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東
摘要:從科學角度提出加快閉坑礦山植被恢復的適用范圍、基本原則、參考性文件、技術措施規(guī)范,目的是以自然恢復為主,以人工恢復為輔的活動方式。為廢棄礦山植被恢復提供參考。
關鍵詞:閉坑礦山;人工促進;植被恢復;技術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fā)展理念,加快解決歷史遺留、責任人滅失或無法確定責任人的閉坑礦山生態(tài)治理工作,根據《朝陽礦山地質環(huán)境恢復和綜合治理規(guī)劃(2018-2022年)》和實際情況,特制定《朝陽閉坑礦山及其他工程破損山體人工促進天然植被恢復技術規(guī)范》。
人工促進天然植被恢復是指在閉坑礦山及其他工程破損山體生態(tài)治理過程中,以隔絕人為再次破壞,提供自然恢復基礎條件為原則,采取必要的人工措施,促進天然植被恢復的治理方式。
1適用范圍
適用于政府承擔治理責任的,歷史遺留、主體滅失或無法確認治理主體的閉坑礦山及其他工程破損山體的植被恢復。
2基本原則
2.1堅持科學性、前瞻性和實用性相統一原則
技術指標科學合理、治理措施明確、技術環(huán)節(jié)清晰、并符合區(qū)域內行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相關規(guī)劃。
2.2堅持安全原則
確保治理區(qū)域穩(wěn)定、安全,避免發(fā)生地質災害和安全事故。
2.3堅持因地制宜、一礦一策
2.4堅持天然恢復為主,人工促進為輔
確保治理措施不會對已經生長的植被造成大規(guī)模二次破壞。
3參考規(guī)范性文件
GB/T-1 5776—2006造林技術規(guī)程
DB21/T 2019—2012礦山及其他工程破損山體植被恢復技術
DB21/T 2230—2014礦山及其他工程破損山體植被恢復治理驗收規(guī)范
TD/T 1036—2013《土地復墾質量控制標準》
LY/T 1 607《造林作業(yè)設計規(guī)程》
DB21/T 2052—2012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
GB 7908林木種子質量分級表
GBT 15162—2018飛播造林技術規(guī)程
4術語及解釋
4.1斑塊
治理地塊內20m2以上,沒有植被覆蓋的區(qū)域。
4.2植被蓋度
喬、灌、草等植被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積與占地面積之比的百分數。
4.3三區(qū)兩線
居民集中生活區(qū)、自然保護區(qū)、重要景觀區(qū)、交通干線、河流沿線。
5場地的選擇
場地應在“三區(qū)兩線”及敏感部位、易災部位以外。治理區(qū)域附近人類活動不頻繁,有“隔絕人為再次破壞”的條件。
場地相對平整、邊坡穩(wěn)定,且不存在水土流失嚴重、大量積水、沉陷等隱患。
場地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具備一定植被生長的土壤條件和降水量,土壤無毒、無害、無放射性等有害成分。
6技術措施
6.1場地整理和邊坡處理
場地相對平整,如有垃圾需清理。保證邊坡穩(wěn)定,必要的危巖清理。易發(fā)生水土流失地段修筑坡頂截水溝、豎向排水渠或擋土墻等設施。
6.2客土
土層厚度、土壤酸堿度等土壤條件不能滿足植被正常生長需要時,應客土。根據場地實際情況可以對斑塊進行整體客土或穴狀客土?;驅υ寥肋M行物理修復、生物修復、化學修復。
對斑塊進行整體客土,客土后,場地有效土層厚度自然沉實后不小于0.3m。
植苗補種區(qū)域,可以采用穴狀客土,種植穴規(guī)格原則上按照補植苗木種類的需求確定,種植穴深度不低于0.3m。
6.3植被恢復
6.3.1植被恢復。應根據治理場地、周邊實際情況確定,考慮與周邊林種、樹種相適應。宜林則林、宜草則草,鼓勵喬、灌、草復層種植。
6.3.2種植方式。喬木和灌木可以采取植苗造林或播種的方式,草本采取播種的方式。樹種選擇耐干旱、耐瘠薄、耐鹽堿,根系發(fā)達萌蘗力強、冠幅大的樹種。有條件的植苗種植方式,株間可以播撒草籽。
6.3.3整地方式。選擇穴狀、魚鱗坑、水平溝整地。
6.3.4人工封育方式。在林間或林內閉坑礦山面積在0.33hm2以內的地塊,周圍的樹種是油松、荊條、榆樹的,利用天然落種(油松、荊條、榆樹種子)發(fā)育,可以進行人工封育成林方式。
苗木使用DB21/T 1292規(guī)定的I級苗木。播種造林種子的質量應達到GB 7908規(guī)定的合格種子的標準。主要造林樹種初植密度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6.4植被蓋度和造林成活率
6.4.1植苗造林。治理場地當年植被蓋度大于30%。當年植苗造林部分,成活率大于65%。3年后場地林木保存率大于60%,且場地內無斑塊。
6.4.2播種造林。當年播種有效苗覆蓋面積大于30%。第2年有效苗達到初植密度以上,且分布均勻。3年后場地林木保存率大于60%,且場地內無斑塊。
7安全警示
應在坑口、集水坑、邊坡等易發(fā)生危險地區(qū)設置必要的警示措施,防止人畜跌落。
8后期管護
恢復植被后的3年內,實施管護,采取必要隔離措施,設置隔離網或生物隔離帶,干旱時有條件的可以澆水,設專人定期巡查,防止人畜造成不利影響。
9其他要求
項目選擇和場地恢復治理方案要經過地質、勘探、林業(yè)等專家充分論證,確保場地安全穩(wěn)定、治理措施科學合理,能夠達到場地恢復效果。
(收稿: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