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約撰稿 妙櫻
說起新零售這個領域,日本的蔦屋書店無疑是先行者和范本。網(wǎng)絡優(yōu)勢的時代,實體書店舉步維艱,在日本,每年都有374家書店面臨倒閉。而蔦屋書店不僅存活了下來,而且營業(yè)額超過紀伊國屋、淳久堂等日本大型書店,擁有1400多家店鋪,一躍成為日本最大的圖書、DVD租賃連鎖店。
社會好評和商業(yè)成功,日本著名企劃人、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株式會社(簡稱“CCC”)社長增田宗昭真正做到了“魚和熊掌可以兼得”。蔦屋書店的消費群體遍及男女老少,假日每天約有2萬人造訪。即便是平時,日均客流量也有約1萬人。蔦屋書店的“逆勢上揚”,有著眾多令人不解的謎團。在網(wǎng)絡時代下,增田宗昭是如何與時代唱起了“反調”?
大獲成功的蔦屋書店身上,其實有著眾多令人不解的謎團。比如在網(wǎng)絡如此發(fā)達的時代,為何還要堅持做好實體店面?擅長連鎖化經(jīng)營的CCC,為何要故意開獨立書店?明明有T-CARD等大數(shù)據(jù)可以參考,為何還要采用強調個人感性的“接待員”銷售系統(tǒng)。
對于企業(yè)經(jīng)營者來說,想要讓自己的商品在市場上獲得認可,那么首先就應該清楚當前處于什么樣的消費時代。
在增田宗昭看來,消費社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可以定義為“二戰(zhàn)”后,那是一個物資缺乏的年代,顧客能夠感受到物品的價值。每當有新的東西出現(xiàn),店門口就會大排長龍。在那個時代,“商品的新奇感”是有意義的。只要是新產(chǎn)品就能引發(fā)話題,都會有顧客想要。
隨著生產(chǎn)力的提升,物資開始普及,大賣新奇的時代逐漸過去。大概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消費進入了第二個階段,顧客更愿意前往具有眾多商品的場所親自挑選物品。于是,均質的連鎖店開始在日本出現(xiàn)。
在網(wǎng)絡普及,購物平臺泛濫的當下,顧客追求的價值是什么呢?增田宗昭認為是挑選的技術。這就是消費社會的第三階段:顧客進入了“擁有編輯權”的時代。
比如在以前,有的人全身都是奢侈品阿瑪尼或香奈兒,但現(xiàn)在很多顧客其實更喜歡自己自由搭配各式各樣的品牌與設計,打造屬于自己的風格。換言之,就是自己搜尋數(shù)據(jù),依照自己的喜好編輯、設計出喜歡的內(nèi)容。
但另一方面,顧客也會覺得挑選很麻煩。例如室內(nèi)裝潢,盡管想要將房間裝飾出自己的風格,想要將家具、雜物好好搭配起來,但因為經(jīng)驗少,所以做不好,這時他們就會希望有專家可以提供幫助。
“所以我們這些店家,必須積極提供生活提案,找出對每一位顧客而言有價值的商品。這種提案力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增田宗昭認為,實體店要具備“推薦”的能力,告訴顧客“這對你是有益的”。因此,不管是一樓的書店,還是二樓的電影區(qū)、音樂區(qū),代官山蔦屋書店都會在各個領域配備具有完善專業(yè)知識的接待員。接待員除了必須為自己負責的區(qū)塊挑選品項,還要滿足客戶的需求,推薦最適合的書籍。換句話說,擁有挑選的技術、負責推薦,就是接待員的工作,他們是“店面的編輯”。
增田宗昭對實體店的信心,某種程度也受到蘋果公司的影響。
當看到Apple Store總是人滿為患時,增田宗昭不禁想,如果蘋果公司只做計算機批發(fā),還會有如今的品牌效應嗎?在他看來,開設能直接面對顧客的Apple Store,是蘋果公司品牌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換言之,在網(wǎng)絡時代擁有實體店面,意義就在于品牌經(jīng)營。而要經(jīng)營好品牌,關鍵就在于能否營造空間、時間與顧客分享,能否賦予顧客品牌體驗。例如世界著名奢侈品愛馬仕,倘若它只生產(chǎn)絲巾,放到百貨公司銷售,就絕對無法將愛馬仕的理念傳達出去。
愛馬仕以壓倒性的品牌實力設計原創(chuàng)店面,在待客、質量、裝潢與展店策略上都不遺余力。雖然如今網(wǎng)絡普及,全民上網(wǎng),很多人認為實體店面已經(jīng)失去意義,但增田宗昭的看法卻恰恰相反。“要將企業(yè)與品牌的概念直接讓顧客看見、體驗、分享,在網(wǎng)絡這樣的場合是很困難的,畢竟網(wǎng)絡是虛擬的。”
店面可以說是最大的廣告,除了能讓許多顧客看到,還能讓他們走進店里。增田宗昭說:“在澀谷十字路口前最精華的地段,開一間展現(xiàn)CCC 概念的店,應該會比任何廣告都有沖擊性吧?”
在增田宗昭看來,實體店除了具有展示品牌的功能外,還有兩大難以取代的優(yōu)勢。 其一是實時性。雖然亞馬遜也有提供購物后當日配送的服務,但并不能點點鼠標,就當場拿到商品。其二是直接性。在實體空間中,可以用五官去感覺,可以進行比較,這種直接性往往最能賦予人購物時的興奮感。
為生活提案打造書店,一直是增田宗昭的追求目標?!艾F(xiàn)在世界上,所有人都在說出版業(yè)不景氣、民眾不愛閱讀,但我認為根本不是這樣。身為一名企劃人,我想證明這一點?!?/p>
盡管相信實體店面依然能發(fā)揮十足的魅力,增田宗昭也十分清醒地知道,這并不代表實體店面的重要性高于網(wǎng)絡?!拔艺J為在實體店界,只有同時經(jīng)營網(wǎng)絡版圖,才可以生存下來?!睋Q言之,同時擁有網(wǎng)絡商城與實體店面的企業(yè),未來的主力將會是網(wǎng)絡銷售。
從企業(yè)經(jīng)營人的角度,增田宗昭認為讓網(wǎng)絡與實體發(fā)揮相乘作用是最有利的。這就是為什么CCC在2002年開始提供網(wǎng)絡宅配DVD、CD的租借服務“TSUTAYA DISCAS”,而如今這項服務,已經(jīng)擁有160萬名會員了。
增田宗昭的另一個觀點是“蔦屋絕對不能賣書”,這與臺灣誠品書店創(chuàng)始人吳清友的“不只是賣書”的獨特理念相比,更加令人費解。增田宗昭曾經(jīng)和某位法國攝影師聊天,攝影師說:“我負責攝影、賣照片,但我賣的其實是禮物?!痹鎏镒谡咽终J同他的觀點。因為無論是小說、電影、攝影,還是音樂,這些都是通過“人的靈魂”凝練出來的技術。“我要賣的不是書,生活提案才是我認為非賣不可的東西。我希望代官山蔦屋書店變成擁有許多生活提案的文化森林。要做到這點,靠網(wǎng)絡是行不通的,一定需要實體空間?!?/p>
為此,增田宗昭嘗試了“生活提案分類”。也就是以生活提案為軸心,將以往傳統(tǒng)書店的分區(qū)完全打亂,按照旅游、飲食、料理、人文、文學、設計、建筑、藝術、車等領域來規(guī)劃區(qū)塊,并且打破單行本與文庫本的區(qū)隔,選好書后以跨領域的方式排放在一起。換言之,架上擺放的書,本身就會變成一種“若要去這個國家旅游,那你可以試著接觸這個文化”的提案。
例如,假設你想去英國旅游,那應該除旅游指南以外,也會想看關于英國最新信息的雜志,看英國電影,聽英國音樂,閱讀有關英國的散文與小說。假設有料理區(qū),就可以提供與醫(yī)食同源的歷史及實踐相關的書,或者是在食譜區(qū)旁設立廚藝教室。用這種思維來延伸,以此類推。
代官山蔦屋書店的目標,就是將書店與30家特色商店無縫對接,打造一種文化復合設施,模糊與書店的分界,讓書店與專賣店以充滿生命力的方式串聯(lián)在一起。
打造一家成功的實體店,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成為一個最了解顧客的人,這也是增田宗昭常常思考的問題。只要能找到答案,企劃方案便可百發(fā)百中。而找出答案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站在顧客的角度思考問題,或是以顧客的心情思考問題?!爸灰覀兡芟蝾櫩吞峤灰环菟胍姆桨?,那么簽約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有時為了從顧客的角度思考更有效的企劃方案,他會多次以顧客的身份去觀察店鋪。而即使是同一家店鋪,他也會細心體會顧客在早上、中午和晚上的不同心情。代官山蔦屋書店開業(yè)以后,增田宗昭一直在附近的ASO餐廳觀察來來往往的人流,無論是休息日、工作日、下雨天還是炎炎酷暑。
為了準確地把握上班族顧客的心情,他還會多次來往于車站和店鋪之間。大熱天的時候還會專門把車停在路邊,坐在發(fā)燙的座椅上,心想“若有一片陰涼之處可以避暑就好了”。
在實地考察時,增田宗昭甚至會把自己想象成一名20歲的年輕少女,或是一名老太太,思考不同的顧客對店鋪的期待是什么,思考“想走進蔦屋書店嗎”“走哪一條路”等之類的問題。
在惠比壽花園廣場、六本木之丘開店時,他還特意讓企劃部負責人搬到那家店鋪附近住,就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了解當?shù)氐膶嶋H生活感受。如此一來,便可以切身體會客人的心情,找到答案,真誠地提供答案。
正如增田宗昭所言,這其實是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做到的,可是真正會去做的人卻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