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 韓媛媛 李帥琪 王志學
髖部骨折是一種越來越常見的急診外科疾病[1],傳統(tǒng)上,其疼痛治療基于全身應用阿片藥物[2]。在一些研究中,給患者服用阿片后,疼痛可迅速緩解,但卻面臨副作用和鎮(zhèn)痛耐受性等問題[3-4]。相反,髂筋膜阻滯(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xiàn)ICB)不僅可以減輕疼痛,而且可以減少阿片藥物的不良反應[5]。但是,某些研究表明,F(xiàn)ICB 并不能緩解髖部骨折的疼痛強度[6]。因此,有必要研究FICB 是否能為髖部骨折患者提供更好的術前鎮(zhèn)痛效果,減少阿片藥物的消耗。筆者搜索各數(shù)據(jù)庫,納入符合標準的文獻,應用Meta 分析,探討術前FICB 對髖部骨折患者疼痛控制及阿片類藥物用量的影響,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資料來源 檢索了從成立到2019 年10 月1 日以來的多個電子數(shù)據(jù)庫,包括PubMed、Embase 和Cochrane Library。檢索關鍵詞包括:Hip Fractures,F(xiàn)emoral Neck Fractures,subtrochanteric fractures,femur trochanteric fractures,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F(xiàn)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xiàn)ascia iliaca nerve block,F(xiàn)ICB 等,以PubMed 為例,具體檢索策略在補充材料,檢索限制為“人類研究”和“隨機對照試驗”,無語言限制。為保證檢索結果的完整性,人工檢索已獲取文獻的參考文獻。檢索任務由兩名研究人員獨立進行并達成一致。
1.2 資料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人群:髖部骨折的成年人(≥18 歲);干預措施:術前應用FICB控制疼痛;比較:常規(guī)標準鎮(zhèn)痛、安慰劑或不治療;結果: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在1~8 h、12 h、手術當天的評分,嗎啡的消耗量,不良反應;研究設計:隨機對照試驗。(2)研究納入。將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到的文獻導入軟件Endnote X9中,刪除重復文獻。兩名研究人員根據(jù)納入標準對文獻的標題和摘要進行獨立篩選,并對保留的文章進行交換檢查,如有爭議,則由第三名研究人員參與討論,最終達成一致。通過閱讀全文,篩選了剩余的58 篇文獻,最終保留8 篇文獻。
1.3 數(shù)據(jù)提取 兩名研究人員獨立提取符合條件的文獻中的相關數(shù)據(jù)。包括:第一作者、發(fā)表年份、試驗組/對照組樣本量大小、平均年齡、干預措施、對照、結局和不良反應。對于不完整的數(shù)據(jù),聯(lián)系文獻的相關作者獲取完整數(shù)據(jù),以確保分析的完整性。最終,兩名研究人員通過討論達成共識。若文獻中使用數(shù)字評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或主訴疼痛分級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時,將其轉(zhuǎn)換為VAS[7]。將100 分的VAS 評分轉(zhuǎn)換為10 分的VAS 評分[8]。將阿片類藥物消耗量統(tǒng)一轉(zhuǎn)化為靜脈嗎啡消耗量[9]。對于描述為中位數(shù)、范圍、可信區(qū)間或P 值的文獻,按照相應的公式估算其均值和標準差[10]。對于缺少標準差的文獻的,在同一Meta 分析中使用所有其他可用文獻的合并標準差作為此文獻的標準差[11]。
1.4 質(zhì)量評價 根據(jù)Cochrane 風險偏倚評價系統(tǒng),由兩名研究人員對每篇文獻的研究方法學質(zhì)量獨立進行評價,偏倚風險包括以下:序列產(chǎn)生,分配隱藏,對受試者、研究人員與結局評價者施盲、不完全結局數(shù)據(jù),選擇性結局報告和其他潛在的對結局真實性的威脅。
1.5 數(shù)據(jù)分析 將提取的數(shù)據(jù)轉(zhuǎn)換為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年齡,入院時、1~8 h、12 h、手術當天的視覺模擬量表和嗎啡消耗量)。對于二分類變量,使用CI 為95%的風險比(risk ratio,RR)。使用逆方差和Mantel-Haenszel 方法將單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合并在一起。在所有情況下,認為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通過Statistic 檢驗和Cochran Q 檢驗研究異質(zhì)性I2,根據(jù)I2和P 值進行估算。如果I2<50%并且P>0.1,則使用固定效應模型,否則使用隨機效應模型來匯總干預措施的效應。使用漏斗圖來檢驗文獻的發(fā)表偏倚。所有分析均使用RevMan5.3 軟件與StataSE15 軟件。預先計劃通過亞組分析或Meta回歸探索異質(zhì)性的來源,由于包含的研究數(shù)量較少而未能完成。
2.1 檢索結果和一般特征 所包括的研究如流程圖(圖1)所示。主要數(shù)據(jù)庫檢索產(chǎn)生了383 個相關研究,刪除重復項后,有254 個研究可用于篩選。在篩選標題、摘要、全文后,排除了246 篇文獻。8 篇符合納入標準文獻的特征統(tǒng)計[12-19],見表1。出版年份2007-2019 年,納入研究的樣本數(shù)量15~274 例,試驗組樣本總量566 例,對照組樣本總量407 例。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2.2 偏倚風險 偏倚風險總結和偏倚風險圖的詳細信息,見圖2、3。總體而言,2 項試驗被歸類為偏倚風險低,3 項不清楚,3 項偏倚風險高。
表1 納入研究的一般特征
圖2 偏倚風險圖
圖3 偏倚風險總結圖
2.3 Meta 分析結果
2.3.1 麻醉前VAS 評分 8 篇文獻共973 例髖部骨折的隨機對照試驗報告了麻醉前患者靜止時的VAS評分,5 篇文獻共410 例髖部骨折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報告了麻醉前患者運動時VAS 評分。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SMD=-0.08,95%CI(-0.31,0.16),P=0.50,I2=63%,靜 止;SMD=0.10,95%CI(-0.19,0.39),P=0.48,I2=50%,運動]。
2.3.2 1~8 h VAS 評分 7 篇文獻共943 例髖部骨折的隨機對照試驗報告了1~8 h 靜止時VAS 評分。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1~8 h VAS 評分顯著降低[SMD=-0.58,95%CI(-1.04,-0.12),P=0.01],見圖4。4 篇文獻共380 例髖部骨折的隨機對照試驗報告了1~8 h 運動時VAS 評分。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1~8 h VAS 評分顯著降低[MD=-1.60,95%CI(-2.72,-0.48),P=0.005],見圖5。
2.3.3 手術當天VAS 評分 3 文獻篇共203 例髖部骨折的隨機對照試驗報告了手術當天患者靜止時的VAS 評分。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在手術當天VAS評分顯著降低[MD=-1.24,95%CI(-2.02,-0.46),P=0.002]。
2.3.4 額外平均嗎啡消耗量 7 篇文獻共885 例髖部骨折的隨機對照試驗報告了額外平均嗎啡消耗量。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嗎啡消耗量顯著降低[MD=-4.40,95%CI(-6.57,-2.22),P<0.000 1],見圖6。
2.3.5 敏感性分析,發(fā)表偏倚 對1~8 h 靜止時VAS 評分進行敏感性分析(圖7),表明第3 項研究對總合并效應量影響最大。對1~8 h 靜止時VAS 評分創(chuàng)建了漏斗圖(圖8),結果顯示有一項研究存在發(fā)表偏倚。去掉該研究后,異質(zhì)性降低[SMD=-0.31,95%CI(-0.46,-0.17),P<0.000 1,I2=27%],見圖9。
3.1 主要發(fā)現(xiàn) 這篇Meta 分析旨在研究與對照組相比,術前應用FICB 可否更好地緩解患者的疼痛強度,降低阿片類藥物的消耗,減少不良反應?,F(xiàn)有證據(jù)表明,髖部骨折患者,中等質(zhì)量的證據(jù)支持術前FICB 可以降低患者1~8 h(靜止、運動)疼痛程度;低質(zhì)量的證據(jù)支持術前髂筋膜阻滯可以減少嗎啡的消耗量。有5 項研究調(diào)查了兩組間的不良反應,其中3 項研究表明試驗組較對照組可減少患者不良反應,2 項研究表明組間無明顯差異。由于證據(jù)質(zhì)量很差無法進行Meta 分析,術前髂筋膜阻滯在能否降低12 h 和手術當天的疼痛評分、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方面仍需要大量隨機對照試驗來證明。
圖4 試驗組和對照組1~8 h靜止時進行VAS比較的森林圖
圖5 試驗組和對照組1~8 h運動時進行VAS比較的森林圖
圖6 試驗組和對照組額外平均嗎啡消耗量比較的森林圖
圖7 1~8 h靜止時VAS評分的敏感性分析
圖8 試驗組和對照組1~8 h靜止時進行VAS比較的漏斗圖
圖9 試驗組和對照組1~8 h靜止時進行VAS比較的森林圖
3.2 異質(zhì)性來源 筆者對納入研究的試驗組和對照組年齡和麻醉前的VAS 評分進行了Meta 分析,已排除年齡和麻醉前不同處理方式對后續(xù)VAS 評分的影響,中度異質(zhì)性可能與麻醉前不同的處理方式有關。由于麻醉后1~8 h VAS 評分進行薈萃分析后異質(zhì)性較高,對其進行了敏感性分析和發(fā)表偏倚分析(圖8、9),表明高異質(zhì)性的來源可能與第三項研究的發(fā)表偏倚相關,去掉該研究后,異質(zhì)性降低。但因樣本含量較少,具體結論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3.3 對臨床實踐的影響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髖部骨折患者中,有36%沒有接受鎮(zhèn)痛,僅7%患者接受非阿片類藥物,而接受阿片類藥物的占據(jù)57%[12]。與接受常規(guī)鎮(zhèn)痛的患者相比,應用FICB 15 min 后疼痛減輕的效果更好(50% vs 22%,P=0.025)[1]。同時,比較了試驗組和對照組的嗎啡消耗量,結果顯示,試驗組可以降低嗎啡的消耗量。Hao 等[14]的研究表明,連續(xù)髂筋膜阻滯預防性鎮(zhèn)痛是降低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譫妄的有效技術。此外,與阿片類藥物相比,髂筋膜阻滯可以使脊柱麻醉時間大大縮短,這可能是因為該阻滯在患者活動期間的鎮(zhèn)痛效果更好[20]。其他研究表明,與髂筋膜阻滯相比,股神經(jīng)阻滯雖效果更為顯著,但其更加昂貴,且操作時間更長,安全性較差[21]。
3.4 不足之處 除麻醉技術差異影響外,本研究還可能受到發(fā)表的分析數(shù)據(jù)的可用性限制。
綜上所述,與對照組相比,術前FICB 的應用可降低髖部骨折患者靜止和運動時的疼痛評分,減少阿片類藥物的使用。但在是否可以減少不良反應方面,還需要大樣本數(shù)據(jù)的進一步研究。此外,需要更多有關FICB 的隨機對照試驗來確定FICB 的最佳技術和局麻藥的類型及注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