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2條,冰片5克。先將蜈蚣烤至焦黃,冰片研成細粉,二味混合均勻備用。未破潰出膿者,可用芝麻油適量調和藥粉外涂患處;已潰破出膿者,將藥粉撒于患處。早晚各用1次,一般3~5次即可痊愈。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甲溝炎是手指或足趾甲周圍因刺、擦傷等引起的細菌感染,以甲周腫熱,結聚成膿,甚者爪甲脫落為主要表現(xiàn)。中醫(yī)稱為“蛇頭疔”“代指”,認為此病屬火毒蘊結,治療多用清熱解毒藥外敷或煎洗為主。
蜈蚣性味辛溫,有毒,主要有息風鎮(zhèn)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功效,可治小兒驚風、偏正頭痛、破傷風、風濕頑痹、瘡瘍、瘰疬(頸淋巴結核)等。蜈蚣可內服,也能研末或油浸涂敷患處。外用攻毒散結之力強,用于瘡瘍、瘰疬等外科疾病能起“撥膿消腫”之效。冰片芳香辛涼,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之效,且有透皮作用。蜈蚣、冰片研末,用具有潤燥、解毒、消腫作用的芝麻油調敷,對甲溝炎引起的紅腫、疼痛,能起較好的抗炎消腫、止痛提膿效果。故甲溝炎潰膿或未潰膿者,均可使用上方。
白芷30克,研成細粉,食醋適量,煮沸,然后與白芷粉調成膏狀,將其均勻涂于紗布上,貼敷于紅腫的乳房上,外加塑料膜覆蓋。每次貼敷30~60分鐘,每日2次,3~6天為1個療程。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急性乳腺炎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常發(fā)生于產(chǎn)后未滿月哺乳期婦女,其主要表現(xiàn)有乳房紅腫、熱痛、發(fā)熱等。本癥中醫(yī)稱“乳癰”,多認為是肝郁氣滯,胃熱壅塞,致使乳汁淤積所致。
白芷有祛風濕、活血排膿、生肌止痛功效,常用于頭痛、牙痛、鼻淵、癰疽瘡瘍、皮膚瘙癢等?!缎l(wèi)生易簡方》云:“治腫毒熱痛,醋調白芷末敷之。”白芷是外科常用藥,對瘡瘍初起出現(xiàn)紅腫、熱痛,能起消散腫痛之效,潰后還能排膿。研究表明,白芷有抗炎、鎮(zhèn)痛、解熱作用。食醋能活血、散淤、止痛,還有抑菌、軟化角質層、使血管擴張的作用。醋調白芷有助藥物滲透皮膚、活血化淤,使炎癥吸收。本方主要用于急性乳腺炎初起,即乳房脹痛、變硬未化膿者,有較佳療效。用藥期間,可結合拇指由乳房四周沿乳腺向乳頭方向按摩,以加壓疏通,或用吸奶器將淤積奶液吸出,這樣有助減輕張力和炎癥。需提醒的是,外敷時出現(xiàn)局部發(fā)紅及瘙癢,不宜用熱水擦及指甲抓撓,以免繼發(fā)感染。
取地骨皮40克,研成細粉,患部清洗后,將藥粉均勻涂撒于創(chuàng)面上,充分覆蓋皮損處。每日3~4次。一般治療3日后,癥狀可減輕,5~7日即可痊愈。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足癬屬真菌感染性皮膚病,其表現(xiàn)是足部瘙癢、脫皮、起小水皰,或有特殊臭味等。中藥外治是治足癬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治療多選擇清熱利濕、解毒殺蟲之藥物。
地骨皮是枸杞的根皮,性寒味甘,具有涼血清熱、瀉火消炎、退蒸祛風等功效,主治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衄血等。地骨皮可外用,古代方書多有見載。如:煎水含漱能治牙痛;煎洗治赤眼腫痛、癰疽惡瘡、婦女陰腫等;研末撒敷還能治男子下疳、雞眼等。地骨皮的有效成分有解熱、抗過敏、抗菌及抗病毒等作用,其中含酰胺類物質還有抗真菌效果。據(jù)臨床報道,有人用地骨皮30克、甘草15克,煎洗治手癬,1天3~5次,每日1劑,治療1~5天,患者全部治愈。另外,地骨皮對青年扁平疣、掌跖疣、泛發(fā)性濕疹等皮膚病也有較好療效。其外用能解毒、抗炎、抑菌,用于足癬確有根據(jù),患者不妨一試。
提示:來源于民間的驗方、偏方數(shù)不勝數(shù),很多人自行應用,有用對了的,也有用錯了的?!拔襾硭]方”就是本刊為讀者搭建的這樣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并請專家評點指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種疾病,用藥也可能差異很大。因此,我們不主張讀者自行用藥,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對證、安全地應用。