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類型比較與抗逆力建設的內部差異性研究
        ——以渝東M鎮(zhèn)105戶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為例

        2020-01-06 22:11:36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5期
        關鍵詞:農工關系網搬遷戶

        (常州大學瞿秋白政府管理學院,江蘇常州,213164;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一、文獻回顧

        作為根治生態(tài)脆弱地區(qū)貧困問題的政策實踐,易地扶貧搬遷包括減貧與生態(tài)保護雙重目標。關于易地扶貧搬遷的研究,學者們分別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展開。在宏觀層面,研究者重點探討易地扶貧搬遷的原因、機制及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社會適應問題,主要的分析視角有空間貧困理論[1]、“推—拉”理論[2]、多源流理論[3]與社會文化轉型論[4]。在微觀層面,學者們通過運用可持續(xù)生計視角[5]、多維貧困視角[6]與社區(qū)營造視角[7],分析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生計問題。通過分析搬遷前后貧困人口生計資本的變化情況[8],研究者認為,易地扶貧搬遷主要從兩方面影響移民的生計。首先,易地扶貧搬遷益于提升移民的生計資本,而人力資本對移民生計資本的提升作用最為顯著[9]。其次,移民在生計發(fā)展上會遭遇差異化需求無法滿足、發(fā)展能力不足、幫扶責任不夠等困境[7]。為應對這些生計困境,學者們認為政府應通過生態(tài)補償[10]、優(yōu)化資源配置與生產技能知識培訓[11]、加大教育投入[12]、產業(yè)幫扶[13]、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14]等措施增加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生計資本擁有量,為易地扶貧搬遷移民重新創(chuàng)造一個可持續(xù)的生計空間[15]。

        綜上所述,學術界雖對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生計問題展開了詳細論述,但“客體化”“靜態(tài)化”現象嚴重。在易地扶貧搬遷后續(xù)發(fā)展中,內生能力與外在資源賦予的能力均是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生計可持續(xù)的關鍵?,F有研究相對忽視了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本身的能動性、動態(tài)性和關系性,無法充分反映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應對貧困的全貌。以往研究者多關注易地扶貧搬遷移民脫貧過程中的被動性,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他們建設自身抗逆力的能動性。以上研究的未盡之處正是本研究所要努力的方向:將生計能力與抗逆力研究相結合,通過解析生計能力概念的內在結構,以生計能力為研究視角,以渝東M鎮(zhèn)105 戶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為研究對象①,探討這部分建檔立卡搬遷戶如何應對困境、建設抗逆力。通過對105戶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深度訪談了解到,基于這部分建檔立卡搬遷戶之間的個體差異性,他們采取了不同的生計策略應對生計困境,即短距離擺動、長距離擺動、混合式擺動[16]。雖然易地扶貧搬遷移民依靠不同的生計策略建設了抗逆力,但發(fā)現他們最終建設的抗逆力存在一定差異。那么,這種差異性是如何出現的?本文試圖從類型比較出發(fā)揭示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抗逆力建設的內部差異性。

        二、生計能力:抗逆力建設的一種能力結構

        生計能力的系統(tǒng)化分析源于脆弱性與可持續(xù)生計研究中關于適應能力的探討。在脆弱性研究中,沃格爾(Vogel)認為適應能力是降低脆弱性的應對能力,是一種長期性、持續(xù)性的調整能力[17]。在可持續(xù)生計研究中,斯米特(Smit)指出適應能力是系統(tǒng)應對、管理或調整并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計能力[18]。以上兩種觀點并沒有明確區(qū)分適應能力與生計能力,而是將適應能力看作生計能力的一種,甚至將其等同于生計能力,認為適應能力是伴隨外在環(huán)境與制度變遷而進行的被動調適[19],忽視了行動者重新構建發(fā)展路徑的主動性。羅伯特·錢伯斯(Robert Chambers)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不同見解,他指出適應能力具有一定的被動性,且指涉范圍較窄,并不適合與生計能力混用。由此,羅伯特·錢伯斯(Robert Chambers)明確提出生計能力概念,他認為生計能力是行動者面對脆弱性環(huán)境時,積極主動處理、應對沖擊并不斷利用、創(chuàng)造機會的能力[20],其不僅指涉行動者的被動調適,更強調他們的主動反抗,是一種單一的內生能力或外在賦予的能力。不過,羅伯特·錢伯斯(Robert Chambers)雖提出了生計能力概念,卻沒有對生計能力的內在結構進行解析,而是將其作為一個整體概念進行研究。這引起后來學者在研究生計能力時或將其等同于行為主體的行動結果[21],或將其簡單化為生計資本[22],或通過一系列實證研究[23],以衡量生計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及如何得到提升。

        概括而言,已有的生計能力研究呈現以下特征。首先,生計能力概念的多樣化。在微觀層面的家庭自主發(fā)展方面[24],研究者認為生計能力是家庭利用已有知識技能獲取資源以滿足自身發(fā)展的能力[25]。在宏觀層面的政策賦予方面,學者指出生計能力是政府給予的在土地或住房安置、就業(yè)安置及社會保險安置方面的能力[26]。也有學者完全跟隨國外研究,將生計能力看作應對脆弱性環(huán)境、實現生計可持續(xù)的能力[19]。其次,生計能力操作中的簡單化與片面化?;诳沙掷m(xù)生計分析框架,研究者將生計能力看成生計資本[27],通過定量分析以生計資本的變化[28]衡量生計能力的變化[23]。也有學者將生計能力與可行能力結合,某種程度上將生計能力等同于可行能力,并將其視為資本獲取能力、就業(yè)能力及社會風險應對能力[21]。還有學者指出,生計能力處于一個動態(tài)變化過程中,應從整合觀、生計資本觀及管理觀三個層面進行生計能力的動態(tài)分析,并將生計能力具體化為資源整合能力、風險控制能力、環(huán)境適應能力以及生計創(chuàng)新能力[29]。最后,生計能力提升方面的外助性與被動性。在宏觀策略方面,學者們認為應該通過外部力量(制度、政策)創(chuàng)造“授能環(huán)境”[30]、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31]、重塑社會空間[15]、提升社會保障支撐能力[27]以提高生計能力。在具體實踐中,研究者指出應該通過生態(tài)補償[32]、推進教育改革[33]、提供功能完備的基礎設施、職業(yè)技術培訓[34]、搭建有利關系網[25]等不斷提升生計能力。

        為完整把握生計能力,在吸收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試圖重新界定生計能力概念,認為生計能力是一種包含多個組成部分的能力結構。這一能力結構既是行動者自身腦力與體力的結合,也是各種社會關系網的承載。相較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生計能力,此處的生計能力包含兩方面的拓展:首先,將生計能力由單一的能力概念轉向能力與過程的結合體。其次,不再將通過生計能力應對逆境的行動視為純粹的經濟行為,而是將其放入社會行動范疇中。行動者的生計行動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他們的行動嵌入于宏觀的社會結構中,且“不再按照以純粹自我利益為基礎所描述的方式進行,而是受混合性動機的驅動”[35],同時也受社會關系網中諸多因素的影響。在提出生計能力是一種能力結構后,如何進行生計能力的操作化對于抗逆力的建設至關重要。結合研究目的,本文認為,行動者應對逆境的實質可以視為,在嵌入各種微觀、宏觀環(huán)境的過程中,行動者依靠什么或者能否通過與各種系統(tǒng)之間的交換成功規(guī)避風險。正如阿馬蒂亞·森在《貧困與饑荒》中對“饑餓”所做的解釋一樣,他認為“饑餓”的產生實際由交換權利下降導致,即無法通過充分“交換”獲取“可供選擇的商品組合”,“交換權利不僅僅依賴于自然交換與市場交換,還依賴于國家所提供的社會保障”[36]。通過對阿馬蒂亞·森“交換”分析方法的探討可知,“交換”的順利展開是實現生計可持續(xù)的關鍵,這要求行動者在自然交換、市場交換及社會交換中擁有較高的交換能力。具體到抗逆力建設,生計能力除包含三種交換能力外,還指涉自主適應與能動轉換過程。

        自然交換能力是行動者通過向自然界投入資本,以獲取自然界物質回報的能力。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在與自然系統(tǒng)互動的過程中,農業(yè)生產的規(guī)?;c專業(yè)化程度成為制約其自然交換能力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市場交換能力指行動者通過市場機制,在市場交換中直接或間接使用各種資產產權進行交易的能力[37]。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資產產權即他們所擁有的自然資本、經濟資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產品商品化程度與市場參與程度會制約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市場交換能力的發(fā)揮,影響抗逆力的建設。社會交換能力即主體通過利用社會關系網中的各種資本存量與人際信任獲取資源的能力,社會關系網絡的規(guī)模及其結構對社會交換能力的影響顯著。社會關系網絡規(guī)模的大小可以反映出易地扶貧搬遷移民通過關系網獲取社會支持的強弱以及其調動資源能力的大小,社會關系網絡結構的合理與否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效用[38]。自主適應與能動轉換強調生產性要素的復制與轉化過程。自主適應指的是行動者沿著原先的軌跡發(fā)展,通過生產性要素的復制與轉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huán)境,并在當前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繼續(xù)發(fā)展。能動轉換重在進入新的發(fā)展軌跡,即行動者在復制、轉化生產性要素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建新系統(tǒng),將已有經驗和新知識重新組合,從一種穩(wěn)定狀態(tài)進入另一種穩(wěn)定狀態(tài)。

        對于易地扶貧搬遷移民而言,他們首先通過向自然界投入資本,獲取物質回饋,以改變自然交換能力。與自然交換的成功意味著他們有足夠的能力進入市場,與自然交換的失利表明他們市場支配力的下降,這使得他們無法通過市場購買彌補資源獲取過程中的不足。市場交換能力的提升需要持續(xù)不斷的自然資源供給,自然資源的數量與質量極大影響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市場掌控能力。當市場交換能力不足,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在促進農牧產品商品化的過程中同樣會因遭遇風險而影響自身的抗逆力建設。其次,外界力量給予的高效幫扶能夠極大提高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市場交換能力,市場交換能力的不斷增長又會反向增量他們的資本存量,促使其積極投入社會交換,通過提升社會交換能力獲取多樣化社會資源。再次,通過與社會系統(tǒng)中其他行動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社會交換能力逐漸增強。在社會交換能力增強的情況下,他們有足夠的資本投向自然界,其自然交換能力隨之得到提高。最后,自然交換能力、市場交換能力、社會交換能力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三者共同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抗逆力建設。當這三者之間如出現不良耦合,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將面臨生計困境,反之,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則會建設高水平的抗逆力。此外,抗逆力建設強調主動適應基礎上的積極轉換,是一個應對風險的動態(tài)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憑借適應機制應對風險環(huán)境,并在自主適應的基礎上,通過能動轉換建設高層次的抗逆力。所以,自主適應與能動轉換之間緊密相關,前者為后者提供基礎,自主適應過程中適應結果的良好與否對是否能夠更新生活狀態(tài)進入能動轉換階段產生重要影響[16]。

        三、抗逆力建設的類型比較

        “抗逆力不是青年人的專利,它是與生命進程相伴終生的生命動力,是各個生命階段、各種社會人群都有待挖掘的抗力”[39]。這種抗力著重探究主體遭遇逆境時如何抵御風險,如何在適應的基礎上進入新的發(fā)展狀態(tài)。由此,現行的抗逆力不同于傳統(tǒng)工程學意義上的抗逆力。傳統(tǒng)工程學意義上的抗逆力強調壓力與回彈,現行的抗逆力則強調多種社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轉換。在易地扶貧搬遷后續(xù)發(fā)展中,建檔立卡搬遷戶是具有能動性、能不斷改變和形塑自身生計策略的社會行動者。即便他們屬于“貧中之貧”,但在建設自身抗逆力的過程中他們也是積極的決策者。在關注易地扶貧搬遷移民能動性的同時,也要充分重視這一群體內部的異質性及其生計策略的差異性。因生計能力結構的不同,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分化為三種類型的搬遷戶,呈現出迥異的抗逆行動特征,由此建設了三種不同類型的抗逆力。在短距離擺動中,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建設了生存型抗逆力;在長距離擺動中,純務工型搬遷戶建設了發(fā)展型抗逆力;混合式擺動中,農工共存型搬遷戶建設了健康型抗逆力。

        (一)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②建設了生存型抗逆力

        生存型抗逆力指的是,短距離擺動過程中,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主要依靠農業(yè)生產維持家庭發(fā)展。這種類型的搬遷戶往往由于家庭勞動力的數量與質量不佳,難以通過“純外出務工”提升交換能力,也難以通過“半工半耕”在代與代之間形成家庭合力,促使家庭實現長遠發(fā)展。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擁有一定的土地資源,以家庭經營為主,他們通過自主經營與集體經濟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產值,并從事少量非農生產活動。囿于生計能力限制,這部分搬遷戶會采取風險規(guī)避行為,這制約了他們參與高風險、高收益的經濟活動。這種類型的建檔立卡搬遷戶具有較強的動態(tài)性特征,存在轉化的可能性。在實際交換過程中,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以自然交換與社會交換中的制度性交換為主,輔之以市場交換與社會交換中的關系性交換。對于這部分搬遷戶而言,自然交換能力、市場交換能力、社會交換能力以及自主適應與能動轉換均較弱,這使得家庭處于較弱的資源配置狀態(tài),進而導致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處于一種維持型的發(fā)展狀態(tài)。因此,這部分搬遷戶的抗逆力建設基于滿足基本生存,屬于生存型抗逆力。

        1.以“小而全”的生產方式增強自然交換能力

        在M 鎮(zhèn)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有25 戶,這部分搬遷戶的家庭勞動力數主要是1~2 人,戶主年齡集中在51~65 歲之間,文化水平均為小學及以下。他們青壯年時期曾外出務工,經常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現多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矽肺病及其他各種慢性病,已不再依靠務工謀生。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現平均擁有3~8 畝的土地,在從事農業(yè)生產時,他們多依靠自身,很少借助外界力量,交換能力較低。在家庭消費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為獲得更多的增收機會,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通過農業(yè)的精細化、專業(yè)化生產提升自身的自然交換能力。但受限于土地資源、人力資本及外出務工經歷,這部分搬遷戶在自主適應與能動轉換階段只能以“小而全”的生產方式增強自然交換能力。

        在自主適應階段的農業(yè)精細化生產中,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沖破“資源依賴”困境,以提升人力資本與種植市場導向的農產品來降低因自然風險產生的消極連鎖反應。如他們會參加技能培訓活動,種植脆李、中藥材等經濟作物。除種植業(yè)外,3 戶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還以種養(yǎng)殖業(yè)的均衡發(fā)展,實現農業(yè)生產的半自給自足。精細化農業(yè)生產雖短時期內滿足了這部分搬遷戶的發(fā)展需求,但因受限于家庭結構、資源稟賦,其農業(yè)生產的精細化程度較低。在與自然界進行互動時,自然交換能力的優(yōu)勢地位不太顯現,更易于遭受自然風險沖擊。為進一步提升自然交換能力,改變生存狀態(tài),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由自主適應走向能動轉換,積極開展農業(yè)的專業(yè)化生產。在農業(yè)勞動力人口不斷向非農行業(yè)轉移的情況下,易地扶貧搬遷移民農業(yè)生產的專業(yè)化與家庭內勞動力務農數量密切相關。家庭內務農人數越多,對農業(yè)的依賴程度越高,這不一定有利于促進農業(yè)的專業(yè)化。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中的勞動力均從事農業(yè)生產,他們對農業(yè)收入的依賴性極強,承受自然風險的能力較弱。這使得這部分搬遷戶無法選擇高度專業(yè)化的生產方式,而是代之以一種“小而全”的低度專業(yè)化生產方式,如他們大多會同時種植生產成本低、技術含量低的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專業(yè)化生產雖有效地避免了因生產不確定性而帶來的自然風險,明顯地提升了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的自然交換能力,但提升幅度有限。

        2.較低的市場參與程度影響市場交換能力提升

        在傳統(tǒng)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日益降低的背景下,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通過改變傳統(tǒng)種植方式、加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huán)境,以自主經營的方式與市場進行交換,其自然交換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對于這部分搬遷戶而言,農業(yè)收入仍是家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他們雖加大了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卻仍采取小規(guī)模的銷售模式。囿于家庭勞動力數量與質量,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承受市場交易風險的能力較弱,因此,他們更傾向于選擇成本較低的經濟作物,如貝母、脆李等。在能動轉換階段,為改變市場交換中的弱勢地位,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選擇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介入下的生產模式通過對農產品進行加工以延長產品的保質期,能夠快速開辟新的銷售渠道或擴大銷售規(guī)模,增強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的市場談判能力,提高他們農產品的售賣單價,這能夠最大程度降低其單獨交換的產業(yè)風險③。但在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異質性突出的情況下,他們從合作社提供的銷售服務中獲得的收益是不同的。作為耕地面積小、勞動力數量與質量都不佳的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他們雖也以農業(yè)生產性投資提升市場交換能力,但受限于家庭結構、生計資本擁有狀況、土地經營規(guī)模等,其種養(yǎng)殖規(guī)模普遍較小,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程度較低,統(tǒng)一銷售獲得的收入相對有限,一年的現金收入保持在10 000~20 000 元之間。除出售農產品外,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還以勞動力商品化形式提升其市場交換能力,但依家庭勞動力務工時間的長短來看,他們并沒有完全進入市場。農閑時,這部分搬遷戶會進入短工市場,通過從事“體力活”換取少量現金收入。據這部分搬遷戶表示,他們一年從事非農勞動的時間為3~4 個月,每天只能賺取100~180 元的現金收入。

        3.以無形人情互動增長社會交換能力

        抗逆力是鑲嵌在系統(tǒng)—文化之網的動態(tài)關系過程[39],社會交換能力的提升顯著地作用于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抗逆力建設。對于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而言,他們在社會交往方面更傾向于采取一種依賴自我與不信任他人的自我保護策略。在自主適應階段,以血緣關系為主的情感性差序格局關系網中,無論是物質交換還是服務交換,25 戶家庭都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保持較為密切的互動。在能動轉換階段,以利益滲入下為主的工具性差序格局關系網中,21 戶家庭囿于自身資產的有限以及家庭特性,很少與其他行動者產生“金錢”糾葛。這部分搬遷戶幾乎退出了農村社會中與金錢有關的“借錢”“飲食社交”“送人情”等社交活動,他們表示“我們一般不會找別個借錢,本身有點窮,你就找他幫忙,他們也有點怕?!薄罢埲顺燥?,一張桌子就是七八百,一唱歌就是一千塊。我們沒得錢,就懶得搞,自己靠自己就好了”。“這邊的人情送的很大,我們送不起,送的少,對不起人。多的話,我們又沒得”。不過,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仍會與其他行動者維持積極的無形資源交換,如鄰里之間的互幫互助等。在情感與利益共同滲入的擬血緣化的差序格局關系網中,5 戶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通過與安置點村民、遷入地村民“結姐妹”“拜把子”等方式獲取了情感支持與就業(yè)信息。擬血緣關系的存在不僅改變了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的關系結構,還調整了他們的資源配置方式,這對于他們的抗逆力建設而言是一種改變,即他們能夠以一種新的方式獲取并利用各種資源。

        對于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而言,首先,他們以“小而全”的農業(yè)生產提升自然交換能力,這樣的農業(yè)生產方式使得他們只能以小規(guī)模農產品參與市場交換。在市場交換過程中,農產品的小規(guī)模銷售與不充分就業(yè)無法保證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獲得足夠的現金收入,他們只能以有限的農業(yè)生產性投資增強自身的自然交換能力。其次,市場交換中獲取的少量收入雖增加了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的資本存量,但他們仍缺少最大限度擴展關系網的資本,這促使他們采用無形資源交換的方式增長社會交換能力。社會交換能力的增長能夠幫助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降低成本、規(guī)避市場交換中的風險以及為他們帶來少量收入。最后,雖然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的自然交換能力提升幅度有限,但仍為他們增長社會交換能力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社會交換能力的有限增長也為他們提供了規(guī)避自然風險所需的社會支持。在自主適應與能動轉換過程中,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的自然交換能力、市場交換能力、社會交換能力均得到提升。囿于提升幅度有限,三種交換能力相互之間的作用力度受限,這種較弱的聯結作用最終促使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采取自我保護策略,他們更愿意通過依賴自我與不信任他人的方式應對逆境,呈現出一種保守的、產品多樣化的且主動性不足、依附性顯著的抗逆行動特征,最終提高了生存型抗逆力。

        (二)純務工型搬遷戶建設了發(fā)展型抗逆力

        發(fā)展型抗逆力指的是,純務工型搬遷戶通過自主就業(yè)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行與再生產,但短時期內難以實現健康型抗逆力的建設目標。在發(fā)展型抗逆力中,純務工型搬遷戶的自然交換能力較弱,家庭內部沒有出現代際整合力。換言之,這部分搬遷戶雖擁有少量自然資源,但他們并沒有以此為生,而是在第二或第三產業(yè)中從事需要一定技術含量的工種。他們通過就業(yè)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資本轉換能力,最大程度促進家庭健康發(fā)展。在自主適應與能動轉換過程中,較高的市場交換能力與社會交換能力共同作用于純務工型搬遷戶的貧困應對過程,促使他們提高了發(fā)展型抗逆力。

        1.以自主就業(yè)提升市場交換能力

        在105 戶易地扶貧搬遷移民中,有49 戶家庭采取長距離擺動。這部分搬遷戶認為擺脫貧困的推力主要來源于非農活動,正如他們所言“種田是發(fā)不了財滴”。因此,在家庭勞動力質量一定的情況下,勞動力數量較少的純務工型搬遷戶更傾向于從事非農活動。純務工型搬遷戶多為3人戶、4 人戶的核心家庭,戶主年齡介于25~45歲之間,受教育水平多為初中及以上。這部分搬遷戶每年的務工時間為10 個月左右,家中的男性勞動力主要選擇在制造、建筑、采掘、交通運輸等行業(yè)就業(yè),每月的現金收入為7 000~10 000元;女性勞動力則選擇在餐飲行業(yè)就業(yè),每月的收入為2 000~3 000 元。當在務工地出現“暫時性失業(yè)”時,部分純務工型搬遷戶也會擺回遷入地,以從事技術含量稍高的“活路”換取每天200~300 元的現金收入。純務工型搬遷戶的市場交換能力顯著高于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他們不斷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充分利用市場機會,提升自身的市場交換能力。

        2.以有限的人情互動增長社會交換能力

        純務工型搬遷戶通過靈活維持與拓展各種非正式關系網,提升社會交換能力,獲取多樣化資源。自主適應階段,在以血緣關系為主的情感性差序格局關系網中,這部分搬遷戶在物質交換與服務交換方面與有血緣關系的人保持較為頻繁的互動。與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農工共存型搬遷戶不同的是,56%的純務工型搬遷戶還會以“人情租賃”的形式將自己擁有的土地資源流轉給有血緣關系的人,以維持彼此之間的關系。能動轉換階段,在利益滲入下的工具性差序格局關系網中,純務工型搬遷戶沒有很好地經營遷出地的地緣關系網,與遷入地之間的“新”地緣關系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他們從地緣關系中獲取的“金錢”幫助較為有限。為提升社會交換能力,純務工型搬遷戶在“飲食活動”與“送人情”方面與遷入地、務工地的行動者積極互動,以獲取就業(yè)信息、換取情感慰藉。在情感與利益共同滲入的擬血緣化的差序格局關系網中,純務工型搬遷戶通過與遷入地、務工地的其他行動者建立“擬血緣”關系,獲取多樣化資源,提升社會交換能力。在走訪中了解到,純務工型搬遷戶LYP 的丈夫2015年因病去世,隨后她隨同子女外出務工。閑暇時,她也會返回安置點生活一段時間。2017年,在返回安置點居住期間,她認識了同樣失去丈夫的純務工型搬遷戶YXL。“前年她老公死的時候在下邊整酒了,我就經歷過那些嘛,蠻慘的,后來我們就認識了,現在就是蠻好的姐妹?!敝?,只要她們回到安置點就會結伴而行。LYP 與YXL 之間的“姐妹”關系說明社會交換傾向于發(fā)生在占有相似或臨近社會位置的行動者之間,這種關系的存在為她們帶來了情感慰藉。對于LYP 與YXL 而言,以“姐妹”稱呼建立的關系,不僅將她們置于一種家人關系序列,更使得她們以“姐妹”的名義實現了資源上的互利互惠。

        不同于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純務工型搬遷戶的生計能力結構中缺少自然交換能力。這部分搬遷戶通過自主就業(yè)活動提升市場交換能力,市場交換中能動性的就業(yè)活動極大地增加了他們的資本存量,使他們有足夠的資本維持、擴展遷出地、遷入地、務工地之間的關系網,提升社會交換能力。較為完整的關系網同樣為純務工型搬遷戶市場交換能力的增長提供了眾多支持,如降低市場成本、規(guī)避市場風險、增加收入、加大市場經營性投資等。市場交換能力與社會交換能力之間的良性互動,大大促進了純務工型搬遷戶的發(fā)展。他們采取選擇性依賴他人策略,呈現出自主性突出的抗逆行動特征。但由于自然交換能力的“缺場”,純務工型搬遷戶最終建設了發(fā)展型抗逆力。

        (三)農工共存型搬遷戶建設了健康型抗逆力

        健康型抗逆力指的是農工共存型搬遷戶不僅依靠自身順利實現家庭發(fā)展,還積極拓展外部有利資源,提升家庭的發(fā)展能力。在健康型抗逆力中,農工共存型搬遷戶的自然交換能力、市場交換能力、社會交換能力以及自主適應與能動轉換都處于最佳狀態(tài)。首先,這是因為“農工共存”為混合式擺動的搬遷戶帶來很強的物質資產與金融資產。其次,基于理性考慮,混合式擺動的農工共存型搬遷戶通過家庭內部勞動力的明確分工,提升了家庭內部的代際整合力,實現了短距離擺動與長距離擺動的優(yōu)勢互補。這部分搬遷戶既依靠自然資源進行農業(yè)生產活動,又積極投入到市場交換與社會交換中。通過利用多樣化策略與支持,農工共存型搬遷戶實現了家庭由自主適應到能動轉換的快速轉化,促進了家庭的最優(yōu)發(fā)展。在實際交換中,自然交換、市場交換、社會交換同步進行,自然交換能力、市場交換能力、社會交換能力以及自主適應與能動轉換之間相互激蕩,共同促成健康型抗逆力建設。

        1.以“大而?!钡纳a方式增強自然交換能力

        105 戶易地扶貧搬遷移民中,31 戶家庭采取混合式擺動。他們多以5 人戶、6 人戶為主的家庭,甚至還有9 人戶的聯合家庭,家庭勞動力數量為3~7 人。這部分搬遷戶的戶主年齡雖與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無異,但家中仍有年齡介于25~45 歲之間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其文化水平多為初中、高中及以上。農工共存型搬遷戶每戶平均擁有的土地面積為10~40 畝,在從事農業(yè)生產或非農業(yè)生產時除依靠自身,還會積極尋求外界支持。相較于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農工共存型搬遷戶在家庭要素稟賦、交易能力方面的優(yōu)勢地位顯著,他們通過“大而?!钡纳a方式增強自身的自然交換能力。

        在自主適應階段,農工共存型搬遷戶依靠自身最大限度沖破“資源依賴”困境,以增加人力資源存量與種植大面積市場導向的經濟作物降低因自然風險產生的消極連鎖反應。如這部分搬遷戶中的中老年勞動力與青壯年勞動力都會參加技能培訓活動,并種植烤煙、中藥材等經濟收益較高的作物。除種植業(yè)外,有12 戶農工共存型搬遷戶還以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實現農業(yè)生產的規(guī)?;Ec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不同,農工共存型搬遷戶在家庭結構、資源稟賦方面有優(yōu)勢,其農業(yè)生產的精細化程度較高,規(guī)避自然風險的能力也優(yōu)于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精細化生產雖能夠提升農工共存型搬遷戶的自然交換能力,但“大”而“不專”的生產方式仍無法最大限度促進他們自然交換能力的增長。農工共存型搬遷戶通過流轉同村人的土地擴大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由自主適應走向能動轉換,展開農業(yè)的專業(yè)化生產。不過,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專業(yè)化生產雖一方面給農工共存型搬遷戶帶來可觀收益,另一方面卻也存在自擔風險的困境。為規(guī)避農業(yè)生產風險,農工共存型搬遷戶主動加入合作社組織,合作社提供的生產性服務與技術推廣服務極大提升了他們的專業(yè)化水平,為他們謀求了更長遠的發(fā)展。農工共存型搬遷戶在勞動力數量與質量、資金來源、種養(yǎng)殖規(guī)模等方面都高于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無論自主經營還是合作經營,都屬于一種高度的專業(yè)化生產方式,其自然交換能力的提升速度遠高于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

        2.以較高的商品化程度提升市場交換能力

        在農產品商品化方面,無論是傳統(tǒng)農產品交換還是現代經濟作物交換,農工共存型搬遷戶都選擇以較大規(guī)模交換活動換取現金收入。這是因為相較于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農工共存型搬遷戶不僅擁有較高的勞動力素質,還能夠獲取較高的非農收入,這滿足了他們擴大農業(yè)生產的需求。但較大規(guī)模的農業(yè)生產使得這部分搬遷戶更易于遭受市場風險的沖擊,為規(guī)避風險,急需合作社組織的介入。合作社的介入很好地改善了農工共存型搬遷戶在復雜市場體系下既無精力、也無能力關注銷售活動,只能聽任收購方的現狀。作為農工共存型搬遷戶的代理人,合作社代表農工共存型搬遷戶與收購方進行市場談判,為他們爭取被其他市場主體占據的利潤,并節(jié)省交易成本,這極大地增加了農工共存型搬遷戶的農業(yè)收入,提升了他們的市場交換能力。與小戶經營的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不同,農工共存型搬遷戶的生產規(guī)模較大,統(tǒng)一銷售帶來的收入更為可觀,一般為每年40 000~90 000 元。此外,農工共存型搬遷戶還通過不斷加大土地租賃投資、生產資料投資、生產技術投資、勞動力投資等農業(yè)生產性投資力度,最大限度提升市場交換能力。

        勞動力商品化方面,農閑時,農工共存型搬遷戶中的中老年勞動力也會進入城鎮(zhèn)的“短工”市場,以賺取較少的現金收入,他們的務工時間與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基本一致。這部分搬遷戶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則選擇外出務工,務工時間為10 個月左右,其工資性收入多為每月7 000~12 000 元。外出務工顯著地改變了農工共存型搬遷戶的家庭經濟結構,使得他們有了新的收入來源。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后,同樣改變了家庭的農業(yè)生產安排,即農工共存型搬遷戶的農業(yè)生產勞動逐漸減少,單位勞動報酬卻不斷增長。這是因為青壯年外出務工收入的不斷增加,提升了農工共存型搬遷戶資本要素的購買力(如除草劑、除草機、技術產品),正如研究者所言,“外出務工農民將務工收入投入農業(yè)經營活動中,借以獲得更高的勞動報酬,這體現了節(jié)約勞動的技術變遷邏輯,即農戶的動機在于節(jié)約農業(yè)生產中的人工投入,以便將更多勞動投入勞動力市場中”[40]。

        3.以完整的人情互動增長社會交換能力

        與其他兩種搬遷戶不同的是,農工共存型搬遷戶擁有較為完整的社會關系網,他們通過拓展各種關系網,提升社會交換能力。在以血緣關系為主的情感性差序格局關系網中,一方面,在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農工共存型搬遷戶中,中老年勞動力為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提供了穩(wěn)定的后盾,使他們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實現家庭收入的最大化的奮斗中。另一方面,青壯年勞動力也能夠為中老年勞動力提供資金支持,為保證他們在農村的穩(wěn)定生活不斷輸送各種資源。這部分搬遷戶還與血緣關系網中的其他行動者在物質交換與服務交換上保持密切聯系。在利益滲入下的工具性差序格局關系網中,農工共存型搬遷戶完整地維持著原有的關系網,他們在“借錢”“飲食活動”“送人情”以及其他類似的活動中與遷出地、遷入地、務工地的其他行動者保持積極互動,主動參與各種儀式性活動,以換取現金收入、降低生活成本、獲取就業(yè)信息、得到情感慰藉等。在情感與利益共同滲入的擬血緣化的差序格局關系網中,農工共存型搬遷戶以“姐妹”或“兄弟”等稱呼將正式關系或非正式關系轉化為一種非正式的“擬血緣”關系,擴展社會關系網的輻射范圍,提升社會交換能力。如農工共存型搬遷戶ZSG 在進入安置點后就積極參與遷入地的各項事務,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其成功“打入”遷入地的一個“小組織”。據ZSG 所言,他們建立了一個名為“Y 村亂劈柴”的微信群。閑暇時,他們會通過微信群發(fā)布一些吃飯、喝酒、打麻將的信息。飲食活動產生的費用通常采取“分攤”方式,他們也會委托一位“會計”定期收取一定的“活動經費”。ZSG 也在該群體內,他總是積極跟隨其他成員的步伐,主動參與這個小群體的所有活動。通過與群內其他成員的積極互動,他們之間建立了“兄弟”情誼,ZSG 也在遷入地獲得了一些資源,如少量的土地資源、Y 村電廠的不充分就業(yè)機會等。

        對于農工共存型搬遷戶而言,首先,他們“大而?!钡纳a方式提升了其自然交換能力,這使得這部分搬遷戶擁有大量的農產品進入市場進行交換。農產品的大規(guī)模銷售與此過程帶來的就業(yè)活動使農工共存型搬遷戶獲得足夠的現金收入,這為其加大農業(yè)的生產性投資,增強自然交換能力提供了可能。其次,市場交換中獲取的現金收入極大地增加了農工共存型搬遷戶的資本存量,使得他們有足夠的能力維持與擴展遷出地、遷入地、務工地的關系網,提升了社會交換能力。與遷出地、遷入地、務工地之間完整的關系網能夠幫助農工共存型搬遷戶降低市場交易成本、規(guī)避市場交換風險、增加收入、加大生產性投資的力度。最后,不斷提升的自然交換能力為農工共存型搬遷戶維持、拓展關系網并提升社會交換能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社會交換能力的極大增長也為他們提供了規(guī)避自然風險所需的多樣化社會支持。自然交換能力、市場交換能力、社會交換能力之間的良性互動,使得農工共存型搬遷戶處于最佳發(fā)展狀態(tài),其生計能力結構與抗逆力建設之間呈現良性耦合。這部分搬遷戶采取更加靈活的、社交性最健康的策略,呈現出組織化、合作化、交換策略多樣化、協作主體多元化的抗逆行動特征,建設了健康型抗逆力。

        四、結語

        從既有的扶貧實踐中可以看出,易地扶貧搬遷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搬遷”于移民而言利大于弊。搬遷為移民提供了“擺動”的契機,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遷出地、務工地與遷入地三個中心,通過擺動,他們的交換能力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其生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不同的移民在擺動過程中找到了適合自身的生存方式,其生產生活范圍得到了極大拓展。事實證明,擺動狀態(tài)更利于移民抗逆力建設,而不同的擺動方式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其中混合式擺動更能夠幫助移民建設高水平抗逆力。為早日實現鄉(xiāng)村振興,應繼續(xù)致力于家庭抗逆力、社區(qū)抗逆力建設。其一,基于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所面臨的問題與能夠承擔責任的差異化,政府應對他們進行分類,實施家庭政策時有一定的針對性,這樣才能真正激活他們的發(fā)展?jié)摿?。應鼓勵易地扶貧搬遷移民選擇最有利的擺動策略,通過多樣化生計方式促進家庭形成穩(wěn)定的風險應對模式,建設高水平的家庭抗逆力,為鄉(xiāng)村振興的實現貢獻力量。其二,政府不僅應加大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供給力度,還應充分考慮公共品供給與移民需求之間的契合度,充分挖掘社區(qū)的資源蓄積力,加強社區(qū)內移民的自治力與合作力,建設高水平的社區(qū)抗逆力,如加大移民的技能培訓力度、引進扶貧車間、開發(fā)特色產業(yè)、支持合作社發(fā)展等。家庭抗逆力與社區(qū)抗逆力的完美呈現能夠最大限度激發(fā)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創(chuàng)造力,助推鄉(xiāng)村振興早日實現。

        注釋:

        ① M 鎮(zhèn)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于距離M鎮(zhèn)1.2 公里遠的Y村,起建時間為2014年10月,土地均為流轉而來,建房方式為聯合統(tǒng)建。在質量把關方面,由Y 村村委會與M 鎮(zhèn)政府合力進行?,F一期已建房屋12 棟,建房面積25 000 平方米,每套房屋面積106 平方米。結合W縣扶貧攻堅的總體要求,M 鎮(zhèn)的貧困戶搬遷對象必須是W 縣常住農村人口且在搬遷方案實施前未享受過任何搬遷政策性補助的建卡貧困戶、低保戶和居住在高寒邊遠地區(qū)的窎遠戶等“特類人群”。具體的搬遷條件為:具備高山生態(tài)扶貧搬遷的基本條件且自愿搬遷的建卡貧困戶以及貧困程度特別深、自身無能力實施搬遷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深度貧困戶:(1)家庭成員經專業(yè)醫(yī)療機構鑒定的重病戶或由縣以上殘聯行文認定為重度殘疾;(2)現居住偏遠窎散,交通、飲水、通信等十分不便,離村級主干道3 公里以上或野生動物危害嚴重導致農作物損失50%以上;(3)農村無房戶和窩棚戶或經有關機構鑒定的D 級危房戶、遭受重大自然災害且必須搬遷避讓的地災戶。搬遷程序為:M 鎮(zhèn)按照“農戶申請、村級初提、駐村工作隊調查核實、鄉(xiāng)鎮(zhèn)復查審核、縣級復核”“五步走”程序,嚴把搬遷戶的調查登記關、對象審查關、公示公告關,確保對象識別精準、應搬盡搬。在具體搬遷過程中,因為安置點離M 鎮(zhèn)比較近,方便宜居,所以政府工作人員只是向符合條件的搬遷戶介紹了政府易地扶貧搬遷的相關政策,基本沒有向他們做動員工作。經過政策宣傳后,符合條件的搬遷戶積極申請在安置點購買房屋,房子很快售空。安置點內現已入住移民215 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5 戶。安置點二期工程于2018年起建,預計2019年完工。2018年6月—9月,前往渝東M鎮(zhèn)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展開實地調研。在相關負責人的幫助下,筆者對安置點中215戶搬遷家庭情況進行了初步了解。因本文致力于分析建檔立卡搬遷戶的抗逆力建設,所以沒有訪談非建檔立卡搬遷戶。本文采取深度訪談的方式展開實地調研,并對105 戶建檔立卡搬遷戶進行了二次回訪。

        ② 王春光在對中國農民進行社會分層研究時,將其劃分為8 個階層,即無業(yè)者(沒有職業(yè)的人)、純務農者(全部時間用于從事農業(yè)活動的人)、以農為主兼業(yè)者(一年中務農時間多于非農時間的人)、以非農為主兼業(yè)者(一年中務農時間少于非農時間的人)、打工者(被他人雇用了去從事有償勞動的人)、農村個體戶(自己當老板,可能有少量雇工的人)、農村企業(yè)主(雇工8 人以上的投資經營者)、農村干部(鄉(xiāng)鎮(zhèn)和村干部)以及居住在村莊里的其他農村干部。本文關于搬遷戶的社會分層借鑒了王春光的社會分層方式,將建檔立卡搬遷戶分為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純務工型搬遷戶、農工共存型搬遷戶,以農為主的兼業(yè)型搬遷戶擁有一定的自然資源(即土地),以家庭經營為主,還會從事少量的體力勞動。純務工型搬遷戶雖擁有少量自然資源,但并不以此為生,多在二、三產業(yè)中從事需要一定技術含量的工種,如泥瓦匠、司機及廚師等。農工共存型搬遷戶既依靠自然資源進行農業(yè)生產活動,又擁有某項技術獲取其他收入。

        ③ 產業(yè)風險指由于政策變動、環(huán)境變化和市場波動等原因,部分經濟主體遭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具有客觀性、隱蔽性、傳遞性和可控性4 個基本特征。

        猜你喜歡
        農工關系網搬遷戶
        探索“農工之家”建、管、用 激發(fā)基層組織活力
        前進(2022年2期)2022-12-27 14:47:22
        湖南最早的農工會組織在哪里成立?
        小龍蝦,我們走——“搬遷戶”袁社軍一家的新生活
        當代陜西(2020年13期)2020-08-24 08:21:50
        釋放“六有”活力 抓實后續(xù)扶持
        臧學萬
        易地扶貧搬遷戶的社會適應困境研究
        卷宗(2019年17期)2019-07-11 11:06:06
        “免費農工”
        科層制與關系網:民國時期世界書局和大東書局的發(fā)行管理制度述論
        兵團農工專業(yè)合作社發(fā)展勢頭強勁由2012年的60余家迅速發(fā)展到2015年的1374家
        朋友也有“七年之癢”
        讀者(2009年18期)2009-04-29 00:44:03
        嫩草影院未满十八岁禁止入内| 亚洲毛片一区二区在线| 成人国成人国产suv| 好日子在线观看视频大全免费动漫| 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东京道一本热码加勒比小泽| 午夜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8|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免费看| 女同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挺进朋友人妻雪白的身体韩国电影| 免费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观影| 国产精品自线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jizz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精品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妇熟xxxx妇色黄|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福利| 日日鲁鲁鲁夜夜爽爽狠狠视频97| 国产思思久99久精品| 亚洲av色福利天堂久久入口|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91| 亚洲黑寡妇黄色一级片|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爱|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蛋壳| 无码吃奶揉捏奶头高潮视频| 99久久久人妻熟妇精品一区二区| 欧洲vat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奥田咲|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九一色|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国产精华液| 窝窝影院午夜看片| 永久免费中文字幕av| 中文字幕av久久亚洲精品| 99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毛片 | 日本一区二区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