷揭露日偽散播關于法幣的謠言的險惡目的,一則破壞法幣信用,二則抬高偽政權(quán)發(fā)行的偽幣價值,還便于乘機收購法幣以搜購物資和套購外匯,“用心之毒,殊堪痛恨”。(29)賈士毅:《長期抗戰(zhàn)與外匯統(tǒng)制》,《青年月刊》1938年第5卷第5期。

        其二,投機者的推波助瀾。戰(zhàn)時關于法幣的謠言之所以大量出現(xiàn)并大規(guī)模傳播,國民政府和一些報章輿論把投機者的推波助瀾視為重要因素。例如,1938年6月至8月,外匯市場動蕩,“謠言甚熾”,法幣對英鎊、美元的黑市匯價暴跌,國民政府財政部直指謠言為“投機者操縱所致”。(30)《財部發(fā)言人談我金融穩(wěn)定》,《申報》(漢口版)1938年7月11日。當時各大報刊紛紛發(fā)文,批評一些投機者猖獗地散播關于法幣的謠言,企圖通過制造市場恐慌,哄抬黑市,從而牟取暴利。(31)如紹德:《法幣價值與戰(zhàn)時金融》,《金融周報》1939年第8卷第6期;孫禮榆:《黑市匯價基準變更的分析》,《財政評論》1939年第2卷第1期;《內(nèi)債回翔,外股交易亦旺》,《申報》(香港版)1939年8月13日。揆諸史實,戰(zhàn)時數(shù)次傳播很廣的關于法幣的謠言與投機者推波助瀾脫不了干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法幣黑市的存在。前文提到,自1938年3月起,國民政府實際上廢除了無限制買賣外匯政策,實行管理外匯。此后,市場上出現(xiàn)了兩種外匯掛牌價:一種是中央銀行根據(jù)國民政府財政部確定的掛牌官方匯價;另一種是公開市場價,主要是匯豐銀行等外資銀行的掛牌匯價,隨市場需求而浮動。后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法幣黑市。掛牌官方匯價與黑市匯價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盡管后來國民政府財政部被迫多次向下調(diào)整官方匯價,但法幣黑市價格長期大幅低于中央銀行掛牌價,由此產(chǎn)生巨大的金融投機空間。一旦市場出現(xiàn)劇烈動蕩,投機帶來的利潤巨大,因此戰(zhàn)時孜孜于金融投機、企圖從法幣黑市獲取暴利的投機者數(shù)量龐大。經(jīng)濟學者、戰(zhàn)時曾任中央信托局信托部經(jīng)理的許性初就發(fā)文頗為感慨地指出:“投機商人不惜以國家命脈所系之法幣,供其私人贏利之工具,可為慨嘆……即以推波助瀾言,每當有利可圖之時,此輩遂罔顧民族利害,竟以法幣為買空賣空之商品,因彼輩實力之雄厚,活動幅員之廣闊,市場上有時亦不免受其影響?!?32)許性初:《論法幣之生命》,《財政評論》1939年第2卷第1期。因為謠言能夠制造市場恐慌、擴大投機利潤,使得金融市場上的投機者成為戰(zhàn)時關于法幣的謠言層出不窮和甚囂塵上的重要推手。

        其三,民眾有關法幣知識的落后甚至“無知”。不同于貴金屬本位貨幣,法幣是紙幣,實行匯兌本位和管理通貨制度,其價值和信用的基礎是與貨幣發(fā)行量相配套的外匯和準備金。對于該貨幣制度,一般民眾的知識是較為欠缺的,他們只看到一張張紙,不明白其背后的價值和信用。在戰(zhàn)時通貨膨脹的背景下,民眾長期生活在所擁有的法幣能不能買到相應的商品、會不會成為廢紙的不安和憂慮之中,一旦市場上出現(xiàn)法幣貶值或發(fā)行新幣的謠言,很容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以至于信謠傳謠。只要出現(xiàn)關于法幣的謠言,如國民政府將大幅貶損法幣價值或廢除法幣,就迅速傳播開來,“一犬吠影,百犬吠聲”,最后“男男女女紛紛跑到百貨公司、雜貨店或零賣店,去買東西儲藏起來。以致各商店平時估計可賣一個月的貨物,也許能很快地在一二天中銷售完了”。(33)李榮春:《上海的物價問題》,載劉平編纂《稀見民國銀行史料四編上:浙江興業(yè)銀行〈興業(yè)郵乘〉期刊分類輯錄(1932—1949)》,上海書店出版社,2017,第293頁??梢姡P于法幣的謠言之所以不脛而走乃至彌漫全國,與民眾關于法幣的知識落后甚至“無知”有著很大的關系。法幣如此,與法幣相關的匯市更是如此。四聯(lián)總處在1940年8月的一份宣傳材料中指出:全面抗戰(zhàn)以來,“國人購存外幣之風頗熾”,只要出現(xiàn)關于法幣和外匯的謠言,就“蜂起盲從”,盲目購買外匯,只圖盡快拋出手中的法幣,“或輕信謠言,或為投機者所煽惑”,“實屬愚不可防”。(34)《錢永銘等致孔祥熙電》(1940年12月23日),載《中央銀行史料(1928.11—1949.5)》,第592頁。1941年3月9日,浙江興業(yè)銀行雜志《興業(yè)郵乘》上的一篇文章則以“庸人自擾”和“貨幣的煩惱”形容一般民眾在關于法幣的謠言面前表現(xiàn)出來的憂慮和恐慌。文章指出:“市面上的傳說固然是謠言紛紜,莫衷一是,而且之所見亦是純‘雜’并陳,涇渭難分,所以人心也就因之惶惶不克寧處了。一切不必要的庸人自擾,皆因‘貨幣的煩惱’而起?!?35)胡肄锜:《虛幻境中看法幣》,載《稀見民國銀行史料四編上:浙江興業(yè)銀行〈興業(yè)郵乘〉期刊分類輯錄(1932—1949)》,第517頁?!坝薏豢煞馈焙汀坝谷俗詳_”的結(jié)論無疑均為偏激,不過一般民眾關于法幣的知識落后卻是事實,這種狀況一定程度上使關于法幣的謠言極易四處擴散和傳播。當然,此中反映出國人對于戰(zhàn)時通貨膨脹背景下法幣前途充滿了擔憂和不信任,這才是更加嚴重的問題。

        除了主體因素之外,客體(謠言所關涉事件)對謠言傳播同樣至關重要。就戰(zhàn)時關于法幣的謠言來說,其不斷出現(xiàn)并大規(guī)模傳播,與法幣在戰(zhàn)時的重要性和通貨膨脹背景下的不確定性有著密切關系。

        法國社會學家卡普費雷根據(jù)美國社會學家特·希布塔尼對謠言的定義,將謠言用如下公式進行表述,即: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含糊不清。(36)卡普費雷:《謠言》,鄭若麟、邊芹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12頁。這個公式以乘法關系指出謠言大規(guī)模傳播的兩個必要條件,即謠言所關涉事件的重要性和不確定性。首先,謠言的產(chǎn)生與大規(guī)模傳播不是無緣由的,與其所關涉事件的重要性有著密切關系。那些與國家發(fā)展和民眾日常生活有著重大關系的事情,社會關注度很高,謠言一旦產(chǎn)生,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其次,謠言的產(chǎn)生和大規(guī)模傳播與其所關涉事件的不確定性有關。社會有著明確共識和認知的事情是很難滋生和傳播謠言的。那些不確定性越大、國家或主導者對事件發(fā)展走向越含糊不清的事件,越容易造成社會的不安定和引發(fā)人們的好奇、不滿、憂慮、恐懼等心理,也就越能夠催生謠言產(chǎn)生和傳播的社會土壤。從上述兩點來看,戰(zhàn)時法幣問題兼具重要性和不確定性,故而成為謠言不斷滋生和廣泛傳播的重災區(qū)。

        就重要性而言,一方面,通過法幣改革,國民政府實際上廢止了中國沿襲已久的銀本位制,是中國經(jīng)濟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重要表現(xiàn);而且法幣的發(fā)行和流通可以穩(wěn)定并擴大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為國民政府統(tǒng)制經(jīng)濟和抗戰(zhàn)經(jīng)濟體制奠定了基礎。(37)關于法幣對于抗日戰(zhàn)爭的作用,參見姚會元:《“法幣”及其在抗戰(zhàn)中的歷史作用》,《中國錢幣》1997年第3期。另一方面,法幣是財富的基本承載和商品交易的中介,其價值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正如1938年《財政評論》上的一篇文章所指出的:“法幣是與每一國民息息相關的生活手段,亦是抗戰(zhàn)經(jīng)濟體制的軸心,要是動搖了對它的信心,則不僅將使政府推行政策發(fā)生困難,而且會直接影響抗戰(zhàn)的局面?!?38)史亦聞:《論調(diào)整外匯暗市之新措施》,《財政評論》1939年第2卷第1期。正是由于法幣如此重要,中外各界對于戰(zhàn)時有關法幣的諸多問題關注度很高。

        就不確定性而言,戰(zhàn)時法幣的價值波動劇烈,包括對外價值和對內(nèi)價值。對外價值體現(xiàn)在法幣對英鎊、美元等外幣的匯率上。由于黑市的存在,法幣匯率市場波動極大。例如,1938年3月國民政府實行外匯配給制度,香港和上海的黑市匯價不斷下挫,“3個月之內(nèi),跌落達50%以上”。(39)賈秀巖、陸滿平:《民國價格史》,中國物價出版社,1992,第169頁。波動之劇烈由此可見。更嚴重的是,這種波動在戰(zhàn)時反復出現(xiàn),“給予一般心理上之影響頗大,遂使鰓鰓過慮之輩疑及法幣之前途,以為循此而往,法幣匯值或?qū)r有變動,而每次變動結(jié)果,其暗盤價格或?qū)⒚繘r愈下,最后殆有成為廢紙之危險”。(40)許性初:《論法幣之生命》,《財政評論》1939年第2卷第1期。對內(nèi)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物價上,在戰(zhàn)時通貨膨脹的背景下物價飛漲,甚至出現(xiàn)一日多變的情形,這方面的材料不可勝數(shù)。據(jù)財政學家楊蔭溥估算,如果以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的1937年6月法幣國內(nèi)購買力總指數(shù)為1個單位,那么到抗戰(zhàn)勝利的1945年8月只有0.000 5個單位,跌幅達到99.95%。(41)楊蔭溥:《民國財政史》,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1985,第217頁??梢?,法幣的對外價值和對內(nèi)價值在全面抗戰(zhàn)時期處于不斷下降的趨勢之中,變動頻繁而劇烈,不確定性強。不僅如此,國民政府對法幣發(fā)行數(shù)額和政策又秘而不宣,一直含糊不清,進一步增加了戰(zhàn)時法幣問題的不確定性。對此,不僅民間,就是國民參政會的參政員都頗有微詞。在1945年參政會第四屆第一次大會上,甘績鏞等多名參政員指出:戰(zhàn)時關于法幣的謠言頻繁流傳,原因是國民政府不能把貨幣政策公之于眾,“含有若干秘密性”,以致坊間“揣測紛紜”,因此要求國民政府財政部針對各種有關法幣的謠言所反映的問題,如發(fā)行新幣、進行貨幣改革等向社會明確公布,“對今后貨幣政策之大略途徑,予以說明”。對此,財政部竟然不敢正面答復,之后多名參政員再三追問,財政部匆匆以“甚望參政員諸公,對于民間無謂謠言,多加剖釋,以增強人民對于法幣之信心,渡過抗戰(zhàn)最后難關”(42)《參政會第四屆第一次大會參政員的質(zhì)詢和財政部的答復》(1945年),載《中央銀行史料(1928.11—1949.5)》,第893-894頁。為答,回避問題。

        總之,法幣關系到抗戰(zhàn)經(jīng)濟體制和民眾的日常生活,具有較高的社會關注度,然而其價值變動頻繁而劇烈、有關政策又處于高度機密。因此,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社會各界不安,恐懼在所難免,民眾長期籠罩在法幣“蹈過去德國之馬克或俄國之盧布的覆轍”(43)史亦聞:《論調(diào)整外匯暗市之新措施》,《財政評論》1939年第2卷第1期。的深重憂慮之中。這是戰(zhàn)時關于法幣的謠言反復出現(xiàn)并流行的客觀條件。

        謠言流行極易引發(fā)公眾恐慌,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危害很大,可以說是社會的一大毒瘤。戰(zhàn)時關于法幣的謠言就產(chǎn)生了相當嚴重的后果。一是引發(fā)市場恐慌,加劇金融動蕩。例如,1939年夏季流傳關于國民政府發(fā)行流通券的謠言,甚至“某星期六,市面業(yè)已封閉”,國民政府“某種流通券,已運抵上海若干萬”的謠言不脛而走,“輾轉(zhuǎn)相傳,市面頓時騷動”。許多人擔心法幣成為廢紙而紛紛涌向銀行要求兌換外幣,造成接下來數(shù)日都出現(xiàn)擠兌風潮。時人感嘆道:“謠言影響人心,投機者復推波助瀾,其為害于戰(zhàn)時金融之穩(wěn)定,豈淺鮮哉!”(44)紹德:《辟流通券謠》,《金融周報》1940年第9卷第4期。二是加重人們對法幣貶值和物價上漲的憂慮,對通貨膨脹的惡化具有推動作用。物價關系人們的日常生活,本就是社會極其敏感和容易產(chǎn)生不安的領域。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社會動蕩與通貨膨脹的不斷惡化為謠言的滋生和傳播提供了社會土壤,謠言又往往造成搶購商品風潮,從而進一步推動通貨膨脹。因此,戰(zhàn)時關于法幣的謠言與通貨膨脹之間從來就是相伴相隨的關系,以惡性循環(huán)論之亦不為過。時人就發(fā)現(xiàn)在戰(zhàn)時通貨膨脹的背景下,“通貨即將膨脹”或“物價即將上漲”的謠言“是很易于傳播的”,“事實上只不過是一個毫無根據(jù)的謠言罷了,但此謠言本身所包含的意義,會自然而然地帶出它的結(jié)果來,使物價上漲,法幣跌價”。(45)李榮春:《上海的物價問題》,載《稀見民國銀行史料四編上:浙江興業(yè)銀行〈興業(yè)郵乘〉期刊分類輯錄(1932—1949)》,第293頁。例如,1939年6月以來關于法幣的“種種謠言,不一而足”,推動物價急劇上漲。以20支棉紗為例,其價格隨著謠言的擴散而急劇上升,“有如脫韁之馬,一直向最高峰推進不止”。(46)《波譎云詭的棉紗市場》,《申報·星期增刊》1939年10月15日。再如,1942年圍繞國民政府發(fā)行關金券的謠言盛行,甚至有稱“政府將廢法幣,致幣值猛落,物價猛漲”,“盜牌香煙由二萬九千元漲至三萬五千元,米價由七百四十元漲至八百四十元等,殆皆反乎常情”。(47)《“國家總動員會議”致財政部函及附件》(1942年5月20日),載《中央銀行史料(1928.11—1949.5)》,第620-621頁。國民政府痛感于謠言傳播加劇貨幣貶值和物價上漲,不斷呼吁民眾不要信謠傳謠,以免給本就嚴重的通貨膨脹火上澆油。在1942年10月15日召開的行政院物價問題談話會上,孔祥熙盡管提出“物價上漲根本原因,還在供求方面”,但同時強調(diào)謠言加重了通貨膨脹的程度。他指出:戰(zhàn)時“人心不安,造成許多空氣與幻想”,以致通貨膨脹的謠言紛紜,“人心起恐慌,于是各競積物品,社會上物資缺乏現(xiàn)象更趨嚴重”,“自然要促成物價上漲”。(48)《行政院物價問題談話記錄草稿》(1942年10月15日),載石濤、何品編著《中央銀行·機構(gòu)卷》(文字版),上海遠東出版社,2014,第50頁。三是對法幣信用和抗戰(zhàn)經(jīng)濟體制產(chǎn)生不良影響,甚至動搖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基礎。戰(zhàn)時關于法幣的謠言大都與法幣貶值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其反復出現(xiàn)并廣泛傳播以及人民在不安和恐慌面前信謠傳謠,反映了社會對法幣的價值和信用產(chǎn)生懷疑,不可避免地從負面影響到法幣發(fā)行者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基礎和抗戰(zhàn)經(jīng)濟體制。

        為了盡量消除關于法幣的謠言傳播所造成的社會危害,國民政府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進行防控。

        其一,通過報刊媒體進行辟謠。每當關于法幣的謠言風傳時,國民政府就采取行動進行干預,通過向新聞記者講話、向公眾發(fā)表宣言等方式辟謠。例如,1939年8月18日,針對外界關于國民政府發(fā)行新幣取代法幣的謠言,國民政府財政部發(fā)言人接受香港《大公報》記者采訪時辟謠稱:“外間所傳毫無根據(jù),政府維持法幣之政策,仍無變動?!?49)《發(fā)行新貨幣說全系無稽謠言》,《大公報》(香港版)1939年8月18日。1941年,針對市場流傳“英美或?qū)⒉辉僭袊?、繼續(xù)穩(wěn)定法幣在上海之匯率”的謠言,國民政府有關部門接受大中社記者采訪時對謠言“予切實否認”,并通過“平準會駐滬某職員”講話的方式辟謠,指出:“此項謠言完全缺乏常識,且以平準會努力穩(wěn)定法幣工作已四年于茲,何至毀于一旦,且現(xiàn)時殊無停止維持法幣之理由,平準會亦決不出此也?!?50)《謠傳外匯不維持已予切實否認》,《申報》(香港版)1941年10月21日。國民政府還經(jīng)常通過知名學者、專家談話或撰文的形式在報刊上進行辟謠。例如,1939年6月至8月,針對坊間關于法幣貶值的各種謠言,《中央日報》《大公報》《申報》《掃蕩報》等報刊紛紛以某經(jīng)濟專家的名義“力辟謠言”,顯然這應該是受國民政府之委托或親國民政府的經(jīng)濟界人士根據(jù)國民政府的意見進行的辟謠。(51)《法幣準備實力雄厚》,《掃蕩報》(桂林)1939年7月15日。

        其二,反擊日偽的謠言攻勢,揭露日偽散播謠言的險惡用心。鑒于戰(zhàn)時日偽為動搖中國民眾的抗戰(zhàn)信心和瓦解中國抗戰(zhàn)的社會心理防線,大肆散播謠言,國民政府在許多場合嚴明立場,反擊日偽的謠言攻勢。在關于法幣的謠言方面,著重揭露日偽排擠法幣、提高偽幣券價值、搜集法幣以收購物資和外匯的險惡用心。例如,1939年,日偽為提高偽中國聯(lián)合準備銀行發(fā)行的聯(lián)銀券價值,大肆制造關于法幣的謠言,為此國民政府財政部積極采取措施應對,在立法規(guī)定“無論在任何地方,一律禁止收受行使”偽幣券的同時,印發(fā)材料“揭破其弱點暨其欺騙行為,廣為宣傳,以喚起民眾注意”。(52)《孔祥熙檢陳1937年7月—1939年6月財政實況秘密報告》(1939年6月),載《中華民國檔案史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財政經(jīng)濟”(一),第372頁。又如,1942年4月,鑒于日偽在淪陷區(qū)排斥法幣、推廣偽幣券,散播關于法幣的各種謠言,四聯(lián)總處向各分處發(fā)函,要求密切注意防范和反擊,并揭露“敵偽鈔券無準備無信用情形”,“廣為宣傳,俾人民明了真象,增進其對法幣之信仰”。(53)《渝分處為轉(zhuǎn)總處函示注意法幣信用宣傳等項函》(1942年4月1日),載《四聯(lián)總處史料》上冊,第492頁。

        其三,嚴厲打擊投機者散播謠言。國民政府把投機者推波助瀾視作戰(zhàn)時關于法幣的謠言層出不窮的罪魁禍首,為此采取措施進行嚴厲打擊。例如,1942年,國民政府“為補充籌碼以應市需”發(fā)行關金券,“乃無知商民昧于真相,竟有誤會為幣制改革,自相驚擾,甚至乘機造謠”,很快,關于國民政府發(fā)行新幣的謠言滿天飛。財政部鑒于此通電各省市政府,要求立即“明白曉諭”,“布告商民一體周知,其有故造謠言乘機牟利者,并嚴予查拿法辦,以昭炯戒”。(54)《渝分處抄送財政部關于盡量便利關金券與法幣兌換代電函》(1942年5月14日),載《四聯(lián)總處史料》中冊,第36頁。之后,國統(tǒng)區(qū)各省市政府紛紛行動查辦“故造謠言乘機牟利”的投機者。例如,四川省各縣市政府廣泛張貼布告嚴禁散播關于法幣的謠言。四川省政府還根據(jù)蔣介石侍從室的代電,嚴密查禁法辦“成都安樂寺銀錢總市一般奸商暗中操縱關金券價格”。(55)《財政部復“國家總動員會議”函》(1942年6月5日),載《中央銀行史料(1928.11—1949.5)》,第621-622頁。

        其四,注重宣傳和解釋法幣政策及有關制度。國民政府將一般民眾在關于法幣的謠言面前不安、恐慌進而信謠傳謠歸因于貨幣學方面知識的欠缺甚至“無知”,因此注重宣傳和解釋法幣政策及有關制度。早在1935年11月法幣改革之際,南京國民政府已經(jīng)意識到法幣對于民眾的敏感性和宣傳解釋的必要性,故由財政部部長孔祥熙親向各省政府主席、各市市長發(fā)電,指出:“惟恐宣布之始一般人民不明真相致滋誤會,不肖分子乘機造謠,用特專電密達,即請嚴飭所屬剴切曉諭,俾眾周知?!?56)《財政部長致各省政府主席、各市市長電》(1935年11月3日),載《中央銀行史料(1928.11—1949.5)》,第329頁。1940年8月6日,四聯(lián)總處鑒于關于法幣匯市的謠言接連發(fā)生,要求國統(tǒng)區(qū)各銀行“引證現(xiàn)在各國貨幣措施之實例,或推判其將來之趨勢,而向人民廣為宣傳,善加啟導”,從而增進社會對于法幣前途的信心。為此,四聯(lián)總處還編寫了《購存外幣者應有之認識》的宣傳材料,要求各銀行“盡量翻印發(fā)表,以廣宣傳,俾收宏效”。(57)《合字第9014號》(1940年8月6日),載中國銀行總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合編《中國銀行行史資料匯編》上編(1912—1949年),檔案出版社,1991,第1492-1493頁。

        總的來看,戰(zhàn)時國民政府為防控關于法幣的各種謠言,采取了包括宣傳、教育、解釋、利用行政手段打擊造謠與散播謠言牟取私利等措施,并注意利用新聞輿論的力量和借助學術界、經(jīng)濟界的權(quán)威來增強辟謠止謠的可靠性。這對于謠言的治理無疑是必要的,短時期也能夠取得一定效果,使謠言暫時得以削弱甚至平息。例如,1939年6月關于法幣貶值的謠言從天津傳至上海后,迅速引起市場動蕩和擠兌風潮。國民政府緊急干預,財政部出臺新匯劃制度的規(guī)定,同時在多個場合進行辟謠和做好對民眾的宣傳與解釋工作,“市面謠言迅速平息”。(58)轉(zhuǎn)引自《交通銀行史》編委會編著《交通銀行史》第3卷,商務印書館,2015,第65頁。

        不過,在戰(zhàn)時不可逆轉(zhuǎn)的通貨膨脹趨勢面前,國民政府上述辟謠止謠的措施顯得蒼白無力。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戰(zhàn)時國民政府諸如宣傳、教育、解釋、行政打擊等辟謠止謠舉措主要立足于謠言傳播的主體,就謠言本身進行防控和遏制;而謠言傳播的客體,即謠言所關涉的法幣貶值、物價上漲等問題并沒有真正得以解決,也就是通貨膨脹沒有得到有效治理。(59)戰(zhàn)時通貨膨脹及國民政府治理是一個相當復雜的課題,當另文進行研究。因此,在全面抗戰(zhàn)時期通貨膨脹不斷惡化的情況下,國民政府對關于法幣的謠言的防控相當于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被動性應付舉動,實際成效極其有限。

        首先,戰(zhàn)時大量關于法幣的謠言并非沒有緣由,其產(chǎn)生和傳播都與法幣貶值、物價上漲密切相關,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了通貨膨脹時不安、恐慌的社會心理。因此,在通貨膨脹惡化的趨勢沒有發(fā)生根本性改變的背景下,國民政府的辟謠止謠舉措不僅很難平息民眾的不安和恐慌,而且由于存在夸大法幣價值和信用甚至違背事實之處,辟謠的可信度和止謠的有效性大為降低。例如,1939年6月至8月,法幣貶值謠言甚囂塵上,為此國民政府在多個場合辟謠,不斷強調(diào)法幣堅挺和準備金充足,與當時市場上法幣疲軟的事實相悖。7月15日,桂林《掃蕩報》刊發(fā)的辟謠文章還宣稱“法幣準備實力雄厚”和國統(tǒng)區(qū)“生產(chǎn)事業(yè)驟然勃發(fā),投資內(nèi)地必獲厚利”。(60)《法幣準備實力雄厚》,《掃蕩報》(桂林)1939年7月15日。實際上,經(jīng)過兩年來的全面抗戰(zhàn),法幣的準備金和外匯儲備都已嚴重消耗,國統(tǒng)區(qū)經(jīng)濟也出現(xiàn)較大衰退,因此辟謠言論與事實相違背。再如,1940年3月,針對日偽散布“中國政府發(fā)行無限無準備金之法幣,應付戰(zhàn)費”的謠言,報上有文章辟謠,聲稱國民政府法幣準備金較戰(zhàn)前大幅增加,強調(diào)“法幣準備世界最高”(61)《法幣準備世界最高》,《時事文匯》1940年第4期。,其夸大之程度已達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嚴格說來,這種用與事實相悖的言詞和論調(diào)進行辟謠,從本質(zhì)上講是以一種新的謠言來遏制市場上已有的謠言的做法,如何能讓民眾相信?

        其次,只要通貨膨脹不斷惡化的趨勢依舊,關于法幣的許多謠言就要打上引號,此日為謠,有可能在他日成為事實。且以戰(zhàn)時反復出現(xiàn)的關于國民政府發(fā)行大鈔券的謠言為例對此加以說明。在法幣改革后的較長時期里,國民政府發(fā)行的法幣面額10元以上的只有50元、100元兩種。然而,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關于國民政府發(fā)行100元以上面額大鈔券的謠言屢屢出現(xiàn),國民政府財政部和四聯(lián)總處疲于應對,不斷辟謠。但此類謠言在當時并非毫無根據(jù),國民政府確實多次密議發(fā)行大鈔券。1942年6月5日,財政部復國家總動員會議的函就承認:“籌印大額鈔券,本部早經(jīng)密籌?!?62)《財政部復“國家總動員會議”函》(1942年6月5日),載《中央銀行史料(1928.11—1949.5)》,第622頁。不僅如此,鑒于戰(zhàn)時鈔券運輸問題嚴重,加上隨著通貨膨脹的加劇商民對大鈔券的需求增加,1941年交通銀行還委托美國鈔票公司印制面額包括100元和500元的無地名法幣六種以及印有地名的50元和100元法幣兩種,以緩解市面流動性不足的問題。(63)交通銀行總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合編《交通銀行史料第一卷:1907—1949》上冊,中國金融出版社,1995,第845頁。也就是說,戰(zhàn)時關于發(fā)行大鈔券的所謂謠言后來成了事實。實際上,其他一些謠言,如法幣的準備金和外匯不足、平準基金枯竭、國民政府不維持上海法幣黑市等也在后來紛紛成了事實。

        總結(jié)而言,因法幣貶值、物價上漲等問題沒有真正得到解決,在無法逆轉(zhuǎn)的通貨膨脹趨勢面前,謠言與事實之間界限不明、變動不居,再加上國民政府辟謠言論存在夸大和違背事實之處,使得辟謠的可信度和止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由此不難理解為何民眾傾向于信謠傳謠,反而不太信任國民政府的辟謠。正因為此,國民政府辟謠止謠的實際成效十分有限,即使短期謠言平息,但很快又會復燃。如上文提及的1939年6月國民政府緊急干預,使市場謠言迅速平息,一度使法幣匯價有所平穩(wěn),但“市場上各項五花八門之新謠言,依然濃厚”。(64)《各界踴獻金,抗戰(zhàn)建國信念益堅》,《申報》(香港版)1939年9月25日。關于法幣的許多謠言貫穿于全面抗戰(zhàn)的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性治理。

        不僅如此,關于法幣的謠言并未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而退出歷史舞臺,相反在戰(zhàn)后隨著通貨膨脹形勢的惡化而更加猖獗,對市場造成極具破壞性的影響。例如,1945年10月16日,一個合眾社傳來的法幣對美金的匯率發(fā)生大變動的謠言傳入中國,頓時造成市場巨大恐慌。17日,美元對法幣的匯價就“從七百元跳至一千零五十元,升起百分之五十”。(65)舟齊:《法幣對美金匯率的謠傳》,《新語》1945年第3期。財政部被迫發(fā)表聲明,重復老調(diào),予以辟謠。言之諄諄,聽者藐藐,市場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不變,國人依舊籠罩在法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不安與恐慌之中。社會對于法幣的信心逐步貶損和瓦解,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基礎日益發(fā)生動搖由此顯而易見。

        猜你喜歡
        法幣國民政府外匯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都市生命統(tǒng)計
        近代史學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4:54
        孫中山民生主義與國民政府的直接稅改革
        近代史學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2:18
        抗戰(zhàn)中不為人知的假幣暗戰(zhàn)
        國際經(jīng)濟下行階段我國商品吉芬化分類、成因及對策分析研究
        比特幣取代法幣的可能性分析
        經(jīng)常項下境內(nèi)外匯劃轉(zhuǎn)相關業(yè)務
        中國外匯(2019年15期)2019-10-14 01:00:42
        從汕頭到上海:國民政府的“廢兩改元”之路(1925—1933)
        近代史學刊(2019年1期)2019-08-24 08:03:18
        不辱使命的中國外匯人
        中國外匯(2019年8期)2019-07-13 06:01:06
        外匯套利 穩(wěn)賺不虧
        外匯套利 穩(wěn)賺不虧
        免费的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99中文字幕久久| 久久精品这里就是精品|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 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 |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 99国产超薄丝袜足j在线观看| 亚洲双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专区在线观看| 18禁成人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尿失禁 | 白天躁晚上躁麻豆视频| 亚洲精品综合第一国产综合|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西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 国产真实乱对白精彩久久老熟妇女| 毛片网站视频| 99久久免费中文字幕精品| 亚洲av日韩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白浆喷水| 亚洲av第二区国产精品|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夜爽毛片|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视频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0|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超高清丝袜美腿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乱码|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毛片|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中字| 久久深夜中文字幕高清中文 |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视频| 亚洲国产av剧一区二区三区|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99杏|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 亚洲精品aⅴ无码精品丝袜足| 激情五月开心五月av| 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另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