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試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思想文化基礎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契合為視角

        2020-01-07 01:26:10胡芳萍林志友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20年3期
        關鍵詞:哲學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

        胡芳萍,林志友

        (河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開封475000)

        雖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產(chǎn)生于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完全不同的經(jīng)濟基礎與文化背景,但是它們之間卻有著驚人地相似之處,正是基于這些哲學觀點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才得以成功地被國人所接受,并不斷中國化。總之,中國傳統(tǒng)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必不可少的思想文化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樸素唯物主義的契合點

        恩格斯在《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明確提出了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著名論斷:“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盵1]劃分唯物論與唯心論的標準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在中國哲學史上,同樣也存在著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爭論。

        中國傳統(tǒng)哲學蘊涵著豐富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先民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故事。很久以前,世間本是混沌一片,盤古用巨斧開辟天地,死后身軀又化作世間萬物。這個故事反映了古代先民的宇宙生成觀,也折射出了古代先民的樸素唯物思想,初步認識到了世界是由物質轉化而來的,促進了唯物思想的萌芽與發(fā)展。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樸素唯物主義的理論胚芽了。到了西周時期,《洪范》把五行,即水火木金土,作為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要素。西周末年的史伯又進一步發(fā)展了五行說,提出了“五行相雜以成百物”[2]233的哲學命題。他認為,五行是世間萬物構成的基礎,是萬物得以產(chǎn)生的物質元素,只有五行相合才能產(chǎn)生出千差萬別的物體。戰(zhàn)國時期,管仲所著《管子》認為,精氣是構成萬物的最小顆粒,也是構成無限宇宙的實體,這體現(xiàn)了世界的物質性。在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上,他認為物質是第一位的。他還提出靜因之道,認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主體要舍棄主觀臆斷,以外物為根據(jù),反映外物的真實情況,這一觀點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中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相一致。

        春秋時期的老子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構成、本質、本原和變化。他在其著作《道德經(jīng)》中寫道:“道者,萬物之奧也”[3]32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3]171,認為道是世間萬物的主宰,宇宙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來的,揭示了原始物質的屬性。同是春秋時期的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也包含了豐富的樸素唯物主義,他認為在作戰(zhàn)時,要從實際出發(fā),全面把握和認識戰(zhàn)爭,注重戰(zhàn)爭各個方面的聯(lián)系與各種矛盾的轉化。孫武的這些哲學觀點,已經(jīng)包含了較為成熟的唯物辯證思想。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名實關系為論題的名辯思潮興起。名實關系,就是名詞、概念與實際事物之間的關系及反映,這一爭論可以說是圍繞哲學的基本問題而展開的辯論。墨子提出“取實予名”的觀點,主張根據(jù)實而定名,從而使名真正符合于實,認為人的認識只能來源于人們的感官所能感覺到的客觀實際。宋钘、尹文認為,名是世間萬物的名稱,是對形的反映,形為道所化生的萬物。到了荀子,他認為實為第一性,而名為第二性,名只是對實的一種表達,隨著實的改變而改變。這些觀點體現(xiàn)了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

        到了漢代,哲學爭辯的主題又轉移到了宇宙論領域,爭論的問題主要是道與物的關系和形神之辯。道物之辯的唯物主義代表人物——揚雄的代表作《法言》指出,天道無為自然,能化生萬物,進而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形神之辯的唯物主義代表人物范縝認為,形體是精神的主體,精神是由形體所派生的,形體決定精神,形體消亡,則精神亦消亡。

        而到了隋唐時期,形神之辯被心物之爭取而代之,并成為哲學爭論的中心。發(fā)展到宋元明時期,理學成為儒學的主要形態(tài),爭論的中心為理氣(道器)之辯、心物(知行)之辯。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王夫之,發(fā)展了北宋張載的“太虛即氣”的思想,駁斥了程朱理學“理為氣主”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他認為“氣者,理之依也”[4],沒有“形而下”的“器”,“形而上”的“道”也就無所存身,充分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當代著名國學大師張岱年曾對王夫之的思想做出高度評價,認為其有著明顯的唯物論思想,這同時也可以看出老先生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肯定。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樸素辯證法的相似處

        “辯證法”這個概念雖然是從西方傳入我國的,但是并不代表我國沒有關于辯證法的思想。在我國的第一部哲學著作——《周易》中就已經(jīng)蘊含了許多樸素辯證法思想,“亢龍,有悔”,原意為龍飛到了過高的地方,必將會后悔,物極必反,器溢則清,月盈則虧,人處于“亢龍”的狀態(tài),盛極一時,則會由盛轉衰,現(xiàn)寓指居高位的人一定要戒驕戒躁,否則會因失敗而后悔。還有“一陰一陽之謂道”[5]637、“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5]702等。這些都表達了物極必反的觀點,承認事物存在著對立面,以及對立事物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這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法中的矛盾的普遍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觀點相似?!吨芤住分羞€有“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也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質變和量變的辯證關系相呼應。

        西周時期,伯陽夫、虢文公等人提出了陰陽的范疇,用陰陽二氣來解釋萬物的發(fā)展、變化、消長,解釋“山川皆震”,將陰陽二氣看作矛盾運動的實體,陰陽二氣相互作用,既對立又統(tǒng)一,這些觀點已經(jīng)認識到矛盾是事物的發(fā)展源泉以及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春秋時期,虞國大夫宮之奇的“輔車相依,唇亡齒寒”思想,體現(xiàn)了聯(lián)系的普遍性原理。與他同一時期的晉國史官史墨,提出了“物生有兩”“皆有倍貳”的思想,體現(xiàn)了矛盾的普遍性;“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的思想,認為對立雙方力量的消長最終會引起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要用發(fā)展變化的眼光來關注社會的變遷,體現(xiàn)了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原理。齊國大夫晏子發(fā)展了史伯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提出了“和與同異”的命題,認為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存在著對立、依存的關系,同時也具有“相濟”“相成”的同一性,體現(xiàn)了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春秋時期的老子,其辯證法思想最為豐富,他的著作——《老子》,把這一思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老子認識到一切事物無時無刻都在變化著,并認為萬物都包含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還提出“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3]225的觀點。他認識到矛盾對立面的相互依存以及相互轉化,還進一步深刻地總結出“反道者之動”的命題,以之為矛盾運動的普遍法則。他還提出:“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盵3]243注意到事物向反面轉化有一個由低向高、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易到難的發(fā)展過程,體現(xiàn)了發(fā)展的觀點、質變與量變辯證關系的觀點。老子的辯證思想還帶有“貴柔”“守雌”的特點,認為柔弱能夠戰(zhàn)勝剛強,把柔弱看作是矛盾的主導方面,并力圖保持它的主導地位,這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原理。

        春秋末期的孫武,所著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一書,也包含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強弱、眾寡、勇怯、治亂、勞逸等的矛盾與對立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體現(xiàn)了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同一時期的越國大夫范蠡,也認識到了這一規(guī)律,提出“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國語·越語》),用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來論證事物發(fā)展到極點時,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戰(zhàn)國末期,鄒衍對早期的陰陽五行學說進行了概括與總結,提出了“五行相生”“五行生勝”的觀點,以此論證萬物之間存在著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唐朝時期,華嚴宗從佛教的因緣論出發(fā),認為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必須依賴于一定的條件才能產(chǎn)生,每一事物的存在不但以他物的存在為條件,又是他物存在的條件;把事物的本質概括為“理”,把個別事物概括為“事”,然后從本質與現(xiàn)象、本與末、體與用、一與多、一般與個別、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來說明“理”與“事”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了聯(lián)系的觀點、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原理。

        明清時期的王夫之,其哲學思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發(fā)展的最高峰,他在肯定了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之后,又進一步提出了辯證發(fā)展觀,尤其是其矛盾學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他認識到世界是永恒運動、變化、發(fā)展著的物質過程。同時提出“天下之變?nèi)f,而要歸于兩端”[6]的思想。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矛盾雙方又不斷進行相互作用,進而發(fā)生變化。就矛盾的對立面而言,王夫之認為其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相反相成的,它們既“必相反而相為仇”,又“相反而故會其通”。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認識論的相通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中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重要、也是最顯著的特點——實踐性,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處于基礎地位,對認識起著決定作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也十分重視實踐,有著許多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深刻認識與見解。“實踐”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與其相對應的哲學概念是“行”,與“認識”相對應的是“知”,關于“知”“行”關系的爭論,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史上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

        春秋末年,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其思想有著豐富的實踐精神。翻開《論語》,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盵2]42這里面的“習”指的就是實踐、踐行。當代著名哲學家李澤厚曾指出,“學”在儒家思想中有兩種不同的含義,一種是從狹義角度來講,指的是學習知識、研究學問,和我們現(xiàn)在的“學”同義,而另一種是從廣義角度來講,指的是實踐、踐行,相當于“行”。當然,孔家學派對這兩種含義的“學”都非常重視,但是從整體來看,他們更重視的是第二種含義,也就是實踐和踐行。足以見得,孔子的思想對實踐的重視程度。

        戰(zhàn)國時期的荀子把儒家思想進一步發(fā)展,認為人具有認識客觀事物的能力,客觀事物是可以被認識的,主張“學而知之”,反對“生而知之”,認為學習是獲得認識的途徑,主張行高于知,認為行是知的目的和歸宿。韓非“參驗”的認識論,認為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認識世界需要從客觀實際出發(fā),依據(jù)世界的客觀規(guī)律,對事物進行反復的觀察和研究,并提出了檢驗認識真?zhèn)蔚姆椒ǎ础皡Ⅱ灐?,從多方面進行觀察、比較和驗證,以判斷一個人的言辭是否正確,這體現(xiàn)了實踐思想以及認識的反復性的觀點。

        兩漢時期,王充的《論衡》認為人們的認識來源于后天的學習,主張人們必須根據(jù)耳聞目睹的實際情況來判定事物的真?zhèn)?,體現(xiàn)了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的思想。宋明理學包含著豐富的實踐思想,程顥和程頤提出“格物窮理”的思想,主張通過學習、讀書、應事接物等方法來認識事物的道理,最終達到所謂體悟天理。朱熹認為“格物致知”也就是“即物而窮其理”,即通過接觸具體的事情而逐漸觸動心之靈明,朱熹認為真正的學問就是要落到實處,必須將其付諸于具體的行為活動之中,還對知行關系問題進行了討論,充分體現(xiàn)了實踐的重要性。王守仁對他“知先行后”的思想進行了反對,主張“知行合一”,認為知和行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王廷相反對程朱的“知先行后”和陸王的“知行合一”,主張“知行兼舉”,并且大力提倡實踐,強調“力行”重于“致知”,認為只有通過“力行”,才能獲得和檢驗真知。王廷相把“實踐”這一概念明確地引入了認識論,并進而論證了其在認識中的作用,這對中國哲學史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

        明清之際,王夫之繼續(xù)對知行問題進行辯論,他提出知行統(tǒng)一觀,同時,強調了行對知的決定作用,認為行是知的目的和指向,知的真理性也必須在實行中才能得到驗證,這些思想充分地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同一時期的顏元,提出了“習行格物”的認識論,認為知識來源于主客體間的交互作用,而且真正從實踐中得出的智慧才最有現(xiàn)實意義,還主張人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實踐活動上。顏元之學以“實學、實習、實行、實用”為宗旨,是清初經(jīng)世致用思潮的積極倡導者,他有關實踐的思想把知行關系的問題推向成熟的階段,在中國哲學史上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歷史觀的相容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突出的一個貢獻,就是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把唯物主義貫徹到了社會歷史領域,創(chuàng)立了歷史唯物主義。恩格斯曾說:“根據(jù)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xiàn)實生活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盵7]而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chǎn)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其對歷史的進步與發(fā)展起著決定作用,同時提出了人類的理想社會是消滅私有制,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這些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也可以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商周時期,武王之弟周公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認為天命不會一成不變,而是會轉移到有德之人,且天命的轉移是通過人民的意志來實現(xiàn)的,把“保民”看作鞏固國家政權的根本,要實行德治,得天下民心,以實現(xiàn)國家的穩(wěn)定統(tǒng)治,認識到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春秋時期出現(xiàn)的疑天思想也蘊含著這一觀點。季梁主張先民后神,認為“夫民,神之主也”[8]。史嚚也進一步肯定了人民的力量,強調民意決定天意,國家的興亡由人民的意志所決定。同一時期的管仲曾提出“倉稟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把經(jīng)濟建設作為立國的基礎,同時還強調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把“禮、義、廉、恥”視為治國四維,認識到經(jīng)濟建設與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儒家的重民思想以及所設想的大同理想社會與馬克思主義所設想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禮記·禮運·大同篇》描述了儒家的理想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儒家“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社會已經(jīng)有了反對私有制、強調社會和諧的思想萌芽,這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史觀基礎上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有著很大的相通之處。

        戰(zhàn)國時期的韓非子,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反對“是古非今”的復古論,認識到社會歷史是不斷地向前進步、發(fā)展的。同一時期的《呂氏春秋》,主張君主以德治為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重要性。秦朝苛政、楚漢之爭后,黃老學派提出了“清靜無為”“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思想,反映出了對人民的重視程度。同一時期的《淮南子》,認識到社會發(fā)展的大致過程,提倡生產(chǎn)技術的不斷更新、法度禮樂的不斷推移,反對“循舊”“法古”,試圖用經(jīng)濟生活來說明道德的起源,認識到經(jīng)濟與生產(chǎn)技術的重要性。

        到了明清之際,黃宗羲對封建君主專制進行了深刻批判。他主張:“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9]體現(xiàn)了強烈的民主意識和民本思想。同一時期的王夫之,對前人的思想進一步發(fā)展,并達到成熟。他系統(tǒng)地批判了以往的神學史觀和復古論調,認為人類歷史經(jīng)歷了一個由野蠻到文明的進化發(fā)展過程;他還提出了“理勢合一”的學說,“理”指的是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勢”指的是人類歷史向前進步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王夫之以此解釋社會進步發(fā)展的內(nèi)在根據(jù),這一觀點已經(jīng)蘊含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思想萌芽,也表明他已經(jīng)認識到人民群眾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五、中國傳統(tǒng)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思想文化基礎

        在中華文明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tǒng)哲學滋養(yǎng)著我們的中華文明與文化,塑造著我們的民族特點與個性,它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對我們中華兒女的影響也是根深蒂固的。而來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能夠被深受傳統(tǒng)思想影響、束縛的中國人很快地接受?我們可以利用文化心理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一問題。在世界文明演進的歷史進程中,一個民族要接受、理解和吸收外來文化,那么他必須站在自身原有的文化基礎之上,如果這兩種文化存在著原則性的沖突,他們是不可能融合的,也就是說,當外來文化與自身文化越相似、越相通的時候,外來文化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例如毛澤東、李大釗、惲代英、瞿秋白、蔡和森等人,這些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自小學習四書五經(jīng)、經(jīng)史子集,都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但是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之后,便很快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并結合中國國情,立足實踐,對其進行了中國化。這正說明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和眾多內(nèi)在聯(lián)系,同時,中國傳統(tǒng)哲學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英國的著名漢學家李約瑟曾說:“辯證唯物主義淵源于中國,由耶穌會士介紹到歐洲,經(jīng)過馬克思主義者們一番科學化后又回到了中國?!盵10]雖然這一思想缺少科學、嚴謹?shù)恼撟C,但是至少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有著很大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他還曾說,在20世紀時,深受傳統(tǒng)封建思想束縛的中國人之所以可以很快順利地接受馬克思主義,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方式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邵力子曾在他的文章里指出,“五四”運動時,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特別是其社會主義理論,讓人們好像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很多人把共產(chǎn)主義社會與古代儒家大同理想聯(lián)系起來,認為《禮記·禮運·大同篇》里關于大同理想社會的描寫,“確可代表社會主義的精髓”。雖然邵力子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是幼稚的、可笑的,但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確確實實就是這樣認為的,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社會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大同”理想社會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人們才自然而然地很快認可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六、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是產(chǎn)生于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完全不同的經(jīng)濟基礎與文化背景,但無論是辯證唯物主義,還是歷史唯物主義,都可以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找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胚芽,它們有著深厚的理論契合點,正是基于這些哲學觀點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與相通之處,馬克思主義哲學才得以在中國廣泛傳播,成功地被國人所接受,生根發(fā)芽,并不斷中國化。正如李鼎民先生所言:“以中國哲學的唯物論體系來介紹馬列主義,乃是使馬列主義中國化,使馬列主義通過中國民族形式而得到真正實現(xiàn)的唯一途徑?!盵11]所以,沒有中國傳統(tǒng)哲學這一思想文化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我們在充分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基礎上,還要正確處理它們二者之間的關系,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加速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哲學現(xiàn)代化,并使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轉化為指導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強大力量,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猜你喜歡
        哲學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
        飯后“老傳統(tǒng)”該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菱的哲學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tǒng)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當代陜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少先隊活動(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老傳統(tǒng)當傳承
        傳媒評論(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tǒng)
        中國三峽(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日韩av高清无码|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女同同性av观看免费| 夜夜添夜夜添夜夜摸夜夜摸| 7878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人妖xxxx做受视频| 日本久久视频在线观看| 最美女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乱子伦av无码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中文字幕蜜桃| 亚洲www视频| 日本高清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国产a级毛片久久久精品毛片|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日韩在线观看网址| 蜜桃在线高清视频免费观看网址|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 高清国产亚洲va精品|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软件| 97日日碰人人模人人澡|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国产一级片内射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绿色| 国产乱人伦av在线无码| 大陆啪啪福利视频|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麻豆| 国产在线 | 中文| 啪啪无码人妻丰满熟妇| 中文字幕人妻在线少妇完整版|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金尊| 色妞www精品视频|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麻豆精品视频|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臀| 欧美亚洲高清日韩成人| 能看不卡视频网站在线|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