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越華
(湘西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湘西,416000)
機械制造專業(yè)的課程包含內容較多,包括“機械制造工藝學”“金屬切削機床”等專業(yè)性知識。長期以來,機械制造專業(yè)的基礎課程受到傳統(tǒng)教育體系的影響,教學內容設計得特別廣泛,而且內容也過于詳細,有些內容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已經顯得較為陳舊,在機械零件的材料選取上,傳統(tǒng)的選材方式已經發(fā)生轉變,在保證零件的機械化性能的前提下,選取較為環(huán)保、高效的選材方式。但是教材中的內容只對新機械制造材料的性能及特點,還有在工業(yè)方面的應用講述得過于簡單,在機械加工基礎等方面也沒有進行深入講解,講得更多的則是傳統(tǒng)的切削加工的基本方法,對現代工藝的講述太過簡潔,不能很好地將傳統(tǒng)工藝與現代技術進行結合,教學內容的不合理,使得教學內容也過于落后[1]。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為一支粉筆,一個黑板擦,一本教科書,老師只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直接忽視,這不僅僅使課堂教學較為古板,沒有吸引力,也使得學生對單調枯燥的知識產生排斥,讓學生獲得的知識較為匱乏,教學效率不高,也不適應對社會人才的需求要求。
金工實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形成嚴謹的工作作風,由于實習條件和課時的限制,金工實習已經慢慢地在機械制造類專業(yè)的實習計劃中消失,這使得學生無法對各種加工工藝進行了解,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2]。
由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落后導致了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在進行機械制造專業(yè)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引進國外人才培養(yǎng)的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改革的成果,不斷地將教學內容深化改革,合理地解決課程內容與學時內容之間的矛盾,使得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達到地方先進水平。
死板、枯燥、單調的教學模式只會讓學生對于知識產生排斥心理,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教學效率和學生的接受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例如,在教學中應用情境引導,帶領學生去車間進行實地的參觀,引導他們去觀察哪些是要點,運用的是什么工具,產品質量以及構件是如何進行運動的,讓學生對機械制造有個整體的了解,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就可以對知識進行更好地理解與吸收。還可以進行案例教學,教師將實驗結果與教學內容有機的進行結合,在對課本的學習過程中,充分地掌握理論知識和科研成果的方法與手段,還可以進行啟發(fā),提問等教學方式,這些教學手段的應用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3]。
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是一門與實踐密切相關的課程,通過實習可以對材料在各種應運環(huán)境中的特性,以及設備的結構工藝和各種優(yōu)缺點以及在生產過程中造成的后果都可以進行全面的了解,實踐出認知,很多的操作步驟在進行聽講的過程中可能會感覺到比較費勁,但是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就不難明白,甚至可以說是一眼就明了。在已有的教學模式上將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在進行完教學理論的學習后再進行教學實踐。要將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進行有序的安排,也不能只注重于教學實踐,如果沒有教學理論的支持,教學實踐將停留在一個操作技能較低的層次上[4]。
社會在不斷地發(fā)展,教學方法也要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腳步,尋找出最符合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探索,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