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棣
你肯定見過馬,但你見過會跳舞的馬嗎?馬會跳舞,這可不是什么天方夜譚。在唐代的舞馬表演中,你就能一睹會跳舞的馬的風采。
舞馬是唐代宮廷之中專門馬馴養(yǎng)的一種為皇帝表演的馬。它們往往是從西域進貢的良馬中精心挑選出來的,一般都是體態(tài)健美、動作協(xié)調能力強的馬,還要再經(jīng)過反復訓練,才能最終成為舞馬。在唐代,每當重大節(jié)日來臨或者皇帝要宴請重要賓客時,都會進行舞馬表演。這種表演難度大、場面壯觀,據(jù)說所有觀賞過舞馬表演的人都會驚嘆不已。
舞馬表演在唐玄宗時期風靡一時,達到頂峰。唐玄宗李隆基精通音律,十分喜愛這些能感知音樂的舞馬,于是便派專人在皇宮中馴養(yǎng)。有時唐玄宗會親臨馴馬現(xiàn)場并親自馴馬,他還創(chuàng)造了多種舞蹈形式,例如馬除了在地面舞蹈之外,還有登高而舞的形式。
農(nóng)歷八月初五是唐玄宗的生日,這一天又被稱為千秋節(jié),全國上下都會放假3天來為他慶祝生辰。千秋節(jié)時,皇宮之內會舉辦大型的宴會和樂舞表演,而最精彩的節(jié)目當數(shù)舞馬表演了。訓練有素的舞馬被彩帶和珠玉金飾裝扮得十分華麗,它們隨著音樂翹首鼓尾,盡情舞蹈,動作時而整齊劃一,時而錯落有致,時而又旋轉如飛,場面恢弘壯闊。
表演結束后,舞馬會口銜酒杯慢慢地走向唐玄宗,向皇帝祝壽。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這件鎏(liú)金舞馬銜杯紋銀壺上的舞馬造型,就表現(xiàn)了舞馬祝壽的場景。
可惜,隨著唐王朝的衰落,舞馬流落至民間與軍營,普通人不懂舞馬的珍貴,并未好好訓練、照顧它們,導致舞馬和傳統(tǒng)舞馬表演也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國寶小檔案
名字: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出土地: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窯藏
大?。和ǜ?4.5厘米,口徑2.3厘米,底徑7.2—8.9厘米
材質:銀質,紋飾鎏金
造型: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的造型很特別,扁扁的,并不太像我們平常見到的水壺或者酒壺。其實,它的造型模仿的是游牧民族常用的一種壺——皮囊壺。
蒙古族皮囊壺
銀壺整體造型優(yōu)美、圖案別致、制作精美。仔細觀察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你會發(fā)現(xiàn)銀壺兩面各有一匹馬,馬的體格健壯,頸部用長長的絲帶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前腿直立,后腿彎曲,尾巴高高揚起,口中還銜著一個金杯正在為主人獻上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