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亞云
(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遼寧 盤錦 124010)
為篩選一種雙重防治稻瘟病和水稻紋枯病的安全、高效、經濟的替代藥劑,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開展嘧菌酯+苯醚甲環(huán)唑對水稻穗頸瘟和紋枯病的防治試驗研究。
供試藥劑:30%密菌酯(中農立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30%苯醚甲環(huán)唑(河南遠見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水稻穗頸瘟、紋枯病。
試驗設1 個處理,30%嘧菌酯+30%苯醚甲環(huán)唑667 m2用量(33+30)g,處理面積0.2 hm2,設空白對照區(qū),面積133 m2。
試驗地點選在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qū)東風鎮(zhèn)二道邊子村的水稻田,該水稻田常年種植水稻,試驗地肥力中等。 土壤類型為鹽漬型水稻土,土壤pH值7.4,有機質含量2.1%,地勢平整,有灌溉條件,排灌方便。 作物品種為鹽豐47,播種日期4月17日,插秧日期5月26日,水稻機械插秧,株行距30.0cm×18.5cm,為了誘發(fā)穗頸瘟發(fā)生,增加水稻生育后期穗肥施用量, 比農民常規(guī)施肥多施磷酸二銨7.5 kg/667 m2,同時深水管理增加田間濕度,稻田養(yǎng)殖成蟹。
施藥時期:于7月25日水稻孕穗破口期前施藥一次。
施藥方法:噴霧法,將試驗藥劑按照二次稀釋法進行溶解配制,藥液量30 L/667 m2,選用“河南萬豐”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均勻噴霧。
1.6.1 稻瘟病的防效調查 基數調查: 施藥之前調查稻瘟病的病情指數。
藥效調查:共調查2 次,在施藥后25、45 d 調查防治效果。
調查方法:每小區(qū)調查5 點,每點調查相連5叢,共25 叢,記載總發(fā)病穗(株)數、病穗(株)數和病級數,統(tǒng)計病株率、病穗率、病情指數,計算防治效果。
1.6.2 紋枯病的防效調查 基數調查: 施藥之前調查紋枯病的病情指數。
藥效調查:共調查1 次,在施藥后45 d 調查防治效果。
調查的方法:調查采取定點調查,采用對角線5 點取樣法,每點固定調查相連5 叢,共25 叢,記錄總株數、病株數和病級數,計算病情指數和相對防效。
收獲實測產量,計算增產率。
由表1 可知:嘧菌酯+苯醚甲環(huán)唑對水稻穗頸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藥后25 d 調查防效為82.3%;藥后45 d 調查防效60.7%。因此,嘧菌酯+苯醚甲環(huán)唑防治穗頸瘟持效期在25~30 d, 施藥一次不能達到控制穗頸瘟發(fā)展蔓延, 生產上防治兩次控制效果較好,建議防治兩次。
表1 嘧菌酯+苯醚甲環(huán)唑對穗頸瘟的防治效果
由表2 可知,嘧菌酯+苯醚甲環(huán)唑對紋枯病效果較好,藥后45 d 調查防效為81.5%,一次用藥可以控制后期紋枯病橫向和縱向發(fā)展蔓延。
表2 嘧菌酯+苯醚甲環(huán)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
秋后實脫產量結果表明,嘧菌酯+苯醚甲環(huán)唑增產效果顯著,比空白對照增產21.1%。
嘧菌酯+苯醚甲環(huán)唑對水稻穗頸瘟防治效果良好,但一次用藥持效期短,后期穗頸瘟繼續(xù)發(fā)展蔓延,建議兩次用藥,嘧菌酯+苯醚甲環(huán)唑防治紋枯病效果良好,防效可達80%以上,一次用藥能夠控制紋枯病發(fā)展蔓延,嘧菌酯+苯醚甲環(huán)唑增產效果顯著,對水稻和螃蟹安全,無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