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員的選擇,是打響各種影視劇的名聲中頗為重要的一環(huán);演員的表現(xiàn)可以讓一部影視劇留名影史,一部好的影視作品亦可成就一名演員。筆者著眼于國內外聲名赫赫的演員李連杰和西爾維斯特·史泰龍,了解完兩人的大部分作品后,對二人的作品及作品背后的寓意進行分析。
關鍵詞:演員;作品;寓意
一、代表作品及寓意分析
(一)《少林寺》和《意大利種馬》
筆者之所以把這兩部片子放在一起,是因為這是李連杰和史泰龍各自主演的處女作。鑒于史泰龍《意大利種馬》這部影片的類型屬于限制級影片,在此不做過多復述。李連杰的《少林寺》,講述的就是一個身負血仇的少年拜師于少林學藝復仇的故事。不同于以往電影,這是一部武功在屏幕上大秀的電影,中國武術的魅力在這部電影里被大大的發(fā)掘出來。無論是飄渺的劍術、陰狠的爪功、渾厚的棍法和犀利的拳法,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高達1.6億的票房。不僅對后來的功夫片產生了深刻影響,產生了一股功夫片的熱潮,且讓覺遠和尚成了一個時代的印記。整部影片透露出一種朝氣,一種乳虎出林的快意。的確如此,這部影片不僅是李連杰踏入演藝圈、踏入江湖的首部作品,也是開啟功夫熱潮的一把鑰匙。
(二)《黃飛鴻》系列和《第一滴血》系列
在電影史上塑造過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角色的演員們具有高超的詮釋角色的能力。同時,他們也擁有著一種自身氣質所帶來的身份光環(huán)。當這兩者集于一身的時候,我們可以很好地感受到演員所飾演的角色的豐滿。
李連杰主演的《黃飛鴻》系列講述的是清末廣東十虎黃麒英之子黃飛鴻的故事。整個系列的影片,從主角的一帆風順、無往不利到受到挫折、感悟功夫再出發(fā);從江湖紛爭到代表國家、為國出力。每一部里面更是有很多和主角作對的反派、操控小人物命運的官僚。在這個系列的電影中,李連杰所飾演的黃飛鴻,被人下毒失去了聽力,在一場斗獅比賽中才毒發(fā),不僅輸了比賽,人也受了重傷。一度失去聽力的黃飛鴻反而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身旁自然的事物上,也許是他少了外界的紛擾,從公雞斗蜈蚣的啟發(fā)上悟得了對付邪門舞蜈蚣獅隊的辦法。李連杰在拍攝完《少林寺》時曾身受多處損傷,臥病于床,和此刻的黃飛鴻有著相似的處境,所以李連杰在表演時,完全把觀眾帶了進去。不僅如此,這一處的電影手法,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講究“悟”的方面。黃飛鴻在影片中也是致力于不提倡用武力解決問題,講究以理服人,只有在必要的情況下他才會使用武力去制止暴力。在這幾部電影中,黃飛鴻不是“俠以武犯禁”的代表,反而是“俠,以武止戈”的英雄形象。黃飛鴻身上充斥著的是俠義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在《第一滴血》系列中,史泰龍所飾演的蘭博,是一位越戰(zhàn)后退役的特殊部隊的軍人。第一部講述的是蘭博因為自身糟糕的形象,被無良警察拘留且加以暴力審訊而引起的大規(guī)模沖突流血事件。在蘭博的身上,透露出的是美國民眾對越戰(zhàn)軍人的排斥,對戰(zhàn)爭的厭惡。
拋開劇情,先從史泰龍的表演來講,表現(xiàn)了一個人從忍耐到爆發(fā)的過程。演員表演時需要體驗角色,但又不可能把每一個要塑造的角色全部體驗過來, 要把他們處理不同事情時候的交流方式, 感情宣泄的形態(tài)記錄下來。史泰龍也曾一度窮困潦倒,備受生活壓迫,抓住機會后才逐漸成名。相信史泰龍在飾演蘭博這個角色時,是從自身經歷模擬出了爆發(fā)的形態(tài)。警察的霸道無恥導致蘭博的忍無可忍,在叢林里,蘭博對搜尋他的警察進行打擊時,蘭博說出了“鎮(zhèn)中你稱霸,山中我為王”的話語。這也許是史泰龍現(xiàn)實中面對困難時的一種心聲。影片整個表現(xiàn)了當時美國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第二部第三部逐漸歸于常規(guī)的美國個人英雄主義的影片特色,主要是蘭博一次次出手,幫政府解決常人難以解決的問題。
藝術的表現(xiàn)需要演員的自身經歷, 同時要求演員在表演過程中忘記自我, 把握自己與角色之間的關系, 塑造大眾的藝術形象。無論是李連杰的覺遠和尚、黃飛鴻等形象,還是史泰龍表現(xiàn)的豪克和蘭博,都是二人通過自己的感知,把握角色的核心所塑造出的鮮活如生命般的形象。是很多受眾心中能夠永遠記住,在影史上留名的角色。
(三)《海洋天堂》和《飛躍巔峰》
雖然《飛躍巔峰》打著動作片的招牌,但在筆者眼中,這是一部文戲。史泰龍主演的豪克,是一個愛好斗腕的卡車司機,講述的是豪克因為妻子重病而回歸家庭與素未謀面的兒子相處,其中受到層層阻礙,最后得以滿足愿望的故事。影片中出現(xiàn)的斗腕場景可以算是動作畫面,但影片中豪克的話語,以及對兒子的言傳身教,讓人更能看到的是豪克此時想要回歸家庭。不同于大多美國電影中所強調的追求自由,這是一部反自由化的影片,更是重視父子相處,教育下一代的影片。
《海洋天堂》是李連杰主演的一部文戲。講述的是一個父親傾盡所有,守護孤獨癥兒子的故事。李連杰飾演的父親王心誠,得了絕癥,想在最后的時光里為兒子尋找一個可以棲身的地方,卻被屢屢拒絕。影片也向社會問出了一個問題,患有孤獨癥、自閉癥的人群該如何生活,如何在社會中立足,表現(xiàn)出了一種強烈的社會訴求,讓大眾去關注關心自閉癥人群。
二、總結
李連杰和西爾維斯特·史泰龍,這兩位國際知名演員。他們的經歷在我們看來是充滿勵志感的奮斗人生,但我們亦需知別人的經歷具備不可復制性。這兩位以功夫片、動作片出名的演員,演技是毋庸置疑的,文戲武戲都能夠勝任。他們的大部分作品,不僅能夠滿足受眾的視覺和心理需求,影片背后更具備著各自的深刻寓意和內涵,讓受眾在娛樂的背后展開自己的思索和審視,不僅是他們演活了每一個角色,也是每個角色都成就了他們自己,讓一個個鮮活的形象騰躍在電影的歷史上。
參考文獻:
[1] 李媛媛.明星表演:表現(xiàn)現(xiàn)實主義風格與明星光環(huán)[J].當代電影,2019(08).
[2] 杜依涵.論演員對角色的塑造--以電影作品《流浪地球》為例[J].戲劇之家,2019(05).
[3] 謝麗芳.淺談演員塑造角色離不開情緒記憶[ J].藝術評鑒,2019(05).
作者簡介:孫壯(1998-),男,山東棗莊人,本科,研究方向:演員對作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