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濤·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
馮銳·中車大同電力機車有限公司
加強角為某和諧系列電力機車司機室配件,材質為45 鋼,經鍛造而成,其鍛件外形尺寸如圖1 所示。由圖1 可以看出,該鍛件呈直三棱柱形狀,底面為直角邊80mm 的直角三角形,高度為85mm。
考慮到該鍛件是一個直三棱柱,單個鍛件若采用自由鍛進行鍛造難以成形,且操作者需多次翻轉坯料,工作強度大。因此設計了1t 自由鍛+帶鋸床鋸切的生產工藝,可同時生產多個加強角鍛件。具體生產工序如圖2 所示。
⑴將φ100mm 的圓棒料加熱至規(guī)定溫度,保溫規(guī)定時間后,在1t 自由鍛錘上進行拔長,鍛制成截面為80mm×80mm 的長方坯;
⑵待其冷卻后,將長方坯在帶鋸床鋸切成高85mm 方坯;
⑶最后將該方坯的正方形面沿對角線鋸切成兩個加強角鍛件。
生產部門按此工藝生產的加強角鍛件在質量檢查時發(fā)現(xiàn)廢品率較高,不符合鍛件圖紙要求。其主要問題表現(xiàn)在:
⑴鍛件直角三角形面的一個邊長小于規(guī)定尺寸,無法進行下個工序的機械加工;
⑵部分廢品無法保證為規(guī)則的直三棱柱,直面不直,無法進行下個工序的機械加工。
此外,在生產過程中發(fā)現(xiàn),依照該工藝雖然一次可以鍛造多件產品,但必須經過兩次鋸切才能最終得到成品。這種工藝生產周期長,工序多,能耗高,也使得成本增加不少。
對尺寸不合格鍛件觀察發(fā)現(xiàn),其全部都是鍛件直角三角形面且一邊長一邊短。很明顯是在鋸切方坯時,鋸條沒有對準對角線切割,在帶鋸床上試驗兩塊方坯后發(fā)現(xiàn)兩點原因。
⑴因為帶鋸鋸條柔韌性強,很容易彎曲扭轉,所以其在鋸切加強角鍛件時鋸切方向很容易發(fā)生偏轉,造成鍛件尺寸不合格,如圖3(b)所示;
⑵由于帶鋸床夾持工裝為直板狀,沿對角線夾持時不牢固。當鋸床工作時,鍛件受到很大的橫向拉力,此時很容易造成鍛件偏移,導致尺寸無法保證,如圖3(c)所示。
這部分鍛件廢品,表現(xiàn)為直面不直,具有一定的弧度或斜度。根據(jù)鍛件情況及觀察自由鍛錘工作后發(fā)現(xiàn),鍛件的直面全是在鋼坯第一步拔長時靠自由鍛錘的砧面鍛平。因為鋼坯較長,砧面錘面相對較小,且還存在人工操作及設備穩(wěn)定性因素的影響,所以造成直面不直的現(xiàn)象。
通過圖2 可以看出,在第一道自由鍛拔長工序時,拔長一段鋼坯所需時間并不多,然而后兩道鋸切工序卻累計需要0.6 ~1 小時??梢娚a工序多、工時長是導致生產效率低的原因。
對該加強角鍛造工藝改進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一是提高鍛件質量,二是減少工序流程。因此,鍛件最好能夠一次成形,從而省去后面的鋸切工序。要使鍛件一次成形,且得到好的鍛件質量,簡單的自由鍛顯然不行,這要求鋼坯在鍛造變形時必須可以控制向理想方向變形?;谝陨戏治觯壹訌娊清懠^小、形狀簡單,加工一副鍛模成本相對較低,所以決定采用模鍛使加強角鍛件一次成形。
⑴確定分模位置。
根據(jù)加強角形狀確定三棱柱直角兩面為固有的傾斜面,為自然的斜度,不用添加斜度即可自然出模,分模面設置如圖4 所示。
⑵確定公差和加工余量。
鍛件形狀復雜系數(shù)較低,根據(jù)自身尺寸及有關手冊確定其長度、寬度、高度公差為+2mm 和-1mm。
零件底面按等邊直角三角形進行考慮,其邊長實際為73.5mm。并且零件需銑削加工,加工工序較多,故單邊余量設置為6.5 ~11mm。
⑶確定模鍛斜度。
加強角鍛件的兩個直角面為自然斜度,其他兩面斜度均設置為5°。
⑷確定圓角半徑。
鍛件較小,形狀不復雜,故圓角半徑設置為3mm。
⑸技術條件。
1)未注拔模斜度為5°;
2)未注圓角半徑為3mm。
⑹繪制鍛件圖如圖5 所示。
⑴鍛件體積:V件=S底×H=288000mm3
⑵鍛件質量:M件=V件×ρ=2.27kg
ρ—鋼鐵密度取7.85×10-6kg/mm3
⑶分模面周長:C=2×(A+B)=2×(95+113)= 416mm
A、B—鍛件分模面邊長
⑷分模面投影面積:F件=A×B=95×113=10735mm2
按鍛件在分模面上的投影面積、鍛件復雜程度和變形抗力大小確定模鍛錘噸位:
G=αβF件=1×0.09×10735=966.15kg
α—合金變形抗力系數(shù),鋼取1.0
β—鍛件復雜程度系數(shù),中等復雜取0.09
F件—不包括毛邊的模鍛件在分模面上的投影面積(mm2)
現(xiàn)有2t 和5t 兩種模鍛錘,經計算選擇2t 模鍛錘進行鍛造,配合250t 切邊壓力機。
選定毛邊槽尺寸為橋部高1.5mm、長10mm,倉部高4mm、長30mm,如圖6 所示。
飛邊槽橫截面積:F飛=F橋+F倉=15+120=135mm2
F橋—飛邊槽橋部橫截面積
F倉—飛邊槽倉部橫截面積
終鍛模膛是按照熱鍛件圖加工和檢驗的,熱鍛件圖在鍛件圖的基礎上考慮熱收縮率后繪制。加強角材料為45 鋼,查閱相關手冊確定收縮率為1.2%。根據(jù)鍛件圖設計圓角R3mm,拔模斜度5°。
熱鍛件圖尺寸計算公式:L=l(1+δ)
L—熱鍛件尺寸
l—鍛件尺寸
δ—終鍛溫度下金屬的收縮率
熱鍛件圖如圖7 所示。
加強角鍛模分為上下兩塊鍛模,下模設計終鍛模膛,上模為沒有模膛的平模。下模終鍛模膛設計在錘擊中心。鍛模下模如圖8 所示,加強角鍛模加工完成后如圖9 所示。
⑴飛邊體積的計算。
模鍛時,飛邊并不完全充滿飛邊槽。據(jù)經驗,按0.7 倍的飛邊槽橫截面積乘以分模面周長可以得到近似的飛邊體積。
V飛=C×0.7F飛=416×0.7×135=39312mm3
⑵坯料體積計算。
V坯=(V飛+V件)×(1+μ)=(39312+288000)×(1+3%)=337131.36mm3
μ—燒損率取3%
⑶平均橫截面積。
F均=V坯/L均=337131.36/[(85+95)/2]=3745.90mm2
L均—鍛件平均長度
⑷坯料截面積計算。
F坯=kF均=1.2×3745.90=4495.08mm2
k—數(shù)值在1.02 ~1.3 之間,根據(jù)鍛件復雜程度確定為1.2。
⑸坯料直徑計算。
d坯=2×(F坯/π)1/2=75.65mm
根據(jù)原材料規(guī)格,決定生產坯料取直徑80mm 的圓棒料。
⑹生產坯料長度計算。
L坯=V坯/S坯=337131.36/[π×(80/2)2]=67.10mm
S坯—生產坯料截面積
經試制調整確定坯料長度為70mm。
經帶鋸床鋸切下料后,采用天然氣爐進行加熱,加熱溫度1170±50℃,始鍛溫度1150±50℃,終鍛溫度≥800℃。
按上述工藝對加強角進行模鍛生產,經檢驗,完全符合要求。
加強角鍛件的模鍛鍛造,很好地解決了前期生產中的問題。不僅提高了鍛件質量,還有效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縮短了生產周期,降低了能耗。對加強角鍛造工藝的成功改進,在質量、效益、技術和節(jié)能減排方面都起到積極作用,并對以后同類產品的生產也起到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