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莉·曼恩(Sally Mann)1951年出生于美國弗吉尼亞州,現生活于列克星敦市。弗吉尼亞純樸自然的環(huán)境對莎莉·曼恩的性格形成以及攝影的風格都產生很大的影響。她是美國享有聲譽的攝影師之一,其作品在世界范圍內進行過展覽,并被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東京寫真美術館等機構收藏。同時,莎莉·曼恩也獲得有考克蘭藝術設計學院榮譽博士和古根海姆獎等榮譽。
從對攝影產生興趣開始,莎莉·曼恩的鏡頭就與自我緊密相連。20世紀70 年代,莎莉·曼恩開始在美國南部拍攝肖像、建筑、風景、靜物等系列照片。她最為人熟知的,就是拍攝美國南部的風景照片以及拍攝家人的私密肖像。這些作品引發(fā)了一些爭議,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 1977 年在美國華盛頓科克倫美術館舉辦個人首展后,她收獲了廣泛關注和認可。
莎莉的早期作品探索了很多攝影流派,最終在 1988 年出版?zhèn)€人攝影集《十二歲:少女肖像》時確立了自己的風格。1984~1992年,莎莉創(chuàng)作了《親密家庭》系列,拍攝了她的3個未滿 12 歲的孩子,以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片段——玩耍、睡覺、吃飯等探討了死亡和對童年的文化認知問題。在另一部家庭系列《驕傲身體》中,莎莉將鏡頭轉向她身患晚期肌肉萎縮癥的丈夫拉里,拍攝了一個男人在最脆弱時刻痛苦而又令人感動的瞬間。莎莉還創(chuàng)作了兩部風景系列:《神秘南方》和《故土》。而在《留存之念》中,她進行了一次有關死亡的思考。
在拍攝彩色照片的同時,莎莉在黑白攝影方面也不斷嘗試和探索,尤其是古典工藝。她長期使用 8×10 折疊暗箱照相機,并用鉑金印相法和溴釉印相法制作照片。20世紀90年代中期,她開始使用濕版火棉膠工藝進行創(chuàng)作。
將時空感受變幻為一種神奇力量
莎莉在近半個世紀的攝影生涯里,意圖探索記憶、性別、欲望、死亡、家庭紐帶,以及大自然與人類的關系,創(chuàng)作了許多摻雜實驗性和親密性的系列照片。當羅伯特·梅普爾索普1989年在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展出的人體照片引發(fā)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宗針對藝術機構提起的法律訴訟和社會輿論的激烈爭議(最后被宣判無罪)之時,莎莉拍攝自己年少子女身處于優(yōu)美自然環(huán)境里的兒童裸體照片,也被卷入到此類社會事件的漩渦之中。
英國知名作家、藝術家馬克·德登在《今日攝影:1960 年以來的影像藝術》一書的“身體:理想與現實”篇章中,將莎莉·曼恩與羅伯特 ·梅普爾索普一并歸入“性別”一節(jié)進行論述。他指出:拍攝人體的關鍵問題之一在于攝影這一媒介能夠以某種方式固定身體,并將身體拜物化、理想化。因此,攝影就顯得客觀且抽象。然而,有一種重要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使用攝影再現身體時,始終都在排斥上述描畫身體的方式。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所要探討的,正是再現一具身體或多個身體的過程同身體本身的沖突與矛盾……通常,再現人體是要說明普遍和共同的問題。身體表明,人類之間存在著共性和聯系;身體所指向的是我們的人性。然而,盡管難逃這樣一種思維方式,本章討論的大多數作品都還是以攝影的方式打破了我們關于如何描畫身體、呈現身體的固有期待。這些作品大多數時候關注差異,抑或是指出性別、經濟、健康、種族、年齡,以及行動能力或殘疾是如何影響身體的。
莎莉的人生經歷和攝影創(chuàng)作,一直圍繞著故鄉(xiāng)和家庭展開。她的父親是一位無神論者,也是一位鄉(xiāng)村醫(yī)生,他稱藝術的表現形式有三種:性、死亡和奇思妙想。父親開啟了莎莉·曼恩對攝影的興趣,使她在1969 年就讀于佛蒙特州的本寧頓學院時就開始了攝影實踐。1974 年獲弗吉尼亞州海琳斯學院文學學士學位,并于 1975年獲海琳斯學院創(chuàng)意寫作方向藝術碩士學位。她在少女時代沉迷寫作,夢想成為一名作家。正是基于寫作的感受,她敏感地意識到照片所蘊含的時間性、不確定性和印證性等特質,從而在攝影領域取得了不錯的個人成就。
大學畢業(yè)后莎莉回到故鄉(xiāng),使用 8×10照相機拍攝了精美的黑白照片。她擅長使用柔焦畫意的視覺效果,捕捉一種隱藏于現實之下的非現實意涵。1988 年她出版攝影集《十二歲:少女肖像》,其作品如鏡子般折射出青春期少女的微妙欲望和朦朧情思。
1984 年,莎莉開始通過攝影詮釋其3名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形象變化。此系列照片于 1990年在芝加哥首展后,1992 年結集出版《親密家庭》一書。莎莉·曼恩由此接續(xù)完成其攝影代表作三部曲:《親密家庭》《神秘南方》《驕傲身體》,每部作品都體現了攝影的特性和記錄的本質,通過畫面上交織的地理空間和歷史事件演繹了生命之路的視覺景觀。
20世紀90年代中期,莎莉·曼恩開始使用 1850 年發(fā)明的濕版火棉膠工藝——曾是記錄美國內戰(zhàn)的主要工藝,重新拍攝美國歷史上發(fā)生最血腥戰(zhàn)爭的地點景觀,從而更自然地煥發(fā)出濕版工藝與光線締結生成的美妙視覺魅力。在 1994 年出版的作品集《寂靜時光》中,莎莉展現了她擅長將時空感受變幻為一種神奇力量的攝影風格。
2003 年的《留存之念》通過拍攝生物遺體探討了生存和死亡的主題,2010 年的《肉體與靈魂》則回顧性地展示了莎莉早期拍攝年少子女的未發(fā)表的彩色照片、20世紀70 年代自制的鉑金照片,以及部分新作。2015 年,莎莉的攝影回憶錄《靜止不動》出版,并入選國家圖書獎。
對家人身體形象的深切觀照,構成了攝影風格的底色
作為一個從出道起即因作品引起爭議以至于非議纏身的女攝影家,莎莉的影像創(chuàng)作始終沒有脫開個人家庭生活,由拍攝年少的子女而至病痛中的丈夫,對家人身體形象的深切觀照,構成了莎莉攝影風格的底色。她的代表作三部曲,前一部《親密家庭》是生,后一部《驕傲身體》是死,中間的《神秘南方》則是對生命和自然的闡釋,這套影像三部曲猶如一段史詩令人感嘆。《紐約時報》評論道:“莎莉·曼恩的照片表明,相機不僅能反映日常生活的原貌,同樣也長于描述潛意識的內在需求。”
馬克 · 德登在《今日攝影:1960 年以來的影像藝術》“莎莉·曼恩”專論中,這樣評價她的兩部代表作:《親密家庭》繼續(xù)從母親的角度探討童年的不安和不確定。在7年的時間里,以弗吉尼亞州田園牧歌式的家園為背景,莎莉·曼恩拍攝了她的3個孩子,分別是埃米特、杰西和維吉尼亞。這些照片是用一個維多利亞時期的大畫幅相機拍攝的,然后處理成黑白照片。因而,這些照片看起來十分久遠,讓人們聯想起英國攝影師朱麗亞·瑪格麗特·卡梅隆寓言式的攝影作品。這些照片老式的拍攝過程和老舊的外觀,以及美麗的少年與田園式的背景,喚起人們心底對純真無邪、質樸無華的童年的幻想。孩子們看起來懂事、活躍、有控制力,但他們同樣也是怯懦且脆弱的。
在《驕傲身體》系列中,莎莉·曼恩使用了維多利亞時代復雜的濕版火棉膠工藝。將負片浸入化學制劑中,然后在尚未干的時候曝光,這給她拍攝丈夫的靜照中添加了一層表現性和感官的維度。在陽光的沐浴下,愛人的身體看起來像是古典的雕塑。而在其他照片中,莎莉·曼恩則更多地直接、大膽地呈現了丈夫衰老、瘦弱身體的細節(jié)。她的丈夫罹患肌肉萎縮癥,照片部分意義上就丈夫虛弱的身體進行了反思和回應。攝制過程中造成的不完美,包括各種污跡、劃痕、色斑和飛濺似乎在皮膚表面留下了痕跡和裂縫,這也提示我們注意她丈夫的身體疼痛和已逝的健康,以及所有肉體的有限性。
評論家普萊斯這樣評價莎莉,“從攝影歷史的角度看,無論攝影者出于何種原因,所拍出的照片都表現了真實的人物心理,同時,攝影者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展現了人類家庭中親人之間質樸的愛、母親和兒童的心靈,正是他們堅持不懈地觀察、思考、進取,才給后人留下一筆可觀的攝影史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